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伯益建立夏朝 B.禹建立夏朝
C.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2.《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中写道:“早在西周王朝建立前数百年,最早的中国已经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书中“最早的中国”指的是(  )
A. 倡导极端专统治 B. 法主专制制度
C. 尊重臣民的自由 D. 反的行为
3.思想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历史发展有自己内在运作的规律。他所说的“桀亡”指的是(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犬戎灭西周 D.国人暴动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图中①处对应朝代的是(  )
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
5.《史记》记载,商纣施用酷刑,残害人民,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据此可知,商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衰退 B.统治暴虐
C.外族入侵 D.对外征战
6.下图文物“利簋”是商军溃败之后,身为右史(官职名称) 的利(人名)将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铸造成一件青铜器,作为永世的纪念,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该文物印证了历史上的(  )
A.涿鹿之战 B.夏朝建立
C.商汤灭夏 D.牧野之战
7.西周时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将王畿以外的土地连同土地上的人民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材料描述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8.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 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提高军队实力
C.巩固国家统治 D.加强封建专制
9.考古学家在洛阳发掘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时,发现了大型贵族墓葬和为王室服务的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的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了夏王朝(  )
A.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明显 B.青铜冶炼技术日臻成熟
C.建立起中央集权封建制度 D.诸侯混战政局十分动荡
10、考古学家在殷墟的一处窖穴中,曾发现4 0 0 多把使用过的石镰刀。这一发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夏朝统治范围不大 B.商朝农具单一
C.古人的祭祀活动多 D.商朝农业生产规模较大
11.周朝虽历时很久,但却未能建立稳固的中央政府。周朝有许多诸侯国,他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A.周朝诸侯国数量多 B.周朝统治时间长
C.周朝实行分封制的弊端 D.诸侯国连年征战
12.夏桀和商纣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荒淫奢侈,残暴无道,强迫百姓无休止地服劳役,致使民怨沸腾,终致亡国。他们惨痛的教训说明(  )
A.得民心者得天下 B.国君不能过富裕的生活
C.百姓不能服劳役 D.末代国君基本都是暴君
13.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
选项 史料
A 《诗经》中提到: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 《吕氏春秋》中指出: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 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犬戎族打败周幽王,西周灭亡
D 历史学家的观点中指出: “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
14.据《礼记·礼运》记载:夏朝建立后,“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小康”社会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5.走进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大厅,迎面是一座人物雕像(如图)。他身材魁伟、手持大斧,面容沉肃,目视远方,显示着一代开国之王的不凡气势。他是( )

A.夏禹 B.成汤 C.盘庚 D.周武王
16.“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17.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封的对象是周天子的亲属、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B.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绝对的统治权,可以随意任免官员
C.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D.分封制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对后世没有任何消极影响
18.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B.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C.西周时期,已经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已经采用大规模的集体耕作方式
19.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高度发达。下列关于青铜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夏朝
B.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C.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工艺高超
D.青铜文化只体现在青铜器的铸造上,与其他方面无关
20.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下列关于甲骨文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B.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C.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D.甲骨文的发现,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 材料一中“大同”与“小康”所对应的制度分别是什么?从“大同”转向“小康”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周武王接着又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是第一个被封的。武王封尚父于营丘,为齐。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为鲁。并封召公奭于燕,封其弟叔鲜于管,其弟叔度于蔡。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摘编自李志敏《中国通史》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周武王封赐土地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所封诸侯应履行哪些义务?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史记 夏本纪》
  材料二:“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史记 殷本纪》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夏桀和商纣怎样的统治?
(2)夏桀和商纣的统治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从夏桀和商纣的统治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5CAABB 6-10DBCAD 11-15CACBB 16-20BACCD
(1)“大同”:禅让制。“小康”:世袭制。标志:禹死后,启继承父位。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义务:向周王进献贡赋,军队要服从周王调遣。
稳定政局;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22. (1)材料一反映了夏桀的统治:
  夏桀不施行德政,却用武力伤害百姓,百姓不能忍受。这表明夏桀实行残暴统治,滥用武力,不顾百姓死活。他穷兵黩武,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
  材料二反映了商纣的统治:
  商纣天资聪颖,口才好,行动敏捷,接受能力很强;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淫荡乐曲,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用来充实鹿台的钱财和钜桥储存的粮食。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在沙丘大摆酒宴,把肉挂成林,让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商纣同样实行残暴、荒淫无道的统治。他刚愎自用、骄傲自大,沉迷于酒色和享乐,不顾百姓疾苦,横征暴敛,大兴土木,还亵渎神灵。
 (2)夏桀和商纣的统治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夏桀的残暴统治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最终被商汤所灭,夏朝灭亡。
  商纣的荒淫无道使得商朝统治分崩离析,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商朝灭亡。
 (3)从夏桀和商纣的统治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①统治者应施行德政,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如果统治者残暴不仁,不顾百姓死活,必然会遭到百姓的反抗,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②统治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大。夏桀和商纣都认为自己天下第一,听不进劝谏,这种自负的心态使他们失去了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最终走向失败。
  ③统治者要远离酒色和享乐,保持清醒的头脑。沉迷于酒色和享乐会使人丧失斗志,荒废政事,导致国家治理混乱。
  ④统治者要尊重神灵和自然规律,不能亵渎神灵。在古代社会,人们对神灵有着敬畏之心,统治者的行为会影响到百姓对神灵的信仰。如果统治者不尊重神灵,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满和不安。
  ⑤统治者要善于纳谏,听取不同意见。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错误。夏桀和商纣拒谏饰非,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