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濮阳市华阳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一)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社会发展的灵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坚持“一国两制”方针2.为了巩固统一,元朝开创的新制度是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行省制 D.“四等人制”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针对先秦文字的紊乱状况,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这种文字是A.楷书 B.行书 C.小篆 D.草书4.如果把“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A.国家的强盛和统一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5.北宋熙宁四年,苏轼为避开中央激烈的政治斗争,自请外调,遂被任命至杭州,为州府副职,负责监察知州及所部官吏、签署公文等。据此可知,苏轼就任的是( )A.县令 B.通判 C.提点刑狱司 D.参知政事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中国“蒸汽船从1913年的893艘(总吨位达141024吨)增长到1918年的2,027艘(总吨位达236622吨);煤产量从1913年的128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2010万吨;钢产量从1914年的10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180万吨。”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C.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技术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7.1941年7月,经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的批准,中共冀鲁豫、鲁西两个区党委合并,仍称冀鲁豫区党委,任书记A.张玺 B.张霖之 C.王从吾8.据考古统计,距今5000年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与祭祀有关的玉器(如下图);而同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大型墓葬中随葬品很少,且极少见玉器,没有显示出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这表明( )A.南方的文明程度显著高于北方 B.文明进程呈现多元一体特征C.区域文明的发展特征存在差异 D.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9.解缙的诗句“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描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井渠” D.灵渠10.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述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 )A.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 B.总结“通史入门”的治史方法C.恢复已经被人遗忘的远古历史 D.仅仅展示秦代至西汉王朝历史11.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A.解放军战略反攻取得重大战果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C.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D.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最先获胜12.明清江南地区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力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该现象说明,江南地区( )A.传统农耕模式已不适应时代 B.赋役制度变革影响经济运行C.自然经济已经出现解体迹象 D.经济结构变化冲击传统农业13.有学者认为唐宋年间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它体现在政权形态、经济文化、边疆关系等各个方面。下列有关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指南针已经应用于航海 ②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③瓷器是外销的重要商品 ④辽、西夏并起客观上推动了它的繁荣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4.有学者指出,“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而在刘邦建立帝业的过程中,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一次显现出来。”该学者意在说明A.秦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必然性C.国家统一促进官僚政治建立 D.国情差异影响文明的发展程度15.1958年到1961年,国家财政连年出现大量赤字。与之相伴随,出现了货币发行过多,市场不稳定的现象。为了消灭财政赤字,并稳定市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的有:一是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扭转企业亏损,以增加商品供应,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以及其他各项事业费和国防费用,以减少财政支出。三是在保持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的同时,对针织品、自行车、钟表、茶叶、酒类及某些糖果、糕点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以回笼货币。这种作法A.实质是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B.说明中共停止了大跃进运动C.表明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恢复经济D.中共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16.1918年底,陈独秀称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到1923年底,北大进行民意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时,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则得51票居第二这种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式微 B.政治思想的转向C.革命领导权的转移 D.革命性质的改变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分别指出图中A、B是哪一政权。(2)分别说明A政权迁都的目的和B政权创立的特色职官制度,并概括指出其相同的历史作用。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祖籍安徽天长,是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学家、算学家。其祖父为宣化太守王者辅,精通历算,藏书丰富,王贞仪跟随祖父学习天文、历法和数学。年少时随家人游历多地,每遇良师益友。她不仅阅读中外天文著作,还长年坚持夜观天象,日算星辰,日积月累,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天文数据资料。她对西洋传入的天文学是一分为二的,认为“西历虽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行,即有所不行;有所是,即有所不是。”她还积极宣传阐述哥白尼的“日心说”,自己制作实验仪器,弄清楚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并写下了《月食解》。她还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写下了当时的科普书《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她还把梅文鼎的《筹算原本》加以改编,用浅显语言和简易方程表达深奥道理,使学者能朝得其书,暮能明算。——摘编自章梅芳《王贞仪: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天文学家》等(1)根据材料,概括王贞仪取得的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贞仪取得成就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01年,梁启超为其师康有为先生作传时,将英雄分为应时之人物和先时之人物两大类,并将康有为许为先时而生的英雄。他写道:“有应时之人物,有先时之人物。先时人物者,社会之原动力,而应时人物所从出也。质而言之,则应时人物者,时势所造之英雄:先时人物者,造时势之英雄也。应时者有待者也,先时者无待者也,同为人物,而难易高下判焉矣。”…对此梁启超解释道:“社会进化,全社会之人同进之谓,而导率社会多数以进者,又恒在一二人。古今中外能进化之社会,皆其历代圣哲豪杰人格之化成也。”——摘编自李红宝《梁启超英雄观辨》材料二 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正面携刻着毛泽东同志所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背面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小楷字体碑文,碑文内容如下:“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梁启超英雄观的内涵,并分析他产生这种英雄观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碑文中所列的三个时段中任选两个时段,概述其革命阶段性特点并简要阐述其的革命历程。三、综合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为了抵御夷狄入侵,扩张齐国的势力,得到诸侯认同,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根据私人垦荒的发展,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政策——按土地好坏、数量确定征收赋税的税额,使百姓安定、君主满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家向编户齐民授田,并征收田租赋税、征发徭役和民役。汉初严格限制商人的身份地位,对商人加倍征收人头税,对农民则减轻田租,十五税一。到了唐朝,政府延续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租庸调制。天宝年间,每年主要国家收入(包括租庸调、地税、户税)达到粟2500余万石,布绢绵2700余万段(屯、匹),钱200余万贯。后来因均田制遭到破坏,780年唐德宗改行两税法,将以前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分地税、户税两种,摊派到各州县并长期固定下来,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摘编自程碧波《管子地租赋税政策今说》、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通史纲要》(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齐国实施“相地而衰征”的背景。(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秦汉到隋唐发展史,以“时代·赋税”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试卷第6页,共6页试卷第1页,共6页《2025年9月12日高中历史作业》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C B B B C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D B A B1.C【详解】据题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故C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并没有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故A排除;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属于思想路线,故B排除;“一国两制”方针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无关,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史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行省制,C项正确;A项与辽有关,排除;B项与金有关,排除;D项是元朝的民族政策,排除。故选C项。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的文字是小篆,选项C正确;楷书、行书、草书出现在秦朝以后,选项A、B、D排除。4.C【详解】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内迁”“淝水之战”“六朝古都”“改拓跋姓为元”可知,材料内容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即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项正确;国家的强盛和统一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属于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版图的奠定与盛世危机属于清朝的社会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为避开中央政治斗争(主要指与王安石变法的冲突),自请外调,被任命至杭州,担任州府副职,具体职责包括监察知州及所部官吏、签署公文等,结合所学知识,北宋通判主要职能是监察与参与州府日常事务,包括“签署公文”确保中央政令的执行,B项正确;县令是县级行政长官,负责一县事务,材料中苏轼担任的是州府副职,而非县级职务,排除A项;提点刑狱司是“路”一级的司法监察官员,负责一路的刑狱、治安事务,并非州府副职,排除C项;参知政事是中央政府的副宰相职位,属于核心决策层,苏轼自请外调是为了避开中央斗争,且题干明确提到“外调”至杭州,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材料“蒸汽船从1913年……增长到1918年”“煤产量从1913年……增长到1919年”“钢产量从1914年……增长到1919年”说明1913-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故B项正确;A项错误,1912年清帝退位,清朝灭亡;C项错误,洋务运动从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D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是1927年开始的。点睛:材料“蒸汽船从1913年……增长到1918年”“煤产量从1913年……增长到1919年”“钢产量从1914年……增长到1919年”中可以得出发展的时期是1913—1919年间;根据所学知识从四个选项中找出答案即可。7.B【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941年7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冀鲁豫区与鲁西区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区党委、军区和行署。新的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张霖之,行署主任晁哲甫,故选B,排除AC。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长江和黄河地区出土文物种类不同,表明不同区域的文明特征存在差异,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南方文明比北方文明优越,排除A项;材料体现文明的多元性,无法得出-体性特征,排除B项;从出土文物无法看出经济发展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根据题干“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是指秦朝开凿的灵渠,其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D项正确;郑国渠,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约十年后完工。排除A项;都江堰不符合材料中的引湘漓,排除B项;“井渠”与材料“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和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其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A项正确;材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未涉及治史方法,排除B项;材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史记》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1.C【详解】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在美国看来“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最能验证”的要求,排除ABD项。12.D【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江南地区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可以得出江南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养牛的空间逐渐狭小,养牛成本上升”“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可知经济结构变化冲击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会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率,D项正确;传统农耕模式即铁犁牛耕仍适应时代,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赋役制度变革,排除B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根据材料“有关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海上丝绸之路,指南针已经应用于航海;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瓷器是丝绸之路上外销的重要商品;辽、西夏政权并起客观上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D项正确;ABC三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故选D项。【点睛】14.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之际,在东西文化尚未充分融合的背景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尊重东方社会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这就使得刘邦在汉初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必然性,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秦汉时期的国情差异,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1958年到1961年,国家财政连年出现大量赤字”实际属于三年经济困难在财政方面的表现,“为了消灭财政赤字,并稳定市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指调整国民经济在财政方面的措施,实质是中央对“左”倾错误的纠正,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努力增产日用工业品,扭转企业亏损,以增加商品供应,增加财政收入”“实行高价政策”表明政府仍然大规模干预经济,仍然是计划经济,并非利用市场调节作用恢复经济,C、D错误。16.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18年的威尔逊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发展到1923年,列宁取代威尔逊,成为“世界第一伟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中国的救亡之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巴黎和会上《凡尔赛条约》的签订,美国出卖了中国利益,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由学习西方转变为学习苏俄,政治思想发生转变,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时间是1915年到1923年,材料时间1918年至1923年正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及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发展进入新阶段,没有式微,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革命的领导权是否发生了转移,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革命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17.(1)A北魏;B辽。(2)目的:削弱贵族的势力,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制度:南北面官;作用:促进民族融合。【详解】(1)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A是北魏,B是辽。(2)目的:结合所学可得现削弱贵族的势力,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制度:根据所学辽代实行南北面官;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促进民族融合。18.(1)成就:通过阅读与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理论知识和天文数据资料;通过实验弄清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总结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写下了当时的科普书;改编《筹算原本》。(答出四点)(2)原因:家学渊博;年少时游历多地,多遇良师益友;治学严谨、善于思考、勤于实验;西学东渐的影响。【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她不仅阅读中外天文著作,还长年坚持夜观天象,日算星辰,日积月累,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天文数据资料”可以得出通过阅读与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理论知识和天文数据资料;据材料“自己制作实验仪器,弄清楚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可以得出通过实验弄清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据材料“她还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写下了当时的科普书《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还把梅文鼎的《筹算原本》加以改编,用浅显语言和简易方程表达深奥道理,使学者能朝得其书,暮能明算”可以得出总结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写下了当时的科普书以及改编《筹算原本》。(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祖籍安徽天长,是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学家、算学家。其祖父为宣化太守王者辅,精通历算,藏书丰富”可以得出家学渊博;据材料“年少时随家人游历多地,每遇良师益友。”可以得出年少时游历多地,多遇良师益友;据材料“坚持夜观天象”“她对西洋传入的天文学是一分为二的”“制作实验仪器”等可以得出治学严谨、善于思考、勤于实验;据材料“西洋传入的天文学”“《筹算原本》”等可以得出西学东渐的影响。19.(1)内涵:①将英雄分为应时之人物和先时之人物两大类;②先时之人物高于应时之人物;③先时之人物是英雄造时势,应时之人物是时势造英雄;④先时之人物是指思想者,应时之人物是指实行者。原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的需要;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弱小;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梁启超仍然没有摆脱儒家圣贤思想的束缚。(2)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支持下,领导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实施战略反攻;发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发动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通过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赢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创建人民军队,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抗日战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840—1949年,取得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1840—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进行了救亡图存的英勇奋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推翻了封建君主制。1919―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民主革命战争,发动人民群众驱逐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详解】(1)内涵: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1年(中国)。根据材料“1901年,梁启超为其师康有为先生作传时,将英雄分为应时之人物和先时之人物两大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英雄分为应时之人物和先时之人物两大类;根据材料“有应时之人物,有先时之人物。先时人物者,社会之原动力,而应时人物所从出也。”可知,先时之人物高于应时之人物;根据材料“应时人物者,时势所造之英雄;先时人物者,造时势之英雄也。”可知,先时之人物是英雄造时势,应时之人物是时势造英雄;根据材料“应时者有待者也,先时者无待者也,同为人物,而难易高下判焉矣”可知,先时之人物是指思想者,应时之人物是指实行者。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01年(中国)。根据材料时间“190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的需要;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弱小;根据材料“梁启超为其师康有为先生作传时,将英雄分为应时之人物和先时之人物两大类,并将康有为许为先时而生的英雄”“古今中外能进化之社会,皆其历代圣哲豪杰人格之化成也”可知,在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下,梁启超仍然没有摆脱儒家圣贤思想的束缚。(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阶段:根据材料“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可知,1946——1949年。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实施战略反攻和发动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后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等方面阐述。阶段:根据材料“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可知,1919——1949年。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南昌起义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实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方面阐述。阶段:根据材料“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可知,1840——1949年。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取得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系列救亡图存运动等方面阐述等等。20.(1)背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铁器和牛耕出现,农耕经济发展;私人垦荒,井田制瓦解;齐国管仲改革。(2)论题:时代变迁深刻影响秦汉到隋唐的赋税制度。论述:秦汉时期,封建国家把全国的平民编入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根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秦朝时赋税繁重,导致其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则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隋唐延续了魏晋以来的租庸调制度。随着土地兼并的进一步发展和均田制的逐渐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于是唐后期统治者废除了以人丁为主的租庸调制,改行以土地和财产为标准的两税法,以顺应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综上所述,时代背景对赋税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条件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兴起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赋税制度,使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由材料“为了抵御夷狄入侵,扩张齐国的势力,得到诸侯认同,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及所学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可得出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齐国管仲改革;由材料“管仲根据私人垦荒的发展,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政策”及所学可得出铁器和牛耕出现,农耕经济发展;私人垦荒,井田制瓦解。(2)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秦汉至隋唐时期的中国。设问是以“时代·赋税”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首先,根据材料“按土地好坏、数量确定征收赋税的税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家向编户齐民授田,并征收田租赋税、征发徭役和民役。”“780年唐德宗改行两税法,将以前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分地税、户税两种,摊派到各州县并长期固定下来,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及所学可得出论题:时代变迁深刻影响秦汉到隋唐的赋税制度。其次,由材料“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家向编户齐民授田,并征收田租赋税、征发徭役和民役。”及所学可知,秦汉时期,封建国家把全国的平民编入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根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结合秦朝灭亡的原因可知,秦朝时赋税繁重,导致其短命而亡。由材料“汉初严格限制商人的身份地位,对商人加倍征收人头税,对农民则减轻田租,十五税一。”及所学可知,汉初统治者则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由材料“到了唐朝,政府延续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租庸调制。”可知,隋唐延续了魏晋以来的租庸调制度。由材料“天宝年间,每年主要国家收入(包括租庸调、地税、户税)达到粟2500余万石,布绢绵2700余万段(屯、匹),钱200余万贯。后来因均田制遭到破坏,780年唐德宗改行两税法,将以前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分地税、户税两种,摊派到各州县并长期固定下来,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及所学可知,随着土地兼并的进一步发展和均田制的逐渐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于是唐后期统治者废除了以人丁为主的租庸调制,改行以土地和财产为标准的两税法,以顺应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时代背景对赋税制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条件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商品经济 的兴起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赋税制度,使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第8页,共8页答案第7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