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三)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三)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三)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唐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皋桥夜沽酒,灯火是谁家。”晚唐诗人杜荀鹤也有“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的诗句。据此推测在唐朝 (  )
A.诗人都很关注夜市 B.夜市出现娱乐场所
C.商品交易方式多元 D.坊市制度已有突破
2.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发现最多。这主要说明(  )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3.明末,市面上出现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国内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一些诗文,描述商旅艰辛。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
A.市民文化走向繁荣 B.图书市场利润丰厚
C.地理知识备受追捧 D.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4.《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B.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奴隶制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基础
5.古代社会,没有货币人们也能够相处,物物交换是重要的形式。古埃及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控制的经济体,拥有大量财富,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这说明(  )
A.统治者不支持货币使用
B.当时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C.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
D.物物交换的形式更便利
6.唐朝时,农民可以帛、粟、麦等为抵押向柜坊借钱,到期未赎取的抵押品,柜坊即将其出售变现。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下令,不得复利计息;728年,唐玄宗也因“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而下诏限制高利贷。这些现象说明了这一时期(  )
A.商业发展程度较高 B.经济纠纷繁多
C.金融政策成熟完善 D.长途贸易发达
7.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的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材料反映了(  )
A.三角贸易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商业危机
8.18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商品流转额最高的是纺织品、纺织原料和粮食。各殖民地、附属国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证券交易所逐渐从街头、路旁、咖啡馆迁入大楼营业。伦敦皇家证券交易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都形成于18世纪下半叶。这些变化(  )
A.有利于各国贸易的增长
B.刺激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C.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9.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欧洲经济的衰落 B.世界经济的平衡
C.殖民侵略的残酷 D.世界市场的发展
10.下列三幅图片是近代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它们可以用来佐证 (  )
A.上海是旧中国的经济中心
B.中国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C.开埠通商是经济发展保障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1.19世纪中叶以来,福州逐渐成为“世界茶都”,厦门则逐渐成为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上述现象的出现体现了当时 (  )
A.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发展
B.列强国内颁布法令以扩大奴隶贸易
C.列强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
D.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12.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
  方式 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13.1947—1979年,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下各国经过数次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近10万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减至4.7%。到1985年5月为止,关贸总协定的正式成员已发展为90个国家和地区,总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80%以上。这说明关贸总协定(  )
A.消除了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
B.实现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C.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D.规范了全球贸易的秩序
14.下表为英、美、德、法四国在1870—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其中美国应为 (  )
1870—1913年 1913—1950年 1950—1960年
甲 1.6 0.7 5.0
乙 2.2 1.7 2.8
丙 4.3 2.9 3.2
丁 2.9 1.3 7.7
A.甲 B.乙
C.丙 D.丁
15.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达248亿美元。到60年代末,降至90亿美元,而其中只有32亿美元可供支付给外国政府。据此可知 (  )
A.美国出现“滞胀”现象
B.美元霸权地位丧失
C.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
D.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16.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演变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时间 重大事件
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
1980年 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
2010年 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成员
2016年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A.该组织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
B.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C.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组织拥有支配权
D.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不断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二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快速增长,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和北美市场,形成一个世界市场网络。英国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的关税获利甚巨。18世纪后,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纪的《航海条例》,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从关税转为消费税。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
进程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纵观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西欧,从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地理大发现使国际贸易发生革命性突破——欧洲商业革命。国际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18世纪60年代,一场产业革命从英国迅速扩散到欧陆和北美,机器大工业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英国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扩张、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所以,世界市场是国际市场的总和,是国际贸易发展到全球规模的结果。国际贸易的存在与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和历史前提。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
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的油画创作取材于当时荷兰市民的日常生活。
图1是画家维米尔描绘妻子称钱币的情景;图2中一位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3中一位戴帽子的军官与妇人在玩牌,黑人男孩手持青花瓷壶在旁斟茶。男人帽子由产自北美五大湖区的海狸皮制成,青花茶壶可能来自中国。类似题材,在同一时期其他荷兰画家笔下均有呈现。根据油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至少结合两幅油画提炼主题,简要说明历史信息,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简表
进程 时间 表现
萌芽 15世纪末至16 世纪初 “新大陆”发现后,国际贸易迅速扩大,西欧工场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开始开辟国外大市场,为满足国外市场需求所从事的专业化生产活动出现
形成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英国等欧美国家依靠坚船利炮炸开亚非拉国家的大门,倾销廉价工业品。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区域分工和工农部门分工,逐步演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发展 19世纪后期到二战爆发 国际分工的参与主体大幅增加,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化和国际化;实现方式不仅有商品交换,更有资本输出。英国遭遇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德、美、日等帝国的双重挑战
深化 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海量增长,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地区)共同参与到分工体系之中;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获得明显改善,但南北矛盾依旧突出
——摘编自杨文武、罗文宝《国际分工
体系的演进动因及启示》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制造上,而且更多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的生产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橡胶制品等在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化学成品、木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金属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我国已从由知识技能要求低、附加价值小的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递进。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当前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面临着挑战。
——摘编自金芳《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
变化、内在矛盾及其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特点,并为维持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8分)
单元质量检测(三)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D 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夜市,即在时间上突破了坊市制度,故选D项;“诗人都很关注夜市”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与娱乐场所无关,排除B项;商品交易方式多元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瓷器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非洲都有出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宋代瓷器的运销范围,说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广大,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宋代的制瓷技术,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广大,不能体现其对外交往频繁,排除B项;埃及发现宋代瓷器并不能说明“宋与埃及直接往来”,排除C项。
3.D 《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介绍全国的水陆交通要道,服务于商人,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相符,故选D项;市民文化服务于城市中的市民阶层,而《天下水陆路程》为长途贩运商人服务,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了商人编撰了《天下水陆路程》等商业交通图,未见图书的成本、价格等信息,排除B项;地理知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与材料“《天下水陆路程》……介绍国内水陆交通要道”相悖,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巴格达一个城市,缺乏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故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未体现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奴隶制和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关系,排除D项。
5.C 据材料“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可知,当商品交换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货币产生需求,说明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故选C项;古埃及作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往往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一般不需要货币的介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货币使用的直接原因,与货币的制作工艺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物物交换与货币使用两种方式的比较,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6.A 唐代农民与柜坊存在借贷关系,唐政府多次下诏限制高利贷,说明唐代民间信贷活跃,进而说明唐朝商业发展程度较高,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金融借贷活动中是否存在纠纷,排除B项;材料涉及金融政策只有“下诏限制高利贷”一条,不能说明金融政策成熟完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与柜坊的借贷活动和民间高利贷,与长途贸易无关,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发生,世界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大,商品和物种的交流频繁,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反映,排除;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8.C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纺织品、纺织原料和粮食流转增快,大型的商品交易在各殖民地、附属国出现,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也日益活跃,证券交易所发展壮大,这都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故选C项;“各国”说法绝对,排除A项;15世纪末16世纪初,处于新航路的开辟阶段,排除B项;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叶,排除D项。
9.D 欧洲人既从世界各地进口原料,也向海外投资,结合材料时间1900年可知,当时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占主导的世界市场,而且这一市场不断发展,D项正确;当时的欧洲经济正值强盛,排除A项;当时亚非拉地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提供原料和资本投资、商品倾销的场所,这种经济格局中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掠夺,并未反映其殖民侵略的残酷性,排除C项。
10.B 根据图片“先施百货公司”“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本国民族企业不断发展,投资银行的建立以及洋务企业的兴办,均带动中国经济领域发生新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没有明确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没有与上海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开埠通商仅是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WT][WT]
11.A 福州成为世界茶都,厦门成为契约劳工出洋中心,这体现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发展,故选A项;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刚刚完成,列强颁布法令废除奴隶贸易,排除B项;商品输出指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近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从属地位,排除D项。
12.C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32年相较于1928年,苏联播种方式中手播比例下降较多,马拉播种机播种比重小幅上升,拖拉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比重大幅提升,但手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见,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主要为应对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举措有效保证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可知,在关贸总协定的推动下,发达国家普遍降低关税,这可以推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消除”说法绝对,排除A项;目前还没有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贸易秩序的问题,排除D项。
14.C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和德国成就最为突出,在1870—1913年,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增长最快的应是美国和德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战场均在欧洲,英国、法国和德国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极大冲击,此外经济危机也冲击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经济,尤其是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受到极大冲击,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小,且经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1913—195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应高于英国、法国和德国,二战后法德联合推动了法国和德国的快速发展,英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参与欧洲的联合且其殖民地大量独立,使得此时期英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低于美国、法国和德国。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甲为法国,乙为英国,丙为美国,丁为德国,C项符合题意。
15.C 根据材料“而其中只有32亿美元可供支付给外国政府”可知,当时美国面临黄金储备不足的窘境,使黄金与美元之间很难继续维持固定价格,即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滞胀”,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末,布雷顿森林体系依然存在,美元霸权并未完全丧失,排除B项;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只是客观因素之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6.B 中国从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到恢复合法席位,从成为第三大成员到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体现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逐步提升,故选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排除A项;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成员,说明发达国家在金融组织的地位受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体现中国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并不能说明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不断提高,排除D项。
17.(1)变化: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以政治目的为主到兼顾经济利益;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
(2)变化:从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机器工业品取代手工业品成为主要出口商品。
共同影响: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及影响力;推动周边国家或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各地文化交流和联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唐朝始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可知,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材料一“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行”可知,以政治目的为主到兼顾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一“唐朝始设市舶使”可知,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纪的《航海条例》”可知,从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根据材料二“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可知,机器工业品取代手工业品成为主要出口商品。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英两国的对外贸易都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及影响力;从地区和世界发展来看,中英两国的对外贸易都推动周边国家或世界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各地文化交流和联系。
18.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阐述:16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打破了相互割裂状态,国际贸易范围空前扩大;欧洲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使亚非拉更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世界经济联系紧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因此,世界市场是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具有阶段性特征。
解析:紧扣设问“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并结合材料出处《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意义》,明确方向:围绕世界市场拟定一个论题。结合近代史关于世界市场的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纵观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西欧,从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16世纪初……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得出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阐述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三个阶段来描述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最后,简明扼要地概括:世界市场是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具有阶段性特征,做到既呼应论题,又升华论题。
19.示例
主题: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给荷兰人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阐释: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荷兰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与海外贸易,商业贸易的繁荣促成了市民阶级财富的积累,也影响了人们的金钱观念。图1女子称量钱币,反映了货币在17世纪荷兰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
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人们的地理知识和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阔。西欧的海外殖民、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资本原始积累,都离不开地理知识的有效支撑。图2埋首绘制地图的地理学家,折射出那个时代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的重要意义,而全球贸易的开展又促进了人们地理知识的丰富。
世界市场的发展给17世纪的荷兰带来巨大影响,这些变化也悄然改变着荷兰市民的生活,并被画家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绘画虽然是艺术作品,但其中透露的历史信息是帮助我们了解时代特征的重要窗口。
解析:主题:图1女子称量钱币,反映了货币在17世纪荷兰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图2埋首绘制地图的地理学家,折射出那个时代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的重要意义,而全球贸易的开展又促进了人们地理知识的丰富;图3玩牌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相关历史细节(海狸帽、黑人小男孩、青花瓷壶等)折射出全球化的曙光已露端倪,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序幕正在悄然拉开,同时也反映了彼时西欧市民阶层的社会风尚,因此可以拟定主题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给荷兰人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阐释可以从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荷兰殖民扩张对市民阶级财富的积累,影响了人们的金钱观念;全球航路的开辟与地理知识的关系;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对荷兰市民生活的影响等角度并联系图片加以论述。总之绘画中透露的历史信息是帮助我们了解时代特征的重要窗口。
20.(1)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及创新;跨国公司的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及经济政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动;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2)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占重要地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增多;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提高。
建议: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推动经济全球化;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深化沿线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构建区域产业集群,提升整体议价能力;加强金融机构海外布点,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解析:第(1)问,据所学可知,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得出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及创新、跨国公司的参与;据材料一萌芽阶段的表现“西欧……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形成阶段“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的分工”、发展阶段“英国遭遇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德、美、日等帝国的双重挑战”、深化阶段“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四个阶段中得出国家发展战略及经济政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动、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据所学可知,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软环境也可以促进国际分工体系的演进,得出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得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占重要地位;据材料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化学成品、木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金属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得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增多;据材料二“由知识技能要求低、附加价值小的下游生产环节……向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上游生产环节递进”得出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提高。第二小问,从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建议,得出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推动经济全球化;从国内企业自身竞争力增强的角度建议,得出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建议,得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深化沿线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构建区域产业集群,提升整体议价能力;加强金融机构海外布点,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5 / 5(共62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三)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中唐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皋桥夜沽酒,灯火是谁家。”晚唐诗人
杜荀鹤也有“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的诗句。据此推测在唐朝
(  )
A. 诗人都很关注夜市 B. 夜市出现娱乐场所
C. 商品交易方式多元 D. 坊市制度已有突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夜市,即在时间上突
破了坊市制度,故选D项;“诗人都很关注夜市”说法绝对,排除
A项;材料与娱乐场所无关,排除B项;商品交易方式多元与材料
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
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
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发现最
多。这主要说明(  )
A. 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 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 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 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瓷器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
以及非洲都有出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考古发现能够证明宋
代瓷器的运销范围,说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广大,D项正
确;材料没有体现宋代的制瓷技术,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宋代
海上丝绸之路的范围广大,不能体现其对外交往频繁,排除B项;
埃及发现宋代瓷器并不能说明“宋与埃及直接往来”,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明末,市面上出现了《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等一类由
商人编撰的书籍,介绍国内水陆交通要道。有的书后还附一些诗
文,描述商旅艰辛。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 市民文化走向繁荣 B. 图书市场利润丰厚
C. 地理知识备受追捧 D. 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介绍全国的水陆交
通要道,服务于商人,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长途贩运贸易发
展相符,故选D项;市民文化服务于城市中的市民阶层,而《天下
水陆路程》为长途贩运商人服务,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了商人编
撰了《天下水陆路程》等商业交通图,未见图书的成本、价格等信
息,排除B项;地理知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
象和人文现象,与材料“《天下水陆路程》……介绍国内水陆交通
要道”相悖,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
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
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
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
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
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
的是(  )
A.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B. 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易
C. 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
D. 奴隶制是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商人的贸易范围非常广泛,故选
C项;材料只提及巴格达一个城市,缺乏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故不
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未体现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商业贸
易,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奴隶制和阿拉伯帝国扩张的关系,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古代社会,没有货币人们也能够相处,物物交换是重要的形式。古
埃及作为一个中央集权控制的经济体,拥有大量财富,但货币出现
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
易。这说明(  )
A. 统治者不支持货币使用
B. 当时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C. 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
D. 物物交换的形式更便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但货币出现200年以后,古埃及才随着商品量
增加,正式使用货币进行大量交易”可知,当商品交换数量达到一
定程度时,才会对货币产生需求,说明贸易规模制约货币使用,故
选C项;古埃及作为一个经济体,内部往往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
一般不需要货币的介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货币使用的直接
原因,与货币的制作工艺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物物交换与
货币使用两种方式的比较,不能得出D项结论,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唐朝时,农民可以帛、粟、麦等为抵押向柜坊借钱,到期未赎取的
抵押品,柜坊即将其出售变现。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下令,
不得复利计息;728年,唐玄宗也因“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
贫下”而下诏限制高利贷。这些现象说明了这一时期(  )
A. 商业发展程度较高 B. 经济纠纷繁多
C. 金融政策成熟完善 D. 长途贸易发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唐代农民与柜坊存在借贷关系,唐政府多次下诏限制高
利贷,说明唐代民间信贷活跃,进而说明唐朝商业发展程度较高,
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金融借贷活动中是否存在纠纷,排除B
项;材料涉及金融政策只有“下诏限制高利贷”一条,不能说明金
融政策成熟完善,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农民与柜坊的借贷活动
和民间高利贷,与长途贸易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的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
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
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材料反映
了(  )
A. 三角贸易 B. 商业革命
C. 价格革命 D. 商业危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
命发生,世界贸易的范围迅速扩大,商品和物种的交流频繁,B项
正确;A、C两项材料未反映,排除;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
原因,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18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商品流转额最高的是纺织品、纺织原料和
粮食。各殖民地、附属国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品交易。证券交易所
逐渐从街头、路旁、咖啡馆迁入大楼营业。伦敦皇家证券交易所和
纽约证券交易所都形成于18世纪下半叶。这些变化(  )
A. 有利于各国贸易的增长
B. 刺激了对新航路的探索
C. 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D. 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纺织品、纺织原料和粮食流转增
快,大型的商品交易在各殖民地、附属国出现,西方国家的资本市
场也日益活跃,证券交易所发展壮大,这都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
展,故选C项;“各国”说法绝对,排除A项;15世纪末16世纪初,
处于新航路的开辟阶段,排除B项;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中叶,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
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
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
银行。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欧洲经济的衰落 B. 世界经济的平衡
C. 殖民侵略的残酷 D. 世界市场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欧洲人既从世界各地进口原料,也向海外投资,结合材
料时间1900年可知,当时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占主导的世界市场,
而且这一市场不断发展,D项正确;当时的欧洲经济正值强盛,排
除A项;当时亚非拉地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提供原料和资本投
资、商品倾销的场所,这种经济格局中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排除B
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掠夺,并未反映
其殖民侵略的残酷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下列三幅图片是近代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它们可以
用来佐证(  )
A. 上海是旧中国的经济中心
B. 中国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C. 开埠通商是经济发展保障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图片“先施百货公司”“中国通商银行大楼”“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本国民族企业不断发展,投资银行的建立以及洋务企业的兴办,均带动中国经济领域发生新的变化,故选B项;材料没有明确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没有与上海地区的比较,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开埠通商仅是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19世纪中叶以来,福州逐渐成为“世界茶都”,厦门则逐渐成为
当时最大的契约劳工出洋中心。上述现象的出现体现了当时
(  )
A. 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发展
B. 列强国内颁布法令以扩大奴隶贸易
C. 列强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
D. 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福州成为世界茶都,厦门成为契约劳工出洋中心,这体
现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的发展,
故选A项;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刚刚完成,列强颁布法令废除奴隶
贸易,排除B项;商品输出指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与材料内容无
关,排除C项;近代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从属地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
况。这反映出苏联(  )
  方式 时间   手播(%) 马拉播种机(%) 拖拉机牵引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 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 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 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 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32年相较于1928年,苏联播种
方式中手播比例下降较多,马拉播种机播种比重小幅上升,拖拉
机牵引播种机播种比重大幅提升,但手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由
此可见,苏联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
于1921年开始实施,主要为应对国内经济、政治危机,新经济政
策通过粮食税等举措有效保证了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排除A
项;材料不能体现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
明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1947—1979年,在关贸总协定的主持下各国经过数次多边贸易谈
判,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近10万种,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5
%减至4.7%。到1985年5月为止,关贸总协定的正式成员已发展
为90个国家和地区,总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80%以上。这说
明关贸总协定(  )
A. 消除了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
B. 实现了国际贸易自由化
C. 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D. 规范了全球贸易的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关贸总协定的推动下,发达国家普遍降
低关税,这可以推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消除”说
法绝对,排除A项;目前还没有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不符合史
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贸易秩序的问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下表为英、美、德、法四国在1870—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率(%),其中美国应为(  )
1870—1913年 1913—1950年 1950—1960年
甲 1.6 0.7 5.0
乙 2.2 1.7 2.8
丙 4.3 2.9 3.2
丁 2.9 1.3 7.7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和德国成就最为突出,在1870—1913年,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增长最快的应是美国和德国,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战场均在欧洲,英国、法国和德国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极大冲击,此外经济危机也冲击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经济,尤其是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受到极大冲击,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小,且经过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1913—1950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应高于英国、法国和德国,二战后法德联合推动了法国和德国的快速发展,英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参与欧洲的联合且其殖民地大量独立,使得此时期英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低于美国、法国和德国。综合上述分析可知,甲为法国,乙为英国,丙为美国,丁为德国,C项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达248亿美元。到60年代末,降至90亿美
元,而其中只有32亿美元可供支付给外国政府。据此可知
(  )
A. 美国出现“滞胀”现象
B. 美元霸权地位丧失
C. 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
D. 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而其中只有32亿美元可供支付给外国政
府”可知,当时美国面临黄金储备不足的窘境,使黄金与美元
之间很难继续维持固定价格,即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故
选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滞胀”,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
末,布雷顿森林体系依然存在,美元霸权并未完全丧失,排除
B项;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只是客观因素之一,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演变历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重大事件
1945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
1980年 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
2010年 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成员
2016年 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A. 该组织主要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
B. 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C. 发达国家在全球金融组织拥有支配权
D.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不断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中国从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国之一到恢复
合法席位,从成为第三大成员到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
子,体现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影响力逐步提升,故选B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排除A项;中国成
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成员,说明发达国家在金融组织
的地位受到削弱,排除C项;材料体现中国人民币加入特别提
款权货币篮子,并不能说明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不断提
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通八达,除西北
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道”,在东北有去朝
鲜、日本的“乐浪道”。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
使西域时,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唐朝始
设市舶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
贸易频繁的广州,当时皇帝及相当一部分大臣认识到“岛夷朝
贡,不过利于互市赐予,岂真慕义而来”。熙宁七年(公元
1074年),宋神宗诏令: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
查验是否有“公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
税凭据)即可通行。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半叶,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英国
的海外贸易快速增长,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和北美市场,形成一
个世界市场网络。英国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
民地的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的关税获利甚巨。18世纪
后,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
棉纺织品出口年增长率为16.4%。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
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纪的《航海条例》,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从关税转
为消费税。
——摘编自林秀玉《英国对外贸易现代化进程之探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6分)
答案:变化: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以政治目的
为主到兼顾经济利益;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一“汉朝时,对外贸易的陆上通道已是四
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通往印度的‘永昌
道’,在东北有去朝鲜、日本的‘乐浪道’”“唐朝始设市舶
使,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设在海上贸易频
繁的广州”可知,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根据材料
一“福建沿海口岸有南洋各国商舶到达,查验是否有‘公
凭’,如已经抽买(征税),凭‘回引’(纳税凭据)即可通
行”可知,以政治目的为主到兼顾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一“唐
朝始设市舶使”可知,出现专门的管理机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海外贸易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8分)
答案:变化:从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
机器工业品取代手工业品成为主要出口商品。
共同影响: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及影响力;推动周边国家或世界
经济的发展;密切了各地文化交流和联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重商主义出现于15世纪下
半叶”“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并最终废除延续了近3个世
纪的《航海条例》”可知,从贸易保护主义(重商主义)到自
由贸易;根据材料二“英国绝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工业品,其
中大部分产品是纺织品”可知,机器工业品取代手工业品成为
主要出口商品。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英两国的对
外贸易都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及影响力;从地区和世界发展来
看,中英两国的对外贸易都推动周边国家或世界经济的发展,
密切了各地文化交流和联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纵观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
贸易从西欧,从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
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国
际贸易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地理大发现使国际贸易发生革命
性突破——欧洲商业革命。国际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为世界市
场。18世纪60年代,一场产业革命从英国迅速扩散到欧陆和北
美,机器大工业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
欧洲的资产阶级,尤其英国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到处扩张、到处
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进一步开拓了世界市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所以,世界市场是国际市
场的总和,是国际贸易发展到全球规模的结果。国际贸易的存在与发
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和历史前提。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历史
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摘编自孙明《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
形成及其经济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
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不能重复材料。)
答案: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16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打破了
相互割裂状态,国际贸易范围空前扩大;欧洲商人和殖民者直
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中
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
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地区大量输出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使
亚非拉更多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
附庸,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
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完
毕,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和人民,世界经济联系紧
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因此,世界市场是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具有阶段性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紧扣设问“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
予以阐述”并结合材料出处《概述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经济
意义》,明确方向:围绕世界市场拟定一个论题。结合近代史关
于世界市场的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纵观世界近代史,世
界市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正是国际贸易从西欧,从环地中海区
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南北美洲及大洋洲的历史。15世纪末
16世纪初……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
最终确立”得出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三个阶段来描述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最后,简明扼要地概括:世界
市场是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具有阶段性特征,做到既呼应论题,
又升华论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的油画创作取材于当时荷兰市民的日常生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图1是画家维米尔描绘妻子称钱币的情景;图2中一位地理学家正
埋首绘制地图;图3中一位戴帽子的军官与妇人在玩牌,黑人男孩
手持青花瓷壶在旁斟茶。男人帽子由产自北美五大湖区的海狸皮
制成,青花茶壶可能来自中国。类似题材,在同一时期其他荷兰
画家笔下均有呈现。
根据油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
释。(要求:至少结合两幅油画提炼主题,简要说明历史信息,
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
主题: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给荷兰人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阐释: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荷兰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与海外
贸易,商业贸易的繁荣促成了市民阶级财富的积累,也影响了人
们的金钱观念。图1女子称量钱币,反映了货币在17世纪荷兰市民
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人们的地理知识和认识世界的视野更加开
阔。西欧的海外殖民、商品的世界性流动、资本原始积累,都离
不开地理知识的有效支撑。图2埋首绘制地图的地理学家,折射出
那个时代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的重要意义,而全球贸易的开展又
促进了人们地理知识的丰富。
世界市场的发展给17世纪的荷兰带来巨大影响,这些变化也悄然
改变着荷兰市民的生活,并被画家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绘画虽然是艺术作品,
但其中透露的历史信息是帮助我们了解时代特征的重要窗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主题:图1女子称量钱币,反映了货币在17世纪荷兰市民日
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图2
埋首绘制地图的地理学家,折射出那个时代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
的重要意义,而全球贸易的开展又促进了人们地理知识的丰富;
图3玩牌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相关历史细节(海狸帽、黑人小男
孩、青花瓷壶等)折射出全球化的曙光已露端倪,真正意义上世
界历史的序幕正在悄然拉开,同时也反映了彼时西欧市民阶层的
社会风尚,因此可以拟定主题为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给荷兰人
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阐释可以从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荷
兰殖民扩张对市民阶级财富的积累,影响了人们的金钱观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全球航路的开辟与地理知识的关系;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对荷兰市
民生活的影响等角度并联系图片加以论述。总之绘画中透露的历史信
息是帮助我们了解时代特征的重要窗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简表
进程 时间 表现

芽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新大陆”发现后,国际贸易迅速扩大,西欧工场手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商业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开始开辟国外大市场,为满足国外市场需求所从事的专业化生产活动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进程 时间 表现

成 18世纪 60年代 到19世纪 60年代 英国等欧美国家依靠坚船利炮炸开亚非拉国家的大门,倾销廉价工业品。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区域分工和工农部门分工,逐步演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程 时间 表现

展 19世纪 后期到
二战爆
发 国际分工的参与主体大幅增加,资本主义生产日益社会
化和国际化;实现方式不仅有商品交换,更有资本输
出。英国遭遇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德、美、日等帝国的
双重挑战

化 二战后
至20世
纪80年
代初 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海量增长,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
(地区)共同参与到分工体系之中;大批新兴民族国家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获得明显改善,但南北矛盾依
旧突出
——摘编自杨文武、罗文宝《国际分工
体系的演进动因及启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
要素。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产品的制造上,而且更多
体现在劳动力密集型环节的生产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
入,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橡胶制品等在我国出口工业制
成品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化学成品、木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金
属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我国已从由知识技
能要求低、附加价值小的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技
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递
进。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当前我国国际分工
地位的可持续性面临着挑战。
——摘编自金芳《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
变化、内在矛盾及其走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国际分工体系演进的
因素。(6分)
答案: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及创新;跨国公司的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及经济政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动;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所学可知,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得出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进步及创新、跨国公司的参与;据材料一萌芽阶段的表现“西欧……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形成阶段“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农业国的分工”、发展阶段“英国遭遇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德、美、日等帝国的双重挑战”、深化阶段“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大批新兴民族国家”四个阶段中得出国家发展战略及经济政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动、国家的资源禀赋状况;据所学可知,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软环境也可以促进国际分工体系的演进,得出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参与国际
分工的特点,并为维持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可持续性提出两
条可行性建议。(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占重要地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增多;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提高。
建议: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推动经济全球化;注重人才培养
和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
深化沿线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构建国际合作新
格局;构建区域产业集群,提升整体议价能力;加强金融机
构海外布点,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助推中国企业“走出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优势要素”得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占重要地位;据材料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化学成品、木制品、纸制品和印刷、金属加工产品、机电产品等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得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增多;据材料二“由知识技能要求低、附加价值小的下游生产环节……向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的上游生产环节递进”得出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提高。第二小问,从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建议,得出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推动经济全球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从国内企业自身竞争力增强的角度建议,得出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
新,实现产业升级;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建议,得出以“一带一路”倡
议为契机,深化沿线经贸合作;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构建国际合作
新格局;构建区域产业集群,提升整体议价能力;加强金融机构海外
布点,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助推中国企业
“走出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