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一、选择题1.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 )A.社会制度的更替 B.政治制度的调整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历史发展的进程2.14世纪时,由于教会难以对“黑死病”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当时欧洲人便各自给出如瘟疫产生是“因为人们衣服不得体”“因为小孩儿不服从父母”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这种现象( )A.实现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B.有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形成C.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D.有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3.19世纪中叶,由于大量人口流入,加上伦敦市的污水管道系统未连接到住宅区,当地居民便将污水排入泰晤士河,水源污染导致1854年伦敦霍乱大暴发。由此可以推断,霍乱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的迅猛推进B.化学工业产生严重污染C.医疗技术发展落后D.政府公共卫生意识淡薄4.《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 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两者共同反映了西汉( )A.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B.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C.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D.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5.图1、图2分别为(唐)敦煌莫高窟僧侣刷牙图和成都出土的唐代骨质牙刷柄图。这两则史料说明唐代社会已注意到( )A.文化政策对中西交流的贡献B.个人卫生保健的价值C.民众生存条件改善的必要性D.佛教对传统习俗的影响6.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7.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A.重在总结实践经验B.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C.重视医学理论建构D.蕴含着儒家文化的价值观8.《本草纲目》不仅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副。尤其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由此可见,李时珍( )A.医德高尚又不盲从古训B.集中药学之大成又有创新C.注重考证并且善于总结D.体察民情并彰显家国情怀9.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科目出现,如按摩科学、针灸科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这一现象( )A.有利于传统中医的专业化B.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C.体现出政府对中医的扶植D.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10.史书记载,北宋可能已有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方法的出现。明代隆庆年间,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已有人痘接种中心。到了清代,在康熙帝的提倡推广下,人痘接种法传到欧洲,英国的医生詹纳将之改造成牛痘接种法,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法能有效治疗天花B.明清时期中国用人痘接种法消灭了天花C.牛痘接种法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免疫学的诞生D.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医疗技术发展11.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A.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 B.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C.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 D.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12.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东北鼠疫肆虐,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仅用4个月就扑灭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这反映了( )A.当时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B.防治疫病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普及C.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重视防疫工作D.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盛唐时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当时政府采取的举措主要有:主编医学专著,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据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整理材料二 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其言生理也,根据于解剖、组织等学,非吾《铜人图》之粗疏而讹谬也;其言病理也,根据于种姓之遗传,微生物之研究,各种仪器之测候,非若望闻问切之粗略,阴阳五行之说之恍惚也……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蔡元培《医学丛书序》(1917年)(1)根据材料一,指出疫情频繁的原因,概括隋唐时期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在中医药方面的成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医学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战争与疫病材料 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场流感发源于美国堪萨斯州哈萨克尔县,由该县征召入伍的人将流感病毒带进了该州一个大型军事基地福斯顿军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其他美军基地及欧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这样席卷了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甚至波及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岛屿。交战国由于战时新闻管制,都对疫情轻描淡写,而当时中立国西班牙的媒体比较自由,经常反复报道,所以此次流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 大流感对战争资源(人力、物力)的供给和军队士气产生了影响。全球死于这场流感的人数,保守估计为3 000万人,也有人估计高达1亿人。流感不仅减少了增援部队,影响了战略物资的供给,还消耗着原本有限而宝贵的战地资源,医院床位、药品、医务人员、救护车、担架工等。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国国内政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方面也出现了崩溃,到处是饥饿与不满,而这一切都有流感的推波助澜。美国在巴黎和会中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威尔逊患上了流感。流感使威尔逊的精神在会议期间“崩溃”了,进而影响了他在和会中的决策。——摘编自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1)根据材料,指出1918年大流感是如何影响世界局势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1918年大流感中得到的认识。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1.D 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直接导致帝国瓦解,这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发展进程,D项正确;亚历山大之后的政权和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在社会制度方面有一致性,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2.D 14世纪人们对“黑死病”的原因给出了五花八门的不同答案,虽然不够科学,但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这有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选D项;14世纪的欧洲仍处于中世纪,尚未实现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中对“黑死病”原因的不同解释没有涉及公共卫生问题,排除B项;摧毁天主教会精神独裁的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排除C项。3.A 据材料“1854年伦敦霍乱大暴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所以导致瘟疫大规模流行,故选A项;化学工业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伦敦霍乱的发生是因为环境污染,不是医疗技术发展落后,排除C项;材料所述霍乱的暴发是由于水源污染,并不能说明政府公共卫生意识淡薄,排除D项。4.A 根据材料“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知,当时人们认识到疫病的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医治,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5.B 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唐代在刷牙方面已有记载、实物史料,说明此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个人卫生保健的价值,B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个人卫生,而不是民众生存条件的改善与否,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涉及,错误。6.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需求的推动,C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主要处于总结性的阶段,并未有理论性的重大突破,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医药学家仅仅是创立了温病学说,并未认识到传染病本质,B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7.D 根据材料“仁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以看出,古代医学中蕴含着儒家济世、“仁”的思想,反映出医学受到儒学的影响,D项正确。8.B 《本草纲目》介绍了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这说明李时珍集中药学之大成,且该书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尤其是在分类方面,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可见李时珍有所创新,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李时珍医德高尚,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李时珍注重考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李时珍体察民情的内容,排除D项。9.A 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科目出现”可知,中医在西医的影响下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故选A项;仅通过中医科学的分类更加细致,无法体现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中医开业的要求,不是扶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人们对中医的态度,排除D项。10.D 据材料可知,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播到欧洲被改造成牛痘接种法,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即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故选D项;人痘接种法是预防天花的,而不是治疗,排除A项;“消灭”说法错误,排除B项;牛痘接种法催生了现代免疫学,而非标志着现代免疫学的诞生,排除C项。11.B 材料讲述的是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制定检疫章程,实施检疫措施,这促进了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海关检疫主要是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能据此认为国外传染病严重,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D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任用抗疫人才和建立抗疫医疗设施对迅速扑灭疫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说明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就医学理念对抗疫的作用进行具体说明,排除B项;中国古代已经高度重视防疫抗疫工作,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排除C项。13.(1)原因:与战争、社会动荡相关。特点:政府救治与预防相结合;救治措施多样。成就:出现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和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本草》。(2)原因:伴随西学东渐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传入;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技术较为先进(实验科学、借助精密仪器或技术先进任意一点均可);传统中医停滞不前。影响:西医传入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中国人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冲击了传统医学地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安史之乱……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并结合所学得出与战争、社会动荡相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政府采取的举措……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并结合所学得出政府救治与预防相结合;据材料一“主编医学专著……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并结合所学得出抗疫救治措施多样。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并结合所学得出伴随西学东渐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传入;据材料二“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组织等学”并结合所学得出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技术较为先进;据材料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中医停滞不前。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并结合所学可从西医传入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中国人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等角度入手。14.(1)大流感由美国军队传播输入欧洲,并随着战争中军队调动蔓延到全球范围;流感造成兵员重大损失,消耗了后勤保障能力和战争资源,加速了一战的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因染上流感而影响了决策,对战后国际会议和世界格局有一定影响。(2)战争与疫病流行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许多大规模战争都伴随着传染病的暴发和蔓延;疫病流行对国家和国际局势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世界联系不断密切情况下,各国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利用国际话语权进行舆论战和新闻管制不利于疫病防治;要大力加强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要对人口流动和交通方式进行有效管理。解析:第(1)问,据材料“美国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其他美军基地及欧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这样席卷了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甚至波及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岛屿”得出大流感由美国军队传播输入欧洲,并随着战争中军队调动蔓延到全球范围;据材料“流感不仅减少了增援部队,影响了战略物资的供给,还消耗着原本有限而宝贵的战地资源,医院床位、药品、医务人员、救护车、担架工等”得出流感造成兵员重大损失,消耗了后勤保障能力和战争资源,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据材料“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威尔逊患上了流感。流感使威尔逊的精神在会议期间‘崩溃’了,进而影响了他在和会中的决策”得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因染上流感而影响了决策,对战后国际会议和世界格局有一定影响。第(2)问,据材料“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结合所学得出战争与疫病流行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许多大规模战争都伴随着传染病的暴发和蔓延;据材料“德国国内政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方面也出现了崩溃,到处是饥饿与不满,而这一切都有流感的推波助澜”得出疫病流行对国家和国际局势会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世界市场的相关知识得出在世界联系不断密切情况下,各国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据材料“交战国由于战时新闻管制,都对疫情轻描淡写”得出利用国际话语权进行舆论战和新闻管制不利于疫病防治;结合所学疫病的相关知识得出要大力加强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据材料“这场流感发源于美国堪萨斯州哈萨克尔县,由该县征召入伍的人将流感病毒带进了该州一个大型军事基地福斯顿军营”并结合疫病传播过程得出要对人口流动和交通方式进行有效管理。3 / 3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1.梳理古代疫病流行及防治的主要史实,认识古代疫病的影响及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作用。 2.学习中国古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理解中医学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 3.掌握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认识近代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1.疫病的概念:指由细菌、 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历史上的疫病(1)天花时间 概况古埃及时期 席卷 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罹患天花18世纪 肆虐欧洲,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中国清朝 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2)鼠疫①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 人口锐减一半。②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鼠疫是由于人类活动传播开来,它沿着重要的贸易通道自东向西迅速蔓延),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3)黄热病:17世纪暴发于墨西哥,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4)斑疹伤寒:20世纪早期,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5)流感: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死亡人口在2 000万人以上。3.历史上疫病的影响(疫病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1)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暴发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 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2)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公元前323年, 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帝国随之土崩瓦解。(3)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4)近代以来,疫病仍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造成人口大量死亡。4.历史上的疫病防治措施(1)重视公共卫生措施古罗马 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 当作重要工程中国 古代 ①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②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2)防治疫病的方法①东晋葛洪所著《 》记载了 对疟疾的治疗作用。②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 ,该法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3)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②隋唐时期:寺庙 也收治病人。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4)近代控制疫病传播的医学成就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 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②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 ,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教材开发】 读教材P82“史料阅读”:思考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我的思考: 思维点拨(1)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使欧洲经济生活受到重创;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孕育了及时行乐的现实主义;推动了技术的变革,意大利最初的资本家们开始寻求先进的技术以弥补因工人减少而产生的损失;推动医学法律的进步等。(2)近代以来疫病扩展的原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伴随殖民扩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的重视程度;科技水平;人口流动等。(3)古人值得借鉴的防治疫病的措施: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依靠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知识点二 中医药的成就1.战国时:扁鹊用 四诊法进行诊断。2.战国至西汉间:《 》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3.东汉晚期(1)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 ”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2)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4.唐朝(1)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 》,被后人尊称为“药王”。(2)《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5.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 ”。6.针灸学: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它建立在 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接受。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在 方针的指导下,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3)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 。(4) 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随着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国际化,中医药学越来越为世界所重视,广泛应用于保健和医疗)。【教材开发】1.读教材P85“历史纵横”针灸铜人:思考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怎样看待北宋针灸铜人的发明?我的思考: 2.读教材P85“学思之窗”: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我的思考: 知识点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西医发展: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 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 》,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2)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3)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2.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当时中国相对保守,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度有限)。(2)鸦片战争后①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方教会医院在为病人治病的同时,宣传西方宗教和医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己的西医逐渐兴起)。②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这些技术在临床运用中有明显的疗效,这是西医在中国越来越被大众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③西医院校建立,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3)影响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拓展延伸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教会医院和西医院校的建立,近代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观念才真正引入中国。【教材开发】 读教材P86图片“来水亭”:思考此建筑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我的思考: 主题一 没有硝烟的战争——历史上疫病的流行视角1 明代华北鼠疫的流行史料 华北社会在战争和鼠疫的共同侵袭下度过了明代末年的最后时期。在明清之际华北三省的死亡人口中,至少有500万人口死于鼠疫。在万历及崇祯年间华北两次大的鼠疫流行中,三省死亡人口合计超过1 000万。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摘编自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疫病的影响。我的思考: 视角2 鼠疫流行与英国的应对史料 17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新一轮鼠疫和饥荒。当局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一些病人被送到城外的房子或棚屋隔离起来,主要的还是封户进行隔离。受“预定论”思想影响,染疫病人自我隔离,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枢密院颁布《条例集》,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所有政府官员的监督问责机制,英国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防疫体系,同时还建立了以堂区为单位征收济疫税的新制度,使经费筹措变得世俗化和规范化。当伦敦大瘟疫消息传到西南边陲小镇泰特伯里时,当地立即召开居民大会,制定防疫条例和法规,禁止任何外来人口和货物进入。——摘编自向荣《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与意大利和英国的社会应对》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应对疫情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我的思考: 历史上主要疫病流行的特点、原因及影响(1)特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危害性极大。(2)原因:人祸如腐败、战争、动荡、饥荒等;天灾如气候、环境变化等;不良习俗等使公共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人口流动;防疫意识和防疫措施差等。(3)影响世界 格局 加速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衰落;是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等国家 治理 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职能经济 劳动力紧缺,引发饥荒、混乱等,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教育 推动教会教育向世俗教育转变;大学教育受到冲击;拉丁文向地方民族语言转变社会 思想 禁欲主义逐渐被享乐主义、人文主义取代,科学、理性精神萌芽,卫生观念得到增强医学 促进了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1.在中世纪的西欧,瘟疫被认为是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患病之人是因自身罪恶而致病的;14世纪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瘟疫只是一种生理病痛,只要措施得当是可以战胜的。这一转变( )A.反映了人们对疫病的理性认识B.得益于瘟疫传播途径被阻断C.说明宗教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D.是近代科学革命兴起的结果2.历史上,霍乱曾出现六次大流行,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852—1859年间,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导致第三次霍乱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卫生防护意识淡薄B.各国政府疫情防控不力C.疫病防治缺乏国际合作D.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主题二 战胜灾疫的锐器——中医药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视角1 中医对传染病的治疗史料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我的思考: 视角2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料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摘编自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作出合理解释。我的思考: 1.中医药的特点及形成原因(1)特点:历史悠久,临床治疗经验丰富;药食同源,简便经济;注重养生;药学典籍丰富,对药物性能认识较为全面;强调整体观念(人自身的整体和天人的统一性)和辨证施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留下了大量的中医药学典籍;蕴含着儒家济世的文化价值观等。(2)形成原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受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读书人观念的转变及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历代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2.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影响(1)医学与公共卫生:西医传入中国后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2)思想观念变迁①中国人开始以全新视野看待医学,对西方的医疗制度有了初步了解。社会上出现的新的知识体系,开始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②冲击了传统的中医学界,很多士大夫、医家接纳西方医学知识观点,中西医开始对话,渐趋会通。③西方解剖学的科学实证精神对当时知识界具有一定影响,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起科学求实的精神,促进了传统医学观念的变革。3.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疫病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B.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已经完备C.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D.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巨大4.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当代中医药的发展材料 当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稳健,中医药服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与我国有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加。也要认识到,在促进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并做好传承创新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人民日报》(2020年5月)【思维升华】1.核心价值:传承精华,守正创新(1)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中医药学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世界医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2.命题价值角度 内容历史 上的 疫病 ①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 ②注重: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疫病发生及传播的原因;疫病客观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中医 药的 成就 ①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②注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医药的历史文化价值西医 在中 国的 传播 ①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改变了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②注重:从文化冲突与交流、近代化等角度认识西医传入中国的影响1.《新全球史》中写道:“一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作者意在说明( )A.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B.一战时的交通及贸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C.战争持续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疾病的传播2.西汉元始二年,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洪武三年,朱元璋“令民间立义冢,仍禁焚尸”。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疫病防治应对措施逐渐完善B.隔离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C.从公共卫生的角度防范疫病D.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3.下表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朝代 发展情况隋 杨上善奉敕编撰《黄帝内经太素》唐 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宋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元 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A.源于大一统的体制 B.得益于政府的支持C.以继承传统为宗旨 D.由宫廷医生所主导4.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诺贝尔医学奖颁奖典礼上谈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启发。该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简便治疗方法,并略记了病因、症状。下列对此书的评述正确的是( )A.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B.该书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C.该书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D.该书体现了古代中国医药学重经验和实用的特点5.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是由李鸿章创办的。其课程包括解剖、生理、内外科、公共卫生、治疗化学等。教学内容既有基础课又有临床实践,学生需经过严格考试,由中国官方代表和外籍医生监督考核,共同签署毕业证书。这表明( )A.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B.西医得到了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C.科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校主要课程D.传统医学受到了西医的重大冲击6.《庄子》中有“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其中“卫生”意指“养身”。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在阐述公司创建初衷时称“利便京师卫生、消防起见。地居首善,事关公益,须维久远”。“卫生”词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公共卫生事业的发达C.中西文化的交融 D.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基础知识·准落实】知识点一1.病毒2.(1)尼罗河 (2)①拜占庭帝国3.(1)伯里克利 (2)亚历山大4.(1)下水道 (2)①肘后备急方 青蒿 ②人痘接种 (3)②病坊 (4)①牛痘接种 ③青霉素教材开发 提示: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人口大量死亡,经济残破。知识点二1.望、闻、问、切2.黄帝内经3.(1)麻沸散 (2)伤寒杂病论4.(1)千金方 (2)唐本草5.东方药学巨典6.经络学说7.(1)中西医结合 (3)中成药制剂 (4)屠呦呦教材开发1.提示:基础:经络学说。看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且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欢迎,也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接受。2.提示: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缺漏。知识点三1.实验科学 (1)心血运动论教材开发 提示:该亭融入欧洲巴洛克风格,又采用了糯米砂浆、磨砖对缝等中国传统手法,对研究中西文明交融有重要价值;该建筑的建造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核心要点·快突破】主题一史料探究视角1 提示: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加速王朝更替。视角2 提示:特点:强制(集中)隔离与自我(家庭)隔离相结合;立法应对;建立全国性防疫体系和监督问责机制;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注重经费保障及筹措。背景:人文精神的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发展;“预定论”思想影响(宗教改革影响)。活学活用1.A 根据材料可知,早期人们认为瘟疫是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后来逐渐认识到瘟疫只是一种生理病痛,反映了人们对疫病的理性认识,A项正确;这一转变得益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的进步,且“阻断”说法绝对,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排除C项;此时近代科学革命还未兴起,排除D项。2.D 据材料时间“1852—1859年”可知,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各国间联系不断加强,因此霍乱大流行,故选D项;工业革命后民众卫生防护意识有所提升,排除A项;“各国”表述绝对,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主题二史料探究视角1 提示: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视角2 提示: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形成挑战。内容:前期以争医术为主,后期以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影响:有利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中西医学的融合和中医的现代化。活学活用3.C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重视临床经验,东晋葛洪也重视行医过程,且都有著作传世,体现了二人都很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疫病的影响,排除A项;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的贡献,排除D项。4.C 根据材料“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得出,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因此表明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人和医学界的态度,排除A、B两项;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学科素养·稳提升】精练提能1.B 据材料“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知,一战期间,陆上和海上的贸易发展,使得人口流动频繁,加速了传染病的蔓延,故选B项;“主要原因”不符合逻辑、史实,应为“原因之一”,排除A项;“主要因素”不符合逻辑、史实,应为“因素之一”,排除C项;据材料“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可知,不符合材料时间,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7—18世纪,排除D项。2.C 据材料“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蒸为疠疫”“令民间立义冢”可知中国古代为了防治疫病,注重采用隔离、高温消毒和储备药物等方法,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从公共卫生的角度防范疫病,故选C项;材料只是列举了三种疫病预防措施,不能说明“措施逐渐完善”,排除A项;隔离只是其中一项应对措施,且材料没有涉及防治效果,“有效”说法绝对,排除B项;通过一系列疫情防控手段的实施有利于防止疫灾区域的扩大,排除D项。3.B 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宋元时期,政府鼓励发展医学,设置机构,编纂刊刻医书,校定古代医书,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一时期的医学得到了发展,B项正确;宋代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材料所列各朝的举措并非针对同一主题,因此无法看出其以继承传统为宗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并未强调医学发展的主导者,排除D项。4.D 依据材料“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简便治疗方法,并略记了病因、症状”可知,该书注重经验和实用性,故D项正确;A项是指《黄帝内经》,排除;“西学东渐”是明朝后期出现的,排除B项;C项是指《本草纲目》,排除。5.B 据材料信息可知,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近代西医学校,这说明西医得到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故选B项;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近代西医学校,并不能说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排除A项;当时中国学校的主要课程仍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国近代出现官办的第一家西医学校,对传统医学会产生影响,但不能得出“重大冲击”的结论,排除D项。6.C 材料中“卫生”原意为“养身”,后与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相关,这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故C项正确;京师自来水公司属于晚清政府的公共卫生事业性质的企业,不能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贫民弱,排除B、D两项。9 / 9(共108张PPT)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2.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1.梳理古代疫病流行及防治的主要史实,认识古代疫病的影响及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作用。2.学习中国古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理解中医学对人类发展的重大贡献。3.掌握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认识近代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目录基础知识·准落实01核心要点·快突破02学科素养·稳提升03教学效果·勤检测0401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历史上的疫病1. 疫病的概念:指由细菌、 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 (1)天花时间 概况古埃及时期 席卷 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罹患天花18世纪 肆虐欧洲,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死于天花中国清朝 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尼罗河 2. 历史上的疫病①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 人口锐减一半。②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鼠疫是由于人类活动传播开来,它沿着重要的贸易通道自东向西迅速蔓延),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拜占庭帝国 (2)鼠疫(3)黄热病:17世纪暴发于墨西哥,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4)斑疹伤寒:20世纪早期,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5)流感: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死亡人口在2 000万人以上。3. 历史上疫病的影响(疫病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1)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暴发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 也未能幸免,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2)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公元前323年, 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帝国随之土崩瓦解。(3)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4)近代以来,疫病仍然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造成人口大量死亡。伯里克利 亚历山大 4. 历史上的疫病防治措施(1)重视公共卫生措施古罗马 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 当作重要工程中国 古代 ①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②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下水道 (2)防治疫病的方法①东晋葛洪所著《 》记载了 对疟疾的治疗作用。②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 ,该法在明朝中期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肘后备急方 青蒿 人痘接种 (3)建立疫病的救治机构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②隋唐时期:寺庙 也收治病人。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病坊 (4)近代控制疫病传播的医学成就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 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②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 ,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牛痘接种 青霉素 【教材开发】 读教材P82“史料阅读”:思考从中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提示:意大利佛罗伦萨瘟疫流行,人口大量死亡,经济残破。思维点拨(1)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使欧洲经济生活受到重创;动摇了教会的绝对权威;孕育了及时行乐的现实主义;推动了技术的变革,意大利最初的资本家们开始寻求先进的技术以弥补因工人减少而产生的损失;推动医学法律的进步等。(2)近代以来疫病扩展的原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伴随殖民扩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的重视程度;科技水平;人口流动等。(3)古人值得借鉴的防治疫病的措施:古代拥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观念,采取了清理污水、隔离患者以及掩埋尸体等措施,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依靠中医药探索治疗疫病的方法,对治疗天花、疟疾、伤寒等疫病形成一定的经验;建立专门机构,隔离病人予以救治,符合现代科学。知识点二 中医药的成就1. 战国时:扁鹊用 四诊法进行诊断。2. 战国至西汉间:《 》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3. 东汉晚期(1)名医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 ”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2)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 》,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望、闻、问、切 黄帝内经 麻沸散 伤寒杂病论 4. 唐朝(1)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 》,被后人尊称为“药王”。(2)《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5. 明朝: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 ”。6. 针灸学: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它建立在 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的欢迎,也被世界许多其他国家所接受。千金方 唐本草 东方药学巨典 经络学说 (1)在 方针的指导下,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2)全国广泛设立中医院与中医院校,掀起学习研究中医的高潮。(3)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验方,开发 。(4) 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西医结合 中成药制剂 屠呦呦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随着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国际化,中医药学越来越为世界所重视,广泛应用于保健和医疗)。【教材开发】1. 读教材P85“历史纵横”针灸铜人:思考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怎样看待北宋针灸铜人的发明?提示:基础:经络学说。看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治疗效果显著且简便经济;受到中国人欢迎,也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接受。2. 读教材P85“学思之窗”:谈谈对《本草纲目》体例特点的认识。提示:全书框架一目了然;体例完备,大纲、条目、解释、辨误、图像、功用全面;重视前代医学家的研究成果;作者深入临床实践,辨析真伪,裨补缺漏。知识点三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 西医发展: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 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1)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 》,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实验科学 心血运动论 (2)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3)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1)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但影响有限(当时中国相对保守,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度有限)。(2)鸦片战争后①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方教会医院在为病人治病的同时,宣传西方宗教和医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自己的西医逐渐兴起)。②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以及其他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这些技术在临床运用中有明显的疗效,这是西医在中国越来越被大众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③西医院校建立,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2.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3)影响①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②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拓展延伸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到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教会医院和西医院校的建立,近代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观念才真正引入中国。【教材开发】 读教材P86图片“来水亭”:思考此建筑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提示:该亭融入欧洲巴洛克风格,又采用了糯米砂浆、磨砖对缝等中国传统手法,对研究中西文明交融有重要价值;该建筑的建造有助于公共卫生的维护。02核心要点·快突破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主题一 没有硝烟的战争——历史上疫病的流行视角1 明代华北鼠疫的流行史料 华北社会在战争和鼠疫的共同侵袭下度过了明代末年的最后时期。在明清之际华北三省的死亡人口中,至少有500万人口死于鼠疫。在万历及崇祯年间华北两次大的鼠疫流行中,三省死亡人口合计超过1 000万。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摘编自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疫病的影响。提示: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陷于停滞;加速王朝更替。视角2 鼠疫流行与英国的应对史料 17世纪初,英国出现了新一轮鼠疫和饥荒。当局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一些病人被送到城外的房子或棚屋隔离起来,主要的还是封户进行隔离。受“预定论”思想影响,染疫病人自我隔离,避免给他人造成危险。枢密院颁布《条例集》,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包括所有政府官员的监督问责机制,英国开始建立覆盖全国的防疫体系,同时还建立了以堂区为单位征收济疫税的新制度,使经费筹措变得世俗化和规范化。当伦敦大瘟疫消息传到西南边陲小镇泰特伯里时,当地立即召开居民大会,制定防疫条例和法规,禁止任何外来人口和货物进入。——摘编自向荣《第二次鼠疫大流行与意大利和英国的社会应对》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应对疫情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提示:特点:强制(集中)隔离与自我(家庭)隔离相结合;立法应对;建立全国性防疫体系和监督问责机制;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注重经费保障及筹措。背景:人文精神的传播;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发展;“预定论”思想影响(宗教改革影响)。历史上主要疫病流行的特点、原因及影响(1)特点: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间长;危害性极大。(2)原因:人祸如腐败、战争、动荡、饥荒等;天灾如气候、环境变化等;不良习俗等使公共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人口流动;防疫意识和防疫措施差等。(3)影响世界 格局 加速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衰落;是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等国家 治理 进一步强化了政府的职能经济 劳动力紧缺,引发饥荒、混乱等,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教育 推动教会教育向世俗教育转变;大学教育受到冲击;拉丁文向地方民族语言转变社会 思想 禁欲主义逐渐被享乐主义、人文主义取代,科学、理性精神萌芽,卫生观念得到增强医学 促进了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1. 在中世纪的西欧,瘟疫被认为是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患病之人是因自身罪恶而致病的;14世纪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瘟疫只是一种生理病痛,只要措施得当是可以战胜的。这一转变( )A. 反映了人们对疫病的理性认识B. 得益于瘟疫传播途径被阻断C. 说明宗教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D. 是近代科学革命兴起的结果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早期人们认为瘟疫是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后来逐渐认识到瘟疫只是一种生理病痛,反映了人们对疫病的理性认识,A项正确;这一转变得益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的进步,且“阻断”说法绝对,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517年,排除C项;此时近代科学革命还未兴起,排除D项。2. 历史上,霍乱曾出现六次大流行,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852—1859年间,亚、欧、非、北美多个大洲都未能幸免,此次大流行也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导致第三次霍乱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众卫生防护意识淡薄B. 各国政府疫情防控不力C. 疫病防治缺乏国际合作D. 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解析: 据材料时间“1852—1859年”可知,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各国间联系不断加强,因此霍乱大流行,故选D项;工业革命后民众卫生防护意识有所提升,排除A项;“各国”表述绝对,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主题二 战胜灾疫的锐器——中医药成就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视角1 中医对传染病的治疗史料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提示:理论来源: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视角2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料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摘编自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作出合理解释。提示: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对中医形成挑战。内容:前期以争医术为主,后期以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影响:有利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中西医学的融合和中医的现代化。1. 中医药的特点及形成原因(1)特点:历史悠久,临床治疗经验丰富;药食同源,简便经济;注重养生;药学典籍丰富,对药物性能认识较为全面;强调整体观念(人自身的整体和天人的统一性)和辨证施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遗产;留下了大量的中医药学典籍;蕴含着儒家济世的文化价值观等。(2)形成原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好的传承性;受传统天人观念的影响;读书人观念的转变及历代医者的潜心钻研;历代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2. 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影响(1)医学与公共卫生:西医传入中国后弥补了中医药学在实验医学上的不足;有利于推动中医药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2)思想观念变迁①中国人开始以全新视野看待医学,对西方的医疗制度有了初步了解。社会上出现的新的知识体系,开始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②冲击了传统的中医学界,很多士大夫、医家接纳西方医学知识观点,中西医开始对话,渐趋会通。③西方解剖学的科学实证精神对当时知识界具有一定影响,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起科学求实的精神,促进了传统医学观念的变革。3. 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积累临床经验,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东晋葛洪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都是他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 疫病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B. 中医理论体系在东汉已经完备C. 中医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D. 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贡献巨大解析: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重视临床经验,东晋葛洪也重视行医过程,且都有著作传世,体现了二人都很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疫病的影响,排除A项;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医对世界医学发展的贡献,排除D项。4. 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 )A.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B. 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C. 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D. 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解析: 根据材料“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得出,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因此表明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人和医学界的态度,排除A、B两项;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项。03学科素养·稳提升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当代中医药的发展材料 当前,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日益稳健,中医药服务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和组织与我国有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日益增加。也要认识到,在促进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并做好传承创新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人民日报》(2020年5月)【思维升华】1. 核心价值:传承精华,守正创新(1)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中医药学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世界医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2. 命题价值角度 内容历史 上的 疫病 ①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②注重: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疫病发生及传播的原因;疫病客观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角度 内容中医 药的 成就 ①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②注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中医药的历史文化价值西医 在中 国的 传播 ①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改变了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②注重:从文化冲突与交流、近代化等角度认识西医传入中国的影响1. 《新全球史》中写道:“一战期间,发生了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到一战结束时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一战并不是引发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作者意在说明( )A. 疾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主要原因B. 一战时的交通及贸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C. 战争持续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了疾病的传播解析: 据材料“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知,一战期间,陆上和海上的贸易发展,使得人口流动频繁,加速了传染病的蔓延,故选B项;“主要原因”不符合逻辑、史实,应为“原因之一”,排除A项;“主要因素”不符合逻辑、史实,应为“因素之一”,排除C项;据材料“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可知,不符合材料时间,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7—18世纪,排除D项。2. 西汉元始二年,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洪武三年,朱元璋“令民间立义冢,仍禁焚尸”。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 疫病防治应对措施逐渐完善B. 隔离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C.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防范疫病D. 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解析: 据材料“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蒸为疠疫”“令民间立义冢”可知中国古代为了防治疫病,注重采用隔离、高温消毒和储备药物等方法,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从公共卫生的角度防范疫病,故选C项;材料只是列举了三种疫病预防措施,不能说明“措施逐渐完善”,排除A项;隔离只是其中一项应对措施,且材料没有涉及防治效果,“有效”说法绝对,排除B项;通过一系列疫情防控手段的实施有利于防止疫灾区域的扩大,排除D项。3. 下表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朝代 发展情况隋 杨上善奉敕编撰《黄帝内经太素》唐 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宋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元 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A. 源于大一统的体制 B. 得益于政府的支持C. 以继承传统为宗旨 D. 由宫廷医生所主导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宋元时期,政府鼓励发展医学,设置机构,编纂刊刻医书,校定古代医书,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一时期的医学得到了发展,B项正确;宋代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材料所列各朝的举措并非针对同一主题,因此无法看出其以继承传统为宗旨,排除C项;材料强调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并未强调医学发展的主导者,排除D项。4.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诺贝尔医学奖颁奖典礼上谈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启发。该书主要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简便治疗方法,并略记了病因、症状。下列对此书的评述正确的是( )A. 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B. 该书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的文化潮流C. 该书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D. 该书体现了古代中国医药学重经验和实用的特点解析: 依据材料“记述各种急性病症的简便治疗方法,并略记了病因、症状”可知,该书注重经验和实用性,故D项正确;A项是指《黄帝内经》,排除;“西学东渐”是明朝后期出现的,排除B项;C项是指《本草纲目》,排除。5. 中国第一所官办的近代西医学校是由李鸿章创办的。其课程包括解剖、生理、内外科、公共卫生、治疗化学等。教学内容既有基础课又有临床实践,学生需经过严格考试,由中国官方代表和外籍医生监督考核,共同签署毕业证书。这表明( )A. 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B. 西医得到了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C. 科学已经成为中国学校主要课程D. 传统医学受到了西医的重大冲击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近代西医学校,这说明西医得到中国官方的初步认可,故选B项;李鸿章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官办近代西医学校,并不能说明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排除A项;当时中国学校的主要课程仍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反映中国近代出现官办的第一家西医学校,对传统医学会产生影响,但不能得出“重大冲击”的结论,排除D项。6. 《庄子》中有“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其中“卫生”意指“养身”。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在阐述公司创建初衷时称“利便京师卫生、消防起见。地居首善,事关公益,须维久远”。“卫生”词义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 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达C. 中西文化的交融 D.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析: 材料中“卫生”原意为“养身”,后与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相关,这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故C项正确;京师自来水公司属于晚清政府的公共卫生事业性质的企业,不能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A项;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贫民弱,排除B、D两项。04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一、选择题1.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染疾身亡,他建立的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 )A. 社会制度的更替 B. 政治制度的调整C. 生产关系的变革 D. 历史发展的进程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亚历山大身染疫病而亡,直接导致帝国瓦解,这说明疫病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发展进程,D项正确;亚历山大之后的政权和亚历山大建立的帝国在社会制度方面有一致性,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2. 14世纪时,由于教会难以对“黑死病”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当时欧洲人便各自给出如瘟疫产生是“因为人们衣服不得体”“因为小孩儿不服从父母”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这种现象( )A. 实现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B. 有助于公共卫生意识的形成C. 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D. 有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14世纪人们对“黑死病”的原因给出了五花八门的不同答案,虽然不够科学,但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这有助于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故选D项;14世纪的欧洲仍处于中世纪,尚未实现近代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材料中对“黑死病”原因的不同解释没有涉及公共卫生问题,排除B项;摧毁天主教会精神独裁的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3. 19世纪中叶,由于大量人口流入,加上伦敦市的污水管道系统未连接到住宅区,当地居民便将污水排入泰晤士河,水源污染导致1854年伦敦霍乱大暴发。由此可以推断,霍乱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化的迅猛推进 B. 化学工业产生严重污染C. 医疗技术发展落后 D. 政府公共卫生意识淡薄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1854年伦敦霍乱大暴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所以导致瘟疫大规模流行,故选A项;化学工业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伦敦霍乱的发生是因为环境污染,不是医疗技术发展落后,排除C项;材料所述霍乱的暴发是由于水源污染,并不能说明政府公共卫生意识淡薄,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4. 《黄帝内经》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 平帝纪》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两者共同反映了西汉( )A. 对疫病传染性有一定认知B. 统治者重视疫病防治工作C. 中药开始应用于疫病防治D. 对传染病的预防达成共识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可知,当时人们认识到疫病的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医治,A项正确;B、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5. 图1、图2分别为(唐)敦煌莫高窟僧侣刷牙图和成都出土的唐代骨质牙刷柄图。这两则史料说明唐代社会已注意到( )A. 文化政策对中西交流的贡献B. 个人卫生保健的价值C. 民众生存条件改善的必要性D. 佛教对传统习俗的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唐代在刷牙方面已有记载、实物史料,说明此时人们已经注意到了个人卫生保健的价值,B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个人卫生,而不是民众生存条件的改善与否,C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涉及,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6. 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A. 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B. 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C. 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D. 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需求的推动,C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主要处于总结性的阶段,并未有理论性的重大突破,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医药学家仅仅是创立了温病学说,并未认识到传染病本质,B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7.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 )A. 重在总结实践经验B.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C. 重视医学理论建构D. 蕴含着儒家文化的价值观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仁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以看出,古代医学中蕴含着儒家济世、“仁”的思想,反映出医学受到儒学的影响,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8. 《本草纲目》不仅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还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并附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副。尤其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由此可见,李时珍( )A. 医德高尚又不盲从古训B. 集中药学之大成又有创新C. 注重考证并且善于总结D. 体察民情并彰显家国情怀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本草纲目》介绍了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这说明李时珍集中药学之大成,且该书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尤其是在分类方面,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可见李时珍有所创新,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李时珍医德高尚,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李时珍注重考证,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李时珍体察民情的内容,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9. 民国以后,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科目出现,如按摩科学、针灸科学、方剂学、诊断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这一现象( )A. 有利于传统中医的专业化B. 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建立C. 体现出政府对中医的扶植D. 改变了人们对中医的态度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中央政府规定中医经过考试才能开业……中医考试的题目仿照西医科学的科目出现”可知,中医在西医的影响下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故选A项;仅通过中医科学的分类更加细致,无法体现公共卫生体系建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中医开业的要求,不是扶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人们对中医的态度,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0. 史书记载,北宋可能已有人痘接种预防天花方法的出现。明代隆庆年间,安徽宁国府太平县已有人痘接种中心。到了清代,在康熙帝的提倡推广下,人痘接种法传到欧洲,英国的医生詹纳将之改造成牛痘接种法,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的人痘接种法能有效治疗天花B. 明清时期中国用人痘接种法消灭了天花C. 牛痘接种法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免疫学的诞生D. 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医疗技术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播到欧洲被改造成牛痘接种法,催生了现代免疫学,即中西医之间的交流推动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故选D项;人痘接种法是预防天花的,而不是治疗,排除A项;“消灭”说法错误,排除B项;牛痘接种法催生了现代免疫学,而非标志着现代免疫学的诞生,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1. 1873年,为防止霍乱、鼠疫、天花等传入沿海口岸,上海与厦门的海关当局先后制定了检疫章程,并任命卫生官员,仿效西方国家实施检疫措施。这一时期的检疫,因由海关办理,通称“海关检疫”,海关医官绝大多数由教会医院的医生兼任。这表明( )A. 国外传染病现象十分严重B. 中国近代卫生事业得到发展C. 通商口岸有利于西学传播D. 中国近代海关殖民现象严重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讲述的是近代中国通商口岸制定检疫章程,实施检疫措施,这促进了中国近代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海关检疫主要是起到预防的作用,不能据此认为国外传染病严重,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2. 1910年末到1911年初东北鼠疫肆虐,清政府任用伍连德运用近代公共卫生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防治,清朝各级政府设立了疗病院、防疫院及隔离所等救治染疫者,仅用4个月就扑灭百年不遇的大瘟疫。这反映了( )A. 当时已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B. 防治疫病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普及C. 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重视防疫工作D. 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任用抗疫人才和建立抗疫医疗设施对迅速扑灭疫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说明政府治理能力影响疫病的防治效果,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就医学理念对抗疫的作用进行具体说明,排除B项;中国古代已经高度重视防疫抗疫工作,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盛唐时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当时政府采取的举措主要有:主编医学专著,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坊,颁行医方,派遣官员救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据张剑光《三千年疫情》整理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其言生理也,根据于解剖、组织等学,非吾《铜人图》之粗疏而讹谬也;其言病理也,根据于种姓之遗传,微生物之研究,各种仪器之测候,非若望闻问切之粗略,阴阳五行之说之恍惚也……故新医学兴,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蔡元培《医学丛书序》(1917年)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指出疫情频繁的原因,概括隋唐时期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在中医药方面的成就。答案: 原因:与战争、社会动荡相关。特点:政府救治与预防相结合;救治措施多样。成就:出现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和政府颁布的药典《唐本草》。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隋末唐初,疫病频繁发生”“安史之乱……唐末至五代,疫灾再度频繁”并结合所学得出与战争、社会动荡相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政府采取的举措……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并结合所学得出政府救治与预防相结合;据材料一“主编医学专著……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并结合所学得出抗疫救治措施多样。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总结前代经验,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123456789101112131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医学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西医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答案:原因:伴随西学东渐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传入;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技术较为先进(实验科学、借助精密仪器或技术先进任意一点均可);传统中医停滞不前。影响:西医传入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中国人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冲击了传统医学地位。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自欧化输入,吾国始有所谓新医学”并结合所学得出伴随西学东渐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传入;据材料二“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组织等学”并结合所学得出西医以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技术较为先进;据材料二“旧医学不得不衰歇”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中医停滞不前。第二小问,据材料二“新医学者,以最新之科学为根据者也”并结合所学可从西医传入客观上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对中国人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等角度入手。123456789101112131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战争与疫病材料 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这场流感发源于美国堪萨斯州哈萨克尔县,由该县征召入伍的人将流感病毒带进了该州一个大型军事基地福斯顿军营。美国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其他美军基地及欧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这样席卷了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甚至波及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岛屿。交战国由于战时新闻管制,都对疫情轻描淡写,而当时中立国西班牙的媒体比较自由,经常反复报道,所以此次流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1234567891011121314 大流感对战争资源(人力、物力)的供给和军队士气产生了影响。全球死于这场流感的人数,保守估计为3 000万人,也有人估计高达1亿人。流感不仅减少了增援部队,影响了战略物资的供给,还消耗着原本有限而宝贵的战地资源,医院床位、药品、医务人员、救护车、担架工等。在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德国国内政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方面也出现了崩溃,到处是饥饿与不满,而这一切都有流感的推波助澜。美国在巴黎和会中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威尔逊患上了流感。流感使威尔逊的精神在会议期间“崩溃”了,进而影响了他在和会中的决策。——摘编自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等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指出1918年大流感是如何影响世界局势的。答案:大流感由美国军队传播输入欧洲,并随着战争中军队调动蔓延到全球范围;流感造成兵员重大损失,消耗了后勤保障能力和战争资源,加速了一战的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因染上流感而影响了决策,对战后国际会议和世界格局有一定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据材料“美国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向其他美军基地及欧洲提供兵力,流感病毒就这样席卷了北美洲、欧洲、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甚至波及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岛屿”得出大流感由美国军队传播输入欧洲,并随着战争中军队调动蔓延到全球范围;据材料“流感不仅减少了增援部队,影响了战略物资的供给,还消耗着原本有限而宝贵的战地资源,医院床位、药品、医务人员、救护车、担架工等”得出流感造成兵员重大损失,消耗了后勤保障能力和战争资源,加速了一战的结束;据材料“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威尔逊患上了流感。1234567891011121314流感使威尔逊的精神在会议期间‘崩溃’了,进而影响了他在和会中的决策”得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因染上流感而影响了决策,对战后国际会议和世界格局有一定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1918年大流感中得到的认识。答案: 战争与疫病流行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许多大规模战争都伴随着传染病的暴发和蔓延;疫病流行对国家和国际局势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世界联系不断密切情况下,各国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利用国际话语权进行舆论战和新闻管制不利于疫病防治;要大力加强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要对人口流动和交通方式进行有效管理。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据材料“1918年大流感发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并结合所学得出战争与疫病流行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许多大规模战争都伴随着传染病的暴发和蔓延;据材料“德国国内政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经济方面也出现了崩溃,到处是饥饿与不满,而这一切都有流感的推波助澜”得出疫病流行对国家和国际局势会产生重大影响;结合所学世界市场的相关知识得出在世界联系不断密切情况下,各国要加强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据材料“交战国由于战时新闻管制,都对疫情轻描淡写”得出利用国际话语权进行舆论战和新闻管制不利于疫病防治;1234567891011121314结合所学疫病的相关知识得出要大力加强医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的发展;据材料“这场流感发源于美国堪萨斯州哈萨克尔县,由该县征召入伍的人将流感病毒带进了该州一个大型军事基地福斯顿军营”并结合疫病传播过程得出要对人口流动和交通方式进行有效管理。1234567891011121314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docx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pptx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