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学习重点: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学习难点:理解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1.识记真理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2.理解并区分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
3.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4.树立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念。
“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曾经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真理——人类永恒的追求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有用的就是真理
被大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圣人之言、领袖之话是真理
关于真理的大讨论
你认可上面的观点吗?并简单说明理由。
有用的就是真理
被大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圣人之言、领袖之话是真理
“地心说” 与基督教的说法吻合,对教廷统治是“有用的”。
“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被人们所公认。
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打破了“地心说”的谬论。
“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有用就是真理”是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
谬误
正确的认识
错误的认识
相符合
客观对象
认识
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
不相符合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形式
对象
内容
性质
一、真理是客观的
不同的人看月球,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天文学家看到的是月球的起源、构造、与其他先手的关系;
文学家将无限遐想和丰富情感寄于月球,吟诗作赋;
人类学家看到的是探索月球对未来人类移民、长远生存的需要;
军事家关注的是月球对综合国力、争抢太空霸权的战略意义;
……
这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对同一对象有多个真理?
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毛泽东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会受到权力、地位、金钱等的影响。
①真理反映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②检验标准具有客观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
2.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客观性的原理和方法论
知识小结
【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人们对同一对象的正确认识只有一个。
【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1.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形式是客观的
2. 有用的就是真理
3.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
×
×
4.下列关于真理和认识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永远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一真理、认识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B
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认为,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凹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
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
思考: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不再是真理
2.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这一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1、真理都是有条件(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三角形内角和>180°
三角形内角和<180°
三角形内角和=180°
强调空间(即某一领域、某一层面)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空间条件和范围内容。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理论
中国的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思考:全面放开二孩、三孩的生育鼓励政策是否意味着我国实行30多年的原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就是谬误呢
20世纪50年代,“人口众多是极大的好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后我国仿效苏联鼓励生育,生孩子多的母亲被称为“英雄母亲”。
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49年至1979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为遏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中国政府只好采取“急刹车”办法。2016年,放开全面二孩政策。由于中国出生人口震荡走低,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
2021年,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政策放松释放了之前堆积的生育意愿,但反弹持续时间和幅度都远低于预期,且因为养娃成本高导致年轻人生育意愿低。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的实际
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的实际
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出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变成谬误。
强调时间(即某一特定历史阶段)的限制,强调真理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
2、 真理都是具体的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 谬误
区别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原则的区别和严格的界限,二者泾渭分明,不能混淆
联系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 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③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并不可怕,关键是要认识和改正错误!
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
真理的“三个统一”
1.真理是客观性与条件性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2.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原来属于真理的认识有可能成为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
3.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表现在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从形式上说是主观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知识拓展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原理和方法论
知识小结
【原理】
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②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1.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2.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表明真理与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
×
×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神话传说中的月亮
古代中国
掌管人间姻缘
古代埃及
医疗之神
古代印度
丰收的神灵
玛雅人将月亮视为
生育和纺织女神
科学视野中的月亮
伽利略和望远镜
阿波罗登月
月球上的水冰
嫦娥四号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
搭载的棉花种子发了芽
古往今来对月亮的认知:
从白玉盘到灰色星球发展到月幔富含橄榄石
从月亮上没有水的论断到发现水冰
从荒凉星球到棉花种子发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思考:人们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说明认识具有什么特征?
由不知到知道、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1)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
复才能完成。
(2)原因: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主体受限)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客体复杂多变)
(3)表现: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
能完成。
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有着奔月的梦想。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个梦想无法成为现实。
今天,我们利用现代科技,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2004年,中国启动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07年,我国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2019年,“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把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带回地球,首次实现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
未来,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将继续进行月球探测,发射“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并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1.探月工程“三步走”历时近17年,说明了什么
2.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后,中国为什么还要继续探月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主体(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
——世代延续
——不断发展
人类认识无限发展
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
——无限变化


结论: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并不代表人类的认识可以超越客观历史条件。
知识拓展
认识的有限和无限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人”,单个人由于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2)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里的人是指“人类”,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认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1)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3)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3、认识具有上升性
不是直线式和圆圈式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原理及方法论
知识小结
【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1.认识的发展是一种圆圈式的重复循环运动,具有重复性。
2.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推翻。
×
×
地震预测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地下深处的复杂的地质物理过程。目前,人类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这说明
①人们只能认识简单的事物,不能认识复杂的事物
②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特点,认识其特点是无法做到的
③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但人的认识能力要受到客观条件限制
④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而对规律的把握需要一个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真理是具体的
有条件的
含义
最基本的属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要求
真理是客观的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从认识的主体/客体
从认识的对象/主体/基础
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条件性
具体性
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
适用条件和范围
客观性
1.(2024·湖北·高考真题)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2. 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3. 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
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
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
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4. 党的二十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 )
①全面具体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
②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③更加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④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5. 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茶理体现了( )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