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教学目标 学生自主画中国古代时空轴,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变化;学生用列表法和思维导图方法,理解封建社会不同历史阶段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开创时期先秦,从禅让制到世袭制、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的转变,以及原始民主制的遗存。理解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 了解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度、文书制度的内容;比较分封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同;理解秦朝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开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之先河)。 了解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宰相制度)演变过程,理解三公九卿向三省六部制、个人开府向机构化的演变趋势。了解两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过程,理解层级不断废置、不断增多的趋势,并理解其演变原因。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古代不同社会形态下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原因。 多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你如何实证“三代”制度变化?说明大盂鼎的史料价值。你还可以搜集什么类型的史料来实证秦朝的文书制度?“书同文字”木方的史料价值。说明里耶秦简户籍簿的史料价值。说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史料价值。说明简帛学(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认识中华政治文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上述制度演变过程、阶段性发展。分析制度形成原因及影响。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主干知识 学生合作探究、史料探究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夏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内外服制 (三)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二、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一)皇帝制度 (二)三公九卿制 (三)郡县制 (四)文书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分析制度变化的原因 三、两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行政制度演变 (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分析制度变化的原因 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时空观念](1)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演进以及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重要史实。 历史趋势: 1.从中国视角: 2.从世界视角: 【目录】教材的时间顺序 一、先秦时期 二、秦朝(BC221-BC207) 三、两汉至明清(BC202-1840) 按唯物史观顺序: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㈠㈡夏 -商 -西周㈢学习重点: 1.秦朝至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 第一部分:先秦-秦朝/第二部分:秦朝-清朝 2.概括各阶段政治制度的特点 3.制度演变的原因: 不同社会形态制度演变的原因/同一社会形态制度演变的原因(封建社会) 【第一部分:先秦-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习任务一: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史实】 【史料实证】 材料一: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汉)戴圣《礼记》 (1)材料说明的制度变化是什么时期的 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是进步还是退步? (2)可以根据材料一实证“三代”制度变化吗?为什么 (3)你如何实证“三代”制度变化? 材料二:《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材料三:《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①找到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你运用了什么方法去实证“三代”制度变化? 材料四: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 ——《史记·殷本纪》 ②根据材料四说明商朝王位继承制度是怎样的? ③材料二~材料四的史料类型是什么?你能找到实证“三代”制度变化的其他一手史料吗? ④根据教材大盂鼎图文介绍,说明大盂鼎的史料价值。 【归纳知识】材料一:《商朝形势图》 (1)识读图册《商朝形势图》指出商朝政治制度。 (2)在图上画出商的外服和内服。 (3)商王对内服和外服的控制力一样吗?请说明。 【时空观念】材料二:《西封分封制形势图》 (1)图片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 (2)在图上圈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归纳知识】(1)概括分封制的目的。 (2)周王分封的对象: (3)分封制的内容: (4)分封制的影响? 1.性质: 2.积极: 3.消极: 材料三:《宗法制示意图》 (1)图片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其目的? (2)该制度的核心特点是什么?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材料㈠:《尚书》: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盘庚将把都城迁到殷。臣民不愿往那个处所,相率呼吁一些贵戚大臣出来,向他们陈述意见) 材料㈡:(相传)左丘明《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周厉)厉王虐,国人谤(公开批评)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堵塞)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国人暴动) (4)阅读材料一、二和教材【史料阅读】,概括商周政体特点。 【历史比较】材料四: (1)图片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其目的?该制度与分封制比较不同。 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经济基础选官制度职权范围中央与地方关系(2)该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概念(广义、狭义)? 特点:皇权至上 (1)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专断独裁,帝位终身并世袭。(皇权-相权) (2)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命令。简而言之,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中央-地方) 【史料阅读】 材料一: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二:及高祖起为沛公,(萧)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什么制度?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文书制度的影响。 ①对当时:有利于行政管理,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 ②对后世影响深远:档案工作发展为后世档案工作奠定基础 (3)你还可以搜集什么类型的史料来实证秦朝的文书制度? 【史料实证】选必一“书同文字木方” 材料:2002年,在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古城出土了三万六千多枚秦简牍,这些简牍多为官方文书档案。其中有一片编号为8-461的木方,是“书同文字”木方。木方正面分为两栏,以篆书抄写(在秦代,篆书是诏策所用的书体),内容是对两个方面的变更和规范:一是文字的字形和使用,二是“皇帝”名号和其他称谓、用语。 木方内容举例: 第2栏第25列:“郡邦尉”为“郡尉” 第2栏第26列:“邦司马”为“郡司马”——陈侃理《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 (1)识读“书同文字”木方中文字的变更。 (2)说明“书同文字”木方的史料价值。 材料:《纲要》上里耶秦简户籍簿、云梦睡虎地秦简 (3)说明里耶秦简户籍簿的史料价值。说明户籍制度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4)说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史料价值。说明简帛(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历史解释】学习任务二:分析古代政治制度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变化的原因 (1)结合《纲要》上第1课P4,分析(原)禅让制——(奴)世袭制的原因? (2)结合纲要上第1、2、3课,分析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的原因? 比较项西周分封制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生产力经济基础阶级阶层制度与政局思想基础【第二部分:秦朝-清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习任务一:归纳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变化史实】 (1)用什么方法归纳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史实? (2)几行几列? (3)表格中的内容为什么分为两个方面?朝代为什么分为三个阶段? 朝代(一)中央宰相制度的变化(一)特点(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的变化秦朝 西汉 东汉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外朝)制 尚书台郡县二级制 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推恩令) 州郡县三级制隋唐 宋 元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州县两级-道州县-藩镇割据 州县两级-路州县三级 行省制(省路府州县多级)明朝 清朝废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三司制 省府县三级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归纳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史实? (3)表格中的朝代为什么分为三个阶段?(概括中央行政组织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秦汉: ①制度: ②宰相制度特点: ③相权变化: 第二阶段隋唐宋元: ①制度: ②中央行政中枢组织: ③相权变化: 第三阶段明清: ①丞相制度变化: ②新中枢机构的特点: (3)【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阶段及阶段特征) (4)根据所学,概括中国封建社会中央行政中枢机构变化的趋势? ①机构 : ②权力分配: ③宰相制度: (5)根据所学,概念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变化的趋势? ①制度: ②权力分配: ③行政层级: ④汉“州”、唐“道”: 【历史解释】【学思之窗】【学习任务二:分析在相同社会形态下中央集权制度变化的原因】 材料: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认为光武帝加强尚书台权力、削弱三公权力的原因。 (2)评价仲长统“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的观点。 (3)分析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不断调整中央行政中枢机构的原因。 (4)结合下图,分析中央不断调整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的原因。 【问题探究】【学习任务三: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分析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 (2)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历史概念 1. 原始民主传统:是一种与落后的经济基础(石器时代)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它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管理共同事务的基本方式,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不断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禅让制-世袭制 3.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4.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朝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内阁制、军机处 5.郡县制、行省制 6.《尚书》是中国儒家学派现存最古的历史文献。它上纪唐虞(尧舜),下迄秦穆,作为上古时代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史料。《尚书》 又名《书》,或称《书经》,至汉代尊奉为儒家 “五经”之首。通常的阐释为:尚者,上也,言此为上古以来之书,故曰尚书。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上起周穆王(约公元前10世纪末),下至智伯被灭(前453三家分晋),历时500余年。分别记载了周朝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整理加工与汇编。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学习方法 一、可靠的证据是什么?史料的类型? (一)按学术价值分为: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1)一手史料是直接史料,也叫原始史料,即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者省略转写的史料。历史发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录。如考古资料、实物史料、古代遗存;文献史料、历史档案、重大事件当事人、亲历者的笔记、著作、记录;照片等。 二手史料是间接史料,即已经经中间人修改或省略转写的史料。例如:《明史》是间接史料,明档案则是直接史料;《周书》是间接史料,毛公鼎是直接史料;《史记》研究秦始皇是间接史料,研究司马迁生活的汉武帝时期是直接史料……。 (2)价值:一手史料是比较可信的。二手史料中通过精密归纳直接史料而得出是可信的。 (3)局限:有时一手史料也许是孤立的、例外的。二手史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 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按形式分:文献、实物、口述 (1)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 ①种类:包括:官私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志;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 ②价值:它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 ③局限:受个人因素(个人立场、个大修养、感情好恶)、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的影响,致使文献记载中出现错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甄别辨伪,探索发现历史真实。(比如官修正史代表官方或君主的看法,需要其它来源的史料互证) (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 ①种类: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器物、建筑物等。 ②价值:A.实物史料是一手史料,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因而比文献史料更直观、可靠实证历史;B.是研究前文字阶段人类历史的最重要依据;C.与文献虫料相互印证、从差异和共性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③局限性:A.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碎片,无法完全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B.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①种类:神话、传说、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录、座谈录音等 ②价值:A.口述史料可以与文字、实物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实物、文献史料的不足;B.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通过对尚在人世的当事人的访问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人的了解。③局限性:A.不可以直接实证历史。因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史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B.当事人的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者不全面(受到当事人的记忆能力、情感、价值判断等因素影响);C.神话、传说、故事、史诗等会有大量虚构情节。 (4)图像史料: ①种类:绘画、雕刻、古地图、照片等 ②价值:一手史料、生动直观、形象、细节。A.印证文字已证明之历史;B.弥补或补充文字材料之不足;C.为文字证史提供切入点;D.证明文字无法证明之历史。 ③局限性:A.记录者的主观愿望;B.绘画等艺术创作;C.图像也有政治宣传功能,可能存在歪曲、夸张甚至伪造历史。 ④方法:A.了解图像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时代背景及作者个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格,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的风格,每个艺术家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风格);B.对图像进行精细审读、获取信息;C.二重证据法 (5)现代音像史料 (6)数字资源的利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知网等) 二、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读史征信、判断真伪、去伪存真 具体方法:二重证据法、史料多源互证(比较异同) (3)孤证不立,无证不信 具体方法:不能以偏概全(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4)了解史料的作者个人及所处时代 三、史料实证的具体步骤,阅读《纲要》上P5[学思之窗],回答: (1)判断史料的类型 (2)比较史料的异同(留同,去异) (3)比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 ①时代背景、历史条件 ②个人社会经济地位、(阶级)立场、史观、角度、方法 ③掌握的史料不同 (4)判断史料价值: 可以实证……(具体的历史研究问题)/不可以实证……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