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濮阳市华阳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试题(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事。”文中的“它”是指A.封国 B.郡县 C.藩镇 D.行省2.如表是某同学课堂笔记,根据笔记内容,他学习的主题是(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出现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非常繁荣A.唐朝的金融 B.宋代的商业 C.元朝的外贸 D.明朝的经济3.制定礼乐制度,倡导德治的是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公4.孔子非常推崇西周的典章,称“周监(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文中的“二代”是指A.夏代、殷商 B.商朝、西周 C.西周、东周 D.春秋、战国5.周代实行世官制,但是子孙在继承父祖职位时要经过王的册命,受命者也非常看重册命仪式,往往铸造青铜器(如鼎、簋、盘等)予以纪念。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 B.周天子权威的削弱C.以德治国思想的传播 D.青铜铸造业的发展6.将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的是A.汉高祖 B.秦始皇 C.周文王 D.神农氏7.史籍记载:“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这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秦朝的郡县制 B.汉朝的郡国并行制C.元朝的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8.某次考古活动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刻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得出的历史信息不符合史实的是A.“乱世”与“分土建邦”有着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B.秦皇兼并天下,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C.“家天下”结束了乱世,消除了由分土建邦带来的割据战乱D.这块刻石最早出现在秦代9.一位宋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下列哪项活动不符合实际(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10.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下列行省设置在原南宋疆域内的是( )A.河南江北行省 B.江西行省 C.甘肃行省 D.陕西行省1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地方权力C.改善自然环境 D.完善选官制度12.宋代文人笔记中大量记载了当时“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表明宋代( )A.贫富差距缩小 B.崇富观念盛行C.世俗文学兴起 D.社会流动加强13.儒学成为统一的政治伦理与价值观念,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在广袤的领土上传播开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局面的形成( )A.得益于孔子及其门徒的宣传 B.加速了秦帝国的统一进程C.推动了共同民族心理的形成 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14.刘裕建立宋朝后,有意提拔一些出身寒微的人,让他们居于政府关键部门,掌握机要。这一政策( )A.打击了士族势力 B.通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C.巩固了科举制度 D.稳固了儒学的主流地位15.“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该作者认为古代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受到哪一思想的影响A.道家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16.《孟子·梁惠王下》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该思想( )A.符合以民为本的精神 B.体现了敬天保民理念C.适应了诸侯兼并需要 D.有利于君主专制形成二、材料题17.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主张①"仁”与“礼”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二 臣恐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材料三 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一一程朱理学形成了材料四 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熙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请说明①和②分别是谁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请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3)程朱理学吸收了哪些思想 (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他”是谁 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什么时期的要求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封建割据,关卡林立,这些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カ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国来完成统一,不是偶然的。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在此期间,秦消灭了六国共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的事业。——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材料二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即宣布废除西周创立并实行了八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政治体制,创行新的适合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二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创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始皇的历史功绩。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民办夜校。他展开“小先生”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对于1927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就好像一颗政治炸弹一样。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推行农村复兴计划。美国的进步教育推行现成的学校制度,陶行知则发现中国普通群众只能在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农村、家庭和车间的所在地受教育。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异常地同情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二 以我愚见,匪无非是那些自以为正统的人给和他们立场不同或反对他们所作所为的人乱扣的帽子……俺觉得最好笑的事情还是有些人自己明里暗里干着土匪的勾当,却诬蔑善良可爱的人是“匪”,偏要要拿冲锋枪去剿“匪”扮正义!——陶行知《剿匪与造匪》(1932年发表于《申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陶行知在教育领域贡献的异同。(2)根据上述材料,评价陶行知。三、综合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西汉前期郡的数目看,全国54个郡中,分封给诸侯王的有39个,中央直辖郡只有15个,其中还有不少公主和列侯的封邑。汉初的行政区分布如下:中、西部少半地区是中央直辖郡,北、东、南大半地区是连成一片的诸侯王封地。从人口分布来看,据推测王国地区和中央直属地区的人口之比约为10:5.29。西汉前期经济的发展绝不仅依赖于中央直辖郡县经济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国地区经济的发展。王国经济作为全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汉武帝时山东遭受水灾,百姓陷入饥乏之中,最高统治者立刻“遣使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摘编自谭景玉《西汉前期诸侯王国经济的发展与影响》材料二 汉武帝为了使国家金融要脉由中央政府控制,将郡国铸币改为中央政府铸币,发行五铢钱,将五铢钱作为全国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实现了货币的统一;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官,实行统一销售和生产,增加了国家收入;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主要负责运输贡纳物品;推行平准制度,平抑市场物价。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如小农背本(更换职业)豪强商贾崛起和土地兼并等;各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反叛中央的战乱;匈奴对中原的不断侵袭致使汉武帝必须动用武力击退匈奴,而战争产生较多的军事费用;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汉武帝必须不惜一切财力救灾治险。——摘编自张伟《汉武帝实施新经济政策因素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实施郡县与分封并行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加强统治采取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的国家治理中得出的历史经验。试卷第4页,共5页试卷第1页,共5页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D A A B C C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C A A A1.D【详解】依据材料中“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可以看出这是中央临时派出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即行中书省,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封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郡县是地方政府,不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C选项错误,藩镇掌握地方军政、民政和财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B【详解】根据题干中出现最早的纸币,可知该课堂笔记的学习内容是宋代,B项正确;学习主题是宋代,排除ACD项。故选B项。3.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倡导德治,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4.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十分推崇借鉴并发展了夏、商两代文明的西周礼乐制度,A选项正确;西周借鉴的先代文明中,不包括西周、东周或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章,BCD三选项错误。5.A【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天下大宗,具有天下共主的名号,故受命者都很重视天子的册封,A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周天子威的削弱,排除B项;材料强调权力来源,未体现以德治国理念,排除C项;铸造青铜器用于纪念册命仪式,受命者重视册命的原因在于宗法观念的影响而非青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6.B【详解】战国时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嬴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全国的行政、经済、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大权独揽,体现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故选B;汉高祖刘邦不是第一个皇帝,A错误;周文王是西周周武王的父亲,当时还没有称皇帝,C错误;神农氏是历史传说的人物,与题意不符,D错误。7.C【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说元朝疆域辽阔,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征发赋役,正式划入了元朝版图,其中元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行省制,C正确;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与材料无关,AB排除;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D排除。故选C。8.C【详解】试题分析:“家天下”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不能彻底消除割据战乱。因为割据战乱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故选C。A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各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混战的局面;B项正确,是常识;D项正确,从材料“今天下……”可以看出秦朝所设。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名师点睛】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巩固,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心郡县制,在南方设立南海、桂林、象郡,加强对地方的统治;②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③文化上:统一文字;④思想上:焚书坑儒;⑤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9.D【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反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是在宋朝及以前,宋朝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D项符合题意;宋代虽然打破了坊市制度,但仍存在专门的市,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是符合史实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代草市已经较为普遍,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在居住区开绸缎店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西行省在今江西等地,并延伸到广东地区,这属于南宋疆域范围,B项正确;河南江北行省位于长江以北,并不属于原南宋疆域,排除A项;甘肃行省位于西北地区,并不属于原南宋疆域,排除C项;陕西行省位于黄河流域,并不属于原南宋疆域,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行省制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辖,A项正确;行省犬牙交错,意在限制地方政治实力,排除B项;行政区域的划分不会改善自然环境,排除C项;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涉及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根据材料“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不抑土地兼并的政策,使得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社会流动增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的内容,且宋朝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贫富差距增大,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宋代崇富观念盛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俗文学兴起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儒学成为统一的政治伦理与价值观念,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在广袤的领土上传播开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儒学成为统一的政治伦理与价值观念,冲破学派、地域、民族的藩篱,在广袤的领土上传播开来,推动共同民族心理的形成,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这种局面形成主要是汉武帝时期维护统治需要和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排除A项;儒学成为统一的政治伦理与价值观念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刘宋(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权力让人侧目,南朝刘宋政权以军功掌权之后,士族的地位逐渐下降,经过刘裕和刘义隆两代皇帝推行的打击豪门贵族的政策,士族地位虽然依旧崇高,但已经不能与魏晋时期相比,根据材料中的措施可知这一政策提高庶族地主的地位,打击士族门阀势力,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相权的分割,排除B项;刘裕的做法并不是巩固科举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刘裕的统治思想以及对人才的文化要求,不能得出儒学地位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计白当黑’”“有无相生、虚实相象”中可知,这是辩证法的思想,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就含有辩证法的思想。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16.A【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孟子提倡君王站在民众立场上治理国家,与以民为本精神一致,A项正确;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是敬天保民,材料并未涉及“天”,排除B项;材料强调君王统治要符合民意,属于儒家思想,并未适应当时诸侯兼并的需要,排除C项;法家思想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形成,而材料属于儒家代表孟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17.(1)①孔子②孟子(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佛教 道教(4)李贽 资本主义萌芽【详解】(1)①仁”与“礼”是孔子的主张;②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根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得出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根据所学,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4)李贽被称为“异端”。结合所学可得出是资本主义萌芽。18.(1)原因: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生产力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统一成为各阶层民众的共同愿望;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积极推动国家统一;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实カ日益强盛,军力强大。(2)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3)历史功绩:灭六国,完成大一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敢于创新制度,其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现固大一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知,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据材料“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可知,生产力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加强;根据材料“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可知,统一成为各阶层民众的共同愿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积极推动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政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历六代123年,关东六国一个一个衰败下去,唯独秦国越战越强”可知,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实カ日益强盛,军力强大。(2)组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3)历史功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灭六国,完成大一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敢于创新制度,其创立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现固大一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19.(1)同: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都反对传统教育,开创新式教育;异:孔子开创私学,为百家争鸣奠定文化基础;陶行知推行平民教育,促进教育平民化。(2)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家、思想家;为中国开创平民教育,促进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陶行知是民主斗士,反抗专制独裁统治,为中国民族独立民主富强作出贡献。【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孔子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从材料中可以直接提取综合。(2)依据材料进行在评价陶行知时,从对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以及国家民族的发展去综合分析。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的先哲·孔子20.(1)原因:汉初中央政权力量相对较弱;经济凋敝;吸取秦朝速亡教训;利用亲室镇抚地方势力的需要;分封制政治传统的影响。(答出四点即可)(2)措施: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定诸侯国叛乱;反击匈奴;加强社会救济力度。(答出三点即可)影响: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为强化大一统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解决了内部分裂危机,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袭。(3)经验:国家治理应重视历史传统;多措并举;以民为本;内部统一团结是抵御外部侵略的基础。(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初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54个郡中,分封给诸侯王的有39个,中央直辖郡只有15个”可分析出汉初中央政权力量相对较弱;结合秦末农民起义的史实可分析出经济凋敝;结合秦朝灭亡的史实可分析出吸取秦朝速亡教训;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利用亲室镇抚地方势力的需要,分封制政治传统的影响。(答出四点即可)(2)本题是列举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措施:根据材料“将郡国铸币改为中央政府铸币,发行五铢钱”可分析出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官,实行统一销售和生产,增加了国家收入”可分析出盐铁官营;根据材料“在各郡国设立均输官,主要负责运输贡纳物品;推行平准制度,平抑市场物价”可分析出均输平准;根据材料“各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增强,引发了反叛中央的战乱”可分析出平定诸侯国叛乱;根据材料“匈奴对中原的不断侵袭致使汉武帝必须动用武力击退匈奴”可分析出反击匈奴;根据材料“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可分析出加强社会救济力度。(答出三点即可)影响:根据材料“增加了国家收入”可分析出增加了中央政府收入,为强化大一统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结合推恩令以及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可分析出解决了内部分裂危机,抵御了游牧民族的侵袭。(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经验:结合西汉初期推行分封制度可分析出国家治理应重视历史传统;结合汉武帝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的措施可分析出多措并举;根据材料“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汉武帝必须不惜一切财力救灾治险”可分析出以民为本;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内部统一团结是抵御外部侵略的基础。(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第6页,共6页答案第5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