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三(上)历史一轮复习试题(一)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A. B. C. D.2.“票拟”是A.大臣的奏章 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3.上海是中国最大的一线城市,下列关于上海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①1897年成立中国通商银行②1900年成立先施百货公司③1920年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④1988年建成沪嘉高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史料记载:某个历史人物“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该材料应出自A.《汉书》 B.《宋史》 C.《元史》 D.《明史》5.“(它)既传承了解放区宪法性文件的文本、内容与精神,又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过渡进程中的根本大法,开启了新中国人民民主宪政的基础。”新中国的这部法律文献A.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形成B.初步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C.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6.如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资本主义 B.封建专制 C.封建帝制 D.帝国主义7.朱熹在《小学》中说:“小未有知,常示以正事,不宜示以欺诳。”这表明( )A.宋朝理学开始向基层渗透B.朱熹关注幼童的行为规范C.理学著作是教化乡里的范本D.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8.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和地位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并努力促成了下列哪一问题的政治解决A.印度支那问题 B.朝鲜问题 C.亚非团结问题 D.中缅问题9.“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初见酒库,外画一神——杜康”;“时鬻茶者,至陆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金银行首纠合其徒”,祈福于吴泰伯庙。这些现象折射出唐朝( )A.宗教迷信劳民伤财 B.经济活动影响民间信仰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D.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变动10.下表是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兵力投入及损耗概况表英国 中国总兵力 20万人 80万人投入兵力 初期7000人,结束时2万人 水师1万,陆军10万伤亡人数 共计401人(死亡59人) 约4600(死亡3300)阵亡高级将领 无 11人战争花费 1263万两白银 3000万两白银由此可知A.英国蓄谋侵略战争 B.政府极力抵抗外辱C.清朝军队纪律涣散 D.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1.新文化运动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中陈独秀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这里“民主”的含义是A.三民主义的“民权”思想 B.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C.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 D.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12.该图像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清朝政治统治结束 B.武昌起义取得胜利C.民主共和政体产生 D.中国实现民族独立13.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的,这才成立了党”。由此可知( )A.新文化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B.《新青年》对中共的影响重大C.五四运动揭开革命新篇章 D.陈独秀领导了中国近代革命1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分封同姓诸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强化王权C.通过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来巩固统治秩序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等级特权15.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其结果是看不到世界前行的步伐正在提速,看不到东方古国传统领先优势正在丧失,使中国错失发展良机。”这一论述旨在说明( )A.中国农耕文明领先于世界 B.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C.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 D.中国封建统治者愚昧无知16.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说:“天子、诸侯国君、民之正长,既以定矣,天子为发政施教曰,‘……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该思想家是A.孔子 B.庄子 C.韩非 D.墨子二、材料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根据材料,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18.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中国奉行由贤能之士组成政府的原则,对于以此原则为基础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存在,每一位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了如指掌……科举考试制度的优点和中国政府的榜样已导致了欧洲和美洲一些最开明的国家采用这种方法以提高其文官的效率。——《中国记录与传教士杂志(1884年3-4月)》材料二 西洋方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未有不终受其敝者……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损一分之利,即中国益一分之利……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摘编自李鸿章《议复梅启照条陈折》等材料三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天津条约》美方外交官、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1896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为“提高其文官的效率”而采取的举措,并说明其对科举制优点的借鉴。(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举例说明19世纪中后期中国商业经营方式变化的表现。(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科举制适应“现代生存环境”的表现。你如何看待李鸿章和丁韪良对他国文明的评价?(阐释要求: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语言通顺,表述成文)三、综合题(20分)19.人民英雄纪念碑材料人民英雄纪念碑在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8年落成揭幕。碑身正面碑文由毛泽东亲笔题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碑文由周恩来书写,按照由近及远,即由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再到1840年以来的叙述方式,歌颂各时期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碑身基座上的浮雕创作在纪念碑设计中占据重要分量,经多次修改,最终确立了以下10个题材:“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支援前线”“胜利渡长江”和“欢迎人民解放军”。在浮雕创作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也经过一番探索。最初设计稿中曾出现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主导的现象,但最后决定以群体形象为表现对象,不出现个体形象,以群体性的英雄形象来表现人民战争的伟大功绩。如“南昌起义”,用一个连队去表现当时情景。所以最后纪念碑浮雕的画面上共呈现了170多个人物。 ——摘编自孙希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主题是如何确定的》(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释背面碑文为何要用“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1840年以来”作为叙述方式。(2)结合“三十年以来”的史实,谈谈你对“以群体性的英雄形象来表现人民战争的伟大功绩”这句话的理解。试卷第6页,共6页试卷第5页,共6页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C B B C B A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B B B D17.特点:公平交易、互通有无,和平往来。积极影响: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消极影响: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18.(1)举措:美国国会通过《文官考试法》,建立了文官制度。借鉴:公开公平竞争、考试录用、巩固统治(或答促进国家治理水平提高)。(2)主张:振兴商业;倡导学习西方的经济发展经验;拓展对外贸易;扶持发展民族工业。表现: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或汇丰银行)、创办轮船招商局(或开平矿务局)股份制企业、开办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先施百货公司。(3)表现:19世纪末,在戊戌变法中,提出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看待:因为东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国家治理形式。二人对他国制度的赞誉,可以透视出文明间的互鉴和交融。由于时代、国情和所属阶级的不同,李鸿章希望通过了解学习西方国家的经济经验,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丁韪良则意图宣传西方理念。19.(1)解释:①“三年以来”,时间跨度从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此为解放战争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石,彰显了人民为新中国成立而拼搏的奋斗历程。②“三十年以来”,起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迄于1949年新中国创立。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随后中国共产党诞生并引领全国人民踏上反帝反封建的伟大征程。③“1840年以来”,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中国步入近代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终点,谱写了无数中国人民为了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与尊严,抛头颅、洒热血,展现出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2)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个个体都是历史的书写者。1919年五四运动,最初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政府镇压,使得从北京开始的爱国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在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广泛参与的情况下,取得初步胜利。1931-1945年,中华民族取得了14年抗战的伟大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筑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的广泛且坚决的斗争。由于广大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绝大部分日军。正是由于全民族的抗战,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支援前线,在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从小车推出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以群体性的英雄形象来表现人民战争的伟大功绩”是对“三十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答案第2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