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独山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9月份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6*3)1.春秋战国之际,齐国的田氏以及晋国的韩、赵、魏等家族成了国家治理的真正主体。鲁国权臣季孙氏准备讨伐某东夷部族之举被孔子评论为“祸起萧墙”。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 )A.华夏认同观念萌生 B.传统政治秩序崩坏C.变法运动此起彼伏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下面为唐朝画家张萱的《捣练图》。画中人物体态挺拔、神情从容,服饰色彩浓烈明快,对“捣练、织修、熨烫”等工序进行了精细的描绘。画家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平凡的劳作场景转化为“国泰民安”的象征。这一作品( )A.折射出盛唐时期繁荣气象 B.融入宗教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C.源于市民文化的蓬勃兴起 D.彰显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3.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禅让”呈现鲜明特征:新政权核心官员多来自前朝官僚体系,且其家族在地方有较高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禅让”之际,新君会下诏称顺应天命、承接正统,同时给予前朝皇室封邑与尊崇,如刘裕受东晋恭帝“禅让”后,封其为零陵王,食邑一郡。这些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禅让” ( )A.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流动 B.以和平方式彻底打破旧有统治秩序C.有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本质上是门阀集团主导的权力重组4.宋元时期,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向西方传播,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也流传到亚洲多国。与此同时,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被带到中国,一些外来的科学技术受到元朝政府的重视。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中外交通的发展 B.欧亚文明的融合C.西方宗教的传播 D.丝绸之路的开辟5.明代正德年间,江苏松江府方志记载,当地“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当地农户“植棉十亩,可抵稻粱二十亩”,但仍需向官府缴纳漕粮,“卖布籴米,补完国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全国统一的商业大市场逐渐形成 B.封建赋役制约地方经济升级转型C.市镇经济推动全国经济区域分工 D.江南农业经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下图是晚清官方主导绘制的《剿灭粤匪图》(局部),该图完成后,清廷曾在京城及主要城市的官署、学堂等场所广泛展示。该图( )A.反映太平天国已失去民众支持 B.有助于塑造清廷统治权威C.反思了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D.全面地还原了镇江战役7.19世纪末,上海《申报》评论指出:“天下利之所在,人竞趋之。何况利本为吾之所当有,一旦忽为他人所夺去,其不处心积虑,设法以求夺还者,有是理乎?此招商轮船局之所由起也”。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具有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的民族性 B.推动近代工业体系的初步形成C.刺激了民间资本投资近代工商业 D.依赖外资和技术维持自身运转8.1924年《东方杂志》评论:“自袁氏薨逝,北洋诸将各树一帜,争权夺利,混战不休。中央政府如同一纸空文,各省督军自行其是,赋税截留,政令不通。百姓颠沛流离,农田荒废,工商凋敝。”这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的本质特征是( )A.中央与地方权力形成分权与制衡B.近代化进程中的制度性裂变C.军事集团割据与政治权力碎片化D.传统官僚体系的延续与变异9.1935年9月,爱国人士成舍我在上海主办《立报》,并在创刊词中特别强调“他们的大众化,是使报馆变成一个私人牟利的机关,而我们的大众化,却要准备为大众谋福利而奋斗,我们要使报馆变成一个不具形式的大众公园和大众学校。”这一主张( )A.促进了民众思想觉醒 B.蕴含了时代价值追求C.维护了大众基本利益 D.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10.据统计,1950年4月至10月,京、津、沪、汉四大城市面粉成交量增加45%,大米增加2.89倍,棉纱增加1.28倍,棉布增加1.33倍。仅上海一地,10月份较5月份食米增加97%,面粉增加99%,棉纱增加2.26倍,煤增加1.64倍,食油17%,棉布则增加了近10倍。这表明当时(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B.多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初步建立C.私营工商业获得恢复与发展 D.新生政府具有强大经济调控能力11.如图所示为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的一件木雕作品,木雕上的女神的发式、长袍及其左手所持号角等,都充满希腊艺术的味道。但其端坐的姿势和神态却与希腊人像雕塑风格迥异,体现出中亚文化对神性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这反映出当时贵霜帝国( )A.宣扬“君权神授” B.文化上较为包容 C.拓展了丝绸之路 D.是马其顿附属国12.这个船队发现并成功穿越海峡在航海史和地理发现史上的意义在于,解决了自哥伦布西航以来困扰欧洲的重大问题,并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向西航行也能够到达亚洲,因为通向东方的西方航道的确存在并能航海穿越。该船队( )A.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 B.首次成功横渡了大西洋C.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 D.发现欧亚之间最短通道13.18世纪一位欧洲思想家提出,既然不可能为所有的公民都回到人类的原始状态,那么,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一种能保护自由的新社会秩序。所存的公民都能够充分参与政治,并且只服从他们的自由意愿,而不是服从外部的强制力量。这一观点体现了( )A.文艺复兴的核心价值 B.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C.殖民扩张的理论辩护 D.宗教改革的时代局限14.18世纪后期,英国曼彻斯特某纺纱厂在采用包含考勤簿、计件工资、质量检查员等要素的工厂制管理方式后,每名纺纱工人的平均产出便成倍增长。然而,当时曼彻斯特棉纺织厂中的童工工作时间很长,肺结核发病率也远高于农村地区。这说明工厂制度( )A.提高了工人收入 B.使机械取代手工C.缓和了就业竞争 D.带有双重性影响15.德国探险者卡尔·毛奇于1871年发现大津巴布韦遗址后,欧洲考古学家不仅否认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宏伟的石构建筑是由当地人建造的,而且将它们视为史前白人在非洲南部地区活动的证据。这说明( )A.非洲文明发展史源远流长B.西方种族主义偏见影响考古学解释C.探险为西方侵略创造条件D.史前时代存在着长距离的移民运动16.下图是苏联1931年的一幅宣传海报,该海报主要宣传( )A.新经济政策的显著成效 B.鼓励加速一五计划建设C.数学学科的突破性进展 D.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果二、材料题(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县是最基本的政区。据记载,县界“古有分堵”,一直有明确的分界标识,“千封上下相属”,“千”即阡陌之阡,谓南北道路,“封”即分界标识。如“千北行至侯北东流水,别东南以千为界。千以东属莒,道西 水 流属东安”。县域内一般只有一处较大城址聚落,其他都是大小不等的普通聚落。从县城与乡村的居民身份看,虽然仍有不同社会阶层与不同人群的区别,但县城与乡村的基本居民均为国家编户民,拥有同等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无论是授爵还是授田,一视同仁。——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等材料二 清末出现的大量民变事件是县政治理失控的表现。为此,清廷先后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等,将原先由地方主持的改革收归中央政府主导进行。以湖南省为例,清末县政改革主要体现在创设自治组织、改良固有团体、清理财政、划分城镇乡区域等四个方面。清末县政改革引进了新的治理模式和理念,在官治之外引入自治模式,意图建立议决与执行并存的自治行政体系,但这一改革进程随着辛亥革命爆发而中断。——摘编自胡忆红《清末民初县政改革与基层治理体制的转型》材料三 1979年3月,四川省将广汉县列为该省第一个改革试点县,县域改革进入积极探索局部试点阶段。1984年始,山东、江苏等11省区,先后确定了一批改革试点县,并制定了县级改革的方针和政策,积极进行了各类试点工作。1992年1月,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把积极开展县级综合改革列为当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县域改革进入比学赶帮,异彩纷呈阶段。——摘编自高焕喜《论我国县域改革30年的历程、特征及经验》(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县制实施的概况。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县政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1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县域改革的历史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中世纪早期,西班牙某神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图4)将地球分为三部分(亚洲、欧洲及非洲),这幅地图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活动范围和世界观。在这幅地图中,整个世界就像一个盘子一样,四周被大海所包围,世界中间的大地被分为亚、非、欧三大洲。与古典时代用于归纳地理知识、展现帝国疆域的地图不同,该世界地图并不被用于准确地记录地理位置。因此没有出现经纬线和比例尺等早在古典时代就已存在的地图要素。——摘编自张安要编译《神农烙印下的地图——中世纪欧洲制图学》材料二:15世纪末,欧洲航海家在欧亚非三大洲之外“发现”了新大陆。哥伦布从不认为自己到达的是一块新大陆,而主张它是亚洲的一部分,但人们很快发现这是一块完全独立的大陆。后来,欧洲人在世界地理知识体系中增加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其他大洲。到了近代,非欧洲地区的世界认知逐渐沦为边缘性话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由于被纳入欧洲主导的世界体系,非欧洲地区被迫接受他们不熟悉的且被强加给自己的洲际身份界定。——摘编自艾仁贵《从“陆地三分说”看欧洲中心主义下的洲际想象》(1)根据材料一,谈谈中世纪早期西欧人对世界形成了哪些认知。(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人对世界认知发生的原因。(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李大钊认为历史“是整个的人类生活”,“是整个的社会的变革”,从事历史研究必须具有宏观的视野,必须注意历史的整体性。……但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如果不了解“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我们还是不可能看清总画面。而“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分别加以研究”。——摘编自沙健孙《李大钊史学思想述论》就材料的论述,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任选某一重大历史事件,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试卷第6页,共6页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D A B B A C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D B B1.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春秋战国之际,齐国的田氏以及晋国的韩、赵、魏等家族成为国家治理的真正主体,这表明卿大夫势力崛起,打破了原有的等级秩序;鲁国权臣季孙氏准备讨伐东夷部族,孔子评论为“祸起萧墙”,说明卿大夫之间的权力斗争已经影响到国家内部稳定,这些都反映出传统政治秩序的崩坏,B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华夏族对自身文化、种族等方面的认同意识。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卿大夫势力崛起以及国内权力纷争等情况,未涉及华夏认同观念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关于变法运动的描述,主要强调的是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的变化,排除C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之后,与材料所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题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捣练图》中人物体态挺拔、神情从容,服饰色彩浓烈明快,且对劳作工序精细描绘,将平凡劳作场景艺术化为“国泰民安”的象征,这种对生活场景的细致刻画以及展现出的祥和、富足氛围,是盛唐时期社会繁荣在艺术领域的折射,A项正确;画中聚焦宫廷妇女劳作,不涉及宗教元素,也未体现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排除B项;《捣练图》展现的是宫廷生活,与市民文化无关,且市民文化蓬勃兴起于宋朝,排除C项;画中人物服饰、劳作场景均为中原宫廷风格,无胡人服饰、异域工艺等民族交融特征,未体现多元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3.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交替时,新政权核心官员多来自前朝官僚体系,新君下诏强调顺应天命、承接正统,并给予前朝皇室一定待遇来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这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D项正确;材料中提到新政权的核心官员大多来自前朝官僚体系,这说明权力仍掌握在原有阶层手中,社会阶层并未实现广泛流动,排除A项;新政权核心官员多来自前朝官僚体系,且给予前朝皇室封邑与尊崇,说明没有“彻底打破旧有统治秩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无法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向西方传播,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也流传到亚洲多国。与此同时,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被带到中国”可知,宋元时期,中国的陆路和海上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海外贸易繁荣,这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涉及中西文化的交流,未涉及欧亚文明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被带到中国,未涉及宗教传播,排除C项;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排除D项。故选A项。5.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材料中松江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和纺织业收益高于粮食种植,深受商业发展影响,但仍需向朝廷缴纳实物税漕粮,说明封建赋役影响了经济转型,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松江地区情况,不能表明全国市场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松江经济以纺织为特色,但看不到全国的情况,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松江府农业经济中有雇佣他人进行生产劳动并支付工资等体现雇佣关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6.B【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剿灭粤匪图》是清政府为宣扬镇压太平天国的“功绩”而作的图,在官署、学堂等场所展示,有助于向民众宣扬清廷镇压太平天国的“正义性”与“能力”,从而塑造其统治权威,B项正确;材料仅展示战争场景,无法得出太平天国失去民众支持,排除A项;图片重点在于突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成果”,而不是反思战争对社会造成的破坏,排除C项;《剿灭粤匪图》宣扬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功绩”,其歪曲了太平军的形象,不可能真实还原镇江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评论强调“利本为吾之所当有”,成立轮船招商局的直接目的是“设法以求夺还”,即通过自主经营航运业,与外国轮船公司(如英国太古、怡和)竞争,夺回被列强垄断的航运利权,这体现了洋务派“分洋商之利”“收回利权”的核心诉求,因此其成立和发展有利于抵制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A项正确;虽然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重要成果,但仅凭单一企业无法推动“工业体系”形成(需多部门配合,军事、民用工业同步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民间资本参与,且在洋务企业实践中,商股常受官僚压制,民间资本积极性有限,排除C项;评论强调自主“夺还利权”,而招商局船舶初期虽购自外国,但经营自主权在自己手中(如航线定价权)。外资技术依赖是洋务企业通病,但非材料评论的关注点,排除D项。故选A项。8.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4年(中国)。据材料“诸将各树一帜”“中央政府如同一纸空文”等描述,揭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核心矛盾。北洋军阀以军事力量为基础分割权力,导致中央政府名存实亡,政治权力呈现碎片化特征,C项正确;材料虽提到中央权威衰微,但北洋军阀割据本质是中央集权崩溃,而非“分权与制衡”,军阀拥兵自重、政令不通的事实,与“制衡”的制度性设计背道而驰,排除A项;材料聚焦于政治动荡和社会破坏,未体现近代化制度转型的积极因素(如制度创新),凸显传统秩序崩溃后的混乱,排除B项;军阀具有传统官僚的某些特征,但其统治的核心是军事割据而非官僚体系的延续,材料中“督军自行其是”更强调军事集团的独立性,而非官僚制度的变异,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935年,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成舍我的主张反映了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代,爱国人士关注大众、想通过报纸为大众服务的价值追求,蕴含了当时爱国救亡、关注民生等时代价值,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及该主张实施后是否促进了民众思想觉醒,排除A项;虽然主张为大众谋福利,但仅从这一主张本身不能得出已经维护了大众基本利益,这一主张的实施效果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表述不够全面准确,其主要目的是为现实服务,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1950年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府通过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调控经济,材料中“面粉、大米、棉纱、棉布等商品成交量大幅增加”,是政府经济调控政策见效、市场秩序稳定、生产与流通逐步恢复的体现,直接反映新生政府对经济的强大调控能力,D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的时间是1952年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多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指国营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存在。但材料仅呈现“面粉、大米、棉纱等商品成交量增加”的现象,未涉及经济成分结构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商品成交量整体增长,未明确区分私营工商业与国营工商业的贡献,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根据材料可知,木雕作品既有希腊艺术的元素(发式、长袍、持号角等),又有中亚文化对神性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端坐姿势和神态),这体现了贵霜帝国能够接纳和融合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文化上具有包容性,B项正确;“君权神授”强调君主的权力来自神的授予,通常会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君主与神的直接关联。但题干中木雕的核心是融合希腊艺术与中亚文化对神性的表达,排除A项;材料主要围绕木雕作品的文化融合展开,没有涉及丝绸之路拓展的内容,比如没有关于贸易路线延伸、商业交流扩大等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信息,排除C项;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4世纪末曾征服包括中亚在内的广大地区,但贵霜帝国兴起于公元1世纪左右,此时马其顿帝国早已分裂、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12.A【详解】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6世纪(世界)。据材料中的“解决了自哥伦布西航以来困扰欧洲的重大问题”“向西航行也能够到达亚洲”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船队应是麦哲伦舰队,麦哲伦船队从欧洲出发向西航行,绕过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横跨太平洋,到达亚洲菲律宾等地,最后回到欧洲。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A项正确;哥伦布率领船队首次成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排除B项;达 伽马的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排除C项;麦哲伦船队并未发现欧亚之间最短通道,排除D项。故选A项。13.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启蒙运动倡导理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等。“建立一种能保护自由的新社会秩序”“公民都能够充分参与政治,并且只服从他们的自由意愿,而不是服从外部的强制力量”,体现了启蒙运动中对民主政治、自由平等的追求,符合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B项正确;文艺复兴的核心价值是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要是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对人性的解放,与材料中“建立新社会秩序”“公民充分参与政治”等政治理念不符,排除A项;殖民扩张的理论辩护主要是为了给对外侵略、掠夺财富等行为寻找借口,如宣扬“白人优越论”等,与材料中关于建立新社会秩序和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毫无关联,排除C项;宗教改革主要是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主张因信称义等,侧重于宗教领域的变革,与材料中所体现的建立新社会秩序和公民政治权利等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后期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工厂制管理方式推行后,纺纱工人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但由于工作时间很长,也导致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这说明工厂制度带有双重性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工人收入的变化,无法得出“提高了工人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强调工厂制度带有双重性影响,未体现“使机械取代手工”等信息,排除B项;工厂制度增强了就业竞争,而非缓和,且材料也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非洲)。依据材料可知,西方在考古活动中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即宣扬欧洲中心主义,服务于殖民扩张需要,因此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考古做出对西方殖民扩张有益的解释,以此削弱非洲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材料说明西方种族主义偏见影响考古学解释,并非强调非洲文明的历史,排除A项;材料主旨在于考古活动的目的和价值,而非探险在西方侵略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排除C项;材料说明西方种族主义偏见影响考古学解释,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B【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的苏联。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中呈现的海报内容是2+2=5意味着4年可以完成5年的计划,鼓励大家加速“一五”计划建设,B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1931年的海报,此时已经废除了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海报内容不体现数学学科发展状况,排除C项;海报也没有展示工业化成果,无法得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排除D项。故选B项。17.(1)概况:县界有明确的界限;划界以山川形便为主要标准;县域内呈现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聚落结构形式;县域内居民为国家编户民,地位平等。(6分)(2)特点:受西方治理理念的影响;颁行法规制度;巩固县政治理秩序;中央政府主导与地方自治结合;改革效果有限。(任答3点即可)(6分)原因:民族危机深重,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局势动荡;清政府权威缺失;辛亥革命的爆发。(意思相近即可)(7分)(3)意义: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县域治理的现代化;改善城乡结构,促进社会进步。(言之成理即可)(6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县界‘古有分堵’,一直有明确的分界标识”结合所学从分界的角度分析可知,县界有明确的界限;根据材料一“千北行至侯北东流水,别东南以千为界。千以东属莒,道西水流属东安”结合所学从划分标准的角度分析可知,划界以山川形便为主要标准;根据材料一“县域内一般只有一处较大城址聚落,其他都是大小不等的普通聚落”结合所学从聚落形式的角度分析可知,县域内呈现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聚落结构形式;根据材料一“但县城与乡村的基本居民均为国家编户民,拥有同等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无论是授爵还是授田,一视同仁。”结合所学从居民地位的角度分析可知,县域内居民为国家编户民,地位平等。(2)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晚清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清末县政改革引进了新的治理模式和理念”从治理思想角度分析可知,受西方治理理念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为此,清廷先后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等”结合所学从法规角度分析可知,颁行法规制度;根据材料二“清末县政改革主要体现在创设自治组织、改良固有团体、清理财政、划分城镇乡区域等四个方面”结合所学从社会秩序的角度进行分析,巩固县政治理秩序;根据材料二“将原先由地方主持的改革收归中央政府主导进行”与“在官治之外引入自治模式,意图建立议决与执行并存的自治行政体系”结合所学从治理体系的角度分析可知,中央政府主导与地方自治结合;根据材料二“但这一改革进程随着辛亥革命爆发而中断。”结合所学从效果的角度分析可知,改革效果有限。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清末出现的大量民变事件是县政治理失控的表现”结合所学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可知,民族危机深重,经济文化落后,社会局势动荡;根据材料二“清末县政改革引进了新的治理模式和理念,在官治之外引入自治模式”结合所学从政府权威的角度分析可知,清政府权威缺失;根据材料二“但这一改革进程随着辛亥革命爆发而中断。”结合所学从社会革命的角度分析可知,辛亥革命的爆发。(3)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县域改革进入比学赶帮,异彩纷呈阶段。”结合所学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可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把积极开展县级综合改革列为当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治理的角度分析可知,推动县域治理的现代化;根据材料三“1984年始,山东、江苏等11省区,先后确定了一批改革试点县,并制定了县级改革的方针和政策,积极进行了各类试点工作”结合所学从城乡结构的角度分析可知,改善城乡结构,促进社会进步。18.(1)中世纪早期欧洲人的世界认知:①世界分为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②世界形状如盘子,四周被大海包围;③地图侧重主观认知,不注重精确的地理位置记录(无经纬线、比例尺等要素);④世界观受宗教和有限活动范围影响,具有局限性。6分(2)原因: 原因:①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地理探索范围扩大;②欧洲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主导世界体系构建;③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推动地理知识进步(9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中世纪早期(西欧 )。认知:由材料“世界中间的大地被分为亚、非、欧三大洲”可得出,世界分为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由材料“整个世界就像一个盘子一样,四周被大海所包围”可得出,世界形状如盘子,四周被大海包围;由材料“整个世界就像一个盘子一样,四周被大海所包围”及所学可得出,地图侧重主观认知,不注重精确的地理位置记录(无经纬线、比例尺等要素);由材料“将地球分为三部分(亚洲、欧洲及非洲),这幅地图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人的活动范围和世界观”可得出,世界观受宗教和有限活动范围影响,具有局限性。(2)本题是对比题、原因题。时空是近代(欧洲)。原因:由材料“由于被纳入欧洲主导的世界体系”可得出,新航路开辟,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地理探索范围扩大;由材料“非欧洲地区被迫接受他们不熟悉的且被强加给自己的洲际身份界定”可得出,欧洲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主导世界体系构建;由材料“15世纪末,欧洲航海家在欧亚非三大洲之外发现了新大陆”及所学可得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推动地理知识进步。19.示例论题: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整体进程中的关键节点。阐释:李大钊强调历史研究应兼顾整体性与局部性,要把握“整个的社会变革”就必须深入分析“构成总画面的各个细节”。比如,对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研究就可以运用这一理念。20世纪初,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壮大,知识分子觉醒,这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与社会基础。这些时代背景决定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体走向。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无产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可见,五四运动作为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既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与社会变革整体趋势的产物,又以其独特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整体进程的转型。综上所述,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应坚持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言之成理即可)(以上“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自拟其他论题,阐释合理亦可赋分)【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首先,确定论题,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任选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如果不了解‘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我们还是不可能看清总画面。而‘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分别加以研究’。”可知,重大历史事件是整体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历史发展与转折的重要节点,因此可以选择对中国历史具有重要作用的历史事件拟定论题,如选择五四运动,拟定论题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整体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其次,围绕拟定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历史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如:李大钊强调历史研究应兼顾整体性与局部性,要把握“整个的社会变革”就必须深入分析“构成总画面的各个细节”。比如,对1919年的五四运动的研究就可以运用这一理念。20世纪初,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壮大、知识分子觉醒,这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与社会基础。这些时代背景决定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而五四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体走向。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无产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可见,五四运动作为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既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与社会变革整体趋势的产物,又以其独特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整体进程的转型。最后,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应坚持局部与整体的辩证统一。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第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