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土地资源 第二课时(大单元分层作业)(导学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土地资源 第二课时(大单元分层作业)(导学案)-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二课时)(分层作业)
知识挖空练
知识点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结合教材“图3.4 中国主要耕地的分布”、“图3.5 中国主要林地的分布”和“图3.6 中国主要草地的分布”,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分布特点:我国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
2.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和林地集中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主要用于种植业和林业。
耕地 林地
干湿地区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土地利用 种植业 林业
分布地形 平原、低山丘陵地区 山区
面积占比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新疆5个省级行政区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 四川、云南、内蒙古、黑龙江4个省级行政区的林地面积,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34%。
类型 南方水田,北方旱地。 东北林区(天然林区),西南林区(天然林区),东南林区(人工林区)
(2)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主要用于牧业。
知识点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结合教材“图3.7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图3.8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边界示意”,用红笔在课本上对关键词进行圈画。
1.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
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沙则沙。
① 宜耕则耕:山前、河道两侧的绿洲,地形平缓,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耕作。
② 宜林则林:降水较多的山地,生长森林,适宜发展林业。
③ 宜草则草:高山气温低,山地下部降水少,草地广布,适宜放牧。
④宜湿则湿:河湖水域及周边低地宜留作湿地,发挥其生态价值。
⑤宜沙则沙:沙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宜发展林业。
2.土地资源的保护:
(1)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生态等安全,我国针对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分别设定了开发与保护的边界。
① 生态用地:保护生态用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永久生态用地。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② 农业用地:保护性质不改变。严守18亿亩(即1.2亿公顷)耕地红线,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其他用途。
③ 规范城镇用地。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城镇无序蔓延。
新情境命题练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中国土地日,主题为“珍惜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该图反映出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
A.乱占耕地 B.水土流失 C.土壤污染 D.土地荒漠化
2.下列举措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 )
A.在陡坡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B.扩大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C.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D.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
3.下列行为符合这一活动主题的是( )
A.为降低成本,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B.注意个人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C.因地制宜,植树造林 D.垃圾全是无用物质,为方便处理,全部焚烧去除
【答案】1.A 2.C 3.C
【解析】1.乱占耕地是指违规占用耕地作他用,图中汽车倒垃圾侵占耕地,A正确;水土流失多体现为土地表层被侵蚀,图中无此特征,B错误;图中未呈现土壤污染问题,C错误;土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沙化,图中不符,D错误。故选A。
2.陡坡垦荒会加剧水土流失,破坏生态,不利人与自然和谐,A错误;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会挤占其他用地,破坏生态环境,B错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能保护土地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正确;大量使用农药会污染土壤、水源等,破坏生态,D错误。故选C。
3.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污染环境,不符合主题,故A错误;使用一次性木筷浪费森林资源(森林关乎土地生态等 ),不符合,故B错误;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利于保持水土、保护土地,符合“珍惜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C正确;垃圾全部焚烧会污染空气、土壤等,不符合,故D错误。选C。
4.读漫画《我想有个家》,在山区,该资源的破坏带来的结果将是( )
A.生态环境改善 B.生物多样性增加
C.水土流失加剧 D.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答案】4.C
【详解】该图反映了森林资源遭到了破坏。森林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会恶化,而非改善,A错误;森林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森林破坏会使生物失去家园,生物多样性会减少,B错误;山区森林能保持水土,森林资源被破坏,水土流失会加剧,C正确;森林资源破坏会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D错误。故选C。
读包头某乡镇土地利用构成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5.该乡镇土地利用构成特点是( )
A.土地利用类型单一 B.耕地、林地所占比重大
C.各类土地资源分布均匀 D.草地面积大,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6.2017年该乡镇( )
A.未利用土地比重增加 B.耕地、林地面积减少
C.水土流失现象加重 D.可能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
【答案】5.B 6.D
【解析】5.读包头某乡镇土地利用构成变化图可知,该乡镇的土地利用构成特点是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AC错误;耕地、林地所占比重大,B正确;草地占比重小,D错误。故选B。
6.读图可以看出,与2010年相比,2017年该乡镇未利用土地比重在减少,A错误;耕地减少,林地面积在增加,B错误;不能看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C错误;耕地减少,林地所占比重增加,可能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D正确。故选D。
7.读“我国东北地区示意图”,甲、乙、丙、丁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林地、草地、耕地、耕地 B.林地、耕地、草地、耕地
C.草地、林地、耕地、耕地 D.耕地、草地、林地、耕地
【答案】7.C
【详解】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内蒙古高原东部以草地为主,适宜发展畜牧业,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乙:位于大兴安岭,大兴安岭是山地,山地适宜发展林业,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丙:位于东北平原北部(松嫩平原等),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耕地分布区,以旱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丁:位于东北平原南部(辽河平原等),也是耕地,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所以甲是草地、乙是林地、丙是耕地、丁是耕地,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把各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宜其发展的地区。如图为我国某地区2013年和2023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十年来该地区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林地 B.耕地 C.滩涂 D.建设用地
9.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农田污染 B.大气污染 C.水源污染 D.水土流失
10.针对上述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建立优质商品粮基地 B.陡坡开荒 C.退耕还林 D.退耕还牧
【答案】8.A 9.D 10.C
【解析】8.对比两图发现,林地的面积是大大缩减,变成了耕地,耕地面积增加了,滩涂的面积也增加了,居民区不断扩大,说明建设用地也是增加了,因此该地区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对比两图发现,林地面积大大减少,森林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面积减少,坡地上的林地变成了耕地,会导致水土流失,D正确;农田的污染主要来源于水质或农药使用过多,与林地减少关系不大,A错误;森林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但需要是超大面积的森林才有明显的净化空气作用,小范围的林地减少,对大气的影响不大,B错误;水源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生产废水的排放,林地的减少对水源污染影响小,C错误。故选D 。
10.读图可知,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坡地林地转变为耕地导致水土流失,故应该退耕还林,C正确;建立优质商品粮基地,没办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A错误;陡坡开荒会加剧水土流失,B错误;水土流失的根源是林地的减少,所以要恢复森林,把耕地改为放牧没办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还有可能加剧水土流失,D错误。故选C。
重难探究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读世界耕地前三位国家(图1)和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
1.图1反映我国耕地的数量特点是( )
A.总量丰富,人均充足 B.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C.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D.每年都在不断增加
2.据图2分析,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 )
A.东部山地及丘陵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 D.北部高原山地地区
3.农业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谷子开花要水拉,麦子开花要风刮”中的麦子主要生长在图2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1.B 2.C 3.A
【解析】1.读图可知,我国耕地总面积(柱状高度)与印度、美国相比,总量丰富,但人均耕地面积(下方小柱状)远低于世界人均,说明人均不足,A错误,B正确;图中未体现后备耕地、耕地逐年增加,CD错误。故选B。
2.读图可知,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 地区,因为该区域降水适宜、地形平坦,C正确;东部山地及丘陵多林地,A错误;西北内陆多草地、沙漠、戈壁等,B错误;北部高原山地多草地、林地、戈壁等,D错误。故选C。
3.“麦子开花要风刮” 的麦子指小麦,主要种植在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的耕地上,即图中甲地,A正确;乙地是南方以水田为主的耕地,主要种植水稻,B错误;丙地是西北干旱区,多沙漠,不适宜种植小麦,C错误;丁地是青藏高寒区,多草地,不适宜种植小麦,D错误。故选A。
读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省土地资源的特点是( )
A.土地利用类型单一 B.耕地所占比重最大
C.各类土地所占比例合理 D.耕地不足
5.该省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 )
A.集中分布于东部山区 B.零散分布于西部沙漠
C.集中分布于北部地区 D.零散分布于南部地区
6.影响该省土地资源东西方向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植被 D.气温
7.针对该省的耕地资源现状,我们应该( )
A.切实保护现有耕地 B.增加围湖造田面积
C.扩大牧区耕地规模 D.提高山区耕地比重
【答案】4.D 5.D 6.B 7.A
【解析】4.读图可知,该省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A错误;草地所占比重最大,B错误;草地所占比重过大,耕地比重过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C错误,耕地不足,D正确。故选D。
5.读图可知,该自治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点是零散分布于南部地区,D正确;东部山区、西部沙漠区、北部地区没有耕地分布,ABC错误。故选D。
6.我国内蒙古自东向西降水逐渐减少,水源条件决定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B正确;与地形、植被和气温都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7. 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小,人均耕地面积也少,该省耕地不足,所以应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A正确;围湖造田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会导致湖泊面积缩小,使得湖泊蓄水能力减弱,B错误;扩大牧区的耕地规模会破坏草地,导致荒漠化,C错误;提高山区耕地比重会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严重,D错误。故选A。
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林地
9.与图中①②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 )
A.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10.①②两地耕地类型不同,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条件 B.土壤条件 C.海陆位置 D.热量条件
【答案】8.D 9.C 10.A
【解析】8.据图可知,③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等边远地区,可知,③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D正确。水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即图中的②;旱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即图中的①;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的内陆地区,即图中的④,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9.由上题分析可知,①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水田,②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旱地。结合所学可知,二者的分界线大致在秦岭-淮河一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C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所以,与图中①②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界线大致吻合的是800mm年等降水量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①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水田,②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旱地,两地耕地类型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地年降水量不同,导致两地水分条件不同,A正确。在我国水田与旱地的分布受土壤、海陆位置、热量等条件影响较小,BCD错误。故选A。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内容。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我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成效。下图左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下图右为我国土地结构示意图。
(1)写出图左中数字所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①是以 为主的耕地,②分布的干湿区是 。
(2)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③是 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地区。④是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 区(填干湿区)。
(3)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①~④代表的土地分布区,最适宜种植油菜的是 (填代号),适合发展畜牧业的是 (填代号)。
(4)沙漠和戈壁是难以利用的土地,假如你是一名“土地规划师”,请给利用沙漠和戈壁土地提出两点合理措施:① ;② 。
【答案】11.(1) 旱地 湿润区
(2) 林 干旱、半干旱
(3) ② ④
(4) 发展旅游业 建立太阳能发电站、种植耐旱作物等(两空位置可互换)
【详解】(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读图可知,①在北方地区,是以旱地为主的耕地,主要位于半湿润区;②在南方地区,是以水田为主的耕地,主要位于湿润区。
(2)读图可知,在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③是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地区,如东北的天然林、东南的人工林等;④是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植被以草原、荒漠草原为主。
(3)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①~④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中,①代表旱地,②代表水田,③代表林地,④代表草地。油菜是油料作物,适合在②水田种植;畜牧业适合在④草地发展。
(4)沙漠和戈壁是难以利用的土地,我们要合理利用和加强保护,如发展沙漠旅游业;沙漠地区光照充足,可建立太阳能发电站,利用太阳能资源;种植耐旱的植物,如梭梭树、沙棘等,从而治理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等,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12.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12760.1万公顷,耕地总量实现净增长,实现了19.14亿亩耕地保护目标,守住了耕地红线。下图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与我国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 (填“均衡”或“不均衡”),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旱地与水田的大致分界线为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2)统计图中耕地平均等级数值越小,表示耕地质量越优,耕地面积最小且耕地平均等级最高的地区是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3)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尤为重要。
(4)耕地数量、质量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试列举三例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助力粮食安全的行为。(任答三点)
【答案】12.(1) 不均衡 400 800
(2) 青藏区 气候高寒,环境恶劣,耕地面积狭小
(3)合理用地、节约土地、保护耕地
(4)按需点餐;践行“光盘行动”;打包未吃完的饭菜等。(任答三点,合理即可)
【详解】(1)读图可知,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秦岭—淮河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可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我国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旱地与水田的大致分界线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秦岭—淮河以北是旱地,以南是水田。
(2)观察我国部分区域耕地面积及平均等级结构图,耕地面积最小且平均等级数值小(质量优)的是青藏区。青藏区由于海拔高,气候高寒,生态环境恶劣,不利于大规模耕地开发,所以耕地面积狭小。
(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只有合理用地、节约土地、保护耕地,才能保障有足够且质量合格的耕地用于粮食种植,进而确保粮食安全,让中国人的饭碗端稳。
(4)中学生虽不能直接参与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的大工程,但在日常可从减少粮食浪费角度行动,像按需点餐,能避免点过多食物造成浪费;践行“光盘行动”,把餐食吃完;把没吃完的饭菜打包,也是减少浪费,间接助力粮食安全,因为粮食浪费减少,对耕地产出的粮食需求在消费端就更合理,利于粮食安全保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