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不倒翁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深入观察不倒翁的外观形态、结构特点和运动方式,精准识别其关键特征,提升对物体特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熟练掌握不倒翁的制作方法和技巧,依据所学知识与原理,独立设计并成功制作出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趣味性的不倒翁作品,增强动手实践和创新创造能力。3.透彻理解不倒翁“不倒”的科学原理,包括重心、平衡等概念,并能运用这些原理准确解释生活中相关的平衡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4.在小组合作制作不倒翁的过程中,有效锻炼沟通交流、分工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相互支持与配合,共同完成任务,提升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5.通过欣赏不倒翁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充分感受其独特魅力,激发对传统民间玩具和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意识6.在制作和实验过程中,逐步形成严谨认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科学态度,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教学重点1.细致观察并精准把握不倒翁的外形、结构和运动特点,全面了解其制作材料和基本步骤。2.熟练掌握不倒翁的制作方法,精心设计并成功制作出能够实现“不倒”功能的作品。3.深入理解不倒翁“不倒”的科学原理,即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稳定性的关系,并能清晰地进行解释。教学难点1.巧妙运用所学知识,在制作过程中合理调整不倒翁的重心位置,确保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对不倒翁的外观进行独特设计和个性化装饰,使作品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准确分析和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入1.教师提前在教室的讲台上放置几个不同造型的不倒翁,当学生进入教室时,会自然地被这些有趣的物体吸引,引发他们的好奇心。2.上课铃响后,教师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神秘的朋友,它们就静静地站在讲台上,大家快来看看,猜猜它们是什么 "3.邀请几位学生到讲台前,亲自用手推动不倒翁,观察不倒翁前后左右晃动却始终不倒的奇妙现象。4.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不倒翁这么有趣的表现,你们心里是不是有很多疑问 比如,不倒翁为什么推不倒呢 它是怎么做成的呢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设计意图:通过在教室提前布置不倒翁并让学生亲自操作,营造出轻松愉快、充满好奇的学习氛围,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二、观察探究1.教师为每个小组发放几个不倒翁实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致观察。观察内容包括不倒翁的整体外形 (如形状、大小、颜色等)、表面特征(光滑、粗糙等)、底部特点(形状、材质等)以及上部结构等。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不倒翁的特点,并记录下来。3.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观察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归纳出不倒翁的外形特点:一般上轻下重、底部呈圆形且光滑。4.教师演示不倒翁的不同运动方式,如轻轻推、用力推、从不同方向推等,让学生仔细观察不倒翁的运动状态和规律。5.再次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不倒翁在运动过程中的特点,如晃动幅度、恢复平衡的速度等。6.请学生代表发言,总结不倒翁的运动特点:受到外力作用后会前后左右晃动,但最终都会恢复到直立状态。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小组讨论和汇报交流,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深入了解不倒翁的外形和运动特点,为理解其“不倒”原理和制作不倒翁奠定基础。三、原理讲解1.教师拿出一个不倒翁和一个普通的圆柱体物体,分别放在讲台上,轻轻推动它们,让学生观察两者的不同反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倒翁能保持平衡而圆柱体容易倒下呢 2.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不倒翁的重心位置和变化情况。解释重心的概念: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对于不倒翁来说,它的重心位置比较低,而且在底部。3.当不倒翁倾斜时,重心会升高,同时会产生一个回复力,使不倒翁向直立的方向摆动,最终恢复到平衡状态。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重心与物体稳定性的关系。4.让学生用身边的简单物品(如书本、铅笔等)进行小实验,尝试改变物体的重心位置,观察物体的稳定性变化,进一步加深对重心原理的理解。5.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利用重心原理保持平衡的例子,如赛车的低底盘设计、塔吊的配重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多媒体展示、小实验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不倒翁“不倒”的科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重心概念,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四、制作指导1.教师展示制作不倒翁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如鸡蛋壳、乒乓球、橡皮泥、彩笔、剪刀、胶水等,并介绍每种材料和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2.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详细讲解不倒翁的制作步骤:准备材料:选择合适的蛋壳或球体作为不倒翁的主体,准备好配重材料(如橡皮泥、沙子等)和装饰材料 (如彩纸、贴纸等)。处理主体:如果使用鸡蛋壳,需要在鸡蛋的一端轻轻敲出一个小孔,将蛋清和蛋黄倒出,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晾干;如果使用乒乓球,需要用剪刀在球的顶部剪一个小口。添加配重:将橡皮泥或沙子等配重材料通过小孔放入蛋壳或球体内,注意控制配重的量和位置,使重心尽量降低。可以先少放一些,边放边尝试让物体保持平衡,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密封开口:用胶水或胶带将小孔或开口密封好,确保配重不会漏出。装饰外观:使用彩笔、彩纸、贴纸等材料对不倒翁的主体进行装饰,发挥自己的创意,设计出独特的造型和图案。3.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使用剪刀时要小心,避免划伤手指;使用胶水时要注意不要弄到眼睛里等。4.教师进行现场示范制作,按照步骤逐步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每个环节的具体做法。在示范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醒学生注意关键步骤和细节。设计意图:通过详细的材料介绍、步骤讲解、安全提示和现场示范,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不倒翁的制作方法和流程,为他们的实际制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安全意识,确保制作活动的顺利进行。五、实践制作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制作材料和工具,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开始制作不倒翁。教师提出制作要求:小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不倒翁的制作任务。发挥创意,对不倒翁的外观进行独特设计和个性化装饰,使作品具有特色。注意制作过程中的安全和卫生,保持桌面整洁。2.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对于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案。3.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相互交流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对于有创新想法和独特设计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的巡回指导能够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保证制作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六、展示评价1.制作完成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小组制作的不倒翁拿到讲台上进行展示。代表要介绍小组的设计思路、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同时展示不倒翁的独特之处。2.组织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不倒翁的稳定性、外观设计、创意和团队协作等方面。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自评:每个小组的代表先对自己小组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学生互评: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评价时要尊重他人的作品,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教师评价: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全面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3.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稳定不倒翁奖”最佳团队协作奖”等多个奖项,颁发小奖品(如奖状、小礼品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创新。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和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作品和交流学台,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评选奖项,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七、课堂小结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不倒翁的外形特点、运动特点、“不倒”原理、制作方法以及评价标准等。2.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如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在团队合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是如 何解决的等。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科学探究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八、布置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个更加精美、独特的不倒翁,并与家人分享自己制作不倒翁的过程和收获。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不倒翁的历史文化和相关传说,下节课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板书设计不倒翁外形特点:上轻下重、底部圆形光滑运动特点:晃动后恢复直立原理:重心低,有回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