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盲袋”里的物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盲袋”里的物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不一样的物体》 教学设计
单元 《不一样的物体》 课题 《“盲袋”里的物体》 课时 1
设计 学校 电话
核心 概念 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的物态特征 学习内容 通过直接比对观察,知道固体有固定形状、液体和气体能流动且没有固定的形状等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物态特征,描述固体、液体、气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
内容要求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认识常见物体的某些特征和常见材料的某些性能;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知道有些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时,其构成物质没有改变。 科学思维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具体事物,找到它们之间重要的、共同的特征;能在教师引导下,比较事物的某些本质特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类,基于事物之间的功能相似性进行类比;能基于具体事物外在特征展开想象,突破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思维定势,提出有一定新颖性和合理性的观点。 探究实践 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用较准确的科学词汇、统计图表等记录和整理信息,并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初步具有描述对象外部特征和现象,以及分析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能在教师引导下,运用基本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态度责任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基于事实表达观点的意识;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探究活动。
教学 重点 认识常见物体的某些特征;知道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具体事物,找到固体、液体、气体各自的共同特征。
教学 难点 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静止时其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
教学 准备 教师:3个不透明的黑色塑料袋,袋内分别装有固态、液态、气体的物体若干。
学生:3个不透明的黑色塑料袋,袋内分别装有玻璃球、橡皮、积木、笔、水、空气等固态、液态、气态的物体若干,不同形状的容器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提醒与备注
一、情境引入(2 min) 师:(板书“盲”字)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你在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生:盲人、盲道、盲盒…… 师:你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生:看不见的意思。 师:不错。(在“盲”字后面填上“袋”字)那你知道“盲袋”是什么意思吗?生:看不见里面东西的袋子。 师: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盲袋”里的物体。(板书:“盲袋”里的物体) 【设计意图】 该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对“盲袋”里的物体的探索欲望,为后续的观察和描述打下基础。
二、问题与假设(2~3 min)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三个“盲袋”,我们看不见里面装的物体,那么,在不打开“盲袋”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物品呢? 生:摸一摸,捏一捏…… 师:好主意。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来摸一摸,捏一捏,猜猜这个袋子里都装了什么物品。 (事先分别在三个不透明的黑色塑料袋内装适量的:A小块固体如粉笔、橡皮等,B液体,C空气,让学生凭借手感觉到的信息判断里面装的是什么) (将“盲袋”发下去每组轮流触摸,提醒学生不要打开,只能凭借摸一摸来判断里面的物体;然后请每组代表猜测其中是什么物品,并说说这样猜的理由,教师将学生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 师:第一个“盲袋”中有什么,你猜出来了吗? 生 1:我摸到了一根圆柱形的硬的物品,我猜测它是一支圆珠笔。 生 2:我摸到了一个方方的东西,用力捏会有一点弹性,我猜测是一块橡皮。 生 3:我摸到了一个硬硬的物体,有很多角,是不规则的形状,我猜它是积木。 生 4:我摸到了一个圆滚滚的很硬的小球,我猜它是一个玻璃球。 …… (教师相机板书:笔、橡皮、积木……) 师:第二个“盲袋”中有什么,你猜出来了吗? 生 1:我摸到的是没有角,软软的,我一捏它会凹下去,还会从指尖滑过,我猜这里面是水。 生 2:我摸到的感觉很滑,我觉得它不一定是水,也有可能是像水一样的其他液体,比如饮料…… (教师相机板书:水,饮料……) 师:第三个“盲袋”中有什么,你猜出来了吗? 生 1:这个袋子鼓鼓的,但是我一捏这个袋子就憋下去了,手里什么都没摸到,我猜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 生 2:不是什么都没有,里面可能有空气。 (教师相机板书:空气) 【设计意图】 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自主探索三个盲袋里的物品,再让学生猜测盲袋里的物品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表达,在表达中思考。同时,本环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索和表达的能力。
三、探究与结论(15~20 min) 师:大家都猜对了吗?我们一起打开袋子看一看吧。 (第一个“盲袋”中是粉笔、橡皮、积木、玻璃球,第二个“盲袋”中是水,第三个“盲袋”中是空气。) 师:同学们真厉害,基本上都猜出来了。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 1:积木是有棱有角的,玻璃球是圆滚滚的。 生 2:水是软软的滑滑的,必须要用容器装才不会流走。 生 3:空气看不见摸不到。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细致。如果请你对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想怎么分?老师接下来把这些物品分发到各组,请你仔细观察,并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的分类和理由。(全班汇报) 生:我们组想把积木、小球、粉笔等分为一类,水和牛奶分为一类,空气分为一类。 师:你们都同意他们组的想法吗?能说说你们这样分类的理由吗? ① 认识固体 师:第一类的物体都有什么样的特征? 生 1:它们都硬邦邦的。 生 2:它们都是有棱有角的。 生 3:不对,球就没有棱和角! 师:那球是什么形状的? 生:球是圆滚滚的。 生 4:他们都有各自的形状。 生 5:这些东西放在一个平坦的地方不会到处乱跑。 师: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摆在桌面上。(总结)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像这种有固定形状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固体。 ② 认识液体 师:第二类物体又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生 1:它没有固定的形状。 生 2:它会流动。 生 3:它是液体。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接下来老师拿出几种不同的容器,有方的杯子,有量筒,有不规则的瓶子。老师把水倒入这些容器中,等里面的水稳定静止下来,我们来看看有什么特点。 (教师操作并投影到屏幕上,学生观察) 生:我发现他们的液面都是平的。 师:还有一个特点,同学们都容易忽略:老师是怎么把这些水带过来的? 生:都用到了容器! 师:没错,液体是会流动的,我们没法直接拿在手上移动,只能借助容器把它们带过来。而且,老师用了方形的容器,里面的水就是—— 生:方形的。 师:用了圆筒的容器,里面的水就是—— 生:圆柱形的。 师:你知道原因吗? 生:因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所以用什么容器装就是什么形状。 师:真聪明,同学们发现的这些都是液体的共同特征,水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液体。 ③ 认识气体 师:最后,我们来探究第三类物体,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其实它是—— 生 1:空气! 生 2:(根据上面的过程得到启发)气体。 师:没错,空气就是气体的一种。那你能说说气体有什么特点吗? 生:没有空气什么生物都不能存活。 师: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但你说的是空气对生物的意义。气体还有很多,比如氢气、氦气、二氧化碳等等,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和前面的固体、液体的共同特征相比,气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生:气体看不见摸不着。 师:有些气体是有颜色的,是可以看见的,但确实是摸不着的,这是气体的特点之一。 生 1:气体也没有固定的形状。 生 2:气体也可以流动。 …… 师:这些都是气体的共同特征。 师:(小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它们都能流动。液体静止时上表面一般会保持水平。 【设计意图】 本环节借助“观察描述—分类讨论—实验验证”的探究链条:先通过盲袋触摸与特征描述,建立固体“有固定形状”的直观认知;再以不同容器倒水实验呈现液体形状随容器形状变化与液体液面总保持水平的特性;最后通过对比引导归纳:液体和气体无固定形态、可流动的共性。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建构,既培养了科学观察与逻辑分类能力,又将物质状态概念与生活经验深度联结,为后续学习具体物质形态特征奠定思维基础。
四、反思与评价(5~8 min)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将我们观察的物体和“固体”“液体”“气体”填入69 页的图中。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学生填思维导图的活动,既是对本课内容和探究过程的梳理,又能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脉络。
五、应用与迁移(5~7 min) 师:固体、液体和气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后就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说一说它们分别有哪些用途,人们运用了它们的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应用,又回归到了生活,形成了认识活动的闭环,也体现了科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哲学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