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开学)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开学)政治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独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约6.15万名群众不同程度受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面对地震,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而日本发生地震后,日本政府却将援助资金流向乌克兰,未能将资金充分投入本国救灾应急,引发民众不满。正如美国某市长所说的那样“救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上帝的子民要学会自救”。这说明( )
①不同的世界观对实践的影响不同
②人的具体活动方式决定于人的世界观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④世界观用于认识世界,方法论用于改造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面对西藏定日6.8级地震灾害,我国相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做好次生灾害风险防范,全力指导帮助受灾地区。而面对地震,古人则常举行各种祈祷仪式,寻求上天庇佑。从哲学角度看,两种不同的做法体现了( )
A.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联系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3.在高考期间,许多家长都要身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考生一定要吃粽子,寓意高中,甚至送考生车队中,也经常看到以车牌含数字“985”的车辆开道、以车牌含数字“211”的车辆压阵。下列选项与此现象不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一念不起,心止幡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永无止境,因为马克思主义( )
①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科学之科学     ②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它独特的品质
③为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具体的方法  ④能指导我们解决时代之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客观规律办事”,下列语句能够依次论证上述哲学观点的是( )
①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②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日有所思,夜有所梦⑤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A.④—③—②—①—⑤ B.②—①—④—⑤—③ C.④—②—①—③—⑤ D.①—②—⑤—④—③
6.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秧BOT》节目中16个身着花袄、手持花绢的机器人“福兮”带来的扭秧歌表演,不仅能够准确“听懂”音乐,紧跟节奏,实现与表演者的零距离配合,而且“手上功夫”灵巧多变,藏手绢、亮手绢、转手绢,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人形机器人“福兮”( )
A.能模拟人脑思维,但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思维
B.具有创造性地完成主人命令的功能
C.是人尊重、改造规律,科学改造世界的产物
D.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7.送别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题材之一,常以离别场景为载体,抒发对友人的不舍、对前程的祝福或人生聚散的感慨。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送别诗词来源于诗人的丰富情感
②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③意识反映物质,意识活动有自觉选择性与能动创造性
④诗词反映现实,会受到不同主体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巨大贡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这部法律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鼓励和支持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对生态风险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内容做出了规定。该法的出台( )
①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是客观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②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对人类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
④尊重自然,改造客观规律,能够造福人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我国2025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实现了“开门红”。随着美国政府所谓“对等关税”的危害持续显现,我国外贸和经济发展面临不小压力。但“天塌不下来”,外部冲击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我们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实现既定发展目标。这说明( )
A.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B.在认识问题时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矛盾具有同一性,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实现矛盾双方转化
D.认识事物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分清主流和支流
1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大家要充满信心”,“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这启示我们( )
①要坚定信心,看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光明的
②要迎难而上,勇于面对成长路上的风雨洗礼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人生梦想持续奋斗
④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把美好的目标变成现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5年3月26日,首届石家庄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召开,标志着石家庄都市圈建设正式启动。通过石家庄、衡水、邢台、定州和辛集五个成员间的产业链互补、资源共享与机制创新,石家庄都市圈有望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从而为全国都市圈建设提供“河北样本”。石家庄都市圈的建设表明( )
①要用综合思维认识事物,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
③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建立各城市新的联系
④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要拥护新出现的事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4年AI(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迎来爆发,AI写作、AI绘画、AI音乐等不断涌现。同时,AI生成的虚假账号和内容,也带来了“AI污染”,产生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信息垃圾”。面对人工智能发展新情况,我们应坚持( )
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任何事物都包含利弊两方面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处理好主流与支流之间的关系
③辩证否定观,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实现事物的发展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5年2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陕西蒲城圆满完成了取证前所有试飞科目,向取得型号合格证的目标又迈出关键一步。该飞机是我国为了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AG600的研制过程体现了( )
①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③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
④实践活动过程要尊重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星辰与大海都是人类探索的梦想。我国自主设计实施的海上第一深井垂直深度不到2000米,但在海底地下的水平方向钻进长度达到8689米,日产原油超过700吨。近年来,我国深海科技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如“深海勇士”号潜水器、“雪龙2”号破冰船等,深海科技正带领我们逐步探索海底世界丰富的资源和无数未解之谜。深海科技的发展表明( )
①科学知识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实验承载着人类的目的性
③深海技术的应用能提高人们探索世界的能力
④深海探索的根本目的是揭示海洋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修订是对现有内容的反思和改进,确保内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为落实法律援助法要求,完善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制度,司法部对2013年印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法律援助投诉处理办法》进行全面修订,并以部门规章形式公布实施,自2025年6月15日起施行。这一修订体现了( )
①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上升性的特征
④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宇宙中有没有另一颗像地球一样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这是人们一直关心的宇宙谜题。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领衔的研究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利用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发现一颗质量大约是地球10倍的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标志着中国科研团队在寻找第二个地球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此次发现佐证了(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②客观事物是否存在需要科学研究的证明
③人们能够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改造客观世界
④实践需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主观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部署:到2029年完成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基础性制度框架。结合材料,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知识,分析党不断完善国家发展规划的合理性。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一个荷花池中,第一天开放的荷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第二天开放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假设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 是第15天吗 错!!!是第29天。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独爱“荷花定律”的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角度,说明“荷花定律”给我们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作为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TOP1,《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创新表达的非凡魅力。哪吒“出海”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故事在不同文明背景中引发的共情。“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既是陈塘关少年的觉醒宣言,也是全球化时代个体对抗命运的共同叙事。真挚动人的亲情、友情、师徒情,打通了电影和观众的情感连接,让共鸣和感动跨越代际和国界。影片以“魔童哪吒”对自我身份探索为主线,传递“爱”“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既契合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也能引发全球观众对身份、命运等议题的深入思考。
中国文化产业正在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活力。以《哪吒2》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备受关注,还是因为中国文化产业正加速与国际接轨,推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找到了东方美学与全球叙事的平衡点,为世界提供了与好莱坞动画叙事各美其美的文化样本。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的知识,分析《哪吒2》“出海”成功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截至2025年3月18日,《哪吒2》的票房已经突破151亿元,成为国内影史票房最高的电影。这一成绩不仅反映了观众对国产动画的认可,也展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有观众称赞电影的特效和剧情都非常出色,值得一看;也有观众称多次观看这部电影,觉得每次都有新的发现。
据媒体报道,《哪吒2》在延续前作“逆天改命”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角色间的关联。哪吒与敖丙因“灵珠与魔丸”的宿命纠葛,从对立逐渐走向合作,共同面对三界危机;同时,哪吒与父亲李靖的亲情羁绊成为他突破自身局限的关键。影片通过角色间复杂的因果联系,展现了“个体与群体”“过去与未来”的深刻互动。导演提到:“哪吒的蜕变不仅是力量的提升,更是对自身与他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新认知。”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观”的知识,分析哪吒的成长如何体现“个体与群体”“过去与未来”的互动关系。
21.阅读材料,完成题目要求。
材料 “二十四节气”沿用至今,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它在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完善。它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结合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C C A D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B C C B
17.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从中国国情出发,做好顶层设计;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抓好改革任务的组织实施;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
18.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要注重量的积累,第一天开放的荷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第二天开放的数量是第一天的两倍,之后的每一天,荷花都会以前一天两倍的数量开放体现了这一点。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假设到第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体现了这一点。
19.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哪吒2》讲述的中国故事,既传承了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反映着人类的共同本质特征;《哪吒2》的拍摄找到了东方美学与全球叙事的平衡点,为世界提供了各美其美的文化样本。《哪吒2》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让它跨越了代际和国界。
20.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哪吒的成长与敖丙、李靖等人物存在普遍联系,如“灵珠与魔丸”的对立统一、亲情的支持,说明个体无法脱离群体孤立发展。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宿命纠葛”看似天定,但哪吒通过实践主动改变与他人的关系(如与敖丙合作),体现人可以基于固有联系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③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哪吒从“对抗天命”到“守护三界”,将个体价值融入群体利益,说明部分(个人)的功能在整体(世界)中得以升华。
2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十四节气”是古人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并且不断完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十四节气”有效地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