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一课时)(分层作业)知识挖空练 知识点一:土地资源的特征结合教材“图3.1 世界面积前六的国家人均土地面积(2020年)”,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1.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活、生产的空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① 我国陆地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土地资源总量丰富。② 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土地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面积较大的国家中明显偏低。 知识点二:中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类型结合教材“图3.2 中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类型”,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1.概况: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6,分为8种利用类型。2.我国土地资源利于类型:(1)可利用土地:① 农业用地:耕地、草地和园地。② 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③ 生态用地:林地(面积最大)和湿地。(2)难以利用的土地我国通常还有一些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如沙漠、戈壁等。 知识点三:中国的耕地资源结合教材“图3.3 修建梯田的主要方式”,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1.耕地的重要性:在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中,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民以食为天”,我们食用的粮食、蔬菜、油、糖等主要产自耕地。2.我国耕地的特征:① 我国耕地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② 我国农耕历史悠久,适宜耕作的土地基本开垦殆尽,未来可用于开垦的土地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3.我国山区多修建梯田的原因:① 我国平原少、山区多,为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我国耕地开发从平原逐渐扩展到丘陵、山地,缓解了 的问题。② 山区坡度大,土地开垦容易导致耕地不足。为此,人们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梯田,变坡地为平地,既能保水、保土、保肥,又能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新情境命题练土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环境。下图为2009—2021年河南省土地利用情况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009—2021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类型中( )A.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 B.林地面积呈下降趋势C.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 D.草地面积呈上升趋势2.为更好地利用土地,河南省应采取的措施有( )A.扩大城市面积 B.毁林开荒 C.切实保护耕地 D.围湖造田【答案】1.C 2.C【解析】1.图中2009-2021年耕地面积柱状图是逐渐缩短的,说明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而不是上升趋势,A错误;林地对应的柱状图是逐渐变长的,这表明林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并非下降趋势,B错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对应的柱状图从2009-2021年是逐渐变长的,意味着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C正确;草地对应的柱状图是逐渐缩短的,说明草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不是上升趋势,D错误;故选C。2.扩大城市面积可能会占用大量耕地等土地资源,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A错误;毁林开荒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B错误;河南省人口众多,粮食需求大,切实保护耕地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是更好利用土地的重要措施,C正确;围湖造田会破坏湖泊的生态功能,如调蓄洪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不利于生态环境和土地的合理利用,D错误;故选C。2023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推出“一户一田”政策,该政策是将农民分散的土地通过互换并地的方式整合成一块大田,完成下面小题。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不包括( )A.难以利用土地比可利用土地多 B.山地多,平原少C.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 D.后备耕地资源匮乏4.以下地形类型最适合推行“一户一田”政策的是( )A.丘陵 B.高原 C.山区 D.平原5.中央推出“一户一田”政策的目的是( )①便于管理,节约成本 ②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③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 ④提高农田土壤质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3.A 4.D 5.A【解析】3.我国难以利用土地(如沙漠、戈壁等)面积较大,但可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等)总量更多,A符合题意;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少,属于土地资源特点,B不符合题意;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少,属于特点,C不符合题意;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属于特点,D不符合题意;故选A。4.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土地分散,整合难度高,A不符合题意;高原内部虽平坦,但我国高原(如青藏高原)多生态脆弱区或人口稀少,不是推行重点,B不符合题意;山区地形破碎,耕地面积小且分散,难以推行连片整合,C不符合题意;平原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便于整合为“一户一田”,D符合题意;故选D。5.整合分散土地可减少管理难度和成本,①正确;连片土地有利于规模化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②正确;大田便于大型机械作业,提高生产效率,③正确;土地整合与土壤质量无直接关联,④错误。综上,A①②③正确,BCD错误;故选A。我国国土辽阔,但耕地只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49%。下图为中国与部分国家及世界耕地资源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据图可知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是( )A.总量多、人均少 B.山地多、平原少C.高质量耕地少 D.后备耕地资源匮乏7.对我国耕地资源的分析正确的是( )A.总面积高于印度 B.总面积仅次于美国C.人均面积低于世界平均值 D.人均面积大于巴西【答案】6.A 7.C【解析】6.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总面积较大,在几个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 ,体现出总量多、人均少的特点,A正确;B选项山地多、平原少,C选项高质量耕地少,D选项后备耕地资源匮乏,图中均未直接体现,故选A。7.从图中可知我国耕地总面积低于印度,A错误;显示我国耕地总面积低于美国和印度,B错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C正确;图中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巴西,D错误,故选C。3月12日是植树节,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风沙线上,5000多名干部群众和来自全国多地的志愿者挥汗如雨,犁草治沙。下图示意无人机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湖镇一带拍摄的腾格里沙漠西缘工程固沙现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8.图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林地 B.草地 C.荒漠 D.耕地9.图示草方格沙障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A.防治农田污染 B.防治土地盐渍化 C.防治水土流失 D.防治土地沙漠化【答案】8.C 9.D【解析】8.从材料中“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风沙线上”以及“腾格里沙漠西缘工程固沙现场”可知,该地位于沙漠边缘,且图片中也呈现出沙漠景观。林地是以树木为主要植被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明显没有大片树木,A错误;草地虽然在干旱地区也有分布,但图中主要是沙漠,不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地景观,B错误;荒漠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以沙漠等景观为主,图示地区符合荒漠的特征,C正确;耕地是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图中没有农作物种植的迹象,D错误。故选C。9.防治农田污染一般是针对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不合理使用等情况,草方格沙障与防治农田污染无关,A错误;土地盐渍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灌溉等原因造成的,草方格沙障对防治土地盐渍化作用不大,B错误;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降水集中且地形有一定坡度、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这里是沙漠地区,主要问题不是水土流失,C错误;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同时能截留水分,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主要生态功能是防治土地沙漠化,D正确。故选D。图1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图2为“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特点( )A.耕地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B.可利用草地的比重最小C.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最大 D.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均衡11.读图2可以看出,我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中( )A.人均草地面积最小 B.人均耕地面积大于人均林地面积C.人均林地面积最大 D.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答案】10.A 11.D【解析】10.根据图示数据,“耕地”所占比例为12.68%,而“林地”和“可利用草地”比例分别为31.86%和34.48%。可见,耕地的比重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相对较小,A正确;可利用草地的比重最大,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不是最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BC错误;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的比例不均衡,相差较大,D错误;故选A。11.从我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图中可知,我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D正确;人均草地面积最大,AC错误;人均耕地面积小于人均林地面积,B错误。故选D。重难探究练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8月25日联合公布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耕地191792.79万亩,林地426188.82万亩,草地396795.21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2595.5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4329.61万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本次公布的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中,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2.根据数据分析可知,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总量很少C.土地利用类型单一 D.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3.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耕地的是(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科技兴农,提高土地生产力 D.大力开发滩涂、湿地,扩大耕地【答案】1.B 2.D 3.C【解析】1.根据题干数据可知,林地426188.82万亩,草地396795.21万亩,耕地191792.79万亩,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合计约66925.14万亩,林地面积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2.土地资源分布不均是事实,但并非保护耕地的主因,A错误;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耕地少,B错误;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多样,C错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保护耕地的核心原因,D正确。故选D。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会破坏土壤,A错误;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平衡,B错误;科技兴农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少耕地占用,C正确;开发滩涂、湿地会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C。读图和表完成下面小题。某省级行政区域基本资料面积(万平方千米) 海岸线长度(千米) 平均海拔(米) 省会城市1月平均气温(℃) 省会城市7月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毫米)39.4 0 2000 7.6 20 1000-15004.该省级行政区域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林地 B.草地 C.耕地 D.其他5.该省级行政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是( )A.高原山地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6.该省级行政区域是( )A. B.C. D.【答案】4.A 5.D 6.B【解析】4.从“某省行政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中可以看到,林地所占的比例为67.6%,草地占18.7%,耕地占12.8%,其他占0.9%。通过对这些比例的比较,67.6%是最大的,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所以该省级行政区域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5.从“某省级行政区域基本资料”表中可知,该地区年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1月平均气温为7.6℃,大于0℃。高原山地气候一般气温较低,年降水量情况复杂,但与该地区特征不符,A排除;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较少,一般在400毫米以下,1月平均气温较低,多在0℃以下,B排除;温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以下,C排除;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1月平均气温大于0℃,年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该地区的气候资料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所以该省级行政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D正确;故选D。6.从表格中分析可知,从海岸线长度为0千米,说明位于内陆,平均海拔2000米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A图是山东省,行政中心是济南,位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A错误;B图是云南省,行政中心是昆明,位于我国的第二级阶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B正确;C图是广东省,行政中心是广州,位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濒临南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C错误;D图是内蒙古自治区,行政中心是呼和浩特,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D错误;故选B。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下图是“我国部分自然资源数据统计表”和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和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陆地面积 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水资源 森林面积总量世界排名 3 3 4 6 6中国人均/世界人均 小于1/2 小于1/2 2/5 1/4 1/37.有关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耕地面积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②土地利用类型种类多,但分布不均匀③山地多、平原少 ④高质量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充足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农业科技可保障粮食丰收,提高粮食产量。下列属于农业科技服务的是( )①利用大型机械,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 ②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③开通气象服务,及时提供气象信息 ④科学育种,提供优质粮食作物种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7.A 8.C【解析】7.从表格中可知,我国耕地面积总量世界排名第4,总量较多;但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2/5,人均占有量少,①正确;从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构成图和分布示意图来看,我国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且不同类型分布不同(如水田为主的耕地集中在南方,旱地为主的耕地集中在北方等),分布不均匀,②正确;我国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相对较少,这使得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紧张,③正确;我国高质量的耕地少,而且后备耕地资源不足(因为可开垦的荒地少,且很多荒地生态环境脆弱,开垦难度大),④错误。综上,A①②③正确,BCD错误。故选A。8.利用大型机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并不是农业科技服务的范畴,而且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①错误;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及时发布预警,这是通过科技手段(如遥感、物联网等)来服务农业生产,属于农业科技服务,②正确;开通气象服务,及时提供气象信息,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如播种、灌溉、收获等环节)至关重要,这属于农业科技服务的范畴(气象科技服务农业),③正确;科学育种,提供优质粮食作物种子,这是农业科技的重要体现(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④正确。综上,C②③④正确,ABD错误。故选C。耕地是上海超大城市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和郊野空间。2024年11月8日,上海市首个“沪耕码”上线。每块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有了“电子身份证”,市民通过手机扫一扫不仅可以查询到所在区域的耕地情况,还能在线举报违法占地行为。读上海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上海耕地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是( )A.撂荒严重,闲置耕地多 B.环境恶劣,荒漠化严重C.地域狭小,经济发达 D.地形崎岖,耕地稀少10.为保护耕地资源,上海市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合理规划用地 ②禁止土地流转 ③退耕还林还草 ④严禁非法占地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9.C 10.D【解析】9.上海地域面积狭小,同时是全国经济中心之一,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商业等对土地需求极大,大量耕地被转化为建设用地用于满足城市发展和经济活动需求,这是耕地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C正确;上海作为经济发达城市,农业在经济中占比相对低,撂荒不是耕地稀缺根本原因。而且上海城市化进程中更多是建设用地挤占耕地,而非撂荒导致稀缺,A错误;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气候湿润,不存在荒漠化严重问题,B错误;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并非地形崎岖,D错误。故选C。10.①合理规划用地:通过科学规划城市、工业、农业等用地布局,能避免盲目占地,在保障发展同时保护耕地,该措施合理。②禁止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优化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有效方式,禁止土地流转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也不符合市场规律,该措施错误。③退耕还林还草:上海耕地资源稀缺,主要问题是建设用地挤占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更适合生态脆弱、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严重地区,上海并不适合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来保护耕地(且会减少耕地面积),该措施错误。④严禁非法占地: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行为,能直接保护现有耕地不被违规侵占,是保护耕地的有效手段。所以①④措施合理,D正确;ABC错误。故选D。11.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随着城市用地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我国的耕地危机日益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0.2公顷降至目前的0.09公顷,耕地总面积已经逼近国家规定的18亿亩(即1.2亿公顷)红线。材料二:图1为“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图2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 (1)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草地和 。(2)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远 (低于/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图1中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填序号)。(4)从图2可以清楚看出,我国土地类型 有利于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但 少,而难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5)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其中①耕地以 为主,②耕地以 为主。(填耕地类型)【答案】11.(1)林地(2)低于(3)④(4) 齐全 耕地(5) 旱田 水田【详解】(1)农业用地是专门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土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特点,农业用地主要分为耕地、草地和林地三大类。(2)我国虽然土地资源总量大,但由于人口众多,平均到每个人所占有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读图1可知,①为北方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②为南方地区,耕地以水田为主;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在东北、西南地区的山区,是林地;④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为草地。草地是适合发展畜牧业的土地利用类型。(4)读图2可知,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拥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一特点有利于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与此同时,我国耕地少、难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显得不足。这表明,在土地利用上,我们需要更加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尤其是优质土地,以确保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5)我国土地类型齐全,分布不均,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读图可知,①为北方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②为南方地区,耕地以水田为主。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我们要树立“大食物观”,增强食物多元化供给,将食物来源由耕地向更广阔的国土资源拓展。图1为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构成图,图2为中国与部分国家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图3为中国肉类和水产品人均消费量变化图。(1)从构成上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 。从数量上看,我国人均耕地 。我国粮食人均消费量持续下降,肉类和水产品人均消费量的变化趋势是 ,充分说明了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因地制宜,向森林要食物。浙江省庆元县森林覆盖率高,早在800多年前,当地就使用独特的技术,在树干上栽培香菇。如今,庆元香菇产业规模巨大,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资料卡香菇喜阴,生成温度以20-23℃最佳,最适宜的湿度为80%-90%。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山珍之王”之称。(2)分析庆元县栽培香菇的优势条件。(说出两点)科技赋能,向沙漠要土地。新疆和田地区设施农业片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里的智能温室大棚通过无土栽培技术,进行精准的水肥管控,实现了西红柿、辣椒等农产品的稳产、高产,成为新疆南部地区重要的蔬菜供给区。(3)说出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并说明利用智能温室大棚解决了当地哪些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有利和不利自然条件各说出一条)(4)智能温室大棚技术不断成熟,把沙漠变“良田”,对当地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12.(1) 齐全 不足 逐渐上升(2)这里森林资源丰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栽培历史悠久,技术独特。(3)有利自然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自然条件:水资源不足、土壤贫瘠、风沙大。(4)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产品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将光热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等等。【详解】(1)据图1,我国土地资源有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所以从构成上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齐全。据图2,对比中国与其他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数据,可知从数量上看,我国人均耕地少。据图3,肉类和水产品人均消费量的折线是上升的,所以其变化趋势是上升。(2)浙江省庆元县森林覆盖率高,为香菇栽培提供了大量适合附着的树干;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能满足香菇生长最适宜湿度80%-90%的要求;且气候温暖,能在一定时期内满足香菇生长温度以20-23°C为最佳的条件;早在800多年前当地就使用独特技术栽培香菇,说明栽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3)新疆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全年少雨,其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利自然条件:水资源不足、土壤贫瘠、风沙大。(4)经济意义:把沙漠变“良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种植农作物、发展特色农业等,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将光热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等;社会意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聚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意义:减少沙漠面积,减轻沙漠化危害,增加植被覆盖,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减少风沙天气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