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一 人类居住环境的演变1.古代居住环境:多样性人居环境。古代人居环境受自然地理、气候、经济与文化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居环境带有明显地域、民族特色,且呈现多样性的特征。例如,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住宅为联排式房屋,由于雨水稀少,以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作为建筑材料;古埃及为了防晒和防止热气进入,在房屋内壁涂泥,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并留有栅栏似的小窗;古罗马住宅则是以木、石、砖为建筑材料,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是典型特征。中国地域辽阔和多民族国家的特征,决定了南方干栏式楼居、北方四合院为主,另外还有窑洞、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多样式的居住环境。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趋同性人居环境。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工厂制度的确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时间要求与把握需更加精准,富人独栋别墅与产业工人拥挤、昏暗的公寓式住宅成为主要居住方式。伴随着煤炭能源的大规模采用以及交通工具的改变,环境污染、城市拥堵与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问题加剧。广大亚非拉地区,在工业革命冲击下的近代城市化开启,导致居住环境呈现新旧杂陈的局面。3.新科技革命时期:面向21世纪的生态、智慧城市人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层住宅的大量出现,人类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清洁能源的采用和对环境的重视、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社区管理等,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变得舒适。进入21世纪,建立生态、智慧城市人居环境成为发展趋势。但发展中国家在后工业化时代,环境污染、城市拥堵、贫富矛盾及其伴随人口激增导致的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社会发展,影响人居环境的改善。专题二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1.城堡性城市的崛起:古希腊罗马的城市首先用于满足军事防御需要,此时的城市大都建有城墙,城市的居民主要是军人和政府官员,战乱的时候,大量周边的农民就会涌入城市,成为暂时的避难所。2.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欧洲封建社会形成以后,大量工商业者为摆脱领主的控制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具有自治性质的城市,这些城市被称为“自由城市”。近代,这些城市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阵地。3.工业化城市的出现: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发端,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的模式,也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力催化剂——城市以工厂为中心聚集发展。此时的城市一般处于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工业生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4.消费性城市的发展:20世纪,城市化向健全城市设施方向发展,人们的娱乐、健康、教育等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城市逐渐成为国家消费能力最强的区域,第三产业不断发展,逐渐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专题三 世界近现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特点、动力和影响1.特点(1)城镇化进程的阶段特征明显。(2)城镇化发展不平衡。2.动力(1)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2)制度变迁和政府政策,影响城市化的进程。(3)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3.影响(1)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2)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的自由流动,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3)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改变了社会生活习俗。(4)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扰着近代工业城市。专题四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 自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社会的居住形式,经历了“村落—集市—集镇—城镇—城市”的过程。我国从古至今城市发展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经历了类似的过程。1.城市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时期(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城邑,是随着农业的出现,在村落、集镇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中国早期城市具有多元起源、不平衡发展并渐趋一致的特点,城市发展经历了城与市双轨并进的演进道路,政治因素在城市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夏朝都城阳城是真正意义上城市形成的标志,商朝都城殷已初具规模,周朝形成了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的城市营建制度。2.古代城市的发展时期(秦朝至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大一统”专制体制下,城市主要是官府政厅所在地,尤其是汉唐时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分区制度,城市实际上是政治都市。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城市呈波浪式发展,并渐趋成熟。宋朝以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3.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过渡时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出现通商口岸,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但近代城市的发展明显带有半殖民地性和分布不均衡性,城市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出现自来水及排水系统、近代化交通、通信和照明等基础设施,管理也逐步趋于近代化,出现近代警察等管理机构。4.近代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迅速发展,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推进,建设生态、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现代化城市服务设施日益完备,并出现了社区等现代化管理机构。1.(2023·全国甲卷26题)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2.(2023·新课标卷28题)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3.(2023·福建高考6题)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4.(2023·北京高考9题)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5.(2022·海南高考1题)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6.(2021·辽宁高考6题)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7.(2021·湖北高考9题)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单元总结提升真题演练1.B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夜市,经济发展也使得北宋居民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出现了瓦舍等供市民娱乐的场所,故选B项。红薯、玉米在明朝开始传入我国,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白银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排除C项。宋末元初棉花才大量传入中国内地,排除D项。2.C 根据材料时间15、16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东南沿海的渔村发展为一个典型的“宝货塞途”的商业市镇,这与明朝中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关,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城市发展水平提高,故选C项;朝贡贸易主要是官方贸易往来,无法体现民间经济状况,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由材料“宝货塞途”可知,该港口的发展依托商业,而不是农业,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时期,排除D项。3.C 通商口岸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工业企业和工人更容易集中在通商口岸地区,所以新设民族企业更容易在通商口岸地区招募工人,故选C项;新设企业招募工人的待遇只是相对较高,排除A项;新设民族企业招募工人只是用于工业生产,排除B项;招募工人是民族资本家的个人行为,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D项。4.A “村村通”工程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农村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故选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建设,排除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早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排除D项。5.B 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和房屋建造过程,无法体现集体劳作的形式,排除C项;传统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深受当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的限制,排除D项。6.A 根据材料可知,1865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灯,使用范围逐渐推广,根据材料“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了社会生活,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新兴产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的诉求,排除D项。7.A 根据材料可知,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957年的150万,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改变,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才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4 / 4(共32张PPT)单元总结提升专题一 人类居住环境的演变1. 古代居住环境:多样性人居环境。古代人居环境受自然地理、气候、经济与文化等因素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居环境带有明显地域、民族特色,且呈现多样性的特征。例如,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住宅为联排式房屋,由于雨水稀少,以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土坯作为建筑材料;古埃及为了防晒和防止热气进入,在房屋内壁涂泥,用椰子叶铺成屋顶,并留有栅栏似的小窗;古罗马住宅则是以木、石、砖为建筑材料,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是典型特征。中国地域辽阔和多民族国家的特征,决定了南方干栏式楼居、北方四合院为主,另外还有窑洞、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多样式的居住环境。2.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趋同性人居环境。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类的居住环境,工厂制度的确立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时间要求与把握需更加精准,富人独栋别墅与产业工人拥挤、昏暗的公寓式住宅成为主要居住方式。伴随着煤炭能源的大规模采用以及交通工具的改变,环境污染、城市拥堵与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问题加剧。广大亚非拉地区,在工业革命冲击下的近代城市化开启,导致居住环境呈现新旧杂陈的局面。3. 新科技革命时期:面向21世纪的生态、智慧城市人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层住宅的大量出现,人类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清洁能源的采用和对环境的重视、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社区管理等,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变得舒适。进入21世纪,建立生态、智慧城市人居环境成为发展趋势。但发展中国家在后工业化时代,环境污染、城市拥堵、贫富矛盾及其伴随人口激增导致的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社会发展,影响人居环境的改善。专题二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1. 城堡性城市的崛起:古希腊罗马的城市首先用于满足军事防御需要,此时的城市大都建有城墙,城市的居民主要是军人和政府官员,战乱的时候,大量周边的农民就会涌入城市,成为暂时的避难所。2. 工商业城市的兴起:欧洲封建社会形成以后,大量工商业者为摆脱领主的控制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具有自治性质的城市,这些城市被称为“自由城市”。近代,这些城市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的阵地。3. 工业化城市的出现: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发端,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的模式,也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力催化剂——城市以工厂为中心聚集发展。此时的城市一般处于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工业生产是城市的主要职能。4. 消费性城市的发展:20世纪,城市化向健全城市设施方向发展,人们的娱乐、健康、教育等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城市逐渐成为国家消费能力最强的区域,第三产业不断发展,逐渐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专题三 世界近现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特点、动力和影响1. 特点(1)城镇化进程的阶段特征明显。(2)城镇化发展不平衡。2. 动力(1)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2)制度变迁和政府政策,影响城市化的进程。(3)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3. 影响(1)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2)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的自由流动,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3)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改变了社会生活习俗。(4)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扰着近代工业城市。专题四 中国城市发展的历程 自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社会的居住形式,经历了“村落—集市—集镇—城镇—城市”的过程。我国从古至今城市发展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经历了类似的过程。1. 城市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时期(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城邑,是随着农业的出现,在村落、集镇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中国早期城市具有多元起源、不平衡发展并渐趋一致的特点,城市发展经历了城与市双轨并进的演进道路,政治因素在城市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夏朝都城阳城是真正意义上城市形成的标志,商朝都城殷已初具规模,周朝形成了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的城市营建制度。2. 古代城市的发展时期(秦朝至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大一统”专制体制下,城市主要是官府政厅所在地,尤其是汉唐时期,实行严格的坊市分区制度,城市实际上是政治都市。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城市呈波浪式发展,并渐趋成熟。宋朝以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坊市分区制度被打破,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3. 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过渡时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后,随着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出现通商口岸,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但近代城市的发展明显带有半殖民地性和分布不均衡性,城市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出现自来水及排水系统、近代化交通、通信和照明等基础设施,管理也逐步趋于近代化,出现近代警察等管理机构。4. 近代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迅速发展,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推进,建设生态、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现代化城市服务设施日益完备,并出现了社区等现代化管理机构。1. (2023·全国甲卷26题)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 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B. 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 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D. 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解析: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夜市,经济发展也使得北宋居民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出现了瓦舍等供市民娱乐的场所,故选B项。红薯、玉米在明朝开始传入我国,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白银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排除C项。宋末元初棉花才大量传入中国内地,排除D项。2. (2023·新课标卷28题)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 朝贡贸易繁荣 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 白银大量流入 D.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5、16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东南沿海的渔村发展为一个典型的“宝货塞途”的商业市镇,这与明朝中后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关,白银大量流入促使中国城市发展水平提高,故选C项;朝贡贸易主要是官方贸易往来,无法体现民间经济状况,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由材料“宝货塞途”可知,该港口的发展依托商业,而不是农业,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时期,排除D项。3. (2023·福建高考6题)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A. 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 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C. 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 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解析: 通商口岸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工业企业和工人更容易集中在通商口岸地区,所以新设民族企业更容易在通商口岸地区招募工人,故选C项;新设企业招募工人的待遇只是相对较高,排除A项;新设民族企业招募工人只是用于工业生产,排除B项;招募工人是民族资本家的个人行为,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D项。4. (2023·北京高考9题)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A. 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B. 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C. 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D. 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解析: “村村通”工程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农村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故选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三线建设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建设,排除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早在1956年底基本完成,排除D项。5. (2022·海南高考1题)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A. 人们的审美观念 B. 经济发展水平C. 集体劳作的形式 D. 传统文化习俗解析: 据材料“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可知船型屋的建造反映了当时黎族先民经济比较落后,筑房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使得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故选B项;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当时人们的具体劳作方式和房屋建造过程,无法体现集体劳作的形式,排除C项;传统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深受当地生产力水平和自然环境的限制,排除D项。6. (2021·辽宁高考6题)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A. 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B. 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C. 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D. 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65年上海开始使用煤气灯,使用范围逐渐推广,根据材料“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可知,近代物质文明影响了社会生活,故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新兴产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市民阶层的诉求,排除D项。7. (2021·湖北高考9题)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 “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B. 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957年的150万,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改变,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才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总结提升.docx 单元总结提升.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