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闯关试题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历史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设计了“6.26”禁毒教育宣传活动之先进人物篇。下列最适合入选的是( )
A.戚继光 B.关天培 C.林则徐 D.邓世昌
2.1839年,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将存储的鸦片“尽数缴官”,并具结保证不再私运鸦片,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这说明林则徐( )
A.坚决维护民族利益 B.重视巩固西北边防
C.禁烟得到民众支持 D.积极传播西方思想
3.“从这一条约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英国部分实现了其战争目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掠夺中国的中心。”“这一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虎门条约》 D.《黄埔条约》
4.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的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里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广州 B.香港岛 C.台湾 D.辽东半岛
5.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材料中中国的“界碑”是指( )
A.近代史的开端 B.人民禁烟斗争胜利
C.近代化的起步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6.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两次占领舟山,建立军事据点,进行殖民统治。《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军虽然撤出舟山,但仍将其置于英国“保护”之下,舟山从此成为英国在长江流域谋取利益的重要据点。材料主要表明鸦片战争( )
A.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B.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C.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完整 D.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7.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最主要是因为( )
A.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B.两次战争都与走私鸦片有关
C.两次战争根本目的和性质相同 D.两次战争失败原因相似
8.实际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洗劫圆明园的“两个强盗”所带来的危害不仅于此,这还给另一个“大盗”提供了强占中国更多领土的契机,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逐渐沦丧据上述可知两个强盗和另一个大盗分别是( )
A.美国、英国和俄国 B.英国、法国和美国
C.英国、法国和俄国 D.美国、法国和英国
9.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史料中,最可信的是( )
A.陈天华的《猛回头》 B.北京圆明园遗址
C.《瓦德西拳乱笔记》 D.淮海战役参与者的回忆
10.《天津条约》签订后,英国公使额尔金在给本国政府的报告中写道:“我们终于获得了在中国内河航行的权利,这将为我们的商船打开长江流域的财富之门……传教士的自由传教权将加速文明的传播。”英国通过《天津条约》获取的特权中,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影响最深远的是( )
A.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D.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11.下图是中国近代的三方势力——清朝政府、西方列强、太平天国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
A.清朝政府 太平天国 西方列强 B.太平天国 西方列强 清朝政府
C.西方列强 太平天国 清朝政府 D.西方列强 清朝政府 太平天国
12.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谓:“道光初年,每银一两尚能易钱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渐次增长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农民需以钱易银后纳税。”这一现象( )
A.缘于商品经济发展 B.不断激化社会矛盾
C.便于列强资本输出 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
13.有学者评价“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能体现这一“情愫”的是(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4.论及太平天国,钱穆说:“文治制度方面,在南京十二年,可算绝没有些微上轨道的建设。亦不能收罗原来团体以外之人才。却妄想以天父、天兄之欺妄深山愚民者,欺尽天下。如此何得不败?”钱穆认为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 )
A.中外势力联合绞杀 B.领导群体落后无能
C.湘淮军队迅速崛起 D.统治集团自相残杀
15.历史学习要正确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838年道光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
B.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
C.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D.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材料题
16.图片是历史的记忆,时代的烙印深刻其上,承载着荣辱与兴衰,自1840年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图二 广东省虎门广场的雕塑 图三 1842年南京
《较量》(折断的“烟枪”)
(1)根据图一分析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指出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及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与图三相关的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
17.前人将历史载于书信,后人用书信打开历史。阅读下列书信,回答问题。
【书信一】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雨果给法国上尉巴特勒的回信
【书信二】
中国同意打开门户,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添加几个新港口那么简单……而是绝对和彻底地打开了她辽阔版图的每一个角落。她同意我们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她还同意,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在北京开设使馆。
——美国驻华公使瑞德·威廉给友人的书信
(1)书信一中的“两个强盗”表达了雨果对哪两个国家的强烈谴责?举出相关史实证明其强盗行为。
(2)联系书信二的内容和所学知识说说,列强在“这次远征行动”中与清政府签订了哪些条约?这些条约有何共同危害?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经过积极的酝酿和准备,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摘编自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洪秀全发动此次农民起义的开始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3)材料三所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B A C C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B B C
1.C
【详解】根据材料“禁毒”及所学可知,1839年6月,担任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将在广州收缴的鸦片集中在虎门滩进行了集中销毁,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因此林则徐与材料中的“6.26”禁毒教育宣传活动最吻合,C项正确;戚继光领导了抗倭斗争,捍卫了国家主权,排除A项;关天培是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与材料不相符,排除B项;邓世昌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指挥致远舰,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据题干“1839年,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将存储的鸦片‘尽数缴官’,并具结保证不再私运鸦片,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和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在广州强制收缴鸦片、严令禁烟的行动,直接目的是遏制鸦片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严重危害,保护国民健康和国家利益。这体现了其坚决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立场,符合材料中“誓与此事相始终”的决心,A项正确;林则徐的活动集中在广州禁烟,与西北边防无关。他后来虽被贬至新疆,但这是禁烟事件后的经历,与题目所述时间无关,排除B项;虽然历史记载中虎门销烟有一定民意基础,但题目材料仅描述了林则徐的个人行动,未提及民众态度。因此,此选项缺乏直接依据,排除C项;林则徐曾组织翻译西方书籍(如《四洲志》),但材料中仅体现其禁烟举措,未涉及传播西方思想的内容。因此此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从这一条约开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英国部分实现了其战争目的,通商口岸成为西方掠夺中国的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被迫打开国门,A项正确;《望厦条约》《虎门条约》《黄埔条约》并未涉及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据题干“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的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里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该条约规定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因战败丧失领土,B项正确;广州是通商口岸而非割让地,排除A项;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发生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晚于道光时期,排除C项;辽东半岛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后来用三千万两赎回了,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据材料“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后的一逞。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A项正确;人民禁烟斗争胜利是指虎门销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近代化的起步是指洋务运动,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是指《辛丑条约》的签订,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据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曾两次占领舟山,建立军事据点,进行殖民统治……舟山从此成为英国在长江流域谋取利益的重要据点”可知,英军两次占领舟山并进行殖民统治,《南京条约》签订后还将其置于 “保护” 之下,这严重侵犯了中国对舟山的领土主权,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完整,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相关内容,如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方面的变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确实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英国对舟山的占领和控制,突出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相关信息,如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衰败等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主要是因为两次战争目的和性质都相同,都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两次战争都是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C项正确;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两次战争都与走私鸦片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两次战争失败原因有相似之处,都与清朝腐败等有关,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两个强盗”指的是英国和法国。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另一个“大盗”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C项正确;美国在近代虽然也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扩大了其在华通商、传教等特权,获取了经济利益、政治特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但并不是“两个强盗”及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1949年期间的历史,一手史料是最可信的。“北京圆明园遗址”可以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历史,“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最具有可信度,B项正确;陈天华的《猛回头》、淮海战役参与者的回忆都带有主观色彩,都属于第二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排除AD项;《瓦德西拳乱笔记》是外国人的记录,虽有一定价值,但可能存在立场和视角偏差,排除C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终于获得了在中国内河航行的权利,这将为我们的商船打开长江流域的财富之门……传教士的自由传教权将加速文明的传播”分析可知打破中国内河主权限制,使列强势力深入长江流域,直接控制内陆经济命脉,加速自然经济解体,直接推动中国社会性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度转变,影响远超其他条款,是半殖民地化加深的关键标志,C项正确;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体现通商口岸数量增加,未突破沿海沿江格局,排除A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强化政治控制,但更多是外交层面的特权,排除B项;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加剧经济掠夺和民众健康危机,但属于单项商品的贸易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据题干示意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为西方列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反抗其侵略,所以有“反侵略”关系;同时西方列强和清朝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威胁其在华利益时会联合;2为清朝政府,清朝政府面临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冲击,又会和西方列强联合起来镇压太平天国;3为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既反抗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反封建),也反抗西方列强侵略(反侵略),还面临清朝政府和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这种对应关系符合图示逻辑,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的对应关系不符合图示逻辑,因此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现象直接导致农民税负激增。农民收入以铜钱为主,但税赋以银两计算,银贵钱贱意味着农民需用更多铜钱兑换银两纳税,生活更加困苦。这加剧了社会不满,成为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等农民起义的重要经济诱因。骆秉章在1858年(正值太平天国高潮)提及此事,正是对社会矛盾激化的警示,B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可能促进货币流通,但清代银贵钱贱的主因并非内部商品经济,而是外部因素主导,19世纪上半叶,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内白银短缺,从而推高银价,排除A项;资本输出是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如借款、设厂),但1858年时列强更侧重于商品输出和鸦片贸易(如《天津条约》签订),排除C项;中外贸易逆差(白银外流)正是银贵钱贱的根源,该选项因果颠倒,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西方工业革命飞速发展的时代,洪秀全却怀着浓厚的复古情愫,将小农生活理想化、绝对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文献,它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大同社会,这显然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B项正确;《资政新篇》的核心是发展资本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国土地法大纲》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与“洪秀全”不符,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据题干“文治制度方面,在南京十二年,可算绝没有些微上轨道的建设。亦不能收罗原来团体以外之人才。却妄想以天父、天兄之欺妄深山愚民者,欺尽天下。如此何得不败?”和所学知识可知,钱穆指出太平天国在南京十二年“绝无上轨道的建设”,且“不能收罗团体以外之人才”,反而依赖“天父、天兄”等迷信手段欺骗民众。这直接反映了领导层在治理能力上的缺失和思想落后,符合“落后无能”的结论,B项正确;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强调外部因素,如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但钱穆的论述中并未提及外部军事压力,而是聚焦于太平天国内部的治理缺陷,因此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湘淮军队(如曾国藩的湘军)确实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但钱穆的批评重点在于太平天国内部的领导问题,而非对手的军事能力,故此选项与题干观点无关,排除C项;天京事变等内斗事件虽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但钱穆的评论中未提及内部分裂,而是强调制度建设和人才策略的失败,故此选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据所学可知,历史解释则是对事件的影响、意义或原因的分析和评价。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包含评价性语言“沉重打击”,强调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1838年道光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仅描述具体事件(时间、人物、行为),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1840年英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说明了战争的时间、地点,属于史实,排除B项;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说明了战争的原因,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事件:虎门销烟;历史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变化: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当时已完成工业革命,成为最大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为其工厂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正当的贸易中达不到目的,就向中国走私鸦片,以获取暴利。故原因: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事件:根据材料“广东省虎门广场的雕塑《较量》(折断的‘烟枪’)”结合所学可知,鸦片的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1838年,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虎门销烟。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 变化:根据材料“图三1842年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图三相关的条约是《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图三相关的条约签订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是《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1)国家:英国、法国。行为: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2)条约:签订了《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和《北京条约》。危害: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详解】(1)国家、行为:根据书信一“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并结合所学可知,书信一中提到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并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条约:根据书信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添加几个新港口那么简单”“她同意我们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她还同意,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在北京开设使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因此,列强在“这次远征行动”中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和《北京条约》。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1)背景: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自然灾害严重;外国侵略势力的加剧;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标志:金田起义。
(2)目的:振兴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实现国家富强。
(3)事件:天京陷落;意义:使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详解】(1)背景: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包括: 一是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剥削:清政府将战争赔款和军费转嫁给劳动人民,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二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五口通商后,外国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和家庭副业,导致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三是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地主阶级加紧盘剥农民,土地兼并严重,同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遭受严重水旱灾害,农民生活陷入绝境。 标志:据材料一“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可知,洪秀全发动此次农民起义的开始标志是金田起义。
(2)目的:据材料二“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可知,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是一是振兴太平天国,试图通过近代化方案增强太平天国的实力;二是心系攘夷大业,反对清朝统治;三是实现国家富强,希望通过近代化方案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事件:据材料三“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可知,材料三所叙述的历史事件是1864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