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论文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小论文 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历史小论文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一、关键词:文明起源与早期社会
(一)观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早期人类活动和农业发展奠定了文明基础。
(二)论证:
1. 早期人类活动: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蓝田人(距今约160万年)和郧县人(距今约100万年)等古人类遗存,揭示了中华大地上早期人类的演化进程。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已会使用火,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具有爱美意识和埋葬习俗。这些表明了我国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早期的人类基础。
2. 原始农业发展: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的起源地。如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干栏式建筑,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炭化粟粒和半地穴式房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定居生活,磨制石器、陶器制作和家畜饲养的出现,推动了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3. 多元一体格局: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和陶寺古城(距今约4300—4000年)等考古发现,表明了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并发展出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华夏族,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三)结论: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在漫长而丰富的史前时期,由多地早期人类共同创造,并通过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逐渐走向融合与统一,展现出独特的多元一体格局,为后世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键词: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
(一)观点: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是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
(二)论证:
1. 夏商周的制度演变:夏朝建立后,禹的儿子启取代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并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态的初步形成。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但后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
2. 秦朝的中央集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封建统治,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他还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开凿灵渠,这些措施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框架。
3.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社会。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实行盐铁官营、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在长安兴办太学。这些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三)结论: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在中华文明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制度能够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社会进步,而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制度则可能导致危机与分裂。因此,制度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完善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三、关键词:思想文化与科技成就
(一)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科技成就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论证:
1.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勃兴,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纷纷出现。如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总结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甲骨文与青铜器:商朝时期,甲骨文作为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记载了祭祀、战争、农牧业等丰富内容,为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工艺精湛,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精美青铜器体现了高超的科技水平和艺术价值,是王公贵族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3. 秦汉科技文化: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质量大为提高,价格便宜且易于推广,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创立“切脉诊法”,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这些都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文笔优美,人物形象生动,对后世史学发展影响深远。
(三)结论:中华文明在思想、艺术和科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
四、关键词:统一与分裂
(一)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但分裂时期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二)论证:
1.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西周后期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竞相争霸兼并,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是分裂动荡的时期,但也促进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发展,各国变法图强,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 秦的统一: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始皇通过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奠定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交融:东汉末年军阀割据,魏蜀吴三国鼎立,随后西晋短暂统一又分裂为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汉族人民在长期交往中逐渐交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为隋唐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结论:统一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旋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大一统的追求。即使在分裂时期,各民族、各区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从未中断,这些都为最终的统一和更进一步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五、关键词: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
(一)观点:民族交融和对外交流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动力。
(二)论证:
1. 战国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长期交往,民族交融不断,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如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增强了赵国军事实力。
2.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丝绸、漆器等远销西方,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传入中国。汉朝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船只可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3. 北魏孝文帝改革: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为了加强对广阔北方地区的治理,迁都洛阳,并推行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汉化措施。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结论:中华文明在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和对外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间的相互学习、融合以及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和文化进步,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六、关键词:人民群众与历史进程
(一)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暴政终将导致人民反抗和王朝覆灭。
(二)论证:
1. 秦朝的暴政与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统一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严苛的法律、繁重的赋税徭役,导致民不聊生。秦二世继位后,暴政加剧。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农民在大泽乡起义,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
2.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军发动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虽最终被镇压,但其主力坚持斗争20多年,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3. 文景之治的启示: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释放奴婢为民。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表明统治者关注民生,与民休息,能够赢得民心,维持长久统治。
(三)结论:历史昭示,当统治者实行暴政,脱离人民群众时,必然会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导致王朝的覆灭。反之,体恤民情、顺应民意,才能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