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专题一 近现代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四个阶段
1.以水运为主的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水上运输在运输业的早期发展阶段起着主导作用,其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运输保障。1807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船的诞生,给古老的水运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一直到铁路大规模兴建之前,水上运输与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的其他陆上运输相比,在运输能力、运输成本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当时人们赖以依靠的主要运输方式。当时水运的发展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工业大多沿通航水道设厂。
2.以铁路为主的阶段(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1825年,英国在斯托克顿至达灵顿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由于铁路能够快速地、大量地运送旅客和货物,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期内,几乎垄断了陆上运输,它极大地改变了运输业的面貌,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运输工具。从此,工业布局摆脱了对水上运输的依赖,为深入内陆创造了条件,铁路也因此成为当时工业高速发展的先导,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3.公路、航空、管道运输崛起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先后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公路网,同时开始大量修建高速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和重建的汽车工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为提高,这为公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时间价值观念日益增强,而航空技术的巨大进步正好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航空运输在速度上的优势使其不仅在长途旅客运输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货运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3)管道运输具有成本低、输送方便、连续性好等优点,加之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迅速发展,管道运输在能源运输方面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4.五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在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中,水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运输方式既具有各自的优势和技术经济特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为了减少因不良竞争而造成的浪费和损失,需要有预见地、有计划地进行综合考虑,协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专题二 中国交通发展的历程
1.古代:秦朝时期,道路修筑成为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实行“车同轨”,构成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驰道四通八达。此后历代王朝都重视道路修筑,驿道、驿站遍布全国。在人工道路修筑的同时,政府加强人工运河的开凿,秦朝灵渠、隋朝大运河、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东线和南线两条航线。宋元时期,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尤其是罗盘针和天文定位技术的应用,远洋贸易频繁。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古代中国远洋航行达到顶峰。
2.近代: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交通工具火车机车、轮船和汽车等引入中国,唐胥铁路和京张铁路开辟了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的先河。“黄鹄号”蒸汽动力轮船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3.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汽车工业、轮船制造、飞机制造工业发展迅速。同时,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地下铁路和民用机场建设突飞猛进。到2020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专题三 海上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及原因
海上丝绸之路 新航路开辟
不 同 点 中心 中国 西欧
范围 太平洋和印度洋 全球海路
时代 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内容 丝绸、瓷器等 手工产品 金银、劳动力、廉价 商品、原料等
方式 和平交流 暴力掠夺
性质 朝贡贸易 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 加强了友好交往,双方受益 对西欧来说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对亚非拉来说意味着贫穷和灾难
意义 各国虽有交往但有限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原 因 模式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动机 友好交往 获取财富
1.(2023·北京高考2题)“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2023·重庆高考7题)如图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时事漫画(局部),它反映了(  )
A.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
B.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
C.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
D.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
3.(2023·浙江1月选考9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4.(2022·海南高考2题)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5.(2022·北京高考5题)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6.(2022·辽宁高考3题)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  )
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7.(2022·全国乙卷34题)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8.(2023·全国甲卷45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
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
——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
俄国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B 根据材料“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②符合题意;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说明汉代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④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繁荣,但无法判定是否为丝绸贸易,①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2.C 20世纪初,英国、俄国、日本对于老大帝国(中国)都注重瓜分中国的路权,并且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达成了瓜分中国的同盟,C项正确;“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的说法与材料图片中达成了瓜分中国同盟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的说法与清政府表面“国有”实则出卖铁路主权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英国主要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在东北地区,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苏两极对峙时期,中美关系紧张,中苏关系逐渐恶化,我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一些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故选A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B项。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排除C项。1995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
4.D 据材料“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知,汉代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和类似的管理机构,以确保国家政令在基层的畅通,故选D项;亭传邮驿是古代的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当时民间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排除B项;边疆稳定是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治理的结果,基层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乡里组织,排除C项。
5.D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选D项;长安城自公元前202年开始修建,而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才建立,“借鉴”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C项。
6.C 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建在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
7.B 根据“德国……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德国船队总吨位……发展至近200万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航运业的发展为德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助推德国进行海外扩张,故选B项;德国没有确立过“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项;19世纪后期德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电力、内燃机等方面的进步,而非蒸汽机的改进,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而非共和制国家,排除D项。
8.(1)特点:发展迅速;政府加强管理和支持;借助外来资金;由国家统一运营;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2)影响:农奴制改革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支持,推动铁路修建;政府积极干预铁路修筑,为其提供政策和基金支持,加强了对铁路建设和运营的控制;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突出,加速了俄国的铁路修筑重心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转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里……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可得出发展迅速;根据材料“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收入担保”可得出政府加强管理和支持;根据材料“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可得出借助外来资金;根据材料“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可得出由国家统一运营;根据材料“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可得出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可得出农奴制改革后,政府加强了对铁路建设和运营的控制;根据材料“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可得出政府积极干预铁路修筑,为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根据材料“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可得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突出,加速了俄国铁路修筑重心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劳动力,使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因此为俄国的铁路建设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支持,推动了铁路的修建。
4 / 4(共30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近现代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四个阶段
1. 以水运为主的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水上运输在运输业
的早期发展阶段起着主导作用,其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运输保
障。1807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船的诞生,给古老的水运业注入
了新的生命力。一直到铁路大规模兴建之前,水上运输与以人力、
畜力为主要动力的其他陆上运输相比,在运输能力、运输成本等方
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当时人们赖以依靠的主要运输方式。
当时水运的发展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早期工
业大多沿通航水道设厂。
2. 以铁路为主的阶段(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1825年,英
国在斯托克顿至达灵顿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标志着铁路时代
的开始。由于铁路能够快速地、大量地运送旅客和货物,在长达一
个世纪的时期内,几乎垄断了陆上运输,它极大地改变了运输业的
面貌,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运输工具。从此,工
业布局摆脱了对水上运输的依赖,为深入内陆创造了条件,铁路也
因此成为当时工业高速发展的先导,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3. 公路、航空、管道运输崛起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先后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公路
网,同时开始大量修建高速公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和
重建的汽车工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生
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为提高,这为公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雄
厚的物质基础。
(2)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时间价值观念日
益增强,而航空技术的巨大进步正好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
求。航空运输在速度上的优势使其不仅在长途旅客运输方面
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货运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3)管道运输具有成本低、输送方便、连续性好等优点,加之世
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迅速发展,管道运输在能源运输方面
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
4. 五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
来):人们认识到在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中,水路运输、铁路运
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运输方式既具有各自的优
势和技术经济特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为了减少因不良竞争而
造成的浪费和损失,需要有预见地、有计划地进行综合考虑,协调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专题二 中国交通发展的历程
1. 古代:秦朝时期,道路修筑成为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实行
“车同轨”,构成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驰道四通
八达。此后历代王朝都重视道路修筑,驿道、驿站遍布全国。在人
工道路修筑的同时,政府加强人工运河的开凿,秦朝灵渠、隋朝大
运河、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自汉代张骞出
使西域后,中国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东线和南线两条航线。宋元时期,随着造船
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尤其是罗盘针和天文定位技术的应用,远
洋贸易频繁。明朝郑和七次下西洋,古代中国远洋航行达到顶峰。
2. 近代: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交通工具火车机
车、轮船和汽车等引入中国,唐胥铁路和京张铁路开辟了中国人自
己修筑铁路的先河。“黄鹄号”蒸汽动力轮船试航成功,揭开了中
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
3. 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汽车
工业、轮船制造、飞机制造工业发展迅速。同时,高速公路、高速
铁路、地下铁路和民用机场建设突飞猛进。到2020年底,我国高速
公路、高速铁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专题三 海上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及原因
海上丝绸之路 新航路开辟
不 同 点 中心 中国 西欧
范围 太平洋和印度洋 全球海路
时代 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内容 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 金银、劳动力、廉价商品、原料等
海上丝绸之路 新航路开辟
不 同 点 方式 和平交流 暴力掠夺
性质 朝贡贸易 发展资本主义
结果 加强了友好交往,双
方受益 对西欧来说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对亚非拉来说意味着贫穷和灾难
意义 各国虽有交往但有限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原 因 模式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动机 友好交往 获取财富
1. (2023·北京高考2题)“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
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
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
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  )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 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 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 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解析: 根据材料“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
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
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②符合题意;
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说明汉代时
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④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
的繁荣,但无法判定是否为丝绸贸易,①不符合题意;根据材
料信息无法判定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③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2. (2023·重庆高考7题)如图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
时事漫画(局部),它反映了(  )
A. 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
B. 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
C. 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
D. 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
解析: 20世纪初,英国、俄国、日本对于老大帝国(中国)都
注重瓜分中国的路权,并且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达
成了瓜分中国的同盟,C项正确;“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
的说法与材料图片中达成了瓜分中国同盟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
“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的说法与清政府表面“国有”实则
出卖铁路主权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英国主要势力范围在长江中
下游地区,并不在东北地区,排除D项。
3. (2023·浙江1月选考9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 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 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 “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 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苏两
极对峙时期,中美关系紧张,中苏关系逐渐恶化,我国发扬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一些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故选A项。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排除B项。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
标,排除C项。1995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D项。
4. (2022·海南高考2题)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
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
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
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  )
A. 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
B. 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 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
D. 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
解析: 据材料“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可知,汉代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设置了一系列的驿站和类似的管理机
构,以确保国家政令在基层的畅通,故选D项;亭传邮驿是古代的
文书传递系统,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当时民间对外贸易的主要通
道,排除B项;边疆稳定是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治理的结果,基层
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地方乡里组织,排除C项。
5. (2022·北京高考5题)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
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
(  )
A. 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B. 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
C. 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D. 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
解析: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
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处处有路透长安”指条条路都可以
通向长安城,即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故
选D项;长安城自公元前202年开始修建,而罗马帝国公元前27
年才建立,“借鉴”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长安和罗
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状况,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东西方之间的文
化交流,排除C项。
6. (2022·辽宁高考3题)目前考古发现的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
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
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
河流。这体现了(  )
A. 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 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解析: 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
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
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建在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
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
7. (2022·全国乙卷34题)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
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
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
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
A. 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 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 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 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解析: 根据“德国……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
品”“德国船队总吨位……发展至近200万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航运业的发展为德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助推德国进行海外扩
张,故选B项;德国没有确立过“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项;
19世纪后期德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是电力、内燃机等
方面的进步,而非蒸汽机的改进,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
宪法》规定德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而非共和制国家,排除D项。
8. (2023·全国甲卷45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铁路建设较为缓慢。1855年,俄国铁路
总长度仅为980俄里。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
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并为私有铁路公司
作为建设资金的股票和债券提供5%的收入担保。1870—1880年,
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
金,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19世纪80年代至90
年代,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随着帝国主义在远
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
亚和远东地区。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
——摘编自张广翔、逯红梅《19世纪下半期俄国
私有铁路建设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后半期俄国铁路建设
发展的特点。
答案:特点:发展迅速;政府加强管理和支持;借助外
来资金;由国家统一运营;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1855年,俄国铁路总长度仅为980俄
里……至90年代末,铁路长达5万多俄里”可得出发展迅速;
根据材料“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收
入担保”可得出政府加强管理和支持;根据材料“俄国政府
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
以用于购买私有铁路公司的债券、股票等”可得出借助外来
资金;根据材料“政府全面收购私有铁路公司,统一运价”
可得出由国家统一运营;根据材料“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
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
利亚和远东地区”可得出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铁路建设
的影响。
答案:影响:农奴制改革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劳动力和资
金支持,推动铁路修建;政府积极干预铁路修筑,为其提供
政策和基金支持,加强了对铁路建设和运营的控制;帝国主
义之间的矛盾突出,加速了俄国的铁路修筑重心向中亚、西
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转移。
解析:根据材料“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又制定了一系列财政和行政管理措施”可得出农奴制改革后,政府加强了对铁路建设和运营的控制;根据材料“俄国政府将境外发行债券中约6亿卢布入账政府的专项铁路建设基金”可得出政府积极干预铁路修筑,为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根据材料“随着帝国主义在远东地区矛盾的加剧,90年代俄国铁路修建的重心转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可得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突出,加速了俄国铁路修筑重心向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解放了劳动力,使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因此为俄国的铁路建设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支持,推动了铁路的修建。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