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考试ⅰ(开学)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考试ⅰ(开学)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考试Ⅰ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和第Ⅱ卷 (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选择题 (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两河流域南部乌尔城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乌尔王陵和大量楔形文字泥板。王陵中出土了金制头盔、镶青金石的匕首及殉葬人骨;泥板则记载了王室颁布的《乌尔纳姆法典》和对运河、神庙土地的征税条文。这集中体现了
A.灌溉技术催生社会等级
B.国家权力集中与阶级分化
C.王权神授观念空前强化
D.两河流域很重视法律建设
2.1297年,英王爱德华一世接受《宪章确认书》,议会掌控征税权;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被迫屈服。上述事件体现了中古西欧
A.封建王权得到了发展 B.教会从属于世俗权力
C.王权依赖于议会支持 D.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3.下表所示的内容为古代美洲玛雅人的婚姻习俗。这些习俗
“婚役” 婚前,男子要在女方家里居住五至八年,帮岳父承担各类劳作,若表现不佳,会被岳父驱逐,遭众人耻笑
“聘礼” 男方需筹备价值不菲的聘礼,往往给男方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高二历史GDY·第1页 (共8页)
A.助长了玛雅社会的奢侈之风
B.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C.有助于维系玛雅社会的稳定
D.显著提升女性社会地位
4.1571年,西班牙大帆船每年自阿卡普尔科驶向马尼拉,满载美洲白银换取中国生丝与瓷器,返程再运回墨西哥。该循环持续250年,史称“银丝对流”。下列推论最合理的是
A.跨太平洋航路开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正式形成
B.白银一丝瓷对流使马尼拉成为早期全球资本中心
C.银丝贸易联动重塑了欧亚美三洲生产与消费格局
D.西班牙垄断太平洋航线促成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5.下表展现了15~17世纪欧洲学者对“世界”认知的演变。这一变迁过程可用于说明
时期 代表性人物/著作 对“世界”的核心认知
15世纪中叶 《马可·波罗行纪》 描绘了一个充满财富和奇观的“东方”,激起了对未知地域的向往。
16世纪 马丁·瓦尔德泽米勒《世界全图》 首次将美洲标注为独立大陆,并以“亚美利加”命名,世界地图的轮廓发生革命性变化。
17世纪初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主张通过系统地观察和实验来认识自然与世界,认为知识的目的在于征服自然以供人生之用。
A.文艺复兴鼓励人们探索现实世界和人性价值
B.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C.启蒙运动构建了对理性王国的基本政治蓝图
D.自由主义思潮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6.1800年后美国棉花生产每十年翻一番,1840年其棉花占全球供应量的3/4,1850年英国每七个工人中就有一个依赖美国棉花工作。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英国工业革命加速完成
B.推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发展
C.引发全球棉花价格大幅下跌
D.导致美国南北经济矛盾激化
高二历史GDY·第2页(共8页)
7.图1所示为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手持《人民宪章》请愿的场景。标语写道:“普选权——就是为了争取我们自己的权利”。据此可知,宪章运动时期
A.英国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尖锐对立
B.工人斗争从经济诉求转向政治权利争取
C.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工人运动指导纲领
D.议会改革彻底实现了英国社会的民主化
8.1884年成立的英国非洲协会在殖民扩张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下表是该协会部分核心成员的主张。据此可知,该协会的活动
成员姓名 主张内容
哈里·约翰斯顿 “科学考察是商业扩张的先导,每一份地图都是未来的贸易路线图。”
约瑟夫·汤姆森 “我们的使命是打开未知地域,文明有责任开发那些被浪费的资源。”
弗罗拉·肖 “地理知识必须服务于国家利益,非洲的划分需要科学依据。”
A.为列强瓜分非洲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B.旨在推动非洲地区的现代化开发
C.体现了柏林会议后的国际共管原则
D.促进了非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9.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将大量庄园土地分配给印第安农民,并将本国主要的铁路系统和石油工业收归国有。这些措施
A.巩固了传统大庄园制的经济基础
B.加深了本国经济对国际资本的依赖
C.建立了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
D.体现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双重性质
高二历史GDY·第3页 (共8页)
10.图2漫画《古巴导弹危机》勾勒了美苏领导人在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这次事件体现了冷战时期
A.全球范围内的军备竞赛得到了有效缓和
B.美苏在对抗中保持了危机管控的理性
C.意识形态竞争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D.两极格局下世界始终处于核战争边缘
11.下表反映了1960~198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国家 农业占比(%) 工业占比(%) 服务业占比 (%)
1960年 美国 4 38 58
联邦德国 6 53 41
日本 13 45 42
1980年 美国 3 34 63
联邦德国 2 44 54
日本 4 42 54
A.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出现下降趋势
B.日本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落后于美欧地区
C.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劳动力的分布
D.福利国家制度是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2.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全球石油市场剧烈动荡。1974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与西方主要工业国举行会谈,开启石油政策协调进程;1975年,西方七国集团建立国际能源机构,旨在加强能源安全合作、协调能源政策。这些举措
A.开启了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进程
B.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开端
C.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D.提升了应对全球性能源危机的效能
高二历史GDY·第4页 (共8页)
13.考古学家在贵州赫章可乐遗址(战国至汉代夜郎文化的核心遗存)发现了大量独特的“套头葬”墓葬(用铜釜或铁釜套在死者头部)以及同时共存的青铜带钩、铜釜等具有中原汉文化风格的器物。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早期边陲地区文化在隔绝中独立发展
B.军事扩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夜郎文化丰富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D.中原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单项辐射
14.春秋战国时期,“公田不治”“私田大垦”现象普遍,鲁国“初税亩”、秦国“废井田,开阡陌”等举措接连出现;同时,“士”阶层从贵族附庸中游离出来,“择主而事”,如孔子周游列国、苏秦佩六国相印。这些现象共同反映了当时
A.土地私有化引发阶级关系剧变 B.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分封制瓦解推动官僚政治确立 D.社会转型源于思想解放
15.秦统一后,在各地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并颁布《为吏之道》,要求官吏“宽俗忠信,和平毋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后世学者章太炎评价“秦制本于商君,其君亦世守法……非独刑罚而已”。这表明秦朝
A.以儒家思想规范官吏行为 B.通过制度统一强化治理效能
C.全面废除战国以来的旧制 D.建立了完备的官僚考核体系
16.(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外由郡国县官选有好文学者,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据此可知,汉代太学的设立
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B.将选官权力完全收归中央政府
C.推动了儒学与官僚政治的结合
D.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唯一标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罗马共和国在扩张至地中海沿岸后 (前264~前146年三次布匿战争后基本控制西部地中海,前2世纪中叶征服希腊等地),推行了多项促进文明交融的措施: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行省总督由罗马元老院任命,同时保留当地原有法律与自治传统 (如希腊城邦保留部分自治权);鼓励罗马公民与被征服地区贵族通婚,授予部分忠诚的外邦人罗马公民权;修建贯穿各行省的道路(如阿庇安
高二历史GDY·第5页(共8页)
大道),统一货币为罗马银币 (第纳尔),推动跨区域贸易;推广拉丁语为官方语言,但允许各地宗教信仰自由,希腊神话与罗马神祇逐渐融合(如希腊宙斯对应罗马朱庇特);资助学者整理希腊哲学典籍,将希腊戏剧、雕塑艺术与罗马建筑技术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摘编自 [古罗马]李维《罗马史》
材料二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击败匈奴后,进一步加强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36国,保障商路安全;派使者前往大宛、安息等国,带回葡萄、苜蓿等作物,同时将中原的凿井技术、铸铁术传入西域;佛教经中亚僧人传入中原,与儒家伦理逐渐融合,洛阳白马寺成为早期佛教传播中心;丝绸之路的贸易中,中原输出丝绸、铁器、丝绸,西域输入良马、香料、宝石,中亚的琵琶、胡旋舞也传入长安,丰富了中原文化。
————摘编自班固《汉书·西域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共和国推动文明交融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罗马共和国与汉朝在促进跨区域交流方面的异同。(8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工业化的历史分期,学者们历来众说纷纭。比利时雅克·斯佩伊博士主张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将工业革命阶段称为工业化第一阶段,将电气化阶段称作工业化第二阶段。将工业化第一阶段前的手工工业时期称为工业化前阶段,将工业化第二阶段以后的时期,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阶段称为工业化后阶段。苏联斯·阿·海因曼以工业的机器体系为中心,把工业革命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建立时期,把电气化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进一步扩大时期,把现代科技革命时期称作机器体系的自动化时期。德国于尔根·库钦斯基认为,生产力的第一次革命是1540~1640年,第二次革命是1760~1860年的伟大的工业革命,第三次革命是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气技术革命,第四次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
————摘编自文暖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分期问题刍议》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学术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表为部分学者观点。
高二历史GDY·第6页(共8页)
序号 作者 观点
① 赵晓兰 工业革命改变了“女性在家庭当中的屈从的地位”。
② 孙炳辉 工业革命变革社会生产关系,破除了陈腐观念习俗,保证资本主义完全战胜封建主义。
③ 朱玉龙 工业革命引领的机器发明与生产推动了制造技艺的提升,也直接导致了欧洲管乐器的改良。
④ 钱乘旦 工业超过农业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倒贵族地主阶级……工厂的兴起和城市的昌隆则表明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
⑤ 管佩韦 正是这最残酷的压榨成就了最彻底的革命精神,最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无数无产阶级在苦难中得到集中和锻炼,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⑥ 王同彤 一是以工业资产阶级为主体,努力在框架内进行上层议会改革……一是以工人阶级为主,以集会斗争为主要形式,走下层激进路线,试图获得权利……
⑦ 李金展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社会变革 给画家在思想领域、生活环境、绘画题材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带来的诸多影响与转变,从而促成这一时期英国绘画的缤纷世界。
⑧ 马缨 大工业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在工厂这样集体劳作的环境中,女工们的政治眼界得到了开阔,女工在工会等维护自己利益的各种活动中接受锻炼和考验,不断成长和成熟起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学者在工业化历史分期主张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6分)
(2)材料二中学者们从多角度探讨了工业革命的影响。请任选其中两个角度,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社会变革。(8分)
高二历史GDY·第7页(共8页)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扶持政策。1948年,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出台“日本经济复兴计划”,称“一个自立的日本经济对亚洲非共地区的稳定至关重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助“特需采购”,向日本下达了价值23亿美元的订单,该订单占当时日本出口总额的60%以上。
——摘编自 [美]约翰·W·道尔《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汽车和电子产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对美出口急剧增加,美日贸易顺差超过500亿美元。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与关税法案》,要求日本“自愿限制”汽车出口规模。1987年,美国对日本半导体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日本通产省坦言:“这是战后日美经济关系最严峻的考验。”到了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而美国半导体产业则通过技术升级重新占据全球市场的主导份额。
————摘编自日本经济产业省《战后日美贸易摩擦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扶持日本的主要举措及美国采取这些举措的战略意图。(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美日经济关系转变的主要原因。(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我国历史上曾数度出现分裂割据的状况,但无论怎样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二是“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进行管理,如道、路、州、府、省、郡、县等,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治理。四是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适度保持自治、分治,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治理方式也取得不少成功经验。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根据材料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2分)
高二历史CDY·第8页 (共8页)
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考试 (开学)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C A D B A D B C D C A B C
二、非选择题
(1) 设立行省,保留当地法律与自治传统;鼓励跨区域通婚,授予外邦人公民权;修建道路、统一货币,推动贸易;推广拉丁语,允许宗教信仰自由与文化融合;资助学术与艺术,融合希腊与罗马文化。
(2) 相同:都通过设立管理机构(罗马行省、汉朝西域都护府)保障交流;都推动经济交流(罗马贸易、汉朝丝绸之路);都促进文化融合(宗教、艺术、技术);都重视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同:罗马侧重通过公民权、文化融合扩大统治基础,汉朝侧重通过技术传播、朝贡贸易巩固宗藩关系;罗马文化融合以希腊 — 罗马为主,汉朝以中原与西域、中亚为主;罗马通过军事征服推动交流,汉朝兼具军事保障与和平交往(如使者出使)。
(1) 相同:都以生产力发展(技术革命)为分期依据;都将工业革命、电气化(或电气技术革命)作为重要阶段;都认可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性。不同:分期数量不同(雅克 斯佩伊分四阶段,斯 阿 海因曼分三阶段,于尔根 库钦斯基分四阶段);具体时间划分不同(如于尔根 库钦斯基将第一次革命定在 1540~1640 年,其他学者以 18 世纪后为主要起点);分期命名依据不同(雅克 斯佩伊按 “阶段”,斯 阿 海因曼按 “机器体系”,于尔根 库钦斯基按 “生产力革命”)。
(2) 角度 1:社会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孙炳辉),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无产阶级诞生并壮大(钱乘旦),无产阶级在苦难中成长为革命力量(管佩韦),推动阶级关系变革与政治运动(如宪章运动,王同彤)。角度 2:女性地位与社会角色。工业革命扩大女工活动范围,提升其能力与政治眼界(马缨),改变女性家庭屈从地位(赵晓兰),推动女性社会角色转变与权益意识觉醒。角度 3:文化与艺术。工业革命推动制造技艺提升,促进乐器改良(朱玉龙),改变画家生活环境与题材,促成英国绘画发展(李金展),推动文化艺术形式与内容创新。
(1) 举措:出台 “日本经济复兴计划”;借助朝鲜战争 “特需采购”,向日本下达大量订单。战略意图: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冷战需求);将日本打造为亚洲非共地区的稳定支柱;利用日本服务于美国全球战略(如作为远东军事基地);推动日本经济复兴,为美国提供市场与原料产地。
(2) 美日贸易失衡加剧(日本对美顺差扩大);日本产业竞争力提升(汽车、电子产品冲击美国市场);美国产业升级需求(半导体等技术升级);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贸易与关税法案》、惩罚性关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与长期停滞。
示例:论题:秦汉时期通过制度统一与因俗而治,推动大一统国家治理。
论述:秦汉时期践行 “要在中央”,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汉朝继承并完善,通过文书律令、考核监察(如秦朝御史大夫、汉朝刺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如秦朝 “书同文” “车同轨”,汉朝 “推恩令”,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同时,推行郡县体制,秦朝在全国设郡县,汉朝郡国并行后逐步削弱封国,由中央委派官员治理,如秦朝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命,汉朝郡太守由中央派遣,保障地方治理统一。此外,秦汉兼顾 “因俗而治”,秦朝保留部分地区原有习俗,汉朝对西域各族、南方少数民族采取灵活政策(如尊重西域宗教、习俗),适度自治,避免一刀切,巩固统治。综上,秦汉通过制度统一(中央集权、郡县制)与因俗而治结合,实现大一统国家有效治理,为后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