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专题一 中国不同时期的疫病与防治
1.中国古代的疫病与防治
多发 原因 ①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②战争、自然灾害使人口流动加剧,生存及卫生条件恶化;③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防控 措施 ①政府减免税收,赈济灾民,节用抗灾;②针对疫病施医送药,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③民间医生与儒生救助灾民
防疫 影响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扩大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防疫措施的普及;④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中国近代的疫病与防治
多发 原因 ①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②清政府腐朽无能,对卫生环境等管理不足;③近代医学知识匮乏落后
防控 措施 ①人们接受西方先进的医学科技和卫生知识;②清政府开始采用新的卫生防疫方法,开始确立近代卫生防疫制度;③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推动卫生防疫制度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防疫 影响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有序发展;③有利于中国近代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
3.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②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③医学科技的进步;④国际社会的支持等
意义 ①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③有利于国家安定、富强
专题二 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1.古代:自公元前2000年,天花和鼠疫等高致病率的烈性传染病曾长期危害非洲人、欧洲人的生命健康。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神学观念控制一切,医学发展落后,鼠疫多次暴发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死亡,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发展。中世纪后期(1500年前后),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又将旧大陆的天花、肺结核等传染病带入美洲等新大陆,给印第安人和其他当地居民造成了灾难性后果。
2.近代: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的近代医学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尤其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影响了全世界。同时,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的西式医院与医学院校将教学、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保障了医学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公共卫生方面,依托先进的消毒、化验等手段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卫生知识、预防传染病、探索建立疾病保险制度,对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3.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重点完善各层级医疗组织,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政府主导下,普遍建立“福利国家”,注重为下层民众提供医疗保障。同时,基础医学突飞猛进,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技术,如基因理论等解决世界疑难杂症。
1.(2023·浙江6月选考9题)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
1955年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
1976年 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9年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发布,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1980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1991年 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
2003年 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
2008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
2016年 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 ②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 ③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3·北京高考8题)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3.(2023·浙江1月选考10题)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了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4.(2022·海南高考8题)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5.(2021·重庆高考6题)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6.(2021·辽宁高考15题)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而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系(  )
A.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7.(2021·河北高考7题)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人素质 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8.(2022·全国甲卷47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A 根据材料“1980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参合率达到91.5%”可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①符合题意;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②不符合题意;199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2003年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说明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③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正在不断地完善中,但无法做到健全,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与时俱进,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2.D 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其都有利于民众加强锻炼、增强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
3.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并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青蒿素,故选D项。
4.C 根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A、B、D三项材料来体现,排除。
5.C 东汉末年、宋朝、元朝以及明末清初时期是疫病高发期,同时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理论,这说明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C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波动状态,排除A项;图中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无固定比例关系,排除B项;仅从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故A项正确;“阻止了”表述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国际卫生防疫合作,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排除。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从学习西方制度向学习西方思想深入,有识之士积极支持和提倡防疫要求是为了唤起民族的强健意识,推动国人深入地了解医疗健康知识,从而提升身体素质,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公共问题作出规定,并对个人卫生也提出要求,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政治改革,排除A项;有识之士主要是为了唤起民族的强健意识,B项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排除;有识之士主要是为了促进民族意识的改变,不仅仅是提升居民的个人素质,排除C项。
8.(1)条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李时珍对医学的钻研与精通及其努力刻苦的个人品质;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
(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观察实践法;采访调查法。
评价:文献研究法,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利于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观察实践法,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的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访调查法,有利于获得口头上的大量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可得出,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根据材料“经此磨炼,医术愈精……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可得出,李时珍对医学的钻研与精通及其努力刻苦的个人品质;根据材料“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可得出,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体现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观察实践法以及采访调查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用文献研究法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有利于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采用观察实践法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用采访调查法有利于获得大量口头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
4 / 4(共30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中国不同时期的疫病与防治
1. 中国古代的疫病与防治
多发 原因 ①气候异常,新型传染病增多;②战争、自然灾害使人口
流动加剧,生存及卫生条件恶化;③思想观念落后、愚昧
防控 措施 ①政府减免税收,赈济灾民,节用抗灾;②针对疫病施医
送药,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疫情扩散;③民间医生与儒生救
助灾民
防疫 影响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扩大了儒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③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防疫措施的普及;④推动了早期公益事
业的产生
2. 中国近代的疫病与防治
多发 原因 ①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②清政府腐朽无
能,对卫生环境等管理不足;③近代医学知识匮乏落后
防控 措施 ①人们接受西方先进的医学科技和卫生知识;②清政府开
始采用新的卫生防疫方法,开始确立近代卫生防疫制度;
③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推动卫生防疫制度的法律
化和制度化
防疫 影响 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有
序发展;③有利于中国近代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
3. 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②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③医学
科技的进步;④国际社会的支持等
意义 ①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水平;③有利于国家安定、富强
专题二 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1. 古代:自公元前2000年,天花和鼠疫等高致病率的烈性传染病曾长
期危害非洲人、欧洲人的生命健康。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
会神学观念控制一切,医学发展落后,鼠疫多次暴发导致欧洲人口
大量死亡,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发展。中世纪后期(1500年前
后),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又将旧大陆的天花、肺结
核等传染病带入美洲等新大陆,给印第安人和其他当地居民造成了
灾难性后果。
2. 近代: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化学、生物学、
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的近代医学体
系逐步建立起来。尤其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领域取得了很大
的成就并影响了全世界。同时,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的西式医院与
医学院校将教学、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保障了医学水平走在世界前
列。公共卫生方面,依托先进的消毒、化验等手段隔离传染源、治
疗感染者、普及卫生知识、预防传染病、探索建立疾病保险制度,
对人们的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3. 现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重点完善各层级医疗组织,构
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政府主导下,普遍建立“福利国家”,注
重为下层民众提供医疗保障。同时,基础医学突飞猛进,利用自然
科学的新技术,如基因理论等解决世界疑难杂症。
1. (2023·浙江6月选考9题)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
标志。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
1955年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
1976年 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9年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发布,拉开了改革
的序幕
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
1980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1991年 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
2003年 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
2008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
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
2016年 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
②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
③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根据材料“1980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参合率达到91.5%”可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
显著,①符合题意;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
起,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②不符合题意;1991年国
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2003年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说明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
疗保障网,③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正在
不断地完善中,但无法做到健全,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与时俱进,
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2. (2023·北京高考8题)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
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
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
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 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 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 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 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解析: 政务院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工作时间做工间操,国家体
委也推行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其都有利于民众加强
锻炼、增强体质,D项正确;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
更好地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排
除A项;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
操不属于竞技体育,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
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排除C项。
3. (2023·浙江1月选考10题)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
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了治
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
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
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 人痘接种法 B. 青霉素
C. 牛痘接种法 D. 青蒿素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
启动专项计划,并于20世纪70年代发现青蒿素,故选D项。
4. (2022·海南高考8题)1952年,以反细菌战为目的的爱国卫生运动
在全国展开;到1956年,“除四害”(四害指老鼠、蚊子等病媒虫
害)成为该运动的新内容。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
参与者也是服务对象。这充分反映了(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 群众运动取得了成效
C. 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D. 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解析: 根据材料“在整个过程中,群众是主体力量,既是参与
者也是服务对象”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人
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是
国家的主人,A、B、D三项材料来体现,排除。
5. (2021·重庆高考6题)如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  )
A. 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B. 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
C. 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
D. 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
解析: 东汉末年、宋朝、元朝以及明末清初时期是疫病高发
期,同时这些时期出现了许多中医理论,这说明中医理论的创新多
出现于疫病高发期,C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疫病流
行频数呈现波动状态,排除A项;图中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
量无固定比例关系,排除B项;仅从图示信息不能得出明清温病学
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排除D项。
6. (2021·辽宁高考15题)1851年欧洲国家召开第一次国际卫生大
会,1907年国际公共卫生办公室建立。而后,国际联盟卫生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成为疫病防治领域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
倡导者、领导者、协调者和实施者。在此过程中,国际卫生防疫体
系(  )
A. 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B. 阻止了流行病在全球传播
C. 顺应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D. 始终是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际卫生大会最先在欧洲召开,而后
扩展到国际层面,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故A项正确;
“阻止了”表述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国
际卫生防疫合作,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C项;D项表
述错误,排除。
7. (2021·河北高考7题)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
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
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
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
旨在(  )
A. 推动政府政治改革 B. 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 提升居民个人素质 D. 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从学习西方制度向
学习西方思想深入,有识之士积极支持和提倡防疫要求是为了唤起
民族的强健意识,推动国人深入地了解医疗健康知识,从而提升身
体素质,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公共问题作出规定,并
对个人卫生也提出要求,没有体现出政府的政治改革,排除A项;
有识之士主要是为了唤起民族的强健意识,B项不是他们的主要目
的,排除;有识之士主要是为了促进民族意识的改变,不仅仅是提
升居民的个人素质,排除C项。
8. (2022·全国甲卷47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
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
“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
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
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
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
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
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
条件。
答案:条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李时珍出
身医学世家,受到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李时珍对医学的钻
研与精通及其努力刻苦的个人品质;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
就为其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
医术,广读天下医书”可得出,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受到
家庭医学氛围的熏陶;根据材料“经此磨炼,医术愈精……
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可得出,李时珍对医学的
钻研与精通及其努力刻苦的个人品质;根据材料“将前人对
药物的分类”可得出,前代丰富的中医药学成就为其编著
《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社会相
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
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观察实践法;采访
调查法。
评价:文献研究法,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利于
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观察实践
法,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的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访调查法,有利于获得口头上的大
量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体现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观察实践法以及采访调查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用文献研究法能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同时有利于发现著作中的误注,从而促进医学著作的完善;采用观察实践法有利于获取关于药物较为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保证著作的严谨性;采用采访调查法有利于获得大量口头资料,从而丰富医学知识。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