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研究表明,辽河流域距今8 000多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与之一脉相承,它们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这说明(  )
A.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2.唐宋以来,村落共同体的色彩日益浓厚,同一村落的村民之间命运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同村落之间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村民的社区观念远重于国家的行政区观念。这一现象表明唐宋时期(  )
A.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B.农村阶级矛盾消除
C.国家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D.阶层流动受到制约
3.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于7世纪,14、15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明中期汉水改道后,汉口逐渐转变为避风良港,各处商民集聚,逐渐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商业分工趋于弱化  B.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
C.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D.集镇经济功能的增强
5.《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 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下列关于郑州商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设计凸显政治、经济及防御功能
B.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记载而建
C.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D.商业的发展是其建城的根本原因
6.唐代长安宫殿形成一个专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并位于全城北部的中央;由于宫城位于北部,市被移至南部的住宅区内,传统的面朝后市被颠倒过来;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这种设计反映出(  )
A.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宫城市民距离拉近
C.儒学影响城市布局 D.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7.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基本布局形制、都城建筑称谓、象征国家政权的大朝正殿“居中”“居前”“居高”理念与都城中轴线制度延续不断,从未因王朝统治者的族属不同而改变。这体现了都城文化的特点是(  )
A.守旧而又维新 B.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C.天圆地方理念 D.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8.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体居民的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
A.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9.有学者指出,古希腊罗马城市建立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是在神庙前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说明在古代西方(  )
A.城市发展受神权的重要影响
B.城市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C.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削弱
D.城市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10.先秦时期,城市排水管道是方形和五角形。秦汉以后,出现圆形排水管道,并在管道接口处使用了一大一小套接接口技术,使接口处缝隙较小,此外,还在管道出口处设计了窨井,可定期清理泥沙等杂物。这些变化(  )
A.得益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萌发
B.表明民众主导城市建设
C.使城市逐步成为科技文化中心
D.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11.美提拉城是古埃及的名城,其主导产业是制鞋业。城内众多的工匠专为王后供应鞋子,没有处置产品的权力。由此可知,该城(  )
A.依赖于手工业的市场化
B.经济上依附于宫廷
C.是古埃及的手工业中心
D.城市管理较为宽松
12.在砖木结构逐渐成为房屋建筑主流的明清时期,盛产杉木的黔、桂、湘交界地区,木楼仍随处可见;蒙古高原上的毡房用羊皮覆盖,骨架枝条节点用皮条绑扎;在遥远的新疆焉耆县,房屋常用博斯腾湖出产的芦苇扎院墙。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民居(  )
A.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
B.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
D.体现森严的等级秩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是一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雅典人利用天然的山地来建设城市和道路,将城市建设与复杂地理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建筑就构成了城市的主体。雅典城主要由卫城、神庙、广场、剧场、议事厅等组成,这些建筑区域除卫城之外,均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封闭,它们混合在一起,由城市交通网连接,一起组成了雅典城活跃而自由的城市生活空间。
——摘编自白继萍《古典时期雅典城的城市
布局及规划思想研究》
材料二 汉长安城从汉高祖定都开始,汉武帝时期对宫殿及其周边不断修建与扩大,汉长安城的建设达到了顶峰,到王莽时期还在城南大规模修建了礼制建筑群。汉长安城布局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建制的特点。汉长安城的皇宫是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长安城北部是首都的主要市场——东市和西市。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未央宫东南和西南。上述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特点。
——摘编自李毓芳《汉长安城的布局与结构》
(1)根据材料,概括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在建设和规划方面的各自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建设差异的因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最早的城市发源地之一。城市的产生是与社会大分工、阶级分化相联系的。由于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每一个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每一个区域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城市在每个区域的数量、质量是不平衡的,但是这个不平衡不是不变的。在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较好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黄河中下游的城市逐渐开始衰落,反而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
——摘编自张忠贤《浅析中国古代城市
空间分布不平衡及其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B 据材料可知,辽河流域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及红山文化出土的天文、易学体系、数理逻辑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即村落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故选B项;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走向定居,农业的出现又推动了天文、数学等的发展,排除A项;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文明,而不是国家雏形,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遗址中出现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即具备国家雏形,排除C项;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C 村落共同体的意识有利于村落内部团结,但对于国家整体而言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管理,说明唐宋时期国家治理面临新的挑战,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同一村落内村民因地域关系而形成共同体意识而非血缘关系,排除A项;“消除”一词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村落内部具体的阶层变化,不能说明阶层流动受到制约,排除D项。
3.A 7世纪,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在英国出现了贸易小镇,它们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故A项正确。
4.D 根据材料“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可知,汉口镇的经济功能增强,军事职能相对减弱,故选D项;材料反映商业分工强化而非弱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汉口经济职能的强化,没有明确具体交通情况的变化和政府的具体经济政策,B、C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5.A 根据材料“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 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作坊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州商城有政治职能,城墙具有军事防御作用,同时还存在专门的手工业区域即具备经济职能,故选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前城市主要以政治及军事功能为主而非经济,排除D项。
6.C “唐代长安宫殿形成一个专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并位于全城北部的中央”体现了皇族为尊,“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体现了敬天法祖,这是儒家的理念,故选C项;两宋时期,坊市分区制度瓦解,排除A项;据材料“由于宫城位于北部,市被移至南部的住宅区内”可见宫城与市民距离变远,排除B项;材料只是介绍了唐代长安的布局,而没有说明后世必须以此为依据营建城市,排除D项。
7.D 中轴线以宫城正殿为基点,中央大街纵贯城廓结构,对全城道路结构起到重要的统领性作用,城内道路网络、城廓结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这一构造蕴含一定的“统一”思想,气势恢宏,反映了国家在都城建筑方面认同的统一性,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维新”,且该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都城中轴线制度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产物,排除B项;都城中轴线一般坐北朝南,且纵贯城廓结构,看不出“天圆地方”的理念,排除C项。
8.B “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这都属于文化教育发展的表现,所以说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故选B项;单凭一些教育机构和文化场所的新建不能说明加快了儒家学说普及的程度,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政区的设置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A 根据材料可知,神庙在西方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说明神权对西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故选A项;神庙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神权的强大,不利于人文精神的萌发与发展,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神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过于强大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构建,排除D项。
10.D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更加完善,设计更加合理,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项正确;秦朝并没有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由民众主导,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城市是科技文化中心,排除C项。
11.B 据材料可知,美提拉城是一座发展宫廷制鞋业的城市,经济上依附于宫廷,故选B项;“众多的工匠专为王后供应鞋子”说明手工业产品的制作不是为了出售,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得不出“是古埃及的手工业中心”的结论,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黔、桂、湘交界地区,木楼仍随处可见主要和当地盛产杉木有关;蒙古高原的毡房用羊皮覆盖主要和气候寒冷有关;新疆焉耆县的房屋用芦苇扎院墙主要和博斯腾湖盛产芦苇有关。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明清时期的民居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C项正确。
13.(1)雅典城:因地制宜,顺势而建,布局灵活,无固定形制;长安城:遵循古制,营建时间长,布局规整,功能分区明确。
(2)经济:雅典商品经济繁荣,汉朝小农经济占主导;政治: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汉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化:雅典人文主义兴起,汉朝尊崇儒家的纲常伦理;地理:雅典城多山靠海少平原,汉长安城地处关中平原。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雅典城的特点:据材料一“雅典人利用天然的山地来建设城市和道路”可知因地制宜与顺势而建;据材料一“均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封闭”可知布局灵活与无固定形制。第二小问,长安城的特点:据材料二“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建制的特点”“到王莽时期还在城南大规模修建了礼制建筑群”可知遵循古制与营建时间长;据材料二“上述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特点”可知布局规整与功能分区明确。第(2)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角度进行分析。
14.示例
论题:明中叶以来,江南经济发展推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出现。
说明:南宋时,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民南迁,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明朝中叶,随着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形成了工商业市镇,如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明中叶以来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出现,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解析:据材料“城市的产生是与社会大分工、阶级分化相联系的”,可知城市产生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和阶级分化的基础上,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据材料“中国古代城市在每个区域的数量、质量是不平衡的”“黄河中下游的城市逐渐开始衰落,反而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可知中国古代城市分布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最终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超越了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江南城市的发展。总之,城市发展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反映。
3 / 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梳理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认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自然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 2.探究各地不同民居的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中西民居的不同特色,感受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原因: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与发展;房屋建造技术改进)。
2.村落的出现
(1)原因:    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    、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影响:为人们的    、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教材开发】
1.解读教材P56“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2.读教材P56“历史纵横”:分析这一遗址的史料价值。
我的思考: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传统村落的特点
  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具有保守性;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1.集镇的兴起
(1)原因: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
(2)过程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    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      。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    。
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古代集镇经历了由定期的市场向商业中心的演变,一些行政和军事城镇的商业职能逐渐增强)
(1)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    目的而设的。
(2)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宋代工商业政策相对宽松,草市发展较为迅速)。有些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3)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    集镇。
(4)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      。
概念阐释
集市和市镇
(1)从规模上看,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的活动场所,规模较小;市镇则是指较大的集镇,规模较大。
(2)从性质上看,集市是人们自由形成的聚集交易;市镇是行政划分的一定区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商业活动较为发达。
【教材开发】
 读教材P57“历史纵横”:指出汉口镇兴起的原因及其在清朝前期的发展状况。
我的思考:                      
                      
                      
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
1.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      生活的地区形成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城市的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      的中心场所。
3.中国古代的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      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因素是分封制,在该制度下,全国建立起许多作为统治和防卫中心的城市),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      、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4.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    、防御、宗教和    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    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 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          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拓展延伸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更安全: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政治、军事)
(2)更宜居:衣食住行、娱乐、教育、医疗等更方便。(文化、生活)
(3)更多商机:使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经济)
【教材开发】
 读教材P59图片“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和“历史纵横”:分析欧洲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
我的思考:                      
                      
                      
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是物化的历史和社会文明的象征,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1.影响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      水平与文化习俗。
2.两河流域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    构成。
3.古代埃及
(1)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人们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2)特点:有些房屋会留些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4.古代中国
(1)远古时期:巢居和    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2)先秦以来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      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3)明清时期
①结构:明朝时,    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      等。
5.古希腊罗马
(1)民居布局:带有      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    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从单一住宅到集体住宅的变化,适应了罗马帝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罗马城中大部分是复合式公寓。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6.古代北美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    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一块地方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拓展延伸
四合院建筑设计中体现的地理科学与人文秩序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建筑类型,四合院中体现的地理科学主要是采用围合形式,有利于通风采暖,形成冬暖夏凉的空间形态;而人文秩序则是长期形成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等有关文化人伦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开发】
 解读教材P61“史料阅读”。
我的思考:                      
                      
主题一 人烟辐辏——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视角1 古代村落的选址
史料 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村落由24户住家组成。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全部是悬山式屋顶。村子中央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可能是个集会场所,里面配备有炉子和面包窑。
探究 观察史料图片,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我的思考:                      
                      
视角2 明朝集镇的发展
史料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明朝集镇的发展出现的新气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3 中国古代的城市
史料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以服务行业和手工业为主,商业贸易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相对小一些。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职能是以政治军事为主,即使宋代以后,专门经济型城市虽有所发展,但在城市数量中仍占较小比例,中国传统城市没有特定的“圣地”,没有教堂或广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了从诗社、画社、酒肆、茶楼到瓦肆、勾栏等一系列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需求的场所。
——摘编自李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
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4 中古晚期西方城市的发展
史料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我的思考:                      
                      
1.明清集镇发展的特点
(1)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集镇发展各具特色。
(2)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3)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4)江南地区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
(5)贸易的商品以农民自给有余的农产品、农家副业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
(6)手工业技术进步,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2.古代中西方城市的异同及其成因
项目 古代西方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布局或 功能 依地形而建;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格局;拥有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突出经济功能,以“市”为主 严格礼制(等级),规范有序(如中轴对称);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有十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布局;功能分区;突出政治功能,以“城”为主
同:都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功能
发展 特点 中世纪城市长期自治 君主专制管辖,没有自治
同:城市规模都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成因 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有一定自治权 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君主专制下城市无自治权
同:都是在村落、集镇发展的基础上产生;都在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下而发展
1.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商船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形成了专业街肆。汉口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汉阳的经济辐射
B.地理位置优越
C.各地商帮的兴起
D.商业分工繁细
2.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经济水平的差距
B.传统文化的优劣
C.审美取向的不同
D.政治传统的差异
主题二 因地宜居——古代世界各地的民居
视角1 “家族观念”影响下的古代中国民居
史料 《丧服·小记》中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世界文明国家中,只有中国把社会的秩序具体的用空间表现出来。如中国北方的代表性民居北京四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倒座和后罩房及周围辅助用房为家中佣人用房,整个院落的建筑秩序反映了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礼制。南方民居如潮汕大型住宅同样如此,如潮汕著名的许驸马府,中心为三进五间,周围有一重从厝或二重从厝,后有后仓屋,周围用房围合出狭小的天井院落,以中厅等为构图中心的尚“中”观念,最符合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
——摘编自李月、廖方方等《“家族观念”影响下的中西方传统民居》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民居的特点,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特点形成的历史条件。
我的思考:                                            
视角2 古罗马的住宅建筑
史料 罗马的富裕和精英阶层住宅多幕斯是一种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四周用厚实的围墙与外界隔开,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界相连,还往往关着。多幕斯中,值得介绍的首先是前厅,位置一般在进入大门一段过道的尽头,前厅的顶部往往开有天窗,正对着地面上的集水池。作为富人的建筑,多幕斯的主要材质是大理石,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在拥挤的罗马城有这样一座居所,是少数人能拥有的幸运。
——摘编自《古罗马繁荣的“地产业”:
富人与平民,等级分明的住宅建筑》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多幕斯建筑设计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我的思考:                                            
世界各地民居的特色及影响因素
1.特色
(1)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朝阳地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类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乡土民居还反映出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出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国家制度和政策等。
3.四合院(如图)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北房南向是正房,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多为子孙们的住房,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据此可知,中国古代四合院(  )
A.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民居形式
B.是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
C.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
D.体现了长幼有序的设计理念
4.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  )
A.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B.影响了后世的城市住房设计
C.是阶层分化出现的原因
D.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
城乡发展一体化
材料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优化城镇和农村发展布局。加快完善镇村规划体系,不断增强新城功能,分类推动镇村的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摘编自秦丽萍《以城镇化促进
城乡发展一体化》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
(1)古往今来,各地先民用自己的方法与智慧总结四时百物的规律,以此形成聚落,建设自己的家园。古人力求与自然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的生态观开始逐步形成。
(2)从村落到集镇、再到城市,古代人类居住条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增多,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缩影。随着文明进步,世界各地民居也成为不同文化、文明的符号,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2.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村落的 产生 ①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②注重:村落的产生发展与经济、文化的关系
集镇的 出现与 城市的 产生 ①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和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②注重: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集镇的发展与特征;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联系;认识中西方城市反映出的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差异
世界 各地 的民居 ①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是由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②注重:世界各地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西汉晁错在申述“徙民实边”的主张时说:“(新建城邑)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这反映了当时(  )
A.民众居住条件优越
B.政府借此解决王国问题
C.民居等级差别显著
D.建筑规划注重地理环境
2.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3.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这表明古代希腊(  )
A.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
B.基督教神学确立为统治思想
C.城市布局整齐、对称
D.城市建筑深受政治军事的影响
4.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活动实现常态化
B.“市”的设置突破时空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D.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渐凸显
5.据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姑苏志》记载,苏州府所属各州县的市镇十分稠密,吴县有六镇一市,长州县有三镇五市,昆山县有五镇四市,常熟县有五镇九市,吴江县有四镇三市,嘉定县有八镇九市。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苏州地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C.区域间有不同的市场需求
D.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6.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2.(1)农业 (2)两河流域 (3)住宅 (4)定居
教材开发
1.提示:史料反映了穴居伤害健康,随着农业产生,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古代先民从穴居到地面筑屋定居(民居)。
2.提示:属于一手史料。为研究远古两河流域的村落、定居生活和原始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知识点二
1.(2)①手工业 ②经济中心 ③集镇
2.(1)军事 (3)工商业 (4)专业分工
教材开发
 提示:
原因:汉水改道成为避风良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人和商船到此聚居;商品经济发展。
状况:市场规模更大;涌现特色商业街;出现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
知识点三
1.苏美尔人
2.宗教祭祀
3.(1)手工业区 (3)天子王城
4.(2)行政 商业 道路 手工业者和商人 
教材开发
 提示:道路和排水系统发达;神庙和广场处于核心位置;巧用地形,布局不讲究对称和规范;广场、竞技场、剧院等公共娱乐场地多。
知识点四
1.社会经济
2.(2)②主室
4.(1)穴居 (2)①等级观念 (3)①砖木 ②福建土楼
5.(1)列柱围廊 (3)拱券
6.(1)圆锥形
教材开发
 提示:史料反映了古罗马公寓的特点:公寓为私人承建,以契约形式出租;公寓一楼是店铺、前廊,楼上是居室;公寓由其指定的奴隶管理。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村落一般选择在有风、水、阳光、便于进行农业活动和食物生产等的地方。
视角2 提示:
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
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视角3 提示:
特点:商业贸易对城市发展贡献较小;城市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城市生活化气息浓厚(城市生活的宗教色彩较弱)。
原因:小农经济占主体;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推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
视角4 提示:
表现:城市新兴经济制度的出现;城市自治权的获取;城市大学的发展。
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活学活用
1.B 根据材料“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商船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可得出,汉口因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而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商业巨镇,B项正确;汉阳的影响有限,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帮,排除C项;材料与商业分工无关,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中西方的建筑风格存在巨大的差异,建筑风格是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受到政治特点的影响,因此是中西方政治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故选D项;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特点:讲究空间上的秩序性;布局体现严格等级观念;符合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
历史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儒家传统的家族观念。
视角2 提示:
特点: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前厅有天窗与集水池;多为大理石材质,凸显富丽堂皇。
目的:为了防盗安全;便于采光和搜集雨水;区分社会等级。
活学活用
3.D 根据材料可知,四合院的设计与布局体现了古代的等级秩序,体现了长幼有序的设计理念,D项正确;四合院主要是在北方一些地区,排除A项;“普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家国同构”,排除C项。
4.A 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它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故选A项;“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说的是对当时的影响,没有涉及后世,排除B项;阶层分化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虽然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公寓楼,但仅凭此不能得出罗马形成了统一的建筑规制,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D 材料“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体现的是地理环境对建筑规划的影响,D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与解决王国问题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居的等级差别,排除C项。
2.A 材料体现的是早期的村落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说明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大河并非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D 材料“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体现的是军事因素的影响,材料“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体现的是政治因素的影响。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古希腊城市建筑深受政治、军事的影响,D项正确;古希腊并未建立政教合一的体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督教神学,排除B项;C项是中国城市布局的特征,排除。
4.B 结合宋代城市发展的史实可知,“更为开放”指打破空间限制,坊市分离,“全天候”指打破时间限制,即“市”的设置突破时空限制,故选B项;夜市的出现体现“市”打破时间限制,片面反映题意,排除A项;宋代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政府直接监管,而不是不受监管,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宋代城市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无法得出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渐凸显的结论,排除D项。
5.D 市镇是商品交易的重要地点,市镇的密布充分说明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中市镇繁荣不符,排除;明朝时期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市镇数量的增加,并未说明市镇具体的商业经营类型,排除C项。
6.C 据材料可知,二者都体现了宗法伦理观念对民居建筑的影响,故选C项;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为集体性建筑,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徽州古村落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依山傍水,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 / 10(共105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本课
目标
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
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
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
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
影响 1.梳理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产生
和发展的历程,认识经济发展、社
会生活、自然条件对其产生的影
响。
2.探究各地不同民居的特征及其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中西民居的
不同特色,感受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
1. 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
演变(原因: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与发展;房屋建造技术改
进)。
(1)原因: 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表现:最早出现在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
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
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特点:村落建有 、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影响:为人们的 、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农业 
两河流域 
住宅 
定居 
2. 村落的出现
【教材开发】
1. 解读教材P56“史料阅读”。
提示:史料反映了穴居伤害健康,随着农业产生,为人类提供了稳
定的食物来源,古代先民从穴居到地面筑屋定居(民居)。
2. 读教材P56“历史纵横”:分析这一遗址的史料价值。
提示:属于一手史料。为研究远古两河流域的村落、定居生活和原
始农业、手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传统村落的特点
  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
村);具有保守性;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
和教化功能。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1. 集镇的兴起
(1)原因: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
(2)过程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 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
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
定地域内的 。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
方筑垒设防,形成 。
手工业 
经济中心 
集镇 
2.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古代集镇经历了由定期的市场向商业中心的
演变,一些行政和军事城镇的商业职能逐渐增强)
(1)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 目的而设的。
(2)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宋代工商
业政策相对宽松,草市发展较为迅速)。有些镇成为一级行
政机构所在地。
(3)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 集
镇。
(4)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 。
军事 
工商业 
专业分工 
概念阐释
集市和市镇
(1)从规模上看,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的活动场所,规
模较小;市镇则是指较大的集镇,规模较大。
(2)从性质上看,集市是人们自由形成的聚集交易;市镇是行政
划分的一定区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商业活动较
为发达。
【教材开发】
 读教材P57“历史纵横”:指出汉口镇兴起的原因及其在清朝前期
的发展状况。
提示:
原因:汉水改道成为避风良港,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人和商船到
此聚居;商品经济发展。
状况:市场规模更大;涌现特色商业街;出现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
知识点三 城市的产生
1. 产生: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 生活
的地区形成了城市。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
批早期城市。
2. 城市的含义: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
的中心场所。
苏美尔人 

教祭祀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 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
中心。
(3)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因素是分封
制,在该制度下,全国建立起许多作为统治和防卫中心的城
市),城邑选址、面积,以及城墙高度、城郭门数、道路宽
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
等, 、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手工业区 
天子王城 
3. 中国古代的城市
4. 西方古代的城市
(1)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 、防御、宗教和 的
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 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
建设的标准
欧洲中 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 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

行政 
商业 
道路 
手工业者和商人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拓展延伸
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更安全: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政治、军事)
(2)更宜居:衣食住行、娱乐、教育、医疗等更方便。(文化、
生活)
(3)更多商机:使人口、手工业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财富集中,促
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经济)
【教材开发】
 读教材P59图片“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和“历史纵横”:分析欧
洲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
提示:道路和排水系统发达;神庙和广场处于核心位置;巧用地形,
布局不讲究对称和规范;广场、竞技场、剧院等公共娱乐场地多。
知识点四 世界各地的民居(是物化的历史和社会文明的象征,体
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1. 影响因素: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当地的 水平与文
化习俗。
2. 两河流域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建筑材料: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建造房屋,用木
材作支撑屋顶的栋梁。
②布局: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基本上每
户建筑的结构都是相同的,由前庭、前室、 构成。
社会经济 
主室 
3. 古代埃及
(1)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人们用木桩搭建框
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
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2)特点:有些房屋会留些小洞或栅栏似的小窗,庭院是家庭活
动的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4. 古代中国
(1)远古时期:巢居和 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
建筑。
穴居 
(2)先秦以来
①设计:遵循严格的 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木构抬梁结构。
等级观念 
(3)明清时期
①结构:明朝时, 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现存的明清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
院,南方的徽派民居、 等。
砖木 
福建土楼 
5. 古希腊罗马
(1)民居布局:带有 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建筑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
普及。
(3)建筑特征:混凝土、 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4)集体住宅(从单一住宅到集体住宅的变化,适应了罗马帝国
社会发展的需要)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4世纪时,罗马城
中大部分是复合式公寓。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列柱围廊 
拱券 
6. 古代北美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 的
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一块地方
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
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圆锥形 
拓展延伸
四合院建筑设计中体现的地理科学与人文秩序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院落建筑类型,四合院中体现的地
理科学主要是采用围合形式,有利于通风采暖,形成冬暖夏凉的空间
形态;而人文秩序则是长期形成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男女
有别”等有关文化人伦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开发】
 解读教材P61“史料阅读”。
提示:史料反映了古罗马公寓的特点:公寓为私人承建,以契约
形式出租;公寓一楼是店铺、前廊,楼上是居室;公寓由其指定
的奴隶管理。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人烟辐辏——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视角1 古代村落的选址
史料 德国费德尔湖畔的艾希比尔村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村落
由24户住家组成。住家面向湖泊排列,全部是悬山式屋顶。村子中央
是公共广场。面对广场的房间,可能是个集会场所,里面配备有炉子
和面包窑。
探究 观察史料图片,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提示:村落一般选择在有风、水、阳光、便于进行农业活动和食物生
产等的地方。
视角2 明朝集镇的发展
史料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
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
全的镇至少有160个。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
产的作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
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明朝集镇的发展出现的新气象及其出现的
原因。
提示:
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
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视角3 中国古代的城市
史料 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以服务行业和手工业为主,商业贸易对城市
发展的贡献相对小一些。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政府的
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职能是以政治军事为主,即使
宋代以后,专门经济型城市虽有所发展,但在城市数量中仍占较小比
例,中国传统城市没有特定的“圣地”,没有教堂或广场。中国古代
城市形成了从诗社、画社、酒肆、茶楼到瓦肆、勾栏等一系列能够满
足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需求的场所。
——摘编自李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
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并
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提示:
特点:商业贸易对城市发展贡献较小;城市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
城市生活化气息浓厚(城市生活的宗教色彩较弱)。
原因:小农经济占主体;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推行;城市商品经济的
发展;传统文化的影响。
视角4 中古晚期西方城市的发展
史料 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
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
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
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
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
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
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
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
现,并说明其影响。
提示:
表现:城市新兴经济制度的出现;城市自治权的获取;城市大学
的发展。
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
统一事业;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1. 明清集镇发展的特点
(1)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集镇发展各具特色。
(2)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3)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4)江南地区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
(5)贸易的商品以农民自给有余的农产品、农家副业产品和手工
业品为主。
(6)手工业技术进步,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2. 古代中西方城市的异同及其成因
项目 古代西方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布局或 功能 依地形而建;市中心为
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
共广场,呈开放式格
局;拥有道路系统和供
水排水系统;突出经济
功能,以“市”为主 严格礼制(等级),规范有序
(如中轴对称);市中心突出位
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有十
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
布局;功能分区;突出政治功
能,以“城”为主
同:都具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功能 项目 古代西方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发展 特点 中世纪城市长期自治 君主专制管辖,没有自治
同:城市规模都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 成因 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城市有一定自治权 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君主专制
下城市无自治权
同:都是在村落、集镇发展的基础上产生;都在商品经济
发展推动下而发展
1.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
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商船也来此停泊,市
场开始出现。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
朝中期形成了专业街肆。汉口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 汉阳的经济辐射 B. 地理位置优越
C. 各地商帮的兴起 D. 商业分工繁细
解析: 根据材料“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相连的荒
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
港……商船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可得出,汉口因其有利的
地理位置而逐步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商业巨镇,B项正确;汉阳
的影响有限,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帮,排除
C项;材料与商业分工无关,排除D项。
2. 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整体呈方正规则形状,
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且居中分布,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
格限制。与中古时期的欧洲以教堂和市民广场为中心的开放式布局
形成鲜明反差。这一反差折射出两大文明(  )
A. 经济水平的差距 B. 传统文化的优劣
C. 审美取向的不同 D. 政治传统的差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西方的建筑风格存在巨大的差异,建
筑风格是政治的表现形式之一,受到政治特点的影响,因此是中西
方政治传统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建筑风格,故选D项;A、C两项材
料未体现,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
主题二 因地宜居——古代世界各地的民居
视角1 “家族观念”影响下的古代中国民居
史料 《丧服·小记》中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世界文明国家中,只有中国把社会的秩序具体的用空间表现出来。如中国北方的代表性民居北京四合院: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倒座和后罩房及周围辅助用房为家中佣人用房,整个院落的建筑秩序反映了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礼
制。南方民居如潮汕大型住宅同样如此,如潮汕著名的许驸马府,中
心为三进五间,周围有一重从厝或二重从厝,后有后仓屋,周围用房
围合出狭小的天井院落,以中厅等为构图中心的尚“中”观念,最符
合家族至上的权威崇拜心理。
——摘编自李月、廖方方等《“家族观念”影响下的
中西方传统民居》
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民居的特点,分析中
国传统民居特点形成的历史条件。
提示:
特点:讲究空间上的秩序性;布局体现严格等级观念;符合家族至上
的权威崇拜心理。
历史条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儒家传统的
家族观念。
视角2 古罗马的住宅建筑
史料 罗马的富裕和精英阶层住宅多幕斯是一种内向封闭式的结构,
四周用厚实的围墙与外界隔开,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界相连,还往往关
着。多幕斯中,值得介绍的首先是前厅,位置一般在进入大门一段过
道的尽头,前厅的顶部往往开有天窗,正对着地面上的集水池。作为
富人的建筑,多幕斯的主要材质是大理石,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在拥
挤的罗马城有这样一座居所,是少数人能拥有的幸运。
——摘编自《古罗马繁荣的“地产业”:富人与平民,
等级分明的住宅建筑》
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多幕斯建筑设计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其目的。
提示:
特点:内向封闭式的结构;前厅有天窗与集水池;多为大理石材质,
凸显富丽堂皇。
目的:为了防盗安全;便于采光和搜集雨水;区分社会等级。
世界各地民居的特色及影响因素
1. 特色
(1)重视环境、风水、落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处朝阳地
段,是全世界乡土地方性民居的建筑特色。
(2)世界各地人类的房屋多是以天然材料修建的,天然材料的运
用构成地方性民居的主要特征。
(3)乡土民居还反映出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
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民族、文化、
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反映出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
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
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2. 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国家制度
和政策等。
3. 四合院(如图)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北房南向是正
房,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
深较小,多为子孙们的住房,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据此可
知,中国古代四合院(  )
A. 成为我国各地基本的民居形式
B. 是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
C. 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
D. 体现了长幼有序的设计理念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四合院的设计与布局体现了古代的等级
秩序,体现了长幼有序的设计理念,D项正确;四合院主要是在北
方一些地区,排除A项;“普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体
现“家国同构”,排除C项。
4. 共和国时期的古罗马以庭院式住宅为主要形式,帝国时期则修建了
很多独栋公寓楼。这种独栋公寓楼往往有五六层,每层被分割成数
个独立套间,便于出租,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这种变化
(  )
A. 适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
B. 影响了后世的城市住房设计
C. 是阶层分化出现的原因
D. 使罗马形成统一的建筑规制
解析: 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多
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它适
应了罗马扩张的需要,故选A项;“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说的
是对当时的影响,没有涉及后世,排除B项;阶层分化出现于新石
器时代,排除C项;虽然帝国各地纷纷效仿修建公寓楼,但仅凭此
不能得出罗马形成了统一的建筑规制,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城乡发展一体化
材料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要坚持以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
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
获得感和幸福感。……要优化城镇和农村发展布局。加快完善镇村规
划体系,不断增强新城功能,分类推动镇村的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宜
居乡村。
——摘编自秦丽萍《以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
(1)古往今来,各地先民用自己的方法与智慧总结四时百物的规
律,以此形成聚落,建设自己的家园。古人力求与自然合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的生态观开始逐步形成。
(2)从村落到集镇、再到城市,古代人类居住条件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增多,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
的缩影。随着文明进步,世界各地民居也成为不同文化、文
明的符号,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2. 命题价值
角度 内容
村落的产生 ①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
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②注重:村落的产生发展与经济、文化的关系
集镇的出现与 城市的产生 ①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集镇逐渐形成,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和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②注重: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集镇的发展与特征;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联系;认识中西方城市反映出的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差异
角度 内容
世界各地的民居 ①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是由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②注重:世界各地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1. 西汉晁错在申述“徙民实边”的主张时说:“(新建城邑)相其阴
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
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
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这反映了当时(  )
A. 民众居住条件优越
B. 政府借此解决王国问题
C. 民居等级差别显著
D. 建筑规划注重地理环境
解析: 材料“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
然后营邑立城”体现的是地理环境对建筑规划的影响,D项正确;
A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与解决王国问题无关,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民居的等级差别,排除C项。
2. 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
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 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 大河是村落形成的直接前提
C. 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 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早期的村落主要出现在大河流域,说明村
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大河并非村落形成的直接
前提,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
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
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
活动中心。这表明古代希腊(  )
A. 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
B. 基督教神学确立为统治思想
C. 城市布局整齐、对称
D. 城市建筑深受政治军事的影响
解析: 材料“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
有城墙等防御设施”体现的是军事因素的影响,材料“城市的
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体现的是
政治因素的影响。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古希腊城市建筑深受政
治、军事的影响,D项正确;古希腊并未建立政教合一的体制,
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基督教神学,排除B项;C项是中国城市
布局的特征,排除。
4. 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
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
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
在(  )
A. 夜市经营活动实现常态化
B. “市”的设置突破时空限制
C. 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D. 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渐凸显
解析: 结合宋代城市发展的史实可知,“更为开放”指打破
空间限制,坊市分离,“全天候”指打破时间限制,即“市”
的设置突破时空限制,故选B项;夜市的出现体现“市”打破时
间限制,片面反映题意,排除A项;宋代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受
到政府直接监管,而不是不受监管,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宋
代城市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无法得出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渐凸
显的结论,排除D项。
5. 据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姑苏志》记载,苏州府所属各
州县的市镇十分稠密,吴县有六镇一市,长州县有三镇五市,昆山
县有五镇四市,常熟县有五镇九市,吴江县有四镇三市,嘉定县有
八镇九市。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苏州地区(  )
A.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
C. 区域间有不同的市场需求
D. 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解析: 市镇是商品交易的重要地点,市镇的密布充分说明江南
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中市镇繁荣不符,排
除;明朝时期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市
镇数量的增加,并未说明市镇具体的商业经营类型,排除C项。
6. 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
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
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据此可知,这些建筑形
式蕴含的共同文化特性是(  )
A. 中心突出且自由活泼 B. 讲究对称和主次分明
C. 重视血缘和伦理观念 D. 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
解析: 据材料可知,二者都体现了宗法伦理观念对民居建筑的
影响,故选C项;福建土楼的建筑风格为集体性建筑,建筑方式是
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A项与史实不符,
排除;徽州古村落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依山傍水,B项与史实不
符,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一、选择题
1. 研究表明,辽河流域距今8 000多年前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出土
的原始龙纹中蕴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红山文化时代的
易学体系、数理逻辑与之一脉相承,它们共同启发了《山海经》的
创作。这说明(  )
A. 天文学的进步使人类走向定居
B. 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C. 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国家雏形
D. 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辽河流域的兴隆洼原始村落遗址及红山文
化出土的天文、易学体系、数理逻辑启发了《山海经》的创作,即
村落聚居生活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故选B项;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
类走向定居,农业的出现又推动了天文、数学等的发展,排除A
项;中国原始村落孕育了文明,而不是国家雏形,大约相当于五帝
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遗址中出现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
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即具备国家雏形,排除C项;辽河
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唐宋以来,村落共同体的色彩日益浓厚,同一村落的村民之间命运
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同村落之间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村民的社
区观念远重于国家的行政区观念。这一现象表明唐宋时期(  )
A. 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B. 农村阶级矛盾消除
C. 国家治理面临新的挑战
D. 阶层流动受到制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村落共同体的意识有利于村落内部团结,但对于国家整
体而言不利于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管理,说明唐宋时期国家治理面临
新的挑战,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同一村落内村民因地域关系而形
成共同体意识而非血缘关系,排除A项;“消除”一词表述绝对,
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村落内部具体的阶层变化,不能说明阶层
流动受到制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奇平卡姆登镇是今天带有英伦风情的十大小镇之一,它最早可追溯
于7世纪,14、15前后成为英国重要的羊毛贸易地,是英国早期城
镇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世纪英国的贸易小镇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
B. 政府管理有效,社会秩序稳定
C. 地理位置重要,便于军事防御
D.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7世纪,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在英国出现了贸易小
镇,它们主要位于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故A项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明中期汉水改道后,汉口逐渐转变为避风良港,各处商民集聚,逐
渐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
布街、棉花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这一变化
反映了(  )
A. 商业分工趋于弱化 B. 汉口交通条件的改善
C. 抑商政策日益松弛 D. 集镇经济功能的增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清朝中期以后,汉口镇形成了白布街、棉花
街等专业街肆,汉口堡等防卫设施渐次拆除”可知,汉口镇的经济
功能增强,军事职能相对减弱,故选D项;材料反映商业分工强化
而非弱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汉口经济职能的强化,没有明确
具体交通情况的变化和政府的具体经济政策,B、C两项与材料不
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
960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
制骨作坊等。下列关于郑州商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设计凸显政治、经济及防御功能
B. 完全按照《周礼·考工记》的记载而建
C. 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D. 商业的发展是其建城的根本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郑州商城遗址,四周建有城墙,周长达6 960
米,城内东北部有宫殿区,城外有居民区、墓地、铸铜及制陶制骨
作坊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州商城有政治职能,城墙具有军
事防御作用,同时还存在专门的手工业区域即具备经济职能,故选
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C
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以前城市主要以政
治及军事功能为主而非经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唐代长安宫殿形成一个专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并位于全城北
部的中央;由于宫城位于北部,市被移至南部的住宅区内,传统的
面朝后市被颠倒过来;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
内分布。这种设计反映出(  )
A. 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 宫城市民距离拉近
C. 儒学影响城市布局 D.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唐代长安宫殿形成一个专区,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
并位于全城北部的中央”体现了皇族为尊,“宗庙和社坛仍按传
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体现了敬天法祖,这是儒家的理
念,故选C项;两宋时期,坊市分区制度瓦解,排除A项;据材料
“由于宫城位于北部,市被移至南部的住宅区内”可见宫城与市民
距离变远,排除B项;材料只是介绍了唐代长安的布局,而没有说
明后世必须以此为依据营建城市,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中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基本布局形制、都城建筑称谓、象征国家政权
的大朝正殿“居中”“居前”“居高”理念与都城中轴线制度延续
不断,从未因王朝统治者的族属不同而改变。这体现了都城文化的
特点是(  )
A. 守旧而又维新 B. 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C. 天圆地方理念 D. 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中轴线以宫城正殿为基点,中央大街纵贯城廓结构,对
全城道路结构起到重要的统领性作用,城内道路网络、城廓结构以
中轴线左右对称,这一构造蕴含一定的“统一”思想,气势恢宏,
反映了国家在都城建筑方面认同的统一性,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
“维新”,且该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都城中轴线制度
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产物,排除B项;都城中轴线一般坐北朝
南,且纵贯城廓结构,看不出“天圆地方”的理念,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沿岸城市因漕运而兴。这些以工商业者为主
体居民的城市中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
了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据此可知,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  )
A. 加快了儒家学说的普及
B. 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C. 改变了地方政区的设置
D.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范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不仅有府学(或州学、县学)、书院,甚至还新建了
不少文庙、贡院和藏书阁”,这都属于文化教育发展的表现,所以
说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助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故选B项;单凭一
些教育机构和文化场所的新建不能说明加快了儒家学说普及的程
度,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政区的设置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有学者指出,古希腊罗马城市建立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是在神庙前
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城市的神庙和诸
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说明在古代西方(  )
A. 城市发展受神权的重要影响
B. 城市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C. 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削弱
D. 城市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神庙在西方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说明神权对西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故选A项;神
庙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神权的
强大,不利于人文精神的萌发与发展,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神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过于强大不利于民主政治的
构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先秦时期,城市排水管道是方形和五角形。秦汉以后,出现圆形
排水管道,并在管道接口处使用了一大一小套接接口技术,使接
口处缝隙较小,此外,还在管道出口处设计了窨井,可定期清理
泥沙等杂物。这些变化(  )
A. 得益于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萌发
B. 表明民众主导城市建设
C. 使城市逐步成为科技文化中心
D.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更加完善,设
计更加合理,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项正确;秦朝并
没有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由民众主导,
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城市是科技文化中心,排
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美提拉城是古埃及的名城,其主导产业是制鞋业。城内众多的工
匠专为王后供应鞋子,没有处置产品的权力。由此可知,该城
(  )
A. 依赖于手工业的市场化
B. 经济上依附于宫廷
C. 是古埃及的手工业中心
D. 城市管理较为宽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提拉城是一座发展宫廷制鞋业的城
市,经济上依附于宫廷,故选B项;“众多的工匠专为王后供应
鞋子”说明手工业产品的制作不是为了出售,排除A项;材料中
没有比较,得不出“是古埃及的手工业中心”的结论,排除C
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在砖木结构逐渐成为房屋建筑主流的明清时期,盛产杉木的黔、
桂、湘交界地区,木楼仍随处可见;蒙古高原上的毡房用羊皮覆
盖,骨架枝条节点用皮条绑扎;在遥远的新疆焉耆县,房屋常用
博斯腾湖出产的芦苇扎院墙。这反映出明清时期的民居(  )
A. 适应复杂多变的气候
B.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C. 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
D. 体现森严的等级秩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黔、桂、湘交界地
区,木楼仍随处可见主要和当地盛产杉木有关;蒙古高原的毡房
用羊皮覆盖主要和气候寒冷有关;新疆焉耆县的房屋用芦苇扎院
墙主要和博斯腾湖盛产芦苇有关。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明清时期
的民居受制于资源环境差异,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是一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
独特的魅力。雅典人利用天然的山地来建设城市和道路,将城市
建设与复杂地理环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建筑就构成了城市的主
体。雅典城主要由卫城、神庙、广场、剧场、议事厅等组成,这
些建筑区域除卫城之外,均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封闭,它们混合在
一起,由城市交通网连接,一起组成了雅典城活跃而自由的城市
生活空间。
——摘编自白继萍《古典时期雅典城的城市布局
及规划思想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汉长安城从汉高祖定都开始,汉武帝时期对宫殿及其周边不
断修建与扩大,汉长安城的建设达到了顶峰,到王莽时期还在城南大
规模修建了礼制建筑群。汉长安城布局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关
于古代都城建制的特点。汉长安城的皇宫是未央宫,位于城的南部,
长安城北部是首都的主要市场——东市和西市。宗庙与社稷分别位于
未央宫东南和西南。上述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左祖右
社”特点。
——摘编自李毓芳《汉长安城的布局与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概括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在建设和规划方面的各自
特点。
答案:雅典城:因地制宜,顺势而建,布局灵活,无固定形制;长安城:遵循古制,营建时间长,布局规整,功能分区明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雅典城的特点:据材料一“雅典人利用天然的山地来建设城市和道路”可知因地制宜与顺势而建;据材料一“均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封闭”可知布局灵活与无固定形制。第二小问,长安城的特点:据材料二“充分体现了《周礼·考工记》关于古代都城建制的特点”“到王莽时期还在城南大规模修建了礼制建筑群”可知遵循古制与营建时间长;据材料二“上述布局,反映了都城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特点”可知布局规整与功能分区明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雅典城和汉长安城建设差
异的因素。
答案: 经济:雅典商品经济繁荣,汉朝小农经济占主导;
政治: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汉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
化:雅典人文主义兴起,汉朝尊崇儒家的纲常伦理;地理:雅
典城多山靠海少平原,汉长安城地处关中平原。
解析: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角度进行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
世界最早的城市发源地之一。城市的产生是与社会大分工、阶级
分化相联系的。由于各种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每一个
城市在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每一个区域在不同时
期也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城市在每个区域的数
量、质量是不平衡的,但是这个不平衡不是不变的。在隋唐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较好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黄河中下游的城市逐渐开始衰落,反而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
——摘编自张忠贤《浅析中国古代城市
空间分布不平衡及其特点》
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城市的
发展”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
述须有史实依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示例
论题:明中叶以来,江南经济发展推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大量出
现。
说明:南宋时,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民南迁,我国古代的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明朝中叶,随着江南地区农业、手工
业,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集镇
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形成了工商业市镇,如浙江崇德石
门镇榨油业发达,江苏吴江盛泽镇丝织业兴盛。明中叶以来工商
业市镇的大量出现,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城市的产生是与社会大分工、阶级分化相联系
的”,可知城市产生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和阶级分化
的基础上,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据材料“中国古代城
市在每个区域的数量、质量是不平衡的”“黄河中下游的城市逐
渐开始衰落,反而长江中下游的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可知中
国古代城市分布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最终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
超越了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
江南城市的发展。总之,城市发展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等社会条件的反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