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第二课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思想政治
内容索引
课前篇 自主预习
课堂篇 议题探究
学业质量要求
1.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认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巨大历史意义及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增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信心,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辩证地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核心要点提炼
1.总路线和总任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一化三改”。
2.一个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
3.一个探索: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一个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课前篇 自主预习
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过渡时期的时间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说一说
请说明“过渡时期”的确切时间。
答案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连一连
请把“一化三改”与其具体内容用线连起来。
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一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二是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三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是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材料分析
毛泽东指出:“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根据材料中的观点,说明我们怎样才能“骄傲起来”。
答案 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
说一说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案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判断说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
答案 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并未立即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到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党的八大对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①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判断说明
1956年党的八大的召开,确立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答案 错误。1956年党的八大的召开,确立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判断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
答案 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这一飞跃。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的意义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课堂篇 议题探究
情境导引
议题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巩固新政权之后,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就转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我们手中资金有限,而各个经济部门都需要发展,工业基础建设需要资金,农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点投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到1956年底,国家提前完成了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结束,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在实践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其重大意义可以说它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样,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两件大事。
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有什么历史意义 过渡时期开始、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3)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正式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3)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关键能力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从历史上来说,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说明了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中国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从人民来说,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人民饱受压迫和剥削,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不仅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反而使中国陷入战乱。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坚持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典例剖析
例1学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
A.甲同学: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B.乙同学: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丙同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丁同学:中国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三大改造的理解,体现科学精神。
答案 C
思路解读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丙同学说法正确,选C项。甲同学表述的是“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乙同学表述的是党的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定;丁同学表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情境导引
议题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材料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和新党章,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次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党的八大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否正确 这次会议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本任务作了怎样的规定
(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什么道理
提示 (1)正确。党的八大在客观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规定。党的八大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①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我国得以最终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关键能力
1.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1)过渡时期: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前进,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和把握中国发展大势,深刻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
2.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
(2)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3)正视伟大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说,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最根本的是看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典例剖析
例21956年党的八大作出的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段报告的意义是(  )
A.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
B.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
C.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
D.是具有中国特色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解,体现科学精神。
答案 D
思路解读 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弊端,而中国之前的经济建设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所以,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以及党的八大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项正确。
知识脉络
随堂训练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通常概括为(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四项基本原则”
C.“一化三改” D.“一五”计划
答案 C
解析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本题应选C项。
2.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关于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下列论述错误的是(  )
A.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B.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C.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D.彻底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
答案 D
解析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任务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项表述错误;其余各项均正确表达了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3.我国的基本国情是(  )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B.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部分人先富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 我国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故本题选择B项。
4.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把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  )
A.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B.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C.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
D.中国的近代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社会
答案 A
解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A项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B项的说法也是正确的,但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C项的说法不准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不是共产主义;D项的说法错误,中国的近代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某校高一(1)班的几位同学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提出以下观点,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当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③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战略构想的具体举措 ④社会主义改造是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开辟正确道路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1956年9月党的八大的召开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①错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错误;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为我国实现工业化开辟正确道路的必然要求,③④符合题意。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1)根据材料一中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批示,我们国家开展了什么运动 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的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说明当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在我国占据主导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可知,此运动是指1953年到1956年间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其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第(2)问,材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