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同步导学案课程标准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悟长征精神。教学目标①历史解释: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材料,知道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②时空观念:通过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深刻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③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遵义会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红军长征;感悟长征精神。考点梳理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1.原因: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3.经过:长征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强渡乌江—攻克遵义—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红军会师。二、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3.意义:(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2)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红军长征的胜利1.胜利会师:(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2)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等地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2.历史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播下了革命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同步专训1. 诗言志,史铸诗。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雷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剥勇追穷窟,不可活名学霸王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D.①②③④2. 1934年11月25日,红军机关报《红星报》发出“实行连队写标语竞赛”的号召:“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二、每人每天都写一条至五条标语:三、标语可用毛笔、炭笔、粉笔、石灰块等书写;四、凡是宿营地及大休息地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凭借着这些标语,红军从一支“孤军”变成了受群众拥护爱戴、胜仗捷报频传的军队,长征成为“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材料表明 ( )A.写标语是长征途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的唯一方式B.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是红军长征的根本目的C.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D.写标语宣传中共和红军主张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3. 1934年1 月 10日,国民党西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刘磨古,在萍乡召开“清剿”会议,实行“筑堡封锁,筑路交通,清乡善后”三大政策。当时筑碉堡的目的最有可能是 ( )A.进行北伐战争 B.为长沙会战作准备C.对工农红军进行“围剿” D.围追堵截红军长征4.红军长征共转战14个省,通过数十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攻占县城一百余座,沿途宣传革命真理,建立各级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旨在强调红军长征(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开辟了井冈山道路C.改变了中国革命性质 D.播下了革命的种子5.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此次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扎西会议 C.古田会议D.遵义会议6.周恩来曾说道: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这表明长征 ( )A.提高了红军的军事地位 B.打击了列强的侵略势力C.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D.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7.某中学决定暑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重走长征路,感受长征精神”的研学旅行,他们选择的正确路线应是 ( )A.瑞金→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吴起镇B.瑞金→大渡河→金沙江→赤水→吴起镇C.瑞金→大渡河→赤水→金沙江→吴起镇D.瑞金→金沙江→大渡河→赤水→吴起镇8.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无力抵挡共产国际的指导,连续犯了一次右倾和三次“左”倾错误;但在遵义会议上,却明确提出并纠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错误。这表明遵义会议是 ( )A.共产国际衰落的转折点 B.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转折点C.马克思主义路线的转折点 D.开辟中国式道路的转折点9.红军比较顺利地突破了前三道封锁线,但到达湘江的第四道封锁线时,由于队伍携带大量物资器材,行动迟缓,在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伤亡惨重,还有不少人流散,从八万六千人锐减为三万多人。这是因为 ( )A.第四次反“围剿” B.内部斗争形势极其残酷C.博古和李德等人的指挥失误 D.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10.下面的“五次反‘围剿’国共兵力对比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中央红军长征的 ( )A.经过 B.背景 C.作用 D.意义二、材料分析题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点燃了中国革命的呈呈之火,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红船精神”由此诞生。——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材料二 1927年10月,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会师后不久,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诞生。到1930年夏,全国已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约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三 这次会议使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户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摘编自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红船精神”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3)材料三中的“分水岭”指什么?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被视为“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的依据。12.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100多年的历程中总结了许多精神力量一直鼓舞、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奋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1年,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二 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是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因为获得土地是贫苦农民最强烈的渴望。而没有土地革命,不满足贫苦农民的要求,红军队伍难以扩大,军事斗争难以坚持,根据地也难以巩固和发展。——1928年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材料三 (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未来。——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1)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中“这个特别的日子”发生了什么事件?此事件有何重大意义?(2)据材料二分析土地革命与根据地巩固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的理解。(4)从中共一大的“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再到“长征精神”,不同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却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些精神有哪些共同内涵?参考答案1-10 ACCDD DABCB11.(1)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2)实践: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建立革命武装和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3)分水岭:遵义会议;依据: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或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或让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改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或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12.(1)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2)土地革命,是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条件。(3)理解: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4)实事求是、爱国主义、勇于创新、不怕牺牲、永不言败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