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新素材】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是少有的连续时间近4 000年的中心性聚落。据此可知,该遗址 ( )A.反映了整个石器时代到春秋时期文明的演进方式B.距今约4 000年的多种文化同时在此汇集延续C.说明了我国是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D.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2.山戎(春秋时期的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天下”。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诸侯争霸战争 ( )A.加速了山戎的灭亡B.促进了各族的经济交流C.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D.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3.通过学习成语“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等,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商朝 B.西周C.春秋 D.战国4.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的发展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材质工具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5.下框所示为某中学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时整理的学习摘要。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摘要1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摘要2 从战争分裂到渐趋统一摘要3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摘要4 从华夏认同到多元一体A.社会大变革时代B.早期国家的产生C.民族关系的发展D.从分裂到大一统6.【新考法】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可分为:事实判断(内容)、成因判断(原因)和价值判断(评价)。下列叙述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的认识,其中属于成因判断的是 ( )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不断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③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制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④同时商业繁荣也是经济发展的重大体现之一。A.① B.② C.③ D.④7.都江堰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造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该水利工程修建于 ( )A.春秋时期秦国 B.春秋时期楚国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8.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下列主张与其相近的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9.“墨子猛攻礼乐”“孟子发扬仁义,向墨家猛烈反击”“道家攻击儒家的仁义……荀子宣扬礼乐,批评各学派,主要也反对墨家”。这表明 ( )A.西周王室开明包容B.墨、道两派结成同盟C.儒家遭到各派反对D.诸子百家争论激烈10.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展开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B.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C.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D.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11.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射礼制度,天子主持的称为“大射礼”,贵族间的比赛则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 )A.祭祀活动很盛行B.竞技体育已出现C.军备竞赛已开始D.分封制度已建立12.四川古代青铜器中的三星堆文化特色鲜明、神秘诡谲,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文物出土于四川境内的是 ( )A.四羊方尊B.司母戊鼎C.二里头铜鼎D.青铜面具二、综合题(共26分)13.(7分)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下面是某同学绘制的单元知识结构示意图,请结合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将示意图中①②③处的内容填写完整。(3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处秦国变法的名称。(1分)(3)结合所学知识,请继续为该同学从其他角度补充变化领域中④处的内容,并做出合理的阐释。(3分)1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摘译自苏洵《嘉祐集·管仲论》(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1分) 材料二 商鞅听说秦孝公想要谋求霸业、开疆拓土,于是前来求见,陈述变革之法,得到孝公支持。商鞅合并小乡邑等为县,设县令、县丞,全国共分为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立军功者按规定授予爵位;努力耕织、贡献粮帛多者,可免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国富兵强,周天子和诸侯都来祝贺。 ——摘译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把思维导图中A、B、C处的内容补充完整。(6分。注意:逐字逐句抄写材料原文不得分)材料三 据《史记》记载,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于是和太子串通一气,诬陷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商鞅失去了支持,被诬陷“谋反”,最终被车裂示众。(3)材料三表明商鞅在变法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1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2分)15.(9分)我们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情境一】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1)材料一图片所示文物是什么 (1分)你认为该文物中的文字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理由是什么 (1分)【情境二】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都江堰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2)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1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它的建成有何影响 (1分)【情境三】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摘编自《论语·为政》(3)材料三中这两句话是谁说的 (1分)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1分)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 (2分,举两个例子)【情境四】 感悟历史文明元素的意义(4)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有什么意义 (1分)参考答案1.D 2.B 3.C 4.A 5.A 6.B 7.C8.C 9.D 10.C 11.B 12.D13.(1)①生产力;②华夏认同;③百家争鸣。(3分)(2)名称:商鞅变法。(1分)(3)【示例一】战争发展趋势。阐释:春秋时期各诸侯以争霸战争为主,诸侯国数量较多;战国时期各诸侯以兼并战争为主,诸侯国数量明显减少,但各诸侯国控制疆域扩大,说明局部在发展,局部统一扩大。【示例二】社会性质。阐释:春秋时期奴隶制走向瓦解,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3分,任意一点即可)14.(1)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1分)(2)A:富国强兵;在竞争中取胜;提升国家实力;等等。(1分,抄写原文或关键词不准确的答案不得分)B:确立县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3分)C: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抄写原文不得分)(3)困难:遇到了奴隶主旧贵族的阻挠。(1分)(4)启示: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要勇于创新;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15.(1)文物:刻有文字的甲骨。(1分)理由: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1分)(2)人物:李冰。(1分)影响: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1分,任答一点即可)(3)孔子。(1分)思想核心:“仁”。(1分)贡献: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分)(4)意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积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1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一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