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不一样的物体》 教学设计单元 《不一样的物体》 课题 《液体》 课时 1设计 学校 电话核心 概念 液体会流动、无固定形状,但具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学习内容 探究液体的特性,理解液体的基本性质,并且结合具体实例,感悟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内容要求 知道液体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能够用确定的数据描述液体的质量和体积。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液体会流动,没有确定的形状。 科学思维 能够通过实验,理解具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能够用确定的数据描述液体的质量和体积。 探究实践 能够规范使用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用天平测量液体质量。养成规范操作习惯,体会科学测量的严谨性;形成相对准确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态度责任 在好奇心驱使下,乐于动手操作感兴趣的事物。在实践操作中体会科学测量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养成尊重事实、规范操作的科学态度。教学 重点 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测量并描述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教学 难点 用较准确的科学词汇、数据、统计图表等记录和整理信息,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教学 准备 教师:课件、演示器材等。学生:天平、量杯、量筒、不同形状的容器、水等液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提醒与备注一、问题与假设(5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探究了固体,你知道了哪些? 生1: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可以用长、宽、高描述。 生2:固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就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刻度数值。 生3:我们还知道了一些其他测量物体质量和大小的工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液体,你想研究哪些方面? 生: 液体是不是也具有确定的质量和体积呢?我们该怎么测量和描述它的体积和质量呢?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唤醒学生研究固体的学习经验,延续《固体》的研究思路,引导学生将“体积/质量测量”思路迁移至液体,为后续聚焦差异做铺垫。最后基于旧知提出假设,激发探究需求,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二、探究与结论(30分钟) ①测量液体的质量 师:(摇晃装有饮料的瓶子)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化身“饮料厂质检员”,任务是要检测这批果汁的净含量是否达标。看!这瓶果汁标注“净含量200ml”,但它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呢?该怎么测量?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像测量固体一样测量液体的质量吗? 生:我知道!液体会流动,不能直接放天平上,得在这个容器测。 师:很聪明!但容器本身有质量,怎么办呢? 生:测量质量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测一下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再把液体装进烧杯在天平上测量,最后减去容器的质量就是果汁的净质量…… 师:同学们真棒,根据液体会流动的特征,我们确实需要把液体装到容器里来测量,在开始测量之前,还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1:擦干烧杯,防止残留水影响。 生2:天平归零。 生3:玻璃仪器易碎,要轻拿轻放。 师:接下来就请小小质检员们按照要求开始测量。 (学生活动测量液体的质量,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每组的测量结果,总结液体有确定的质量) ②测量液体的体积 师:同学们测得真不错,我们通过天平测量出了液体有确定的质量,那液体的体积该如何进行测量呢?为了测量方便,我们还可以把一些容器标上刻度直接做成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我们称之为量筒或量杯。 师:仔细观察,量筒上有什么? (出示量筒和量杯,学生观察量筒的结构) 生1: 最上端有数字和单位。 师:最上端的数字和刻度尺一样,代表的是量程,也就是说这个量筒能测量的最大体积是250ml。 生2:有大格也有小格。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一大格代表多少毫升呢?是10毫升,伸出手一起来数一数,每一大格当中又有多少小格呢?12345,有5个小格,那么一小格代表2毫升。(学生数一数) 师:认识了量筒,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怎样正确地使用量筒。 (教师示范使用过程并讲解注意点) 师:说一说,在使用量筒时,我们要注意哪些? 生1:天平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慢倒入量筒。 生2:量筒必须放平稳后才能读数。 生3:读数时,视线要与杯内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示数。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量筒,一起测一测这杯液体的体积吧。 (学生活动测量体积,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汇报每组的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量筒和量杯测量同一杯液体的体积,结果会有什么变化?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我用量杯测的结果是150毫升,用量筒测的结果是也是150毫升。 生2:我用量杯测的结果是190毫升,用量筒测的结果是也是190毫升。 生3:量筒刻度均匀,量杯刻度上密下疏,形状不同,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用量筒和量杯测量同一杯液体的体积,虽然量筒和量杯形状不同,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 师:我们能够测量并用确定的数值来描述液体的体积和质量,这说明了什么? 生:液体虽然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两个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感知液体的物态属性,这是一种最直接的感知活动。通过观察量筒结构、解读刻度标识,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工具的设计原理;借助教师示范与师生互动,强化规范操作意识,渗透“严谨测量、准确读数”的科学方法。通过对比量筒与量杯的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工具在测量准确性上的共性,深化对测量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与数据分析意识。三、反思与评价(5分钟) 师:测量液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与测量固体的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与液体的哪些特征有关? 生1:测量液体时必须使用容器。 生2:固体可以用尺子量,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 生3: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只能用量筒或量杯测量,不然它会流走。 师:太棒了,工具设计取决于物质特性,这正是科学家的智慧。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活动,提升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探究的兴趣,进一步感受观察和描述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四、应用与迁移(5分钟) 师:液体中还有许多奥秘呢,这里有三种不同的液体,如果将他们依次倒入杯中,猜一猜会发生什么? 生1:会混合在一起。 生2:可能分层,像鸡尾酒。 (教师演示:在杯中先倒入染色后的洗洁精,再沿着杯壁倒入染色后的水,最后慢慢倒入植物油。) 师:瞧,出现了什么? 生:液体“彩虹”,液体乖乖分层了! 师:想一想,如果改变倒入液体的顺序,还能做成液体“彩虹”吗?回家动手试试看吧!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有趣的液体“彩虹”小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感受液体还存在其他的物态属性,将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