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质点 参考系》导学案【教学内容分析】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运动无处不在:飞鸟掠过天空,汽车疾驰于公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甚至连我们自身也在不断移动。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物理学研究的核心——机械运动。本章将带领我们走进“运动的描述”这一基础而重要的领域,开启对自然界最普遍现象的科学探究之旅。本节课学习的是第一章第一节《质点 参考系》,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起点和基石。教材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首先引入“质点”的概念: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影响极小或可以忽略时,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一个具有质量的点,这个理想化的模型就是“质点”。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直径远小于日地距离,因此可视为质点;而在研究飞机飞行姿态时,则不能忽略其结构与运动差异。这体现了物理学中“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核心思维方法。接着,教材深入探讨了“参考系”的重要性。任何运动都是相对的——我们说房屋静止,是因为以地面为参考;但若以太阳为参考,房屋随地球一起运动。同一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可能呈现不同的运动状态,这揭示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通过“一江春水向东流”“太阳东升西落”等经典表述,帮助学生理解运动描述必须明确参照对象。此外,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诗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生动展现了古人对相对运动的朴素认知,也为课堂提供了跨学科的文化视角。本节内容虽抽象,却极具启发性。它不仅是后续学习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发展科学思维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质点与参考系的深入理解,学生将学会从复杂现实问题中提炼出关键要素,构建理想化模型,从而实现从感性观察到理性分析的跨越。本课将融合情境探究、合作讨论与自主练习,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建构知识体系,为整个必修一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习目标】物理观念:能说出质点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理解参考系在描述运动中的必要性;能在具体情境中判断是否可将物体视为质点,并选择合适的参考系进行运动描述。科学思维:能运用理想化模型思想分析实际问题,发展抽象概括能力;能够基于相对性原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提升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通过设计实验情境(如列车行驶、足球旋转)开展小组讨论,提出可验证的问题,尝试用质点与参考系理论解释现象。科学态度与责任:体会物理学中“简化复杂系统”的科学方法之美,增强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认识到科学研究需严谨、客观,尊重事实依据。【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质点”这一理想化物理模型的定义及其成立条件。明确“参考系”的作用,掌握如何根据问题选择恰当的参考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能够结合实例判断某一物体在特定问题中能否被看作质点,并说明理由。 请在横线上填写你的判断依据:(1)研究地球公转时,可否把地球看成质点?_(是 / 否),原因是:____(2)研究火车过桥过程中的车头与车尾运动差异时,能否把整列火车看成质点?_(是 / 否),原因是:____【学习难点】如何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来决定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被视为质点,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学生常误以为“体积小的物体一定可以看作质点”,而忽视了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对“运动的相对性”缺乏直观体验,难以理解为何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运动状态不同。例如,乘客在匀速行驶的列车中静止,但相对于地面却是运动的。在面对复杂运动(如旋转+平动)时,无法准确判断整体运动是否可以用一个点来代表。 拓展思考题:(1)当你坐在教室里听课时,你相对于讲台是_(运动 / 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是_(运动 / 静止)的。这说明了运动的_性。(2)一辆正在转弯的自行车,它的前轮和后轮的运动轨迹不同。若要研究它整体前进的速度,是否可以把自行车看作质点?_(是 / 否),理由是:_______【情境导入:生活中的运动谜题】请观察以下三幅图示(文字模拟图形,实际教学中可用PPT展示): 图1-1:蓝天背景下一群飞翔的雄鹰,翅膀上下扑动,身体向前飞行。 图1-2: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穿过隧道,车轮转动,车身移动。 图1-3:“香蕉球”在空中划出弧线轨迹,足球一边自转一边前进。思考与讨论:1. 若只关心雄鹰从A点飞到B点的位置变化,而不关心翅膀如何拍打,此时能否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_(是 / 否)2. 列车在轨道上运行时,如果要计算它从北京开往上海所需时间,是否需要考虑车厢内部结构?_(是 / 否)3. “香蕉球”之所以弯曲飞行,是因为足球在空中旋转,导致气流不对称。那么,在研究其轨迹时,能否忽略足球的旋转?_(是 / 否),为什么?_____ 小组合作任务:分别写出两个可以将物体视为质点的问题,以及两个不能视为质点的问题。- 可视为质点的问题1:_______- 可视为质点的问题2:______- 不可视为质点的问题1:_____- 不可视为质点的问题2:________【核心概念解析:质点与参考系】一、什么是质点? 定义: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把它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这样的点叫做质点。 关键点提示:-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现实中不存在真正的“点状物体”。- 是否能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而不是物体本身的大小。实例 是否可视为质点 判断理由地球绕太阳公转 ( ____ ) __________研究体操运动员翻滚动作 ( ____ ) __________汽车从广州开往深圳 ( ____ ) __________探测器登陆火星表面 ( ____ ) __________ 注意:即使物体很大,只要我们不关注其内部各部分的差异,也可以看作质点。反之,即使很小,若研究其转动或形变,则不能视为质点。二、什么是参考系? 定义: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一个作为标准的其他物体,这个物体称为参考系。 核心原则:- 运动是相对的,没有参考系就没有“运动”的说法。- 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但应尽量使描述简洁方便。- 常见参考系:地面、车厢、太阳、河岸等。 请完成下列填空题:“月亮在云中穿行”是以____为参考系。“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____为参考系。“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青山走”的参考系是____。甲同学看到乙同学向右运动,而乙同学看到甲同学向左运动,说明他们选择的参考系分别是_和_。两辆汽车同向匀速行驶,速度相同。若以其中一辆为参考系,则另一辆是____(运动 / 静止)的。【深度探究:诗词中的物理智慧】阅读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问题链探究:诗中“云不动”是因为诗人以____为参考系。“云与我俱东”说明云和诗人都是向东运动的。这里“我”指的是谁?____(船 / 人 / 地面)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云是否真的不动?_(是 / 否),为什么?_____该诗句体现了哪种物理思想?________请你画出一幅简图来表示这首诗的运动情景(可手绘或文字描述):[示意图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即时检测:课堂小练】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质点B. 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不存在C. 任何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D. 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可以看成质点关于参考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描述物体运动时必须选定参考系B. 参考系必须是静止不动的物体C. 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结果可能不同D. 通常情况下,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以地面为参考系用细绳拴住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若研究小球整体的运动轨迹,可否将其视为质点?_(是 / 否)理由:___________一位乘客在行驶的高铁车厢中站立不动。他相对于_是静止的,相对于_是运动的。请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利用“参考系”判断运动的例子:(1)_______(2)_______(3)________【拓展延伸:科学家的故事】 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一切物体都趋向于其天然位置,重物下落快,轻物下落慢。”这一观点统治西方近两千年。直到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推翻了这一错误结论。他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传说),发现不同质量的物体同时落地。问:伽利略的实验为何能说明“运动是相对的”?答:________【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1. 完成课本第12页“练习与应用”第1~3题。2. 用一句话解释“质点”和“参考系”的区别: 实践应用:3. 观察一段短视频(如地铁进站、篮球投篮、无人机飞行),记录下你看到的三个运动现象,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参考系。- 现象1:____,参考系:_- 现象2:____,参考系:_- 现象3:____,参考系:__ 创新挑战:4.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同一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状态不同”。要求写出实验器材、步骤、预期结果。- 实验名称:____- 器材:___- 步骤:① ___② ____③ ___- 预期结果:___【即时检测答案:课堂小练】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 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质点B. 质点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不存在C. 任何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D. 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可以看成质点关于参考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 描述物体运动时必须选定参考系B. 参考系必须是静止不动的物体C. 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参考系,结果可能不同D. 通常情况下,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以地面为参考系用细绳拴住一个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若研究小球整体的运动轨迹,可否将其视为质点?是(是 / 否)理由:只需关注小球质心的轨迹,不涉及转动细节,可视为质点一位乘客在行驶的高铁车厢中站立不动。他相对于车厢是静止的,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请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利用“参考系”判断运动的例子:(1)司机看后视镜判断后方车辆是否靠近 → 以车为参考系(2)乘客感觉窗外景物在后退 → 以车为参考系(3)看日出时太阳“升起” → 以地面为参考系【拓展延伸:科学家的故事答案】 亚里士多德曾认为:“一切物体都趋向于其天然位置,重物下落快,轻物下落慢。”这一观点统治西方近两千年。直到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推翻了这一错误结论。他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传说),发现不同质量的物体同时落地。问:伽利略的实验为何能说明“运动是相对的”?答:伽利略发现,无论物体质量大小,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相同,这表明下落过程不依赖于物体本身性质。同时,若以某物体为参考系观察另一个物体的下落,其运动状态会因参考系不同而变化,这正体现了运动的相对性本质。【课后作业答案】 基础巩固:1. 完成课本第12页“练习与应用”第1~3题。2. 用一句话解释“质点”和“参考系”的区别:质点是忽略大小形状的理想模型,用于简化物体运动;参考系是描述运动的标准物体,决定了“运动”是否成立。 实践应用:3. 观察一段短视频(如地铁进站、篮球投篮、无人机飞行),记录下你看到的三个运动现象,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参考系。- 现象1:地铁进站减速,乘客身体前倾 → 参考系:车厢- 现象2:篮球投篮后沿抛物线飞行 → 参考系:地面- 现象3:无人机悬停空中 → 参考系:地面 创新挑战:4. 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同一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状态不同”。要求写出实验器材、步骤、预期结果。- 实验名称:观察小车在传送带上的相对运动- 器材:小车、电动传送带、摄像头、刻度尺- 步骤:① 将小车放在静止的传送带上,拍照记录位置② 启动传送带,让小车随带移动,再次拍照③ 从传送带固定摄像机视角拍摄,再从地面固定摄像机拍摄- 预期结果:以传送带为参考系,小车静止;以地面为参考系,小车运动。证明运动状态随参考系改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