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秋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2024)第二单元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2.知道水蒸气是气态的水。科学思维1.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并描述水的蒸发现象。2.利用一小杯温水和一个干燥透明的大杯子设计观察实验。3.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特点。探究实践1.描述生活中的蒸发现象,并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观察到蒸发现象的。2.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态度责任1.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到的信息。2.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意倾听别人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难点:通过观察和推理,发现水蒸气的特点。【教学准备】水、玻璃片、植物叶片、装有温水的小杯子、干燥透明的大杯子、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教师提问:秋天,在晴朗的早晨,植物的叶片上会出现露珠。过一段时间,这些露珠就消失不见了。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类似的水“消失”的现象吗?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3.教师提问学生:水到哪里去了?(揭示课题:水到哪里去了)二、探索活动1.列举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两幅图片:黑板上的水迹消失了、湿衣服晾干了。提问:你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水“消失”的现象,请列举。(2)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吹风机把湿头发吹干、用烘鞋器把湿鞋子烘干等)2.在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涂少量水,观察水迹有哪些变化,用图画记录并解释。(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实验过程。教师提问: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的水迹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2)学生观察后用图画记录并解释水消失的现象。(3)教师提出蒸发的概念:蒸发是指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4)教师提问:水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不是我们解释的这样的呢?让我们来用实验进行证明。3.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1)教师展示水蒸发的教学课件,并明确实验过程。(2)教师提问:小杯子内的水量发生了什么变化?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水了吗?(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4)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记录。(5)学生汇报:小杯子内的水量会变少,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了水。三、深入研讨1.植物叶片和玻璃片上的水蒸发后到哪里去了?(1)学生交流讨论:水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飘到了空气中。(2)教师总结。2.实验中原本干燥的大杯子内部出现水了吗?这些水是怎样来的?(1)学生交流讨论:小杯子内的水蒸发后变成了水蒸气往上飘,然后又变成了水附着在大杯子的内壁。(2)教师总结。四、拓展延伸阅读资料:水的特点以及生活中容易蒸发的液体。【板书设计】水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水蒸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物质。对于这样一种无法直接看见的物质,要让学生相信它的存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在实验中思辨“小杯子中的温水与大杯子内部的水珠有什么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来展开,最终说服自己水蒸气是存在的,水蒸发后会变成水蒸气进入空气中。2.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水蒸气遇冷之后会变成水。2.了解水和水蒸气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科学思维1.利用杯子、冰水、玻璃片、色素等材料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2.针对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设计探究实验,并对方案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探究实践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有关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的结论,具有分析、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态度责任1.形成细致、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培养对水进行深入研究的好奇心。2.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水蒸气遇冷后会变成小水珠。难点:通过观察、对比,得出水珠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杯子、冰水、玻璃片、色素、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教师提问:冬天的早晨,在温暖的房间里,窗玻璃上出现了很多水珠。这些水珠来自哪里呢?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3.教师提问学生:水珠从哪里来?(揭示课题:水珠从哪里来)二、探索活动1.学生尝试解释水珠产生的原因。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窗户外的水渗进来了、窗户外的水蒸发后跑到了窗户内壁)教师:可以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吗?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三组实验的做法。(1)实验一: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冰水混合物,一个杯子敞开、一个杯子用玻璃片盖紧,观察杯子外壁是否有水珠。(2)实验二: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冰水混合物,一个杯子不加色素、一个杯子加色素,观察杯子外壁上水珠的颜色。(3)实验三:将一个杯子冷冻后拿出并迅速擦干,观察杯子外壁是否有水珠。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一个杯子敞开、一个杯子用玻璃片盖紧?为什么一个杯子不加色素、一个杯子要加色素?(控制变量)3.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教师提问:杯子的外壁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2)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记录。4.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学生汇报:三组实验中,杯子的外壁都出现了无色、透明的水珠。三、深入研讨1.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哪里?生活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1)学生交流讨论:①杯子外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珠附着在杯子外壁上; ②刚从冰箱中拿出的汽水瓶外壁上会出现许多水珠。(2)教师总结。2.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1)学生交流讨论:和杯子外的水蒸气有关,杯子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外壁会变成小水珠。(2)教师总结。四、拓展延伸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出现水珠的现象,并试着解释一下形成的原因。学生交流讨论:洗完澡后,浴室的镜子上会有许多小水珠;夏天的清晨,荷叶上会出现许多露珠。它们都是因为水蒸气受冷后形成的小水珠。【板书设计】水珠从哪里来【教学反思】本课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上一课时的学习中,主要是以观察为主,而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三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杯子外壁上的水珠是杯子外的水蒸气遇冷后形成的,与杯子内的水蒸气和冰水均无关。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事物的真理。3.水沸腾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通常情况下水受热达到100℃时会沸腾,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再发生变化。2.知道水沸腾时产生的大量“白气”是小水珠。科学思维1.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并描述水的沸腾现象。2.针对水沸腾的条件设计实验,并对方案进行初步科学分析。探究实践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水沸腾现象的观察,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对水沸腾的条件、过程等提出假设,制订并实施简单的探究计划。2.用较准确的科学词汇描述水的沸腾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初步具有分析、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态度责任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动手探究水的沸腾现象。2.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和记录水从室温到沸腾过程中的现象。难点:对沸腾现象进行实验和分析。【教学准备】铁架台、温度计、烧杯、三脚架、酒精灯、火柴、水、秒表、护目镜、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教师:用课件展示烧开水的视频,提问:水在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白气”?“白气”是什么?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3.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科学课堂吧!(揭示课题:水沸腾了)二、探索活动1.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内的水。(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所需器材和实验过程。(2)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实验器材的作用,了解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时的注意事项。(3)明确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记录的要点。2.观察并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记录单。(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3)学生汇报:水在加热过程中水温逐渐上升,直至沸腾后温度不变,水中产生小气泡,有“白气”产生;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水在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水面翻滚,有大量“白气”产生。三、深入研讨1.水从室温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吗?温度为多少的时候会出现沸腾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对水沸腾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小结。2.沸腾时产生的大量“白气”是什么?(1)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水蒸气、小水珠)(2)教师总结:水沸腾时,烧杯内的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往外飘时受冷变成了小水珠,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阅读资料: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故事。【板书设计】水沸腾了水的温度变化趋势:水沸腾前,水温上升先快后慢水沸腾时,水温保持在100℃不变水沸腾时产生的大量“白气”是小水珠【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1. 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学中,我并没有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乐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感情。2. 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观察水沸腾过程的具体变化情况。这样既为后面总结实验结果打好了基础,也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4.水结冰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2.知道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释放热量。3.认识冰是水的固态形式。科学思维1.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并描述冰和水之间的关系,找到水和冰之间的共性。2.做出有关水在什么条件下结冰的假设,并提供支撑性证据。探究实践1.用温度计测量水在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记录杯中出现的现象。2.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态度责任1.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2.通过水结冰的实验对物质形态变化产生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水在结冰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异同点。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的概念。【教学准备】水、试管、烧杯、碎冰、食盐、温度计、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教师出示两幅图片:初冬时鸭子在湖面上游来游去、深冬时鸭子站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教师提问:湖水是怎样结冰的呢?2.学生汇报:深冬时节的气温非常低,湖水就会结冰。3.教师提问: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会结冰呢?水结冰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揭示课题:水结冰了)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说一说我们对结冰现象的看法。(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水就会结冰)(2)教师:接下来我们将做一个实验,让水的温度不断降低,直至结冰,亲眼看见水结冰的过程。2.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的各种变化。(1)教师出示课件,介绍实验步骤,并讲解操作要点。(2)教师讲解:在碎冰块里加入食盐是为了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加快试管中水的结冰速度。(3)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在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杯中出现的现象。(4)学生汇报:①水在温度达到0℃时会结冰。 ②水在结冰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0℃。 ③水完全结冰后,形态由液态变成了固态。3.观察并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维恩图。三、深入研讨1.水在什么温度条件下会结冰?(1)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2)教师总结并补充。2.水结冰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对水结冰的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小结。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阅读资料: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和水的“热缩冷胀”现象。【板书设计】水结冰了【教学反思】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会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自主观察、实验为主,再通过讨论、交流冰的特点及水结成冰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科学探究意识。5.冰熔化了【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认识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熔化。2.知道冰在熔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3.认识水的三态的典型特征,认识水、水蒸气、冰是同一种物质。科学思维1.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并记录冰熔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找到冰和水之间的共同特征。2.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水、水蒸气、冰之间的本质特征。探究实践1.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冰块熔化,观察并记录冰熔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2.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得出冰熔化的条件。态度责任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动手探究冰的熔化现象。2.了解到在自然界中,水的液、固、气三态共存,且这三态能相互转化。【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描述冰熔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难点:知道冰熔化的原因是冰吸收了外界的热量。【教学准备】冰块、透明密封袋、橡皮槌、吸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教师出示课件:在我国北方的冬天,屋檐下的冰凌在阳光下慢慢熔化。2.教师提问学生:如果给冰块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汇报:冰块会慢慢熔化。4.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水的变化——冰熔化了。(揭示课题:冰熔化了)二、探索活动1.说一说我们平时见过的冰熔化的现象。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冰棒在高温下慢慢熔化、冷饮中的冰块在高温下慢慢熔化)2.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冰块熔化,观察并记录冰熔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1)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小组进行“把冰块敲碎”的实验,第二小组进行“用吸管对着冰块吹气”的实验,第三小组进行“用手焐冰块”的实验,引导学生用相同时间进行实验,有利于公平比较。(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冰熔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3)实验后,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现象。(三种方法中,用手焐冰块使冰块熔化最快)3.比较水、冰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箭头和文字标出它们的转化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水的三态的转化关系图。三、深入研讨1.根据我们的实验,你认为哪种方法使冰熔化最快?冰熔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1)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2)教师总结:冰熔化成水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这是一个受热的过程,冰熔化成水需要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2.水、冰和水蒸气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1)学生交流讨论。(2)教师总结并补充。四、拓展延伸观看视频:加热蜡,观察蜡从固态变成液态、又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并与冰熔化成水的现象进行对比。【板书设计】冰熔化了【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熔化过程的观察。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做得非常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保持这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意识。6.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科学思维1.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描述并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2.理解在两个杯中加入同样多的水、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的目的是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探究实践1.运用感官和恰当的工具完成溶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2.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态度责任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动手探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2.愿意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倾听他人观点,完善和改进探究活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难点: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往往是不同的。【教学准备】两个烧杯、清水、食盐、小苏打、小勺、搅拌棒、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教师出示课件: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或小苏打放入水中溶解。2.教师提问:大家有过在一杯水里加糖或食盐一直到它们溶解不下去的经历吗?3.学生交流讨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样的经历。4.教师提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或小苏打?(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二、探索活动1.说一说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呢?(2)学生交流讨论。(在同样多的水里加入食盐和小苏打,看它们在水里最多能溶解的质量)2.阅读实验方案并实践操作,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观察并记录。(1)教师介绍课本上的实验方案,提问:这个实验设置了哪些实验条件?(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2)教师归纳与讲解:设置不同条件,如食盐和小苏打;设置相同条件,如取等量的水、水温相同、都进行搅拌、每次加入食盐和小苏打的量相同等。(3)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关键操作。①烧杯中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②怎样加入食盐和小苏打?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③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④什么时候停止加入食盐和小苏打?⑤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则份数如何计算?(4)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5)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学生汇报: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三、深入研讨1 50 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或小苏打?它们的溶解能力相同吗?(1)学生交流讨论。(2)教师总结。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食盐或小苏打?为什么要等前一份食盐或小苏打溶解完再加入下一份?(1)学生交流讨论。(2)教师总结。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拓展实验:用温水重复上面的实验,看一看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有什么变化。【板书设计】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反思】上完了这一课,我发现自己没有强调学生进行有效的分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少数学生没有任务可做,或者他们对于自己的任务不感兴趣,这种情况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纠正,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7.加快溶解【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搅拌和提高水温等方法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科学思维1.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并描述不同条件下食盐的溶解状况。2.可以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的实验。探究实践1.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比较等量水中相同质量的食盐溶解快慢的不同。2.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态度责任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乐于动手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2.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的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观察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教学准备】烧杯、常温水、搅拌棒、食盐、小勺、冷水、热水、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实验,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吗?2.学生汇报:用搅拌棒搅拌、用热水溶解等。3.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那么这些方法真的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揭示课题:加快溶解)二、探索活动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2)学生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设计实验过程。① 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需要保持相同的条件是什么?② 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时,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需要保持相同的条件是什么?2.实验中,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教师总结:搅拌与提高水温都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三、深入研讨1.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是否搅拌、水的温度;通过对比实验所得。2.为什么实验中要用“相同质量的食盐”和“一样多的水”?上面的两个实验都是对比实验,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不变,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四、拓展延伸拓展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来探究颗粒大小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板书设计】加快溶解【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提问学生加快溶解的方法。学生立刻想办法,他们想出来搅拌、提高水温的方法。学生能顺利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和同学们在生活中的经验有一定的关系。同学们生活经验丰富,就会对一些知识有初步的认识。本课涉及的实验较多,因此在教学中时间比较紧张,对物质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的关系的探究并未动手操作,而是以教学课件的形式呈现,是本节课教学的遗憾。8.用水分离【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认识可以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科学思维1.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怎样将食盐和沙子分离的假设,提供支撑性证据。2.基于食盐的溶解性展开想象,理解将食盐和沙子分离的原理。3.基于水能蒸发的性质展开想象,理解将食盐和水分离的原理。探究实践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感官和恰当的工具实施模拟分离的活动,完成实验。2.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记录实验结果,评估分离效果。态度责任1.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2.知道科学学科的学习与实践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和报告观察到的信息。【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和沙,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难点:理解分离食盐和水的原理。【教学准备】食盐、沙子、烧杯、水、玻璃棒、滤纸(或滤布)、漏斗、铁架台、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火柴、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1.教师出示粗盐的图片,提问:粗盐中含有不少沙子,我们如何把沙子和食盐分离开来呢?2.学生根据经验相互交流,汇报结果。3.教师提问:使用筛子能否将食盐与沙子分开呢?4.学生:不能。它们的颗粒大小都差不多,而且都有大有小……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如何利用水能溶解食盐和蒸发的性质,把沙子和食盐分离开来呢?(揭示课题:用水分离)二、探索活动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2)学生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一是实验中如何确保过滤和蒸发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二是如何确保蒸发实验的安全性。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1)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并提问:过滤后的滤液中含有什么物质?滤纸上留下了什么物质?蒸发实验中,蒸发皿中产生了什么样的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学生汇报:过滤后,烧杯中的滤液里含有食盐,几乎没有沙子了;滤纸上有沙子残留;蒸发实验中,蒸发皿中的水越来越少,逐渐出现了白色颗粒。4.评估分离效果。(1)教师提问:观察、比较“粗盐”和分离后得到的盐,它们有什么不同?(2)学生交流讨论。(3)教师总结:分离后得到的盐颜色更加洁白,几乎不含沙子,颗粒更加均匀。三、深入研讨1.在分离过程中,沙子和食盐发生了什么变化?2.水在分离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如果不用酒精灯加热,分离实验最终会完成吗?四、拓展延伸阅读资料:生活中的污水净化装置。【板书设计】用水分离【教学反思】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必须先了解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本课教学中,我先通过粗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分离沙子和食盐的方法,再让学生阅读了解课本中的分离方法,最后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一过程。通过这件事情,我了解到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感受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