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整合提升 学案课件(共31张PPT)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整合提升 学案课件(共31张PPT)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模块整合提升
思想政治
内容索引
体系建构
社会课堂
体系建构
社会课堂
课堂一
情境呈现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要求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这次减税,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发展后劲并考虑财政可持续,是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完善税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改革,是宏观政策支持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的重大抉择。
材料二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报告指出只要市场主体有活力,就能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公正监管,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活跃。
观察思考
(1)从社会基本矛盾角度探究通过“降税减负”来“放水养鱼”的科学性。
(2)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
提示 (1)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②通过“降税减负”来“放水养鱼”,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体现。
(2)①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素养提升
1.判断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主要是看(  )
A.生产力是否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C.经济基础是否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D.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一种社会形态取代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B项正确。
2.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  )
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④是由工人阶级的愿望决定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革新,根本上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①②③符合题意;主观愿望不能决定社会发展,④错误。
3.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及发展变化的方向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 ④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③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扩大化了,错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关系有可能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①错误;②④正确。
4.某地作为全国33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案 C
解析 A项强调的是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与题意无关;土地改革属于对生产关系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改革的性质而非目的,错误;C项符合题意。
课堂二
情境呈现
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历史上我们有过迷茫、走过弯路。今天的中国,在理论、道路、制度、文化上有了高度的自信。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含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革,国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这些历史性变革的发生和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优势有着紧密而直接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程中逐渐培育、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当代中国发生历史性变革和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和内在动力,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根据。
观察思考
(1)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短短的40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这一切都归因于什么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和总任务分别是什么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提示 (1)这一切都归因于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素养提升
1.我国在历史上失去机遇太多,如果再不抓住机遇,后果不堪设想。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机遇不仅是“机”更是“遇”,抓住了、用好了,才能称得上把握住了机遇。新时代历史机遇期(  )
①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机遇 ②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同步富裕的机遇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更加成熟、更具引领力感召力的机遇 ④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百年迈向执政百年,进而铸就千秋伟业的机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新时代历史机遇期,是中华民族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机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更加成熟、更具引领力感召力的机遇,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的机遇,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百年迈向执政百年、进而铸就千秋伟业的机遇。③④说法正确,①②说法错误。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屋建瓴,内容丰富,覆盖全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落实这一重要思想,应(  )
①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统筹布局,使全国各地同步推进现代化发展 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 ④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梦想以永葆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①③入选;②中“各地同步推进现代化发展”说法错误;党的建设是伟大工程,④中“党的建设这一伟大梦想”说法错误。
3.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
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①③是正确的;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
4.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体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但是,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新时代我们必然面临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答案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道路。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行动指南。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制度。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能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