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19世纪,英国议会相继出台《1848年卫生法》《1855年疾病预防法》《1858年医疗法》《1875年公共卫生法》,并对居民供水、污物处理、医院管理、地方防疫等方面作出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 )A.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B.促进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C.体现政府重视疫病的研究D.有效推动防疫体系的建立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A.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B.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根除D.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3.1950年,南京市卫生局先后组织了58个宣传队、派出两辆巡回宣传车,进行卫生防疫宣传,并举行了44次集体游行,举办了历时12天的卫生展览,开展卫生讲座147场,卫生宣讲334次。这表明,新生的人民政权( )A.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B.注重群众卫生意识的培养C.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D.改善了医疗资源匮乏状况4.1953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卫生防疫站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到1965年全国各地共建立卫生防疫站2 499所,以及专科防治所(站)822所,妇幼保健站(所)2 910所,被世卫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 )A.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B.体现出我国制度的优越性C.得益于我国工业化的实现D.消除了城乡间医疗差距5.1958年2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B.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D.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6.如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A.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B.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C.农村医疗事业获得发展D.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7.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掀起了“两管、五改”工作,“两管”就是管水、管粪、“五改”就是改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这项工作( )A.解决了农村公共卫生问题B.顺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C.有利于强化农民的卫生意识D.体现了乡村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8.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A.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B.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C.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D.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9.世界权威医学期刊《刺针》曾发布《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对世界上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服务情况和质量进行排名,其中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则是低层次医疗质量聚集区。这体现出( )A.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10.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95%以上。这充分说明( )A.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B.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C.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D.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11.近年来,各地医院纷纷开通互联网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群众可以居家得到医生的诊疗方案、治疗指南,并通过线下第三方配送获得相应的药物,逐步实现群众居家诊疗、看病购药的需求,使医疗走向了“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的发展方向。由此可知( )A.科技推动了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B.科技促进了医疗产业的优化升级C.科技加速了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D.科技助推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12.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理解正确的是( )A.建立“福利国家”B.深化全民公共卫生意识C.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D.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摘编自赵秀芬《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材料二 1832年,曼彻斯特棉纺织家詹姆斯·菲利普·凯出版了《曼彻斯特棉纺织厂工人阶级的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书,认为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厂的空间里充满灰尘、湿热与有毒气体。——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1)围绕课题,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并指出其运用的研究方法。(2)材料二是从什么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的?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致力于对农村卫生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到1965年就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县设医院,公社设卫生院,大队设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多数农村迅速崩溃,到198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陡降至5%,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比重日益减少,1990年政府农村预算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20%,且逐年下降,而同期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则提高到60.6%。材料二 2002年10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200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农业法明文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德元《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受挫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初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1.D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英国出台多部关于卫生的法律,并对居民供水、污物处理等方面作出规定,这有利于推动防疫体系建立,故选D项;材料中政府的法律法规只能起到预防的作用,“控制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政府利用法律手段来构建防疫体系,与民众健康意识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政府重视疫病防控,并不是疫病研究,排除C项。2.A 二战后世界各国通过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单位的建设并结合各种疫苗的接种,有效预防了一系列重大传染病,反映了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故选A项;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地域不平衡方面,材料并未说明世界其他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无法得到彻底根除,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二战后世界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保障的发展和各类疫苗的接种,反映了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不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3.B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公共卫生意识,体现了国家对群众卫生意识的培养,故选B项;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和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与材料概况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是首位工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医疗物质的投放,不能说明改善医疗资源匮乏状况,排除D项。4.B 据材料“卫生防疫站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彰显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B项正确;世界卫生组织不能代表世界各国,A项说法绝对,排除;1965年,中国还未实现工业化,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5.D 根据材料“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可知,当时的医疗卫生工作注重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将经济建设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故选D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排除A项;血吸虫病基本被消灭说明该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B项;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至今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排除C项。6.C 根据宣传画标语“赤脚医生遍山村 合作医疗气象新”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医疗事业获得发展,C项正确;该宣传画涉及的主题不是公共卫生,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根据宣传画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7.C 20世纪60年代的“两管、五改”工作,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强化农民的卫生意识,故选C项;“解决”说法绝对,排除A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开始,排除B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8.C 根据材料可知,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9.C 经济实力最强的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医疗能力最强,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医疗质量和能力属于第二层次,与其经济实力大体相当,经济实力最弱的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则是低层次医疗质量聚集区,这体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医疗质量和水平,故选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状况,排除A项;医疗能力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但并不决定人民生活水平,排除B项;拉丁美洲和东亚、西亚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属于第二层次,排除D项。10.D 材料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故选D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制度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1.D 据材料可知,各地医院纷纷开通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百姓就医更便捷、体验更舒适,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故选D项;网上诊断只是使看病便捷了,不一定会提高医疗水平,排除A项;科技促进了医疗服务水平的升级,与医疗产业的优化升级无关,排除B项;科技改变了群众看病的方式,而非改变医疗机构的职能,排除C项。12.B 材料“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反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推动全民卫生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13.(1)结论:工业革命后,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方法:案例法、对比法。(2)视角:从劳工阶层生存环境的角度研究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必要性。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可知工业革命后,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是社会的迫切需要。第二小问,据材料一“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可知案例法;据材料一“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可知对比法。第(2)问,据材料二“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可知从劳工阶层生存环境的角度研究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必要性。14.(1)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瓦解;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严重;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比重减少;城乡经济差距扩大。(2)表现:由政府组织、引导,自上而下逐步推开;多方筹资,以政府筹资为主;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的层次。历史意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经济;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到1965年就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可知,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而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瓦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受挫;据材料一“中国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可知,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严重;据材料一“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比重日益减少”可知,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比重减少;城乡经济差距扩大。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可知,国务院组织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在政府组织、引导下,自上而下逐步推开;据材料二“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可知,多方筹资,以政府筹资为主;据材料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可知,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的层次。第二小问,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惠及广大农村的医疗卫生改革,从政府、农民、农村及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角度、社会建设整体的角度进行回答。4 / 4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梳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成就,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了解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认识公共卫生观念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意义知识点一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现代文明国家的表征之一)1.内容: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 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2.表现(1)西方国家(20世纪中期以来)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现代医疗保障制度 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 ”。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2)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 ,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体系、医疗扶贫力度等方面不断发展(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一大创造)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3.意义(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中国的卫生事业基本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拓展延伸(1)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背景:二战后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国家、社会对公共医疗服务的关注与支持;工业化、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2)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的背景: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国家统一,独立自主;经济方面,百废待兴,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思想方面,民众卫生观念缺乏;客观条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城乡差距明显。【教材开发】1.解读教材P89“史料阅读”。我的思考: 2.读教材P90“历史纵横”: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的工作侧重点是什么?其措施有何意义?我的思考: 知识点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深远)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1)世界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 奠定了基础。②许多国家把 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③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④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2)中国①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 、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世界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 的建设。②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2)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2) 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3)越来越注重 ,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重视心理健康。构图解史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概念阐释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它是关于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卫生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培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教材开发】 读教材P91“历史纵横”:概括世界卫生组织的特点。我的思考: 主题 生命健康的安全网——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视角1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史料 1883年,德国制定了《医疗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我的思考: 视角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医疗体制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至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摘编自曹普等《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我的思考: 视角3 现代中国公共卫生建设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从中央到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我的思考: 1.世界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所具备的条件政治 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民主化进程加快;民权斗争兴起;民主权利扩大经济 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思想 民主、平等、民权、公民意识、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法治 法治建设的发展;国家立法的保障民间 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有志之士的推动科技 医学理论、医学技术、治疗技术等的发展和推广2.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简政放权,扩大医院自主权;探索多种运行机制;政府直接投入减少,医疗服务市场化;城乡兼顾,覆盖范围日渐扩大。(2)意义:增强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缓解了医患供需矛盾;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深化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为建立新的医疗卫生体系打下基础。3.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1)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致力于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居民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其发展至关重要。(3)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4)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使人们能够强化公共卫生观念、增强自身体质、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灵健康,从而实现身心幸福。(5)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防疫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英国将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全免费的国家保健服务制度;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是以民间私营医疗与保险为主、政府辅以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与补助;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通常独立于州和联邦政府,是非营利性机构。这体现了西方国家( )A.医疗卫生体系各具特色B.重视强化全民卫生意识C.政府治理职能不断强化D.公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2.20世纪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1965年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上山下乡运动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C.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D.解决农村医疗短缺问题健康中国战略材料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思维升华】1.核心价值:中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1)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4)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5)坚持以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6)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2.命题价值角度 内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①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②注重:从科技发展、社会治理的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②注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措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进展,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②注重:医疗卫生的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1.1953年10月,卫生部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A.确保互助合作运动的顺利开展B.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缩短城乡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D.服务国家建设主要任务的推进2.20世纪70年代曾经覆盖我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80年代中后期,覆盖率一度下降到不足5%。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建立,至2011年,参合人数达8.32亿,参合率97.5%。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 B.医疗技术C.经济发展 D.社会观念3.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听障人士、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A.坚持国家建构疾病防治体系B.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C.中西医交流取长补短D.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4.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全球根除天花计划”。当时,美国拥有在发展中国家根除天花的技术能力和条件,苏联则拥有充足的天花疫苗。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美苏经过十二年的共同努力成功根除了世界范围内的“天花”病毒。这表明( )A.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家防疫成败B.医疗卫生成为两大阵营斗争的主战场C.人类共同命运超越意识形态界限D.国际合作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5.下面是1650—1990年各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变化表(单位:%)。结合表格内容与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欧洲 美国与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1650年 18.3 0.2 2.2 0.4 18.3 60.6 1001750年 19.2 0.1 1.5 0.3 13.1 65.8 1001850年 22.7 2.3 2.8 0.2 8.1 63.9 1001900年 24.9 5.1 3.9 0.4 7.4 58.3 1001950年 23.0 6.7 6.3 0.5 8.8 54.7 1001990年 15.0 5.0 8.5 0.5 12.0 59.0 100A.近代亚洲人口整体减少B.欧洲医药科学发展迅速C.大洋洲人口总量波动较小D.拉丁美洲生产力进步显著6.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并鼓励私人医院与国立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至90年代,政府规定各地医院和社会关怀机构从地方当局独立,并建立自主经营的医疗服务公司,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创办医疗保险项目。英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A.导致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B.使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大幅缩减C.反映了政府行政职能的削弱D.实际是对国家福利政策的调整7.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年份 文件名称1998年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2003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2007年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年 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A.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B.政府的行政职能不断扩大C.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D.农民医疗问题的彻底解决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基础知识·准落实】知识点一1.药品供应2.(1)福利国家 (2)传染病教材开发1.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的医疗救治。体现了实行分区责任制;城市与农村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相互配合。2.提示:侧重点:农村医疗。意义:培养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派遣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为农村培养大批医疗人才;构建了我国从城市到农村的医疗网络。知识点二1.(1)①疑难杂症 ②防疫工作 (2)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2.(1)①公共卫生3.(2)讲卫生 (3)精神卫生教材开发 提示:既具有管理职能,又具有专业性和政治性。【核心要点·快突破】主题史料探究视角1 提示:医疗保障制度完备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医疗保障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限制私人医疗保障制度不利于社会互助。视角2 提示:变化: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覆盖区域更广;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影响: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赢得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视角3 提示: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成。意义:改变了近代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活学活用1.A 据材料可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医疗卫生体系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故选A项;“重视强化全民卫生意识”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不断强化”与材料中美国的政府治理职能弱化相悖,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英、美、澳三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特点,未涉及三国公民的健康状况,排除D项。2.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经济严重困难,1961年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对农村实行医疗卫生改革也是调整的表现,故选C项。【学科素养·稳提升】精练提能1.D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将卫生工作与工业建设、互助合作运动相结合,说明当时卫生工作服务国家建设主要任务的推进,故选D项;卫生工作可以辅助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而不是“确保”,排除A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起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城乡同时开展卫生工作,并未侧重发展乡村卫生,无法得出缩短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差距的结论,排除C项。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改革开放,撤销了农村的人民公社,所以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国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综上分析,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农村医疗制度的变化,与医疗技术关系不大,排除B项;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中历史现象变化的全部原因,排除C项;社会观念的改变,与“主要因素”不符,排除D项。3.C 根据材料“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看出中西医在治疗疑难病上进行了交流,取长补短,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才能发展”表述绝对,排除。4.C 在两极格局意识形态对峙的国际环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合作,共同对天花病毒进行根除,表明了在人类共同命运面前,超越意识形态界限,故选C项;“决定”一词表述绝对,排除A项;美苏冷战两大阵营斗争的主战场在欧洲而非医疗卫生,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国际抗疫的合作情况,没有明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5.B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650—1950年,欧洲人口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之后维持了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医药科学发展迅速,因此人口比例上升并保持稳定,B项正确;亚洲人口占比下降,不意味着具体人口数量下降,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各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不能得出大洋洲总人口变化情况,排除C项;拉丁美洲人口上升幅度较小,说明其生产力进步有限,排除D项。6.D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实质是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是对国家福利政策的调整,故选D项;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保障和提高国民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排除A项;政府医疗保障支出的减少不等于社会保障支出大幅缩减,排除B项;英国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政府行政职能增强的表现,排除C项。7.C 表格内容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障方面的文件,体现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C项正确;医疗保险惠及的是人民,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彻底”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8 / 8(共93张PPT)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梳理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展的成就,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了解现代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认识公共卫生观念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意义目录基础知识·准落实01核心要点·快突破02学科素养·稳提升03教学效果·勤检测0401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知识点一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现代文明国家的表征之一)1. 内容: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 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等。药品供应 (1)西方国家(20世纪中期以来)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各层级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药品供应得到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2. 表现现代医疗保障制度 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美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 ”。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福利国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 ,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药品供应体系、医疗扶贫力度等方面不断发展(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一大创造)传染病 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20世纪60年代,国家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3. 意义(1)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对保障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中国的卫生事业基本保障了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健康,创造了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拓展延伸(1)西方国家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背景:二战后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国家、社会对公共医疗服务的关注与支持;工业化、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损害。(2)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的背景: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国家统一,独立自主;经济方面,百废待兴,经济开始恢复发展;思想方面,民众卫生观念缺乏;客观条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城乡差距明显。【教材开发】1. 解读教材P89“史料阅读”。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防治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的医疗救治。体现了实行分区责任制;城市与农村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相互配合。2. 读教材P90“历史纵横”: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医疗卫生的工作侧重点是什么?其措施有何意义?提示:侧重点:农村医疗。意义:培养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派遣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为农村培养大批医疗人才;构建了我国从城市到农村的医疗网络。知识点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深远)1. 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1)世界①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 奠定了基础。疑难杂症 ②许多国家把 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③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④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防疫工作 (2)中国①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 、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②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2.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1)世界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 的建设。②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公共卫生 (2)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3. 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1)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2) 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3)越来越注重 ,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重视心理健康。讲卫生 精神卫生 构图解史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概念阐释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也称心理卫生,它是关于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心理卫生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培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教材开发】 读教材P91“历史纵横”:概括世界卫生组织的特点。提示:既具有管理职能,又具有专业性和政治性。02核心要点·快突破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主题 生命健康的安全网——现代医疗卫生体系视角1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史料 1883年,德国制定了《医疗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示:医疗保障制度完备和覆盖面不断扩大,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医疗保障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限制私人医疗保障制度不利于社会互助。视角2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医疗体制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至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摘编自曹普等《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提示:变化: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覆盖区域更广;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影响:改善了农村落后的医疗状况;赢得了民众对新政权的支持。视角3 现代中国公共卫生建设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从中央到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提示:特点: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成。意义:改变了近代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1. 世界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建立所具备的条件政治 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民主化进程加快;民权斗争兴起;民主权利扩大经济 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发展思想 民主、平等、民权、公民意识、公共卫生意识的提高法治 法治建设的发展;国家立法的保障民间 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有志之士的推动科技 医学理论、医学技术、治疗技术等的发展和推广2. 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简政放权,扩大医院自主权;探索多种运行机制;政府直接投入减少,医疗服务市场化;城乡兼顾,覆盖范围日渐扩大。(2)意义:增强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缓解了医患供需矛盾;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利于深化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为建立新的医疗卫生体系打下基础。3. 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1)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致力于维护、保障和增进全体居民的健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为改善全球健康作出更大贡献,因此其发展至关重要。(3)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4)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使人们能够强化公共卫生观念、增强自身体质、注重精神卫生、重视心灵健康,从而实现身心幸福。(5)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防疫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英国将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实行全免费的国家保健服务制度;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是以民间私营医疗与保险为主、政府辅以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与补助;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通常独立于州和联邦政府,是非营利性机构。这体现了西方国家( )A. 医疗卫生体系各具特色B. 重视强化全民卫生意识C. 政府治理职能不断强化D. 公民健康状况得到改善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医疗卫生体系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故选A项;“重视强化全民卫生意识”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不断强化”与材料中美国的政府治理职能弱化相悖,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英、美、澳三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特点,未涉及三国公民的健康状况,排除D项。2.20世纪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1965年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 )A. 上山下乡运动 B.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C. 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 D. 解决农村医疗短缺问题解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经济严重困难,1961年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对农村实行医疗卫生改革也是调整的表现,故选C项。03学科素养·稳提升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健康中国战略材料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思维升华】1. 核心价值:中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1)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4)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5)坚持以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6)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2. 命题价值角度 内容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①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②注重:从科技发展、社会治理的角度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角度 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②注重: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措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进展,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②注重:医疗卫生的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1. 1953年10月,卫生部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A. 确保互助合作运动的顺利开展B.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 缩短城乡医疗卫生水平的差距D. 服务国家建设主要任务的推进解析: 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将卫生工作与工业建设、互助合作运动相结合,说明当时卫生工作服务国家建设主要任务的推进,故选D项;卫生工作可以辅助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而不是“确保”,排除A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才建立起来,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城乡同时开展卫生工作,并未侧重发展乡村卫生,无法得出缩短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差距的结论,排除C项。2.20世纪70年代曾经覆盖我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80年代中后期,覆盖率一度下降到不足5%。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2年建立,至2011年,参合人数达8.32亿,参合率97.5%。影响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国家政策 B. 医疗技术C. 经济发展 D. 社会观念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改革开放,撤销了农村的人民公社,所以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我国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综上分析,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农村医疗制度的变化,与医疗技术关系不大,排除B项;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中历史现象变化的全部原因,排除C项;社会观念的改变,与“主要因素”不符,排除D项。3. 1960年,卫生部在《关于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经验交流座谈会情况的报告》中指出,“不少疑难病症如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听障人士、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有显著的效果,其中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A. 坚持国家建构疾病防治体系B.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C. 中西医交流取长补短D. 西医学习中医才能发展解析: 根据材料“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些的治疗效果已高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看出中西医在治疗疑难病上进行了交流,取长补短,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才能发展”表述绝对,排除。4. 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全球根除天花计划”。当时,美国拥有在发展中国家根除天花的技术能力和条件,苏联则拥有充足的天花疫苗。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美苏经过十二年的共同努力成功根除了世界范围内的“天花”病毒。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家防疫成败B. 医疗卫生成为两大阵营斗争的主战场C. 人类共同命运超越意识形态界限D. 国际合作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解析: 在两极格局意识形态对峙的国际环境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合作,共同对天花病毒进行根除,表明了在人类共同命运面前,超越意识形态界限,故选C项;“决定”一词表述绝对,排除A项;美苏冷战两大阵营斗争的主战场在欧洲而非医疗卫生,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国际抗疫的合作情况,没有明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5. 下面是1650—1990年各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变化表(单位:%)。结合表格内容与所学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欧洲 美国与 加拿大 拉丁 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1650年 18.3 0.2 2.2 0.4 18.3 60.6 1001750年 19.2 0.1 1.5 0.3 13.1 65.8 1001850年 22.7 2.3 2.8 0.2 8.1 63.9 1001900年 24.9 5.1 3.9 0.4 7.4 58.3 1001950年 23.0 6.7 6.3 0.5 8.8 54.7 1001990年 15.0 5.0 8.5 0.5 12.0 59.0 100A. 近代亚洲人口整体减少B. 欧洲医药科学发展迅速C. 大洋洲人口总量波动较小D. 拉丁美洲生产力进步显著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1650—1950年,欧洲人口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之后维持了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医药科学发展迅速,因此人口比例上升并保持稳定,B项正确;亚洲人口占比下降,不意味着具体人口数量下降,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各地区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不能得出大洋洲总人口变化情况,排除C项;拉丁美洲人口上升幅度较小,说明其生产力进步有限,排除D项。6.20世纪80年代起,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并鼓励私人医院与国立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至90年代,政府规定各地医院和社会关怀机构从地方当局独立,并建立自主经营的医疗服务公司,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公司创办医疗保险项目。英国政府的这些举措( )A. 导致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B. 使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大幅缩减C. 反映了政府行政职能的削弱D. 实际是对国家福利政策的调整解析: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实质是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是对国家福利政策的调整,故选D项;英国政府积极挖掘社会医疗资源,保障和提高国民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排除A项;政府医疗保障支出的减少不等于社会保障支出大幅缩减,排除B项;英国进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政府行政职能增强的表现,排除C项。7. 下表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年份 文件名称1998年 《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2003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2007年 《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年 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A. 医疗保险主要惠及城市居民B. 政府的行政职能不断扩大C. 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D. 农民医疗问题的彻底解决解析: 表格内容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医疗保障方面的文件,体现了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C项正确;医疗保险惠及的是人民,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彻底”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04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一、选择题1. 19世纪,英国议会相继出台《1848年卫生法》《1855年疾病预防法》《1858年医疗法》《1875年公共卫生法》,并对居民供水、污物处理、医院管理、地方防疫等方面作出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 )A. 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B. 促进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C. 体现政府重视疫病的研究D. 有效推动防疫体系的建立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英国出台多部关于卫生的法律,并对居民供水、污物处理等方面作出规定,这有利于推动防疫体系建立,故选D项;材料中政府的法律法规只能起到预防的作用,“控制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政府利用法律手段来构建防疫体系,与民众健康意识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政府重视疫病防控,并不是疫病研究,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A.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B. 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C.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根除D. 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二战后世界各国通过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单位的建设并结合各种疫苗的接种,有效预防了一系列重大传染病,反映了世界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故选A项;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地域不平衡方面,材料并未说明世界其他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无法得到彻底根除,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二战后世界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保障的发展和各类疫苗的接种,反映了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不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3. 1950年,南京市卫生局先后组织了58个宣传队、派出两辆巡回宣传车,进行卫生防疫宣传,并举行了44次集体游行,举办了历时12天的卫生展览,开展卫生讲座147场,卫生宣讲334次。这表明,新生的人民政权( )A. 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B. 注重群众卫生意识的培养C. 将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D. 改善了医疗资源匮乏状况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公共卫生意识,体现了国家对群众卫生意识的培养,故选B项;完善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和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与材料概况不符,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是首位工作,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医疗物质的投放,不能说明改善医疗资源匮乏状况,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4. 1953年1月,经政务院批准,卫生防疫站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到1965年全国各地共建立卫生防疫站2 499所,以及专科防治所(站)822所,妇幼保健站(所)2 910所,被世卫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这一模式( )A. 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B. 体现出我国制度的优越性C. 得益于我国工业化的实现D. 消除了城乡间医疗差距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卫生防疫站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彰显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B项正确;世界卫生组织不能代表世界各国,A项说法绝对,排除;1965年,中国还未实现工业化,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5. 1958年2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 )A. 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B. 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 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D. 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可知,当时的医疗卫生工作注重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将经济建设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故选D项;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排除A项;血吸虫病基本被消灭说明该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排除B项;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至今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6. 如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A. 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B.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C. 农村医疗事业获得发展D. 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宣传画标语“赤脚医生遍山村 合作医疗气象新”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开展医疗下乡活动,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医疗事业获得发展,C项正确;该宣传画涉及的主题不是公共卫生,排除A项;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根据宣传画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7. 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掀起了“两管、五改”工作,“两管”就是管水、管粪、“五改”就是改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这项工作( )A. 解决了农村公共卫生问题B. 顺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C. 有利于强化农民的卫生意识D. 体现了乡村成为医疗工作的重点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20世纪60年代的“两管、五改”工作,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强化农民的卫生意识,故选C项;“解决”说法绝对,排除A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才开始,排除B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8. 据统计,1970年全世界已有44个国家开办了121所公共卫生学院。1984年,全世界的公共卫生学院已增至214所,遍及五大洲54个国家。这表明( )A. 各国着手联合发展卫生事业B. 医疗保障制度逐渐得到完善C. 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D. 环境污染现象引起各国重视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公共卫生得到多数国家重视,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涉及,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9. 世界权威医学期刊《刺针》曾发布《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报告》,对世界上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服务情况和质量进行排名,其中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则是低层次医疗质量聚集区。这体现出( )A. 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B. 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 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D. 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经济实力最强的西欧、北美、大洋洲等地区医疗能力最强,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医疗质量和能力属于第二层次,与其经济实力大体相当,经济实力最弱的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则是低层次医疗质量聚集区,这体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医疗质量和水平,故选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状况,排除A项;医疗能力能够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但并不决定人民生活水平,排除B项;拉丁美洲和东亚、西亚地区的医疗卫生体系属于第二层次,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0. 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95%以上。这充分说明( )A. 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B. 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C. 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D.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故选D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制度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23456789101112131411. 近年来,各地医院纷纷开通互联网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群众可以居家得到医生的诊疗方案、治疗指南,并通过线下第三方配送获得相应的药物,逐步实现群众居家诊疗、看病购药的需求,使医疗走向了“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的发展方向。由此可知( )A. 科技推动了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B. 科技促进了医疗产业的优化升级C. 科技加速了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D. 科技助推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可知,各地医院纷纷开通互联网医疗服务,使百姓就医更便捷、体验更舒适,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故选D项;网上诊断只是使看病便捷了,不一定会提高医疗水平,排除A项;科技促进了医疗服务水平的升级,与医疗产业的优化升级无关,排除B项;科技改变了群众看病的方式,而非改变医疗机构的职能,排除C项。123456789101112131412.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对“大卫生、大健康”观念理解正确的是( )A. 建立“福利国家”B. 深化全民公共卫生意识C.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D. 以救死扶伤为宗旨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反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推动全民卫生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摘编自赵秀芬《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发展与国家权力》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1832年,曼彻斯特棉纺织家詹姆斯·菲利普·凯出版了《曼彻斯特棉纺织厂工人阶级的道德和身体状况》一书,认为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很多工厂的空间里充满灰尘、湿热与有毒气体。——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1234567891011121314(1)围绕课题,研究材料一可得出什么结论?并指出其运用的研究方法。答案: 结论:工业革命后,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方法:案例法、对比法。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尤其是新兴的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可知工业革命后,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工业城镇死亡率更高,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是社会的迫切需要。第二小问,据材料一“1831—1841年间,伯明翰每千人的死亡率从14.6上升到27.2,曼彻斯特从30.2上升为33.8”可知案例法;据材料一“1831—1839年英国农村地区的死亡率约为18.2‰,而城市则高达26.2‰”可知对比法。1234567891011121314(2)材料二是从什么视角进行课题研究的?答案:视角:从劳工阶层生存环境的角度研究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必要性。解析:据材料二“劳工阶层集中居住的这些贫民窟成为疾病流行的中心”可知从劳工阶层生存环境的角度研究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的必要性。123456789101112131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致力于对农村卫生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到1965年就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县设医院,公社设卫生院,大队设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进入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大多数农村迅速崩溃,到1985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陡降至5%,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仅存的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分布在上海和苏南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比重日益减少,1990年政府农村预算卫生支出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20%,且逐年下降,而同期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则提高到60.6%。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2002年10月29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国务院主持的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2002年12月28日,新修订的农业法明文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其他医疗保障形式,提高农民健康水平。”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出了具体措施,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德元《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分析》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受挫的原因。答案: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瓦解;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严重;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比重减少;城乡经济差距扩大。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据材料一“到1965年就初步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可知,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是以集体经济为依托,而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村集体经济瓦解,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受挫;据材料一“中国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可知,卫生事业市场化倾向严重;据材料一“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比重日益减少”可知,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比重减少;城乡经济差距扩大。1234567891011121314(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初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创新”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答案:表现:由政府组织、引导,自上而下逐步推开;多方筹资,以政府筹资为主;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的层次。历史意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经济;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可知,国务院组织召开农村卫生工作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在政府组织、引导下,自上而下逐步推开;据材料二“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可知,多方筹资,以政府筹资为主;据材料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可知,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的层次。第二小问,农村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惠及广大农村的医疗卫生改革,从政府、农民、农村及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角度、社会建设整体的角度进行回答。1234567891011121314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docx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pptx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