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年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分。
1.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西汉的尊崇儒术,再到明清八股取士。这些变化趋势直接反映(  )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中央集权的巩固 C. 思想禁锢的加强 D. 文学艺术的多彩
2.据《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①②③④按其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④②①③
3.1937年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可见,该声明书的核心精神是(  )
A. 强调全面抗战的全民性 B. 呼吁国际社会支援
C. 揭露了日本侵略的本质 D. 宣示抗战必胜决心
4.如表数据可用于研究(  )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情况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产量(单位:万吨) 16683 16952 18394 19275
A. 建国后土地改革 B.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文化大革命运动
5.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希腊文化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巴尔干半岛。然而帝国境内的埃及、塞琉古王国等依然采纳原有的中央集权制。由此可知,亚历山大帝国(  )
A. 促进东西方文化趋向大一统 B. 促进了人类向文明时代迈进
C. 旨在扩展西方民主主义传统 D. 造就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格局
6.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1870年,洛克菲勒开始组建垄断组织—美孚石油公司。工厂制和垄断组织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
A.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推动了蒸汽时代的到来 D. 适应了电气化时代的需求
7.如图是二战期间出现的一张海报,它重在(  )
A. 敦促英美尽快实现诺曼底登陆 B. 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C. 表明美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领袖 D. 强调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作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8.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______(判断对错)。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9.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______(判断对错)
A. 正确 B. 错误
10.美国内战是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______(判断对错)
A. 正确 B. 错误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1.商业驱动历史演进,见证多重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商业活动,利聚八方】
材料一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朝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商业贸易,利通中西】
材料二
《群神宴》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 贝利尼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青花瓷。
——选自《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16世纪中叶,东方的香料和调味品在欧洲的销售量达到了一个世纪前的3倍;中国的茶和非洲的咖啡,逐渐成为欧洲人餐桌上的主要饮料;美洲的许多农产品,例如玉米、红薯、烟草、可可、西红柿等开始逐渐成为全世界到处都有的东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商业合同,利衡天下】
材料三
1979年广州白天鹅宾馆合资合同(部分内容)签署方:广东省旅游局、香港爱国商人霍英东公开条款:
1.合作模式
港方负责资金、设计与国际管理,中方提供土地与政策支持。
2.利润分配
经营初期港方优先收回投资,后期按比例分成。
3.管理权
引入香港酒店管理团队,突破国内招待所式管理模式。
——来源:《霍英东与改革开放访谈录》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商业活动的特点。(3分)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商业贸易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3分)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析左图中商业合同蕴含的价值。(可以从历史、经济、法律、社会等角度思考)(4分)
示例:史料价值:是研究商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能反映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商业观念等。
12.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起 民族交融】
材料一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自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
【立 民族团结】
材料二
1901-1905年梁启超 1912年孙中山 1939年毛泽东
“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
——摘编自潘岳等《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果 共同繁荣】
材料三
——数据来源:中国民族报
(1) 运用所学知识,列举一项史实说明古代“民族人口”的融合。(2分)
(2) 结合以上不同时代背景,分析“中华民族”概念提出并发展的意义。(2分)
(3) 根据材料三,概括2012年以来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3分)
(4) “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请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3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君主专制确实在加强,但题目强调的是思想文化政策的变化,而非政治体制的直接体现,排除A项;
中央集权主要体现在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如郡县制、削藩等),与思想文化政策的变化关联性较弱,排除B项;
根据题干信息“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西汉的尊崇儒术,再到明清八股取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出现的百家争鸣,当时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各种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相互争鸣,各抒己见,思想自由开放没有受到过多限制。西汉时期“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其他思想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思想的自由度相对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下降。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的格式、内容都有严格的规定,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思想更加禁锢。因此这些变化趋势直接反映思想禁锢的加强,C项正确;
八股取士恰恰限制了文学艺术的自由发展,因此文学艺术的多彩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百家争鸣以及历史影响。
2.【答案】D
【解析】④1894年9月,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军英勇抗击日军,最终壮烈殉国。
②1894年11月21日日本军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抢劫、强奸和屠杀,犯下滔天罪行。
①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
③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按时间顺序应为④②①③,故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知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37年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无论地域还是年龄,所有中国人都应参与抗战,体现了全民动员、共同抗敌的精神,因此材料反映强调全面抗战的全民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各族人民的团结,没有涉及呼吁国际社会支援,排除B项;“揭露了日本侵略的本质”是抗战的背景,但题干引文重在号召全民行动而非揭露,排除C项;“宣示抗战必胜决心”虽符合抗战精神,但材料重在强调“人人参与”而非必胜信念,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抗日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格“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情况”中的数据分析可知,1953年—1956年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至1956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生产合作社的方式,要求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用于研究农业生产合作社,B项正确;土地改革完成于1952年底,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文化大革命开始于1966年,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合作社,识读题干表格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5.【答案】D
【解析】题干强调各地制度差异,而非文化统一,排除A项;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远早于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亚历山大帝国实行专制统治,因此旨在扩展西方民主主义传统说法错误,排除C项;
根据题干信息“希腊文化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巴尔干半岛。然而帝国境内的埃及、塞琉古王国等依然采纳原有的中央集权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虽然传播了希腊文化,但并未强制推行单一制度,而是允许埃及、塞琉古王国等地区保留原有的中央集权制。这说明帝国在文化交融的同时,也尊重了不同地区的传统,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明格局,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
6.【答案】A
【解析】根据“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1870年,洛克菲勒开始组建垄断组织—美孚石油公司”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制和垄断组织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市场市场最终形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7.【答案】D
【解析】诺曼底登陆是具体军事行动,海报未体现时间紧迫性,排除A项;
二战1939年已爆发,海报出现于战争中后期(宣传联合),非“宣告开始”,排除B项;
海报强调“团结”,而非美国领导地位(苏联等同样为重要力量),排除C项;
根据题干信息“海报《团结就是力量》”可知,体现了的是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因此漫画重在强调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作战,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8.【答案】√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放光芒。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因此题干正确。
故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美国独立战争既是美国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南北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故题干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本题主要考查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11.【答案】【小题1】特点: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突破空间限制,从固定到分散(坊市分离);商品经济和娱乐活动规模扩大
【小题2】影响:16世纪后,在西方出现了中国的青花瓷和茶叶还有东方的香料,美洲的农作物遍布全球,这说明新航路开辟让全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物种的大交换,这极大的生活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饮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娱乐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小题3】历史价值:1979年港资在大陆投资,见证了中国酒店业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关键步伐);经济价值:是交易流程和权利义务的规范,促进了商业贸易的进行和经济发展;法律价值:是解决商业纠纷的重要依据和法律规则,有利于维护商业活动秩序;社会价值:合同是践行诚信和稳定秩序的保障,有利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维护交易秩序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分析可知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根据材料一“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分析可知突破空间限制,从固定到分散(坊市分离);根据材料一“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分析可知商品经济和娱乐活动规模扩大。
(2)影响:根据材料二“16世纪中叶,东方的香料和调味品在欧洲的销售量达到了一个世纪前的3倍……例如玉米、红薯、烟草、可可、西红柿等开始逐渐成为全世界到处都有的东西”分析可知16世纪后,在西方出现了中国的青花瓷和茶叶还有东方的香料,美洲的农作物遍布全球,这说明新航路开辟让全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物种的大交换,这极大的生活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饮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根据材料二“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青花瓷”分析可知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娱乐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3)价值: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历史、经济、法律、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历史价值方面,根据材料“港方负责资金、设计与国际管理,中方提供土地与政策支持”分析可知1979年港资在大陆投资,见证了中国酒店业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关键步伐);经济价值方面,根据材料“引入香港酒店管理团队,突破国内招待所式管理模式”是交易流程和权利义务的规范,促进了商业贸易的进行和经济发展;法律价值方面该合同是解决商业纠纷的重要依据和法律规则,有利于维护商业活动秩序;社会价值方面,合同是践行诚信和稳定秩序的保障,有利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维护交易秩序。
故答案为:
(1)特点: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突破空间限制,从固定到分散(坊市分离);商品经济和娱乐活动规模扩大。
(2)影响:16世纪后,在西方出现了中国的青花瓷和茶叶还有东方的香料,美洲的农作物遍布全球,这说明新航路开辟让全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物种的大交换,这极大的生活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饮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娱乐方式),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3)历史价值:1979年港资在大陆投资,见证了中国酒店业改革开放的起步(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关键步伐);经济价值:是交易流程和权利义务的规范,促进了商业贸易的进行和经济发展;法律价值:是解决商业纠纷的重要依据和法律规则,有利于维护商业活动秩序;社会价值:合同是践行诚信和稳定秩序的保障,有利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和维护交易秩序。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商业活动、新航路开辟、改革开放,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
本题以宋代商业活动、新航路开辟、改革开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
12.【答案】【小题1】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小题2】意义: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助于国内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族入侵;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之后,提出“五族共和”,有利于中华民国更好发展,促进中国政治近代化;在抗日战争时期,强调“中华民族”,有助于全民族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小题3】变化: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教育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小题4】阐述: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共同性不断增强,奠定了各民族联合成不可分割的多元统一体的基础。在反侵略、反分裂的伟大斗争中,各民族团结抗击外侮,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更趋成熟,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国家统一不断推进、夯实和巩固。综上所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团结奋斗,一起缔造并巩固发展了统一的中国。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史上人口流动的史实有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2)根据材料二“1901-1905年、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分析可知,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华民族概念提出,有助于国内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族入侵;根据材料二“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之后,提出“五族共和”,有利于中华民国更好发展,促进中国政治近代化;根据材料二“1939年,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强调“中华民族”,有助于全民族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3)根据材料“生产总值增加”可得出经济持续发展;根据材料“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可得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据材料“高等教育学生数增加”可得出文化教育显著提升;根据材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多”可得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阐述如下: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共同性不断增强,奠定了各民族联合成不可分割的多元统一体的基础。在反侵略、反分裂的伟大斗争中,各民族团结抗击外侮,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更趋成熟,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国家统一不断推进、夯实和巩固。综上所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团结奋斗,一起缔造并巩固发展了统一的中国。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故答案为:
(1)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2)意义: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助于国内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族入侵;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之后,提出“五族共和”,有利于中华民国更好发展,促进中国政治近代化;在抗日战争时期,强调“中华民族”,有助于全民族抗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3)变化: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教育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4)阐述: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共同性不断增强,奠定了各民族联合成不可分割的多元统一体的基础。在反侵略、反分裂的伟大斗争中,各民族团结抗击外侮,中国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更趋成熟,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国家统一不断推进、夯实和巩固。综上所述,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团结奋斗,一起缔造并巩固发展了统一的中国。我们要不断增强中华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相关史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