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四)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C.“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 )A.突显政治、军事功能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C.大多建在战略要地D.缺少经济管理功能3.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位于信江和铅山河交汇处,水路直通鄱阳湖。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镇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据此可知( )A.区域位置影响城镇商贸发展B.内陆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商帮崛起推动长途贸易兴盛4.唐代,长安崇仁坊因离尚书省选院最近,故“选入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因是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据此可知,唐代 ( )A.科举制打破了坊市制度B.城市内部格局有所突破C.官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D.城市商业活动时间受限5.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80年,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其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庙,现存的建筑还有山门、帕特农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堪称人类宝贵遗产和建筑精品。这体现出古代雅典 ( )A.注重宗教生活 B.实行民主政治C.教会权力较高 D.城市经济发达6.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经济发展落后 B.城邦意识至上C.贫富差别不大 D.人文思想盛行7.马克斯·韦伯在《城市》一文中,提到中世纪西欧城市这种“城市共同体”,大多具备如下几个特征(见下表)。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 )“至少得具有” 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还得有的特征”一、防御设施二、市场三、自己的法庭、至少部分自己的法律四、相关的团体结社形式五、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A.城市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B.城市在封建国家占主体地位C.城市管理方式的自治化特色D.城市中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8.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建筑之特征”时写道:“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宅第、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以下为该学者总结的特征,与材料对应的是( )A.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B.建筑活动受道德及等级观念制约C.建筑所需材料多就地取材D.建筑技术重视师徒传授而不重视经验总结9.“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汉代洛阳 B.唐代长安C.宋代东京 D.清代苏州10.在17世纪的欧洲,夜生活只出现在上层贵族阶层中;到18、19世纪,夜生活开始从贵族圈子扩展至普通民众,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势力的日益衰落B.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C.照明技术的不断改进D.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11.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此前修筑的城墙堡垣,地方政府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马路。1914年冬,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上海城墙全部拆除。城墙的拆除反映了( )A.中国近代城市半殖民地程度增强B.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C.商品经济作用下城市的逐步发展D.封建统治力量在城市的不断强化12.据统计,1949年底我国设市的城市增加到136个,到1957年,市建制增加到177个。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人口由5 765万人增加到9 9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6%增长到15.4%。这些变化有利于当时我国( )A.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3.当前,中国已形成了一批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水平较高,部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化水平已超过88%。这主要得益于( )A.中外交往的密切 B.中国政策的引导C.民营企业的崛起 D.国企改革的深化14.1848年,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55年,伦敦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建设。到19世纪60年代,欧洲各城市初步建成了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欧洲国家的这些举措 ( )A.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B.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C.摒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推动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15.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分布在住宅区附近的机器工厂,成为上海居民投诉最多的对象。留声机、广播等新器物的流行与集聚,也导致邻里因噪音问题纠纷不断。这表明上海 ( )A.政府管理职能相对欠缺 B.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经济秩序出现混乱 D.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16.下表是世界各地区的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状况统计。据此可知 ( )地区 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005年) 生活在贫民区的人口比率(%)(2005年) 公共卫生得到改善的人口比率(%)(2004年) 拥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率(%)(2004年)世界 906 .. 80 95非洲 1 589 51 62 84亚洲 1 577 35 74 94欧洲 631 .. 97 100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海地区 820 27 86 96北美洲 303 .. 100 100大洋洲 477 .. 98 98注:两个圆点(..)表示数据无法获得。A.人口密度影响了公共服务 B.经济水平影响了城市的发展C.发达国家解决了贫困问题 D.城市发展关注生活环境改善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区域,以便其居住者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下面是我国古代部分都城的城市布局示意图。材料二 中国古代六大古都及其当时的朝代、名称一览表:六大古都 当时的朝代、名称西安 (西周)镐京、(西汉、北周、隋唐)长安洛阳 (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开封 (后梁)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京北京 (燕国)蓟、(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南京 (东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明)应天府杭州 (吴越)杭州、(南宋)临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分布的主要区域,并分析其原因。(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天津部分城市道路的命名情况时间 道路命名举例19世纪60年代至 20世纪初 巴黎路、维多利亚道、牛津道、穆姆路(德国建)、罗马道、但丁路、福岛街、扶桑街、尼古拉路、贝加尔路、一号路(比利时建)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 中山路、民主路、光复道、博爱道、张自忠(抗战中牺牲的国民政府高级将领)路、平津道、胜利路、解放路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建国道、新华路、建设道、鞍山道、光明道、红旗路改革开放至今 港西路、航海道、华科十路、创新二路、振兴大道、亚洲路、欧洲路、非洲路、美洲路、澳洲路、富强路、和谐路、文明路——摘编自雷露《从道路名称看城市文化——以天津市为例》依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买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摘自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1949年的98个增加到1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摘自宁克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10分)20.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目录 子目 关键词摘编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村落的产生 人类、农业、居住形式、公共活动场所集镇的出现 生产力、交换、财富和人身安全、市场城市的产生 功能、布局、典型代表世界各地的民居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演进 工业革命居住条件的改善 居住、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发展 自来水、电力、交通、通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交通、贫富——《经济与生活》第四单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四单元的内容主旨。(要求:主旨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单元质量检测(四)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是远古时期“就陵阜而居,穴而处”,C项正确;A项是描述唐朝都城长安,排除;B项描述的是明清时期汉口镇,D项描述的是西周都城,均非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排除。2.A 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前,城市主要起到防卫和保护臣民的作用,即突显政治和军事功能,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知,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既可以保卫统治者,也保护臣民,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城市的选址是否在战略要地,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否缺少经济管理功能,故D项错误。3.A 河口镇位于水路发达的地区,到清朝乾隆年间商业得到较大发展,体现了交通通畅促进商业繁荣,故选A项;材料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B项;交通条件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但“决定”说法绝对,排除C项;仅通过河口镇一地的发展情况无法体现长途贸易兴盛,且材料未涉及商帮,排除D项。4.B 唐朝后期商业活动突破了东西两市的范围,原本是居民区的崇仁坊也具有商业功能,说明城市内部格局有所突破,故选B项;坊市制度在唐代一直存在,且打破坊市制度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唐朝仍严格执行坊市制度,排除C项;“时间受限”与材料“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相悖,排除D项。5.A 据材料可知,雅典卫城中有雅典娜神庙、帕特农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说明古代雅典注重宗教生活,故选A项;实行民主政治与“雅典娜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不符,排除B项;古代雅典崇拜神强调的是注重宗教生活,与教会权力较高无关,排除C项;D项与“雅典娜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不符,排除。6.B 根据材料可知,富人和穷人住着几乎相同的房子,且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反映了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意识,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而不是贫富差别不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意识,而不是人文思想盛行,排除D项。7.C 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除表现出较强的工商业性格外,还有自己的法庭、部分自己的法律以及部分自律性和自主性,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管理方式有自治化特色,故选C项;中世纪西欧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特征,并不能说明城市的地位,排除B项;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于近代,排除D项。8.B 据材料可知,宫馆、台榭、宅第和园林的修建被认为是君王骄奢的表现,同时也是臣民奢侈僭越的表现,所以修建宫馆等建筑活动受到了道德及等级观念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中抑制建筑活动的是道德和等级观念,并未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对于建筑所需的材料是否就地取材没有提及,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建筑技术问题,排除D项。9.C 结合所学可知,“市”是指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城区即市区”反映了城市中居住区与商业区融为一体;宋代以前,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坊与市严格分开,政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宋代时,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因此C项正确。10.D 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C两项是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具体表现,均排除。11.C 在绅商的要求下,汉口城墙堡垣、上海城墙被拆除,这是因为原有的城墙,即坊市制度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反之城墙的拆除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城墙的拆除是应绅商的要求,排除A、B两项;城墙的拆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削弱封建统治力量,排除D项。12.A 材料“1949年底我国设市的城市增加到136个,到1957年,市建制增加到177个”体现的是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这主要和“一五”计划的推行有关,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13.B 材料主要表达了中国城市化水平高,中国城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政策的正确性,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中国政策引导所体现的一方面,排除。[WT][WT]14.B 据材料“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建设”“建成了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可知工业革命以来的欧洲国家逐渐重视城市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医疗卫生问题,故选B项;公共卫生医疗问题只是城市化过程中诸多问题中的一类,“解决了”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时期,欧美国家逐步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15.D 材料中种种现象充分表明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故选D项;材料未述及政府是如何处理这些投诉与纠纷的,排除A项;投诉与纠纷大量出现仅能够说明上海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不能据此扩大为“矛盾尖锐”,并且邻里纠纷也不属于“阶级矛盾”的范畴,排除B项;投诉与纠纷大量出现属于社会现象,与“经济秩序”无关,并且仅通过材料并不能扩大为“混乱”,排除C项。16.B 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拥有安全饮用水和公共卫生得到改善的人口比例均比较高,而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这一比例则较低,说明经济水平影响城市的发展,故选B项;非洲和亚洲城市人口密度大致相同,但生活在贫民区的人口比率和拥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率有很大差异,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对城市公共服务状况的影响,排除D项。17.(1)特点:中轴对称;街道分明,坊市(居民区和市场)分开;凸显皇权至上理念。(2)主要区域:北方黄河流域。原因:北方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重心;北方交通条件相对优越;北方开发较早;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解析:第(1)问,据示意图可知,全城以朱雀街为中轴线,呈左右对称;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得出街道分明,坊市(居民区和市场)分开;皇城、宫城坐北朝南、处于北部中心位置,得出凸显皇权至上理念。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唐朝长安城、材料二中的古代六大古都只有南京、杭州位于南方,其他位于北方,得出北方黄河流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从北方地位、交通、历史、观念等方面来分析。18.示例论题:天津市的街道命名反映了时代变迁。阐述:天津是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受西方影响较深,所以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天津市的街道命名带有明显的外国特色,这体现了天津作为通商口岸受到西方较大的影响;进入20世纪初,天津市的街道命名体现了革命、自由的精神,这与20世纪前半期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街道命名多与新中国成立以及经济建设有关;改革开放后,天津作为对外开放城市,街道的命名更具有国际化的色彩。综上,天津市的街道命名实际上是时代变迁的体现。解析:首先确定论题,据表中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天津市街道的命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将命题定为天津市的街道命名反映了时代变迁。其次,分阶段探讨天津市街道命名的原因,进行阐述即可。若从其他角度总结论题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最后,进行总结升华。19.(1)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疾病流行。特点:注重规划;政府干预;加强立法。(2)成就: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中西部城市发展);城乡矛盾有所缓解,并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城市经济恢复和发展。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或“一五”计划的完成);三大改造的推进和完成;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可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材料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可得,环境污染严重和疾病流行。第二小问,由材料一“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可得,注重规划和政府干预;由材料一“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住宅与规划法》”“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等信息可得,加强立法。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到1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1949年的98个增加到140个”可得,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多;由材料二“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可得,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中西部城市发展);由材料二“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可得,城乡矛盾有所缓解,并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由材料二“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得,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城市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或“一五”计划的完成),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三大改造的推进和完成,促进了城乡关系的缓和与城乡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对城市进行改造和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0.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繁荣。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城市具有政治、经济、生活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民居也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也日益加剧。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如由材料“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从古代的村落、集镇到近代城市的发展,可得出内容主旨: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其次,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居住形式由村落到城市的发展原因。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5 / 5(共56张PPT)单元质量检测(四)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A.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 “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C. “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D.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是远古时期“就陵阜而居,穴而处”,C项正确;A项是描述唐朝都城长安,排除;B项描述的是明清时期汉口镇,D项描述的是西周都城,均非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 《墨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也”;《博物志·卷八》中“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战”;《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突出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A. 突显政治、军事功能B. 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C. 大多建在战略要地D. 缺少经济管理功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前,城市主要起到防卫和保护臣民的作用,即突显政治和军事功能,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知,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既可以保卫统治者,也保护臣民,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城市的选址是否在战略要地,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否缺少经济管理功能,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3. 江西省铅山县河口镇,位于信江和铅山河交汇处,水路直通鄱阳湖。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镇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据此可知( )A. 区域位置影响城镇商贸发展B. 内陆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 商帮崛起推动长途贸易兴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河口镇位于水路发达的地区,到清朝乾隆年间商业得到较大发展,体现了交通通畅促进商业繁荣,故选A项;材料与资本主义萌芽无关,排除B项;交通条件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但“决定”说法绝对,排除C项;仅通过河口镇一地的发展情况无法体现长途贸易兴盛,且材料未涉及商帮,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4. 唐代,长安崇仁坊因离尚书省选院最近,故“选入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因是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据此可知,唐代( )A. 科举制打破了坊市制度B. 城市内部格局有所突破C. 官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D. 城市商业活动时间受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唐朝后期商业活动突破了东西两市的范围,原本是居民区的崇仁坊也具有商业功能,说明城市内部格局有所突破,故选B项;坊市制度在唐代一直存在,且打破坊市制度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唐朝仍严格执行坊市制度,排除C项;“时间受限”与材料“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相悖,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5. 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80年,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丘上,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其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庙,现存的建筑还有山门、帕特农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堪称人类宝贵遗产和建筑精品。这体现出古代雅典( )A. 注重宗教生活 B. 实行民主政治C. 教会权力较高 D. 城市经济发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雅典卫城中有雅典娜神庙、帕特农神庙、厄瑞克忒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说明古代雅典注重宗教生活,故选A项;实行民主政治与“雅典娜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不符,排除B项;古代雅典崇拜神强调的是注重宗教生活,与教会权力较高无关,排除C项;D项与“雅典娜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6. 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经济发展落后 B. 城邦意识至上C. 贫富差别不大 D. 人文思想盛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富人和穷人住着几乎相同的房子,且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反映了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意识,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而不是贫富差别不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公民具有城邦至上的意识,而不是人文思想盛行,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7. 马克斯·韦伯在《城市》一文中,提到中世纪西欧城市这种“城市共同体”,大多具备如下几个特征(见下表)。这反映了中世纪的西欧( )“至少得具有” 较强的工商业性格“还得有 的特征” 一、防御设施二、市场三、自己的法庭、至少部分自己的法律四、相关的团体结社形式五、至少得有部分的自律性与自主性A. 城市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B. 城市在封建国家占主体地位C. 城市管理方式的自治化特色D. 城市中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除表现出较强的工商业性格外,还有自己的法庭、部分自己的法律以及部分自律性和自主性,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城市管理方式有自治化特色,故选C项;中世纪西欧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特征,并不能说明城市的地位,排除B项;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于近代,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8. 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建筑之特征”时写道:“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之依归,而宫馆、台榭、宅第、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以下为该学者总结的特征,与材料对应的是( )A. 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B. 建筑活动受道德及等级观念制约C. 建筑所需材料多就地取材D. 建筑技术重视师徒传授而不重视经验总结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可知,宫馆、台榭、宅第和园林的修建被认为是君王骄奢的表现,同时也是臣民奢侈僭越的表现,所以修建宫馆等建筑活动受到了道德及等级观念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中抑制建筑活动的是道德和等级观念,并未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对于建筑所需的材料是否就地取材没有提及,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建筑技术问题,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9. “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下列古代城市,展示了“城区即市区”阶段较早期面貌的是( )A. 汉代洛阳 B. 唐代长安C. 宋代东京 D. 清代苏州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市”是指专门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城区即市区”反映了城市中居住区与商业区融为一体;宋代以前,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制度,坊与市严格分开,政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宋代时,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因此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0. 在17世纪的欧洲,夜生活只出现在上层贵族阶层中;到18、19世纪,夜生活开始从贵族圈子扩展至普通民众,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封建势力的日益衰落B. 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C. 照明技术的不断改进D.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为居民提供照明,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C两项是城市化进程推进的具体表现,均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1. 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此前修筑的城墙堡垣,地方政府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马路。1914年冬,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上海城墙全部拆除。城墙的拆除反映了( )A. 中国近代城市半殖民地程度增强B. 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C. 商品经济作用下城市的逐步发展D. 封建统治力量在城市的不断强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在绅商的要求下,汉口城墙堡垣、上海城墙被拆除,这是因为原有的城墙,即坊市制度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反之城墙的拆除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城墙的拆除是应绅商的要求,排除A、B两项;城墙的拆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会削弱封建统治力量,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2. 据统计,1949年底我国设市的城市增加到136个,到1957年,市建制增加到177个。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镇人口由5 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6%增长到15.4%。这些变化有利于当时我国(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顺利推进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基本完成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材料“1949年底我国设市的城市增加到136个,到1957年,市建制增加到177个”体现的是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这主要和“一五”计划的推行有关,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3. 当前,中国已形成了一批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水平较高,部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化水平已超过88%。这主要得益于( )A. 中外交往的密切 B. 中国政策的引导C. 民营企业的崛起 D. 国企改革的深化解析: 材料主要表达了中国城市化水平高,中国城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政策的正确性,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中国政策引导所体现的一方面,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4. 1848年,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1855年,伦敦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建设。到19世纪60年代,欧洲各城市初步建成了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欧洲国家的这些举措( )A. 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B. 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C. 摒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 推动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据材料“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开始了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建设”“建成了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可知工业革命以来的欧洲国家逐渐重视城市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建设,有利于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引起的一系列医疗卫生问题,故选B项;公共卫生医疗问题只是城市化过程中诸多问题中的一类,“解决了”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时期,欧美国家逐步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无关,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分布在住宅区附近的机器工厂,成为上海居民投诉最多的对象。留声机、广播等新器物的流行与集聚,也导致邻里因噪音问题纠纷不断。这表明上海( )A. 政府管理职能相对欠缺B. 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尖锐C. 社会经济秩序出现混乱D. 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材料中种种现象充分表明城市化的弊端日益显现,故选D项;材料未述及政府是如何处理这些投诉与纠纷的,排除A项;投诉与纠纷大量出现仅能够说明上海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并不能据此扩大为“矛盾尖锐”,并且邻里纠纷也不属于“阶级矛盾”的范畴,排除B项;投诉与纠纷大量出现属于社会现象,与“经济秩序”无关,并且仅通过材料并不能扩大为“混乱”,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6. 下表是世界各地区的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状况统计。据此可知( )地区 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005年) 生活在贫民区的人口比率(%)(2005年) 公共卫生得到改善的人口比率(%)(2004年) 拥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率(%)(2004年)世界 906 .. 80 95非洲 1 589 51 62 8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地区 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2005年) 生活在贫民区的人口比率(%)(2005年) 公共卫生得到改善的人口比率(%)(2004年) 拥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率(%)(2004年)亚洲 1 577 35 74 94欧洲 631 .. 97 100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820 27 86 96北美洲 303 .. 100 100大洋洲 477 .. 98 98注:两个圆点(..)表示数据无法获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A. 人口密度影响了公共服务B. 经济水平影响了城市的发展C. 发达国家解决了贫困问题D. 城市发展关注生活环境改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 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拥有安全饮用水和公共卫生得到改善的人口比例均比较高,而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这一比例则较低,说明经济水平影响城市的发展,故选B项;非洲和亚洲城市人口密度大致相同,但生活在贫民区的人口比率和拥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率有很大差异,排除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对城市公共服务状况的影响,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发达、交通方便的区域,以便其居住者取得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下面是我国古代部分都城的城市布局示意图。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材料二 中国古代六大古都及其当时的朝代、名称一览表:六大古都 当时的朝代、名称西安 (西周)镐京、(西汉、北周、隋唐)长安洛阳 (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开封 (后梁)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京北京 (燕国)蓟、(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南京 (东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明)应天府杭州 (吴越)杭州、(南宋)临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都城布局的特点。(6分)答案:特点:中轴对称;街道分明,坊市(居民区和市场)分开;凸显皇权至上理念。解析:据示意图可知,全城以朱雀街为中轴线,呈左右对称;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得出街道分明,坊市(居民区和市场)分开;皇城、宫城坐北朝南、处于北部中心位置,得出凸显皇权至上理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分布的主要区域,并分析其原因。(8分)答案:主要区域:北方黄河流域。原因:北方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重心;北方交通条件相对优越;北方开发较早;传统政治观念的影响。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唐朝长安城、材料二中的古代六大古都只有南京、杭州位于南方,其他位于北方,得出北方黄河流域。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从北方地位、交通、历史、观念等方面来分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天津部分城市道路的命名情况时间 道路命名举例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巴黎路、维多利亚道、牛津道、穆姆路(德国建)、罗马道、但丁路、福岛街、扶桑街、尼古拉路、贝加尔路、一号路(比利时建)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 中山路、民主路、光复道、博爱道、张自忠(抗战中牺牲的国民政府高级将领)路、平津道、胜利路、解放路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时间 道路命名举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 建国道、新华路、建设道、鞍山道、光明道、红旗路改革开放至今 港西路、航海道、华科十路、创新二路、振兴大道、亚洲路、欧洲路、非洲路、美洲路、澳洲路、富强路、和谐路、文明路——摘编自雷露《从道路名称看城市文化——以天津市为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依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天津市的街道命名反映了时代变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阐述:天津是中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受西方影响较深,所以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天津市的街道命名带有明显的外国特色,这体现了天津作为通商口岸受到西方较大的影响;进入20世纪初,天津市的街道命名体现了革命、自由的精神,这与20世纪前半期中国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街道命名多与新中国成立以及经济建设有关;改革开放后,天津作为对外开放城市,街道的命名更具有国际化的色彩。综上,天津市的街道命名实际上是时代变迁的体现。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首先确定论题,据表中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天津市街道的命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将命题定为天津市的街道命名反映了时代变迁。其次,分阶段探讨天津市街道命名的原因,进行阐述即可。若从其他角度总结论题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最后,进行总结升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买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摘自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1949年的98个增加到1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摘自宁克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城市化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特点。(4分)答案: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疾病流行。特点:注重规划;政府干预;加强立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可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材料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可得,环境污染严重和疾病流行。第二小问,由材料一“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可得,注重规划和政府干预;由材料一“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住宅与规划法》”“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等信息可得,加强立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10分)答案:成就: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中西部城市发展);城乡矛盾有所缓解,并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城市经济恢复和发展。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或“一五”计划的完成);三大改造的推进和完成;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到1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1949年的98个增加到140个”可得,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多;由材料二“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可得,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中西部城市发展);由材料二“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可得,城乡矛盾有所缓解,并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由材料二“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可得,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城市经济恢复和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或“一五”计划的完成),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三大改造的推进和完成,促进了城乡关系的缓和与城乡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对城市进行改造和建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 揭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目录 子目 关键词摘编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村落的产生 人类、农业、居住形式、公共活动场所集镇的出现 生产力、交换、财富和人身安全、市场城市的产生 功能、布局、典型代表世界各地的民居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文化习俗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目录 子目 关键词摘编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的演进 工业革命居住条件的改善 居住、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发展 自来水、电力、交通、通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环境、交通、贫富——《经济与生活》第四单元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第四单元的内容主旨。(要求:主旨明确,线索清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超过300字。)答案: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农业出现以后,逐渐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村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村落的居民定期交换物品,逐渐形成集市。集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集镇。集镇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繁荣。随着居住人口的增多,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城市出现了。城市具有政治、经济、生活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民居也体现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水平与文化习俗。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也日益加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如由材料“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从古代的村落、集镇到近代城市的发展,可得出内容主旨: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其次,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居住形式由村落到城市的发展原因。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发展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演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单元质量检测(四)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docx 单元质量检测(四)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