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纲要一、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语文2.课程类型:国家课程3.教材来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4.适用对象:八年级学生5.课时安排:109课时二、导语同学们,欢迎走进八年级语文课堂!本学期我们将一起阅读新闻作品,触摸时代脉搏,关注新闻传播的特点,体验新闻采访与写作;我们将深入探究人物的品格与精神,从经典传记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们将通过古典诗文感受山水之美与人文情怀;我们将品味现代散文,感悟生活,提升思维连贯性;我们将走进说明文,了解科技与文化遗产的魅力;我们还将研习文言文,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得体表达。让我们持续更新对语文的认识,在阅读与写作中不断成长,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共同书写八年级的语文新篇章!三、课程目标1.深化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阅读不同体裁的新闻、传记、散文、古诗文及说明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与思想,把握作者立场与观点,鉴赏语言艺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2.提升写作与表达能力:学习不同文体(消息、传记、景物描写、说明文、得体表达)的写作技巧,注重语言的准确、连贯、得体,能运用细节描写、联想想象等方法,清晰、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3.培养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体验新闻采访过程,学习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并尝试通过制作报纸、网页、短视频等多种媒介发布作品,提高综合实践能力。4.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通过阅读红色经典作品,了解革命历史和人物精神;通过古典诗文和文化遗产介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5.发展思辨与创新思维:在阅读、讨论和探究活动中,学会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对不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坚持阅读新闻、报刊及新媒体,关注社会发展;注重默读与朗读结合,提高阅读效率;善于积累语言材料,并乐于与他人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四、课程内容及实施单元主题 单元内容 单元目标 单元大任务 课时第一单元 活动·探究新闻与生活 阅读: 1.消息二则/毛泽东 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余建斌吴月辉刘诗瑶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夏浩然樊云芳 5.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蔡年迟蒲海洋 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钟声 任务二:新闻采访 任务三:新闻写作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主要新闻事实,理解不同新闻体裁(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写法。 2.探究不同媒体在传播新闻时表达上的差异,培养比较专业的视角去选择、阅读和思考新闻的习惯。 3.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能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并进行采访实践。 4.掌握消息写作要点,能撰写一则消息;能尝试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其他新闻体裁。 5.学习编辑制作报纸页面、新闻网页、短视频等,选择适合的媒介发布新闻作品。 项目一:校园新闻采写与发布 1.新闻阅读与分析(任务一):学生分组阅读课文,梳理新闻要素,比较不同新闻体裁及不同媒体报道同一事件的角度,形成阅读报告。 2.新闻采访实践(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校园热点或身边有意义的事件进行新闻采访,制订采访提纲,进行实地或远程采访,并整理新闻素材。 3.新闻撰写与多媒介发布(任务三):每位同学撰写一则消息,并可自选撰写新闻特写或通讯。小组整合新闻作品,编辑制作校园报纸页面、新闻网页或短视频,并在班级或校园平台发布。 19第二单元 阅读人物形象与精神品格 阅读: 7.藤野先生/鲁迅 8.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 9*.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王宏甲 10*.美丽的颜色/艾芙·居里 阅读综合实践写作:学写传记 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怎样读红色经典作品 1.了解传记文体特点,通过阅读不同传记作品,把握文中人物的经历、品格与精神风貌。 2.理解作者如何选择和组织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人物精神;学习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撰写人物小传,能够通过勾勒生平经历、叙述典型事件来体现人物特点。 4.开展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历程和精神品格,传承红色基因。 5.培养对人物作品的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 项目二:致敬我心目中的榜样 1.人物研读与品格提炼:分组研读课文,提取人物的核心品格,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事件和细节展现人物形象,并进行小组分享。 2.人物传记创作与分享:a.必做任务:为一位家人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小传。b.自选任务:撰写一位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的小传(不少于500字)。 3.红色经典阅读与研讨: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组织读书分享会,讨论其中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等话题,分享阅读体会和启示,并为书中的革命者写小传。 17第三单元 阅读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 阅读: 11.三峡/郦道元 12.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3*.与朱元思书/吴均 14.唐诗五首 阅读综合实践写作:学习描写景物 专题学习活动:人无信不立 课外古诗词诵读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文言文大意,感受文言之美,体会古诗文韵律。 2.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意境,领略山川风物灵秀,理解作者寄寓的情怀。 3.学习描写景物,掌握抓住特征、多感官描写、动静结合、融入情感等方法,能写出具有文言美感的写景作文。 4.积累常见文言词语、虚词、名言警句,提升古诗文鉴赏和表达能力。 5.围绕“信”的主题,探究诚信的传统内涵和现代意义,培养诚信品质。 项目三:山水人文探寻与创作 1.古诗文鉴赏与情怀感悟:围绕“风景与心灵”主题进行讨论,分享自然风景激发的情思,结合课文配图说明写景文字,制作“文画合璧卷”。 2.景物描写与创作:学习运用多种景物描写方法,以“窗外”或“家乡风景”为题,撰写一篇写景作文。 3.文言文诵读与翻译:组织文言文诵读活动,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节奏和韵律;尝试翻译课文中的语句,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4.“人无信不立”专题活动:搜集诚信的名言、故事,围绕“诚信”话题撰写演讲稿,并在班级举办演讲会。 5.课外古诗词诵读:拓展古诗词的储备,感受其不同风格,体会诗词意境。 18第四单元 阅读观察生活,感悟人生 阅读: 15.背影/朱自清 16.白杨礼赞/茅盾 17*.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严文井,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18*.昆明的雨/汪曾祺 阅读综合实践 写作:语言要连贯 整本书阅读:《红岩》 1.了解不同类型散文(记叙、抒情、议论)的主要特点,用心体会作品借助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 2.理解、领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提升审美能力。 3.掌握语言连贯的要求和方法,能够通过保持话题统一、合理安排顺序、恰当衔接过渡等手段,使文章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4.开展整本书阅读《红岩》,感受革命先烈不畏艰险、无惧牺牲的革命情怀,思考如何传承革命精神。 5.学习分析句子的主干,理解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关系。 项目四:生活感悟与语言连贯实践 1.散文品鉴与感悟交流:分组分析课文,梳理作者如何突出说明对象特征,总结说明方法,并进行小组分享。 2.对比阅读与深度理解:选取有相似之处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如《背影》与《台阶》写父亲),概括差异与共通点。 3.语言连贯与写作实践:练习运用语言连贯的技巧,针对不连贯的语段进行修改,并结合节日主题创作一篇散文,确保语言流畅。 4.红色经典阅读与讨论:整本书阅读《红岩》,组织读书分享会,围绕《红岩》中的革命信仰、英雄品格等进行讨论,思考如何传承革命精神。 17第五单元 阅读科技与文化遗产 阅读: 19.中国石拱桥/茅以昇 20.苏州园林/叶圣陶 2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定舫 22*.梦回繁华/毛宁 阅读综合实践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专题学习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 1.提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准确理解说明文内容与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了解说明文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进行说明,并体会说明性文章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3.学习在说明事物时抓住特征,并能运用资料(数据、图表、历史文献等)使说明更具体、准确。 4.参与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活动,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类型和保护意义,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5.学习句子的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理解不同语气在表达中的作用。 项目五:文化遗产的探究与推广 1.说明文分析与方法学习:分组分析课文,梳理作者如何突出说明对象特征,总结说明方法,并制作赵州桥示意图。 2.文化遗产探究与申请报告:围绕“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小组确定拟申报项目,搜集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或查阅文献,制作资料卡片;撰写《优秀文化遗产申请报告》,介绍建筑概述、人文历史价值、保护现状及措施,并在班级进行模拟答辩。 3.说明写作与科技创新:选择一个新产品或身边的建筑,撰写一篇说明性文章,强调抓住事物特征;可以加入图表或图片,以数字化方式呈现说明对象。 17第六单元 阅读智慧与品格 阅读: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4.愚公移山/《列子》 25*.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26.诗词五首 阅读综合实践 写作:表达要得体 课外古诗词诵读 1.整体感知文言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感情,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并能熟读背诵。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层次;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辨析古今词义异同。 3.学习得体表达,理解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应用场合和礼貌用语对表达的影响,能撰写得体的应用文(邀请函、倡议书等)。 4.课外诵读古诗词,感受不同风格,体会诗词意境。 5.学习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心理活动。 项目六:古人智慧与得体表达 1.古文研读与思辨:分组熟读背诵课文,理解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与品格(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并进行课堂研讨。 2.古文翻译与名言感悟:尝试翻译课文中的语句,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从课文或课外篇目中选择名言作为座右铭,并分享其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3.表达得体与应用写作:分析不当的表达案例,学习得体表达的技巧,并以学生会名义撰写一份邀请函或倡议书。 4.课外古诗词诵读:拓展古诗词的储备,感受其不同风格,体会诗词意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7课程复习与总结 知识系统梳理、期中考试、期末复习、学期总结与评估 1.梳理本学期所学语文知识,形成系统认知。 2.巩固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核心能力。 3.评价与反思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 学期成果展示与评价 1.知识梳理与查漏补缺:组织学生自主梳理本学期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或知识卡片。 2.模拟测试与复习指导:进行期中和期末模拟测试,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复习。 3.个人成长分享与评价:组织学生分享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和感悟,完成自我评价和互评,形成学期总结报告。 4总课时 109五、课程资源(一)文本资源1.本学期必读书目:(1)课内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2)整本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红岩》2.拓展阅读:(1)根据单元主题推荐的经典传记、文学作品、说明文、古典诗文等。(2)配套练习册和相关学习资料。(二)影音资源1.新闻纪录片/专题片:与第一单元新闻事件相关的纪录片(如“神舟十二号任务”、“诺贝尔奖”历史等)。2.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纪录片:如鲁迅、萧红相关生平纪录片、南仁东事迹纪录片、红岩改编影视剧等。3.名师朗读/讲解:相关课文的朗读音频、名师讲解视频,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三)网络资源1.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工具。2.地方教育云平台/社区:各省市区的教育资源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提供区域性语文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3.新闻媒体网站/App: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获取实时信息。六、课程评价(一)评价方式:学期总成绩(100%)=过程评价成绩(30%)+结果评价成绩(70%)。1.结果评价成绩(共70分):○纸笔测试:涵盖阅读理解、写作、语言知识运用等内容,折合为100分后,按期中测试20%和期末测试50%计入。2.过程评价成绩(共30分):○依据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和各项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二)评价过程项目 评价标准 分值识字与写字 1.能独立识字,准确默写本册古诗文及名句。2.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具备一定的硬笔书法能力。 2阅读理解 1.能准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2.能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如新闻要素、传记的人物刻画、写景散文的艺术性、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等。3.能结合文本内容,辨析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4.在整本书阅读中,能了解作品的背景、主题、人物、情节,并分享阅读体会。 3写作表达 1.能根据不同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和应用场合,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材料,确保语言得体。2.能撰写消息、人物小传、写景作文、说明性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连贯,内容充实,有真情实感。3.能运用细节描写、联想想象、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3听说交流 1.在小组合作和班级讨论中,能积极参与,倾听他人发言,清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能根据任务要求,进行新闻采访、人物介绍、景物解说、专题演讲等口语表达活动。 2探究创新 1.在活动中能积极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运用多种方式(如图表、思维导图、多媒体)呈现探究成果。2.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3.对语文学习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乐于尝试新的学习方式和表达形式。 2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2.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3.关注社会生活,关爱自然,珍视生命,培养责任感和家国情怀。4.对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能保持积极心态,乐于反思和改进。 2总计 14(三)评价结果总评成绩等级划分:A≥90分;80分≤B<90分;70分≤C<80分;60分≤D<70分;E<60分。○A等(优秀):学生在各项评价中表现突出,能超额完成课程目标,展现出卓越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B等(良好):学生在各项评价中表现良好,能较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一定的探究能力。○C等(合格):学生能基本完成课程目标,达到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但部分能力仍需提升。○D等(需改进):学生在部分课程目标上未达标,需加强学习和练习,教师应提供个性化指导。○E等(不合格):学生在多项课程目标上未达标,需进行全面补习和辅导。七、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课标要求:本课程纲要严格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要求,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体系,旨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文,提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2.教材要求:《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内容涵盖新闻、传记、散文、古诗文、说明文及文言文等多种文体,主题突出,知识点系统,富有时代性、人文性和思辨性。本纲要以教材为基础,对其进行结构性整合和任务化设计,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活动有机融合,确保教材内容的有效落实和价值引领。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基础,能够独立阅读较复杂的文本,但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把握、信息整合能力、思辨能力和得体表达能力仍有提升空间。同时,学生处于青少年成长关键期,对社会热点、人生哲理、传统文化和科技发展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初步的思考,渴望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思考,并能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本纲要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多元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二)设计创意1.本课程纲要以“项目化学习、情境化体验、多元化评价”为核心理念,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语文学习生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项目化学习:将各单元的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整合为具体、连贯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如“校园新闻采写与发布”、“致敬我心目中的榜样”等)。每个项目都包含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探究等环节,旨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深度学习。3.情境化体验:创设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如模拟新闻发布会、文化遗产申报、人物传记创作等。这些情境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文的价值,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4.媒介融合与创新表达:鼓励学生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和展示,如制作报纸页面、新闻网页、短视频、文画合璧卷等。这有助于学生拓展表达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提高信息时代的综合传播能力。5.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内容和项目设计,通过阅读经典、探究遗产、思辨哲理,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三)教学建议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育人导向:教师应深入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在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为核心目标,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逐步发展各项素养。2.强化任务引领,注重实践体验:(1)阅读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特点和阅读目的,灵活选择阅读策略(如默读、朗读、精读、略读)。鼓励学生进行边读边批注、勾画关键信息、提炼文章主旨等深层阅读活动,并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分享,形成多元的阅读体验。(2)写作教学:教师应搭建清晰的写作支架,引导学生从审题立意、选材组织、语言表达、修改润色等环节全面提升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文体和表达方式,培养其真实、连贯、得体的表达习惯。(3)口语交际: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口语交际情境,如小组讨论、辩论、演讲、采访等,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学会倾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3.整合资源,拓展学习空间:(1)课内外整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同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参观体验等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2)多媒体运用:鼓励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资源,搜集、筛选、整合信息,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短视频制作、网页设计)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提升信息素养。(3)跨学科融合:教师应关注语文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科学)的联系,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和探究问题,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1)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2)评价方式多样化:综合运用纸笔测试、课堂表现、作业质量、项目成果(如报告、作品、展示)、口语汇报、学习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情况。(3)评价结果应用: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肯定其进步,指出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和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激发学习动力和自主改进意识。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发展,而非简单甄别,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