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政治周末作业(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政治周末作业(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一政治周末作业(9.14)
一、单选题
1.(24-25高一下·湖南·期中)南山古人类文化遗址是福建省第一处洞穴和旷野相结合的史前文化遗存。在该文化遗址发现了人头盖骨、300多粒的炭化稻谷和少量果核,一定数量商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石器、红烧土以及灰坑遗迹,还发现了一个墓葬,随葬品有陶罐、陶豆、陶杯。依据材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①社会分工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②当时已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③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巨大的进步 ④出土文物能反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5高二下·湖南·学业考试)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遗址被列为2024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闻。华龙洞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80余种脊椎动物化石。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我国发现的又一重要古人类遗址。据此可以推断当年的华龙洞( )
①属于旧石器的原始社会时期 ②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
③开始出现畜牧业和农业 ④仍然依赖采集天然食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5-26高三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话:“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畜牧,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公民仅仅共同拥有支配自己那些做工的奴隶的权力……”下列对其进行的概括和推断正确的是( )
①第一种所有制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 ②第一种所有制存在于原始社会,人们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③第二种所有制中的奴隶需要缴纳苛捐杂税并依附于地主 ④第二种所有制存在于奴隶社会,奴隶毫无人身自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4-25高一上·四川凉山·期末)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规模空前的城址、秩序井然的分区布局、考古发掘的“仓储”窖穴、等级分明的墓葬……研究发现初步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据此推断,该时期( )
①私有制确立使原始社会逐渐走向解体 ②人类摆脱蒙昧状态迈入文明时代
③陶寺遗址成为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地 ④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4-25高一下·浙江·期中)马克思指出:“无产者无国籍。凡是无产者,在本国内附属于资本家阶级,他寻得工作,只是一个契约,是暂时的幸运,他可以随时为主人任意抛弃。无产阶级在不同国家间没有祖国,对他们来说,所有国家都是故土,但对资产阶级来说,每个国家都只是一种商业利益的工具。”这揭示了( )
①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②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 ④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5·河北衡水·模拟预测)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
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 )
①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②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③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5·甘肃定西·模拟预测)《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正赶上史湘云拿着薛家的螃蟹请客,刘姥姥算了一笔账,认为这一顿的钱够庄户人家过一年了。在第五十三回,乌进孝交租的时候给贾府送上了一份礼单,上面写着:大鹿三十只,獐子五十只,狍子五十只,汤猪二十个,龙猪二十个……贾珍说,真真是别叫过年了。透过这两回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导致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 ②森严的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③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并可以自主地劳动 ④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25-26高三上·浙江·阶段练习)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资产阶级,不管他们口头上怎么说,实际上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当你们的劳动产品能卖出去的时候就靠你们的劳动发财,而一到这种间接的人肉买卖无利可图的时候,就让你们饿死。”这一论断( )
①揭露了资产阶级财富积累的秘密 ②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③说明了资产阶级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④反映了无产阶级因被剥削导致贫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25-26高二上·辽宁·开学考试)消费主义是一种自20世纪初以来在欧美社会流行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思想是将消费视为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的核心,通过消费商品和服务来追求个人满足、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主张商品不仅是实用品,更是社会地位或价值观的象征(如奢侈品代表“成功”),推崇“现在购买,以后支付”的“即时满足”逻辑。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 )
①解决了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 ②降低了普通工人家庭消费成本和债务负担
③加剧了消费的盲目扩大和资源的过度消耗 ④维护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4-25高二·江苏·期中)马克思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这种“不安定和变动”在资本主义经济领域的突出表现为()
A.资本跨国扩张加速,全球经济链条紧密联结
B.政府调控过度干预市场,扭曲资源配置抑制效率
C.技术升级引发传统产业衰退,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加剧
D.社会化生产与私有制矛盾激化,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
11.(24-25高一下·重庆·期末)下图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不存在生产关系
B.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带来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这是历史的倒退
C.封建社会铁制农具得到推广,地主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农民
D.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进程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支配的
12.(2025·安徽合肥·模拟预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正如第三等级即市民等级解放的条件就是消灭一切等级一样。”这一论述最能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之处是( )
①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批判社会不平等现象 ②主张通过教育和示范实验逐步改良资本主义制度
③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消灭阶级的历史任务 ④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和革命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5·湖南·模拟预测)罗伯特·欧文批判了建立在不平等和剥削基础上的旧制度,主张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以科学代替宗教,以社会教育代替家庭教育。他认为新制度的建立应通过成立公社与合作社、公平交易、正确组织教育等方式实现。下列对其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①欧文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旧制度,建立公有制社会
②欧文的设想虽然美好,但缺乏现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力量
③欧文的思想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
④欧文的思想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认识到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25·广东佛山·二模)2024年12月3日,德国大众汽车的危机持续升级,该国最大工会之一IGMetall宣布,数万名工人将开始在全德各工厂举行罢工。此前为提高成本竞争力,大众已削减员工工资10%,而工会则提出大众可以牺牲部分高层奖金,否则工人们不会放弃总计15亿欧元的加薪计划。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②薪酬问题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根源
③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根除,劳资矛盾不可避免 ④无产阶级可通过长期罢工逼迫资产阶级下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25·湖北·二模)某同学在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时,摘抄到如下观点:
第一,废除私有制和雇佣劳动,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第二,改变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实行共同劳动,合理分配。 第三,消灭商品交换,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第四,消灭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阶级差别。 第五,主张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直至最后消亡。
这些观点( )
①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了精心勾画和设计
②对私有制带来的阶级剥削和压迫进行了揭露
③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也揭示了国家的本质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5·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规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唯物史观揭示了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列宁则补充:“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根据材料可知,科学社会主义( )
①以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特殊规律,以唯物史观阐明人类普遍规律
②将社会变革动力归结为阶级斗争,认为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认为公平分配制度是消除阶级对立的决定性条件,需通过改良逐步实现
④以“两大发现”为基础,使社会主义从抽象伦理批判转向现实历史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25·广东汕头·二模)高一(2)班举办马恩经典著作读书会活动,围绕“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这一议题,收集资料,并进行交流研讨。以下论点正确的是( )
①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②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④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工人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25·江西·二模)19世纪末,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同时出现了多种社会主义思潮。英国费边社主张通过渐进改良实现社会主义,法国工团主义强调工人阶级自发行动,德国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则主张放弃阶级斗争,走议会道路。在这一背景下,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并成功发动十月革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费边社的改良主义主张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对社会变革的本质要求
②工团主义强调自发行动,忽视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③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核心要义
④十月革命的胜利印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实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2025·河北·模拟预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类共同富裕何以必要”的论述不仅有逻辑论述,还有现实考量,即把消灭无产者的贫困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以期早日实现共产主义;顺应工人阶级反贫困斗争的需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由此可见( )
①共同富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 ②共产党人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③共产党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 ④实现了共同富裕才能够缓和阶级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4-25高二下·河南郑州·开学考试)关于不同社会形态中生产劳动方式的特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劳动成果平均分配,其本质是“为共同体生存而劳动”,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劳动异化
B.奴隶社会中,奴隶的劳动属于“强迫劳动”,其劳动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奴隶仅能获得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生活资料,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劳动异化
C.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劳动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为基础,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异化的核心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对立”
D.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劳动成果按劳动贡献分配,由于消灭了剥削,劳动异化现象已完全消失
21.(24-25高三下·河南·阶段练习)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作了如下评价:
“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 “如果他们将来战败了,那只能归咎于他们的‘仁慈’.” “本来应该立即向当时毫无防备能力的凡尔赛进军,一举彻底消灭梯也尔及其地主议会的阴谋。” “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
据此可知( )
①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②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③无产阶级革命要成功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
④共产党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24-25高二下·湖南张家界·期末)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发出警告:原本作为“改变世界”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被固化为脱离具体语境的抽象公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要( )
①完善这一终极真理体系,为工人阶级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②将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发展
③活学活用,在差异化发展中体现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性规律
④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恪守科学社会主义对理论与实践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24-25高一上·河南许昌·阶段练习)毛泽东曾经在提到他最早读《共产党宣言》等书得到什么启发时说过,“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在延安时期他还说过:“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他还说过:“要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读,读了还要理解它,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去分析、去探索、去理解。理论和实践结合了,理论就会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重视对《共产党宣言》学习的原因在于( )
A.《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B.《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C.从《共产党宣言》中可以寻找解救中国的智慧和思路
D.《共产党宣言》为我们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实践路径
24.(24-25高二下·辽宁锦州·阶段练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力量日益增长。”列宁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这深刻表明,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的原因在于( )
①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无所有,具有彻底革命的天然属性
③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实践形成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④始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从自发反抗转向自觉的政治斗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填空题
25.(23-24高一上·江苏·阶段练习)“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革命运动难以找到正确的途径,在此背景下,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不断发展。
请运用所学知识,在ABCD处填写相关内容,完成下图逻辑关系。
A.
B.
C.
D.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B B B B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B A B C C A B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C C C B
1.D
【详解】①:材料未体现社会分工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①与题意不符。
②:在该文化遗址发现了人头盖骨、300多粒的炭化稻谷和少量果核,一定数量商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石器、红烧土以及灰坑遗迹,还发现了一个墓葬,随葬品有陶罐、陶豆、陶杯。这说明当时已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②正确。
③:材料未体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巨大的进步,③与题意不符。
④:在该文化遗址发现了人头盖骨、300多粒的炭化稻谷和少量果核,一定数量商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石器、红烧土以及灰坑遗迹,还发现了一个墓葬,随葬品有陶罐、陶豆、陶杯。这说明出土文物能反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状况,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B
【详解】①④:华龙洞遗址出土了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打制石器)和人工加工的骨片,符合旧石器时代特征,属于原始社会早期,仍然依赖采集天然食物,①④正确。
②:材料属于旧石器时期,而奴隶社会开始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②排除。
③:材料属于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畜牧业和农业,③排除。
故本题选B。
3.C
【详解】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畜牧,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这属于原始社会,①错误。
②:第一种所有制是部落所有制。当时人们靠狩猎、捕鱼、畜牧,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存在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正确。
③: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首先是由于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征服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公民仅仅共同拥有支配自己那些做工的奴隶的权力,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民需要缴纳苛捐杂税并依附于地主,③错误。
④:第二种所有制存在于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④正确。
故本题选C。
4.B
【详解】①④:根据材料: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等级分明的墓葬……研究发现初步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可以推断该时期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私有制确立使原始社会逐渐走向解体,①④符合题意。
②:奴隶社会时期人类摆脱蒙昧状态迈入文明时代,②不符合题意。
③:陶寺遗址是“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不是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地,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5.B
【详解】①:“对资产阶级来说,每个国家都只是一种商业利益的工具”,这说明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①正确。
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符合题意。
③:“凡是无产者,在本国内附属于资本家阶级,他寻得工作,只是一个契约,是暂时的幸运,他可以随时为主人任意抛弃。”这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③正确。
④:国家的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6.B
【详解】①:西夏陵的帝陵、陪葬墓、建筑遗址等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符合封建社会的特征,①正确。
②:题目并未说明劳动者是否拥有生产资料。且西夏时期(封建社会),劳动者并非完全无产,②排除。
③: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人类就进入文明社会。西夏陵的建筑体系、防洪工程等表明了封建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③正确。
④:题目仅说明西夏陵承袭唐宋制度,但并未直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④排除。
故本题选B。
7.B
【详解】①:刘姥姥提到贾府一顿饭的花销抵庄户人家一年生计,乌进孝交租时贾府仍嫌不足,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土地积累巨额财富,而农民则因缴纳地租陷入贫困,贫富差距悬殊,体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两极分化。①正确。
④:乌进孝向贾府交租的情节直接说明地主通过收取地租剥削农民,这是封建社会剥削的主要形式。④正确。
②③:题干未直接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也未强调农民拥有生产资料和自主劳动,反而突显农民受地租剥削的生存状态。②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8.B
【详解】①:论断指出资产阶级靠工人劳动发财,这揭示了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来积累财富的秘密,①正确。
②:论断仅描述资产阶级的剥削行为,并未涉及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发展趋势或灭亡的必然性,②错误。
③:论断聚焦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未直接说明生产资料所有权问题,③与题意不符。
④:论断提到当劳动产品“无利可图的时候,就让你们饿死”,这直接反映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因被剥削而陷入贫困甚至生存危机的现实,④正确。
故本题选B。
9.D
【详解】①:消费主义通过将消费与个人价值、社会地位深度绑定,刺激超前消费和“虚假需求”,虽可能短期内掩盖生产相对过剩矛盾、延缓经济危机显性爆发,但无法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会因需求泡沫的最终破裂加剧危机冲击,①排除。
②:其推崇的信贷消费模式(“现在购买,以后支付”)会增加家庭债务负担,降低家庭的储蓄率和抗风险能力,而非降低消费成本,②排除。
③:消费主义通过将消费与个人幸福、社会地位绑定,导致过度、超前消费,加速资源消耗,为西方近代以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推波助澜,③正确。
④:消费主义本质上是服务于资本增殖的一种意识形态,通过制造需求扩大市场,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推迟经济危机的爆发,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0.D
【详解】A:资本跨国扩张加速、全球经济链条紧密联结,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并非资本主义经济领域 “不安定和变动” 的突出表现 ,A与题意不符。
B:马克思所指的时代主要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强调市场自由竞争,“政府过度干预” 不符合该阶段特征 ,B错误。
C:技术升级引发传统产业衰退、劳动力结构性失业加剧,这资本主义弊端的具体表现,但未触及根本矛盾,因此不是资本主义经济领域特有的 “不安定和变动” 突出表现 ,C错误。
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社会化生产与私有制矛盾激化,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和变动,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区别于以往时代的突出表现 ,D正确。
故本题选D。
11.D
【详解】A: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公有,但仍然存在生产关系,A排除。
B: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确实带来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但这并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B排除。
C: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确实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地租、赋税等形式剥削农民,但农民仍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只是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C排除。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由这一基本规律支配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D正确。
故本题选D。
12.D
【详解】①:揭露资本主义剥削是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点,并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独特贡献,①错误。
②:通过教育和改良实现社会变革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典型主张,与马克思强调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力量不一致,②错误。
③:马克思的论述揭示了阶级社会的历史规律——工人阶级的解放必须通过消灭阶级本身来实现。这与空想社会主义仅从道德层面批判阶级对立不同,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提出了消灭阶级的历史必然性,③正确。
④:马克思将无产阶级视为实现“消灭一切阶级”的革命力量,强调其通过阶级斗争推翻旧制度的实践路径,而空想社会主义否定阶级斗争(如欧文主张通过资本家和工人合作建立“新和谐公社”),试图以和平方式改造社会,缺乏现实可行性,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3.C
【详解】②:欧文的理想社会设想虽然美好,但缺乏对资本主义根本矛盾的科学分析,且未找到实现变革的阶级力量(如无产阶级),导致实验失败。这反映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②正确 。
③:欧文的思想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其对私有制弊端的批判及公有制设想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③正确 。
①:欧文主张通过和平方式(如公社、合作社)建立新制度,①不选。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作用,欧文将社会变革的希望寄托于资产阶级或少数人的实验,④不选。
故本题选C。
14.B
【详解】①③:材料为提高成本竞争力,大众已削减员工工资10%,而工会则提出大众可以牺牲部分高层奖金,否则工人们不会放弃总计15亿欧元的加薪计划,说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反映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根除,劳资矛盾不可避免,①③符合题意。
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②说法错误。
④:罢工属于经济斗争,单纯的经济斗争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因此通过长期罢工无法逼迫资产阶级下台,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5.A
【详解】①②:这些观点反映的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主张。空想社会主义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了精心勾画和设计,也对私有制带来的阶级剥削和压迫进行了揭露,①②正确。
③: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并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③错误。
④: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6.B
【详解】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规律,唯物史观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①正确。
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题干主要指出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并非着重突出将社会变革动力归结为阶级斗争,②不选。
③: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等实现社会变革,并非认为通过公平分配制度的改良来消除阶级对立,③不选。
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让社会主义从空想的抽象伦理批判转向立足现实的历史规律探究,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7.C
【详解】①: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科学社会主义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①错误。
②:马克思的 “两大发现” 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②正确。
③: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③正确。
④: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而不是工人阶级,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8.C
【详解】①: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而费边社的改良主义试图通过温和手段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回避阶级矛盾,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本质相悖,①排除。
②:工团主义强调工人阶级自发行动,忽视了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先锋队的组织和领导作用,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②正确。
③: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主张放弃阶级斗争、依赖议会道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的核心观点,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③正确。
④:十月革命通过暴力革命取得胜利,但“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科学社会主义过于绝对。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革命形式需结合具体国情,如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非典型暴力革命道路实现革命胜利,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9.A
【详解】①:把消灭无产者的贫困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以期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这说明共同富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①正确。
②:顺应工人阶级反贫困斗争的需要,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这说明共产党人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②正确。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③错误。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和阶级矛盾,而非“缓和”矛盾。题干强调消灭无产者的贫困以实现共产主义,这指向阶级的彻底消亡,而不是暂时缓和,④排除。
故本题选A。
20.B
【详解】A: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劳动成果平均分配,其本质是“为共同体生存而劳动”,但“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劳动异化”表述错误。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低,劳动受自然条件严格限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劳动异化,A错误。
B:奴隶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奴隶主所有,奴隶的劳动是强迫劳动,劳动成果全部被奴隶主占有,奴隶仅获得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生活资料。这标志着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劳动异化(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分离),B正确。
C:劳动异化的核心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自身类本质及他人相分离和对立的状态,C错误。
D: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劳动成果按劳分配,消灭了剥削制度。但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初级阶段)仍存在旧社会残余,如商品生产、分工等,劳动异化现象并未完全消失。只有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异化才会彻底消除,D错误。
故本题选B。
21.C
【详解】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①排除。
②:“本来应该立即向当时毫无防备能力的凡尔赛进军,一举彻底消灭梯也尔及其地主议会的阴谋。”说明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②正确。
③:“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要成功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③正确。
④: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革命要成功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没有涉及共产党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④排除。
故本题选C。
22.C
【详解】②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将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发展,要活学活用,在差异化发展中体现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性规律,②③正确。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不存在终极真理,①错误。
④:题干批判的是教条化,而此选项的表述(尤其是“恪守”)容易导向固守理论条文,与“行动的指南”这一动态实践要求不一致。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本质是发展地坚持,而非机械恪守,④错误。
故本题选C。
23.C
【详解】C:毛泽东明确提到遇到问题便翻阅《共产党宣言》,说明该书提供了分析中国问题的方法论智慧(如阶级斗争、唯物史观)和解决思路(如社会革命路径)。他要求“精读”“结合国情去理解”,正是为了从中提炼指导中国革命的智慧,C正确。
A:材料强调《共产党宣言》对我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该选项不是设问的原因,A排除。
B:《共产党宣言》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B排除。
D:题干未提及“党的自我革命”,毛泽东的论述聚焦于《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而非为我们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实践路径,D排除。
故本题选C。
24.B
【详解】①:“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力量日益增长”,这表明无产阶级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①正确。
②:材料强调工业发展对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作用以及无产阶级具有组织性,该选项材料不涉及,不是设问的原因,②排除。
③:列宁进一步强调:“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这说明无产阶级在大工业生产中培养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能够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③正确。
④: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不是始终有科学理论的指导,④错误。
故本题选B。
2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唯物史观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三次历史性飞跃
【详解】本题属于填空题,可依据课本知识作答,详解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