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综合探究一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思想政治内容索引课前篇 自主预习课堂篇 议题探究学业质量要求1.认识和比较各种社会形态,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2.了解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3.梳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历程,理解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课前篇 自主预习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地位: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名师点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名师点拨生产关系即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名师点拨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构成一定社会的基础。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在阶级社会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4.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3)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名师点拨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思维拓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启迪我们在回看、比较、远眺后更好地前行。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9年的实践……正是经历了风雨如磐的岁月洗礼,经历了筚路蓝缕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得再远,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时而回望,不忘初心,才能更好地前行。眺望,是为了锚定好前行的方向。“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抵达了新的历史方位,阔步向前,亦须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课堂篇 议题探究探究一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1)查阅文献,搜集素材,通过绘图或表演的方式再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活动的场景,比较这些场景,交流各自的感受。(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过程。提示 (1)交流感受与体会,畅所欲言。(2)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所谓社会形态,就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在社会基本矛盾的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依次更替、不断演进,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关于社会形态的演进顺序,人们依此概括出社会形态演进的“五形态”说,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探究二 如何看待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结合上述材料,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影响等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作用,进而说明“没有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模一样的”。提示 一个国家和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以中国为例 ):一是取决于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二是取决于交往。处在转折点上的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交往中可以从处于先进社会形态的国家和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中国人民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下,跨越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新民主主义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这是既合乎世界历史一般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伟大抉择。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与中华民族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正确把握直接相关,这是在社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所作的最佳选择,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选择。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判断的失误,我国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结果使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这种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等其他方面的体制。这种体制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对调动有限的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工程,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多样化,这种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逐渐转化为阻碍和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这种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以为所有制越纯越好,规模越大越好;在经济运行方面,忽视和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平均主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这些弊端的存在,压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长期僵化的体制,再加上“左”的思想的干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认识到要振兴中华必须进行改革,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 ”历史的经验已证明,旧的体制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探究三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运用上述材料,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一个民族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复兴,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就必定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就必定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要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运用规律来指导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全党同志一定要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高度,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随堂训练1.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人类掌握了磨制、钻孔等更为高明的加工技术,甚至出现了更为复杂的专门用于战争的兵器。下图展示的这一时期的石器、骨器做工细致而精美,甚至可与现代的一些石器相媲美。材料说明( )①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 ③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部落战争开始变得日益频繁起来 ④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措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骨器除了用于狩猎,还可用于战争,这一方面体现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部落战争开始变得日益频繁起来,①③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说法错误,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没有专门的手工业部门。2.1959年,在山东泰安南部的大汶口发掘出的“大汶口墓葬群”,距今约5 000 年。其中一座大墓,墓穴宏大,陪葬品种类繁多,有象牙器、绿松石、鳄鱼鳞板等。相比之下,许多小墓穴十分简陋、窄小,没有奢侈品,仅有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一些工具和陶器。大汶口墓葬群中的“富墓”与“贫墓”说明( )①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分化的加剧 ②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 ③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对立 ④个体劳动取代集体劳动逐渐盛行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大汶口墓葬群中的“富墓”与“贫墓”体现了原始社会末期贫富分化的加剧,氏族成员的地位越来越不平等,但是此时尚未进入奴隶社会,①②入选;③④与题意无关,排除。3.古代埃及建造法老胡夫的陵墓大金字塔时,由10万人组成一班,每班服役3个月,共花费了20年才建成。材料说明( )①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经开始组织规模较大的生产协作 ②奴隶主阶级能够集中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进行协作 ③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存在激烈的阶级对立和斗争 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材料以古代埃及法老胡夫陵墓大金字塔的建造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古代埃及建造法老胡夫的陵墓大金字塔是巨大的工程,在原始社会的背景下是无法实现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奴隶主阶级能够集中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进行协作,排除①,选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离不开相应的组织管理,离不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④入选。4.我们认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其主要依据是( )A.奴隶制改变了人类无国无家的落后状态B.这种制度基本适应并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C.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由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D.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答案 B解析 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基本线索与发展规律的能力。我们只要记住,判断历史事件进步与否,关键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历史发展进步,其原因就是新制度是为适应或促进生产力发展而建立的。本题选B项。5.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后爆发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而巩固起来。这说明( )①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②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一大倒退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科学技术是直接生产力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志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之后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①正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非是直接生产力,③正确。6.目前我国处于改革攻坚阶段,人们对社会竞争加剧、财富差距拉大的不安和焦虑并不矫情,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公众的心理归属感和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这些都呼唤我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要加速向纵深推进。对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②遵循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遵循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④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要对我国社会保障领域进行改革,就必须遵循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②④正确;①③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资本主义未来将经历长期的、痛苦的瓦解过程。它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目前,发达工业国家普遍存在三大长期趋势:首先是经济增长持续下滑,2008年后这一现象更加严重;其次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负债持续增长,无论是政府、个人还是金融机构都背负上沉重债务;最后是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状况恶化。长期以来,稳定的经济增长、良好的货币政策和社会平等被视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这些条件如今都在逐步消失。(1)请你运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它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2)材料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概括,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有何启示 答案 (1)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③因此,资本主义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而是被自身的问题压垮。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虽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2)①材料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概括,启示我们要“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③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我们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8.材料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个体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理论和实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过程中的作用,并简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答案 作用: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