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综合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资源简介

模块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从陕西李家村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等遗址的发掘资料来看,当时先民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其种类有垦荒翻地用的石斧、石铲以及砍伐器等,有收割庄稼用的石刀、石镰,还有脱壳、去糠、磨粉用的粮食加工工具臼以及石磨盘和磨棒等。这些发现反映了 (  )
A.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
B.采猎文明的辉煌成就
C.生产工具的发展滞后
D.手工行业的精细分工
2.战国时期,“秦以牛田”;汉代,齐鲁地区出现“马耕”;清朝时期,“中原牛小马助牛,两牛一马耕平畴”。这些现象(  )
A.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出现
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D.得益于国内牧业的发达
3.杭州在南宋时就富甲天下,其繁华盛况在吴自牧的《梦粱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文献里都有详细的描写。但杭州当时在南北交流中的中心作用无法得到体现,而进入元朝后这一弊端逐渐消失。这主要得益于 (  )
A.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B.国家政局的改变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市民文化的发展
4.生活于16世纪的徽州商人汪福光,起初从事经营粮食、茶叶的贩运,后获得政府许可,兼营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B.农本思想依然浓厚
C.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D.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5.清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下令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太四府一州的漕粮一律走海运,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粮,按照每石一两三钱的价格折成白银,转运到京城或者就地充当军饷。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漕运制度的衰落 B.国内局势的动荡
C.南方经济的发展 D.列强侵略的加剧
6.1914年,北京市政府发布通告,向民众介绍了公园的概念:找一块清净宽敞的所在,开辟出来,再能有天然的丘壑,多年的林木,加以人工设备,专在有益人群游玩。市民精神日渐活泼,市民身体日益健康。由此开始,北京市开辟了多处公园。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
A.政治革命推动了市政建设
B.城市化进程体现了时代进步
C.公民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科学的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
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硕果累累。同时,也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做法。下列选项中,体现“鲜明特色的做法”的是 (  )
A.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B.迅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C.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D.大幅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8.古代城市内部通行主要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不到4千米的平面内,保证城市居民步行1小时就可以从城市中心到达城市边缘,用地规模约为15平方千米。据此可知 (  )
A.观念保守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古代商业贸易活动受限制
C.城市形态受交通方式的影响
D.环境恶化限制了人口流动
9.有学者对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进行梳理后发现,其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对房屋的描述(房主、面积等)、房屋租赁的双方当事人、租期、租金、证人、契约签订的时间等条款。这些条款 (  )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盛行
B.避免了租赁双方的纠纷
C.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10.面对黑死病的肆虐,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止集会以防瘟疫传播;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以杜绝病源扩散……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使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这说明黑死病的暴发 (  )
A.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B.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习俗
C.削弱了欧洲社会的稳定性
D.增强了人们对疫病的防御能力
11.“16世纪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传统地中海国家成了新航线图上的边远地区。新的贸易港口成为更有活力的金融、贸易和生产中心。”材料所指的新的贸易港口可能是 (  )
A.热那亚 B.威尼斯
C.阿姆斯特丹 D.君士坦丁堡
12.欧洲人最初认为烟草具有某些有益的药效。16世纪,抽烟和咀嚼烟草渐渐成为欧洲的风尚。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士认识到吸烟“有害眼睛、鼻子、大脑和肺部健康”,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据此可知,烟草的传播 (  )
A.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B.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D.推动了世界物种交流
13.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学徒制。19世纪中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其主要模式,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大量的职业学校,学习内容以实践经验为主转为以科学理论为主。这一变化说明 (  )
A.工业革命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
B.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开始转型
C.技术进步推动科学理论的创新
D.科技革命推动学校教育产生
14.对下列《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表》(单位:千千米)解释正确的是 (  )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A.铁路是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
B.各大洲的铁路实现平衡发展
C.科技革命促进世界交通发展
D.世界交通进入了立体化时代
15.下面为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起始及基本实现时间表。该表反映了 (  )
国家 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日本 韩国
开始年份 1910年 1920年 1931年 1946年 1976年
基本实 现年份 1940年 1950年 1948年 1967年 1996年
A.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
B.英国丧失了农业大国地位
C.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亚洲国家的农业后来居上
16.发展中国家要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获得紧急贷款或其他信贷必须进行特别的改革——开放市场、消除投资管制、由世界市场来决定利息和利率、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取消补贴等。这一改革要求(  )
A.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互联互通 B.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C.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的风险 D.推动了美国主导的贸易机构全球扩张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趋于成熟。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
——摘编自秦晖《思无涯,行有制》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同时,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食物。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如果说法国人是吃得多而喝得少,那么19世纪中期的英国人便相反,他们把喝看成是餐桌上主要的事。
——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的经济因素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英国“饮食”变化的原因。(6分)
18.植物的利用与交流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①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3 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兴起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
③ 隋唐时期,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塞外少数民族也逐渐嗜茶,北方茶叶市场逐渐形成
④ 两宋时期,具有南北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发展,在西南地区形成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即“茶马古道”
⑤ 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地区和数量扩大,出口量提高。1560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将饮茶习惯带回欧洲。1641年,荷兰医学专家迪克斯从医学角度肯定茶叶的药用价值
⑥ 1689年,俄国与清帝国正式确立外交关系,“茶叶之路”成为一条连接中俄的商路
⑦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茶苗秘密运到印度,并大面积种植,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
⑧ 1903年,英国茶叶市场,中国茶叶只占10%,印度茶叶升到59%,逐渐摆脱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公司法》,迎来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小高潮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提炼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正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03年,上海商人游说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自来水。1904年,岑春煊奏请清廷,“欲救二端(救火、卫生),非速办自来水不可”。申请获批后,岑春煊从官饷中拨出白银60万两,再由上海商人集资60万两,于1905年成立自来水公司。鉴于缺乏给水技术经验,公司花高价聘请外国工程师,订购机器设备。1909年,水厂正式向市区供水。
——摘编自王德海《政府接管前后的广州
自来水公司(1905—1938)》
材料二 作为城市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自来水事业早期发展却步履缓慢。与上海要排队或“走后门”报装(报装是指用户向供电企业提出办理建立供电关系或增加用电容量的行为)不同,广州居民报装者并不多。当时还没有出现抽水马桶等设备,导致居民的用水量不会大增,广州也缺乏用水量较大的近代工业。广州曲折狭窄的街道,给铺设自来水管的工程带来一定的困难。长期以来,中国城市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公共事业,污水处理、疫病防治多由社会力量负责。自来水曾一度因为有伤风化而被广州市民拒绝。
——摘编自谭慧施《晚清民国时期广州
自来水事业与城市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广州自来水公司成功创办的路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自来水事业早期发展缓慢的原因,并说明广州自来水事业发展的影响。(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方国家周末休息时间的变迁
19世纪 生产力奇迹,从基础工业、矿业席卷到消费品领域后,就不可避免面临一个问题:大众休息时间不足,以至于没有精力和兴趣大量消费。19世纪70年代,周六休息半天、周日休息一天的制度在英国出现。周六下午是举行公园音乐会、足球赛、划船与骑自行车的时光。在小酒馆喝酒也是周六下午流行的活动
20世 纪初 20世纪初,电影以一种发育完全的大众娱乐方式出现在城市。最初的电影院称为五分钱电影院,只需要五分钱就可以看一部半小时的电影。低票价(百老汇舞台剧的票价超过一美元)加上时间短,让电影院拥有如同今日快餐店的吸引力。周六休息权的实现,带给美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工人涌入电影院,成为好莱坞通俗影片的忠实拥趸
1929年 美国成衣工人联合工会首倡五天工作制,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宣布工厂在周六不上班。人们认为缩短工时是缓和高失业率的方法,每个人都做少一点,那就会有更多人有工可做
——摘编自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等待周末:
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模块综合检测
1.A 据材料可知,当地出土了大量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具,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故选A项;采猎文明食物的来源主要为采集和狩猎,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排除B项;磨制石器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农业生产,并不是手工业的分工,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根据地域、畜力、土地、耕作要求等情况,“灵活使用”畜力进行耕作,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畜牧业主要在边疆地区或游牧区,排除D项。
3.B 南宋与北方的金朝长期对峙,导致南北交流受阻。元朝统一中国后,南北交流的障碍被移除,杭州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交流的枢纽,故选B项;北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就已突出,且城市若没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支持,单靠经济发展,也不足以发挥中心作用,排除A项;主要是因为国家政权的南移,才使得杭州的地理位置优势得到了体现,排除C项;市民文化的发展并不能决定一个城市在南北交流中的地位,排除D项。
4.B 材料提及汪福光经商发达后,“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知农本思想在当时仍占据主导地位,故选B项;A项不符合题意,田地属于不动产,排除;“放弃”不符合史实,明朝政府仍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政府抑制商业,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排除。
5.B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扬州、镇江等地,直接切断了南北漕运通道,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漕粮被截留,即国内局势的动荡促使清廷河运变海运,故选B项;漕运制度的衰弱并非主因,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1853年,没有爆发列强侵华战争,“加剧”说法错误,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修建多处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强身健体,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体现了时代进步性,故选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据材料“由此开始,北京市开辟了多处公园”可知,北京开辟多处公园方便市民健身游玩,但其他地区及广大农村偏远地区尚未普及,故“深入人心”说法错误,排除D项。
7.C “鲜明特色的做法”即带有显著的特征,具备一定的主题,爱国的主题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爱国卫生运动满足条件,故选C项;A、B两项不属于特色,排除;D项是伴随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产物,不属于特色做法,排除。
8.C 据材料“城市局限在半径不到4千米的平面内,保证城市居民步行1小时就可以从城市中心到达城市边缘”可知,受到内部通行方式影响,城市的半径较小,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观念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商业贸易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环境恶化一般指生态环境的破坏,材料未提及,排除D项。
9.D 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对房屋租赁的相关条款予以明确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租佃关系盛行和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A、C两项;“避免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
10.D 根据材料“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使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可知黑死病的暴发迫使政府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制度建设,同时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也明显提高,故选D项;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疾病的死亡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社会习俗的改变需要经过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并不会因为突发事件而改变,排除B项;黑死病的暴发客观上促进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欧洲社会的稳定,排除C项。
11.C 16世纪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传统商路被阻断,西欧国家纷纷开辟新航路,大西洋沿岸城市成为更有活力的金融、贸易和生产中心,如阿姆斯特丹等,故选C项;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位于地中海沿岸,排除A、B两项;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首都,排除D项。
12.C 随着烟草的传播,其对人体健康的消极影响逐渐暴露。“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可见物种大交换后,烟草的传播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故选C项;材料分析的是烟草对人体的利弊,未涉及其消费市场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体现英国上层社会对烟草的认识,而非上层阶层与民众阶层的矛盾,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烟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排除D项。
13.A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国家已经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国家建立大量职业学校并且以教授科学理论为主,都是为了培养更适合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故选A项;建立职业学校只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并不能说明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转型,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劳动力培养方向的变化,使之适应工业革命掌握技术的需要,没有体现理论的创新,排除C项;欧洲世俗的学校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
14.C 据材料可知,1870—1900年,全世界各个地区铁路里程显著增加,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科技革命促进世界交通发展,故选C项;铁路是市场准入的充分条件,不是必备条件,排除A项;各大洲铁路发展并不平衡,排除B项;此时飞机尚未出现,并未进入立体化时代,排除D项。
15.C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农业机械化起始时间和基本实现时间较早,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相对较晚,由此反映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C项;材料没有各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对比,无法得出“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各国农业产量、质量的对比,不能得出“英国丧失了农业大国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日本、韩国土地狭小,农业产量比不上美国和加拿大,排除D项。
16.C 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帮助,而改革的内容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保护自身,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的风险,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并不是区域合作,排除A项;这一改革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平稳发展,不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金融组织,不是贸易机构,排除D项。
17.(1)经济因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城市发展。
影响: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有助于南宋市井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
(2)原因: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小麦产量提高;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新型消费观念的形成。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分析可知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相关;据材料一“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可知南方城市的发展。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可得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据材料一“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大量难民”可知大众消费成为主力,即有助于南宋市井文化的发展;据材料一“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体现城市功能发生变化,即推动了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等影响。第(2)问,据材料二“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可得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小麦产量提高;据材料二“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食物”可得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据材料二“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可得新型消费观念的形成等。
18.观点一:茶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论述: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最先发现并利用茶叶,将茶叶由药用变为饮用,饮茶之风盛行,进而衍生出茶具、茶道、茶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朝积贫积弱,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用茶叶换取北方少数民族的战马,茶马互市兴盛,茶叶成为宋朝重要的战略物资。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茶叶传入欧洲,饮茶逐渐成为欧洲人习俗的一部分。茶叶成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物产,西方大量的财富随之流入中国。为了摆脱对中国茶叶的依赖,英国引进茶和种茶技术,扩大种植面积,使中国茶叶逐渐丧失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慢慢落后于印度等新兴产茶国。
综上所述,茶叶因其特有的功用与价值,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和贸易变化。
观点二:植物影响世界发展。
论述:茶叶在很长时间内仅在中国及其周边部分国家流通。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凭借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在中国的茶叶贸易,获得了丰厚利润,从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玉米和马铃薯本是在美洲培植,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传到亚洲等地。这些高产作物使世界人口急速增长有了粮食保障;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欧洲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鸦片战争。战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植物逐渐打破了地域限制,不同程度影响世界发展,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微妙而关键的重要地位。
其他观点:
观点三:商品贸易影响中国茶文化传播。
观点四:中国茶叶贸易兴衰折射中国社会变化。
论述(略)。
解析:据材料可提取信息: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魏晋南北朝,南方兴起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两宋时期,“茶马互市”发展,形成“茶马古道”;1560年,葡萄牙传教士将饮茶习惯带回欧洲;1851年,英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茶苗秘密运到印度,并大面积种植,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据以上信息可提炼主题:茶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论述时,紧扣自己熟悉且是茶叶史的关键时段:起源、茶马互市、茶叶传入欧洲、茶苗外传印度等,论述这四个时段时,可以从茶叶的益处,茶叶贸易的原因、影响等方面来展开。最后,简明扼要地指出茶叶本身的价值及其对日常生活、经济、贸易的影响。
19.(1)路径:明确目的;商人建议(推动);政府筹划实施;借鉴国外技术经验。
(2)原因:用水需求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公共事业机构管理;传统观念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
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改善市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欲救二端(救火、卫生),非速办自来水不可”并结合所学得出明确目的;据材料一“上海商人游说……自来水”并结合所学得出商人建议(推动);据材料一“岑春煊从官饷……成立自来水公司”并结合所学得出政府筹划实施;据材料一“花高价聘请外国工程师,订购机器设备”并结合所学得出借鉴国外技术经验。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居民的用水量不会大增,广州也缺乏用水量较大的近代工业”并结合所学得出用水需求不足;据材料二“给铺设自来水管的工程带来一定的困难”并结合所学得出技术力量薄弱;据材料二“中国城市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公共事业”并结合所学得出缺乏公共事业机构管理;据材料二“自来水曾一度因为有伤风化而被广州市民拒绝”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观念的影响;结合所学得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改善市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等角度入手。
20.示例1
论题: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的形成。
论述: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一方面生产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大众休息时间不足,没有精力和兴趣消费,这推动了周六休息半天制度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像电影这样的新的娱乐休闲方式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推动了美国实现周六半天休息权。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以及成衣工人联合工会组织推动了五天工作制的出现,试图以此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和高失业率,以及刺激消费。
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的形成与经济发展及波折密切相关。
示例2
论题:西方周末休息时间的延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论述:19世纪到20世纪初,随着周六休息半天制度的出现与推广,人们的休闲方式更趋多样,并出现了诸如观看电影这样的新的休闲方式。这推动了消费的发展,顺应了两次工业革命对市场的需求。1929年,美国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实行五天工作制,有利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综上,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西方周末时间的延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解析:据材料“19世纪”“生产力奇迹,从基础工业、矿业席卷到消费品领域后,就不可避免面临一个问题:大众休息时间不足”和“19世纪70年代”“周六休息半天、周日休息一天的制度在英国出现”可拟定论题: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的形成。论述:据材料“生产力奇迹,从基础工业、矿业席卷到消费品领域后,就不可避免面临一个问题”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虽然生产力大大提高,但大众休息时间不足,没有精力和兴趣消费,这推动了周六休息半天制度的出现。据材料“美国成衣工人联合工会首倡……有更多人有工可做”可知,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以及成衣工人联合工会组织推动了五天工作制的出现。这些都体现了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的形成与经济发展及波折密切相关。也可据材料“周六休息权的实现,带给美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工人涌入电影院,成为好莱坞通俗影片的忠实拥趸”拟定论题:西方周末休息时间的延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论述中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论述:周末休息制的确立,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消费时间,而消费的增长又助推了经济发展,可具体结合美国休息制度推动电影业的史实进行论述。
5 / 5(共61张PPT)
模块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从陕西李家村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等遗址的
发掘资料来看,当时先民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石器,其
种类有垦荒翻地用的石斧、石铲以及砍伐器等,有收割庄稼用的石
刀、石镰,还有脱壳、去糠、磨粉用的粮食加工工具臼以及石磨盘
和磨棒等。这些发现反映了(  )
A. 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 B. 采猎文明的辉煌成就
C. 生产工具的发展滞后 D. 手工行业的精细分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当地出土了大量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工具,
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故选A项;采猎文明食物的来源主要
为采集和狩猎,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排除B项;磨制石器是生产
力进步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农业生产,并不是手工业
的分工,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战国时期,“秦以牛田”;汉代,齐鲁地区出现“马耕”;清朝时
期,“中原牛小马助牛,两牛一马耕平畴”。这些现象(  )
A. 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出现
B.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D. 得益于国内牧业的发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人们根据地域、畜
力、土地、耕作要求等情况,“灵活使用”畜力进行耕作,故选C
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国
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畜牧业主要在边疆地区或游牧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杭州在南宋时就富甲天下,其繁华盛况在吴自牧的《梦粱录》、耐
得翁的《都城纪胜》等文献里都有详细的描写。但杭州当时在南北
交流中的中心作用无法得到体现,而进入元朝后这一弊端逐渐消
失。这主要得益于(  )
A. 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B. 国家政局的改变
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 市民文化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南宋与北方的金朝长期对峙,导致南北交流受阻。元朝
统一中国后,南北交流的障碍被移除,杭州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
北交流的枢纽,故选B项;北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就已突出,且
城市若没有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支持,单靠经济发展,也不足以发挥
中心作用,排除A项;主要是因为国家政权的南移,才使得杭州的
地理位置优势得到了体现,排除C项;市民文化的发展并不能决定
一个城市在南北交流中的地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生活于16世纪的徽州商人汪福光,起初从事经营粮食、茶叶的贩
运,后获得政府许可,兼营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
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A.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B. 农本思想依然浓厚
C.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D.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提及汪福光经商发达后,“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
购田置地”,可知农本思想在当时仍占据主导地位,故选B项;A
项不符合题意,田地属于不动产,排除;“放弃”不符合史实,明
朝政府仍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明朝政府抑制商业,商人社会地位不高,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清咸丰三年(1853年),清廷下令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
太四府一州的漕粮一律走海运,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
粮,按照每石一两三钱的价格折成白银,转运到京城或者就地充当
军饷。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漕运制度的衰落 B. 国内局势的动荡
C. 南方经济的发展 D. 列强侵略的加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扬州、镇江等地,直接切
断了南北漕运通道,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漕粮被截留,即
国内局势的动荡促使清廷河运变海运,故选B项;漕运制度的衰弱
并非主因,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
C项;1853年,没有爆发列强侵华战争,“加剧”说法错误,排除
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1914年,北京市政府发布通告,向民众介绍了公园的概念:找一块
清净宽敞的所在,开辟出来,再能有天然的丘壑,多年的林木,加
以人工设备,专在有益人群游玩。市民精神日渐活泼,市民身体日
益健康。由此开始,北京市开辟了多处公园。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
中国(  )
A. 政治革命推动了市政建设
B. 城市化进程体现了时代进步
C. 公民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 科学的生活理念已深入人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修建多处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强
身健体,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体现了时代进步性,故选B项;A项与
材料无关,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据材料“由此开
始,北京市开辟了多处公园”可知,北京开辟多处公园方便市民健
身游玩,但其他地区及广大农村偏远地区尚未普及,故“深入人
心”说法错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硕果累累。同
时,也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做法。下列选项中,体现“鲜明特色
的做法”的是(  )
A.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B. 迅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C.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D. 大幅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鲜明特色的做法”即带有显著的特征,具备一定的主
题,爱国的主题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爱国卫生运动满足条
件,故选C项;A、B两项不属于特色,排除;D项是伴随社会发展
进步的客观产物,不属于特色做法,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古代城市内部通行主要靠步行、畜力车为主,城市局限在半径不到
4千米的平面内,保证城市居民步行1小时就可以从城市中心到达城
市边缘,用地规模约为15平方千米。据此可知(  )
A. 观念保守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B. 古代商业贸易活动受限制
C. 城市形态受交通方式的影响
D. 环境恶化限制了人口流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城市局限在半径不到4千米的平面内,保证城
市居民步行1小时就可以从城市中心到达城市边缘”可知,受到内
部通行方式影响,城市的半径较小,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观念与
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商业贸易的相关内
容,排除B项;环境恶化一般指生态环境的破坏,材料未提及,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有学者对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进行梳理后发现,其基本模式主
要包括对房屋的描述(房主、面积等)、房屋租赁的双方当事人、
租期、租金、证人、契约签订的时间等条款。这些条款(  )
A.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盛行
B. 避免了租赁双方的纠纷
C. 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 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对房屋租赁的相
关条款予以明确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
展,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租佃关系盛行和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
A、C两项;“避免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面对黑死病的肆虐,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当局,通过相关法律禁
止集会以防瘟疫传播;对丧葬进行规范管理,以杜绝病源扩
散……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理,使人们懂得
了许多卫生习惯。这说明黑死病的暴发(  )
A. 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B. 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习俗
C. 削弱了欧洲社会的稳定性
D. 增强了人们对疫病的防御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加强基础卫生设施建设,重视对垃圾的处
理,使人们懂得了许多卫生习惯”,可知黑死病的暴发迫使政府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制度建设,同时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也明显
提高,故选D项;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疾病的死
亡率,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社会习俗的改变需要经
过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并不会因为突发事件而改变,排除B
项;黑死病的暴发客观上促进社会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从长远
来看有利于欧洲社会的稳定,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16世纪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传统地中海国家成了新
航线图上的边远地区。新的贸易港口成为更有活力的金融、贸易
和生产中心。”材料所指的新的贸易港口可能是(  )
A. 热那亚 B. 威尼斯
C. 阿姆斯特丹 D. 君士坦丁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6世纪以后,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以地中海为中
心的传统商路被阻断,西欧国家纷纷开辟新航路,大西洋沿岸城
市成为更有活力的金融、贸易和生产中心,如阿姆斯特丹等,故
选C项;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位于地中海沿岸,排除A、B两
项;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帝国首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欧洲人最初认为烟草具有某些有益的药效。16世纪,抽烟和咀嚼
烟草渐渐成为欧洲的风尚。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士认
识到吸烟“有害眼睛、鼻子、大脑和肺部健康”,但烟草的人气
依然节节攀升。据此可知,烟草的传播(  )
A. 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 B. 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 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 D. 推动了世界物种交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随着烟草的传播,其对人体健康的消极影响逐渐暴
露。“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可见物种大交换后,烟草
的传播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故选C项;材料分析的是烟草对人
体的利弊,未涉及其消费市场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体现英国
上层社会对烟草的认识,而非上层阶层与民众阶层的矛盾,排除
B项;题干未涉及烟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学徒制。19世纪中
期以后学校教育成为其主要模式,西方主要国家建立了大量的职
业学校,学习内容以实践经验为主转为以科学理论为主。这一变
化说明(  )
A. 工业革命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
B. 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开始转型
C. 技术进步推动科学理论的创新
D. 科技革命推动学校教育产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国家已经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国
家建立大量职业学校并且以教授科学理论为主,都是为了培养更
适合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故选A项;建立职业学校只是
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并不能说明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转型,排
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劳动力培养方向的变化,使之适应工业革
命掌握技术的需要,没有体现理论的创新,排除C项;欧洲世俗的
学校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对下列《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表》(单位:千千米)解释正
确的是(  )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铁路是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
B. 各大洲的铁路实现平衡发展
C. 科技革命促进世界交通发展
D. 世界交通进入了立体化时代
解析: 据材料可知,1870—1900年,全世界各个地区铁路里
程显著增加,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科技革命促
进世界交通发展,故选C项;铁路是市场准入的充分条件,不是
必备条件,排除A项;各大洲铁路发展并不平衡,排除B项;此时
飞机尚未出现,并未进入立体化时代,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下面为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起始及基本实现时间表。该表反映了
(  )
国家 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日本 韩国
开始年份 1910年 1920年 1931年 1946年 1976年
基本实现年份 1940年 1950年 1948年 1967年 1996年
A.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
B. 英国丧失了农业大国地位
C.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 亚洲国家的农业后来居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农业机械化起始时间
和基本实现时间较早,而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相对较晚,由此
反映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故选C项;材料没有各国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对比,无法得出“美国的农业机械化程度最
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各国农业产量、质量的对比,
不能得出“英国丧失了农业大国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日
本、韩国土地狭小,农业产量比不上美国和加拿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发展中国家要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获得紧急贷款或其
他信贷必须进行特别的改革——开放市场、消除投资管制、由世
界市场来决定利息和利率、缩小公共部门的规模、取消补贴等。
这一改革要求(  )
A.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互联互通
B. 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C. 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的风险
D. 推动了美国主导的贸易机构全球扩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获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帮助,而改革的内容不利于发展
中国家保护自身,提高了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的风险,故选C
项;材料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并不是区域合作,排除
A项;这一改革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平稳发展,不利于建立公
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
银行是金融组织,不是贸易机构,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
宋时期趋于成熟。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
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
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这样一种“天人
合一”的饮食观,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
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
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
——摘编自秦晖《思无涯,行有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
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的主食。同时,食物消费表现
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
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
食物。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
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
如果说法国人是吃得多而喝得少,那么19世纪中期的英国人便相反,
他们把喝看成是餐桌上主要的事。
——摘编自舒小昀《谁在养活英国: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食物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时“中国菜”趋于成熟
的经济因素及其影响。(8分)
答案:经济因素: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城市发展。
影响: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有助于南宋市井文化的发展;推
动了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宋代皇室南渡使北宋时期的京菜(河南菜)与六朝以来发展的江浙菜交融汇合”分析可知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相关;据材料一“各地大量难民与皇家贵族的集中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可知南方城市的发展。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富的食物种类,加之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最终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烹饪艺术”可得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据材料一“促使高、中、低档饮食都有了广大的市场”“大量难民”可知大众消费成为主力,即有助于南宋市井文化的发展;据材料一“各地域各阶层东西南北上下尊卑的饮食‘亚文化’的综合”体现城市功能发生变化,即推动了南宋城市经济的发展等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后英国“饮食”变化
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小麦产量提高;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新型消费观念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二“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的食谱中还
属于奢侈品,但到18世纪60年代,小麦已成为大部分劳工家庭
的主食”可得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小麦产量提高;据材料二
“食物消费表现出明显的阶层性。社会下层主要以面包作为主
食,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主食则包括了蔬菜骨头汤、烤羔羊
肉、烤牛排、冷牛肉沙拉等其他食物”可得工业革命后,社会
贫富差距在拉大;据材料二“消费习惯也因此发生变化,烤面
包长期以来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
却只有一半居民自己烤面包”可得新型消费观念的形成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植物的利用与交流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①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3 000年前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
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兴起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江南兴起尚茶风习
③ 隋唐时期,南方饮茶之风北传,塞外少数民族也逐渐嗜茶,北方茶叶市场逐渐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④ 两宋时期,具有南北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发展,在西南地区形
成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即“茶马古道”
⑤ 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地区和数量扩大,出口量提高。1560年,葡
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将饮茶习惯带回欧洲。1641年,荷兰医学专家
迪克斯从医学角度肯定茶叶的药用价值
⑥ 1689年,俄国与清帝国正式确立外交关系,“茶叶之路”成为一
条连接中俄的商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⑦ 185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茶苗秘密运到印
度,并大面积种植,此后,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
大国
⑧ 1903年,英国茶叶市场,中国茶叶只占10%,印度茶叶升到59
%,逐渐摆脱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公司法》,迎来引进制茶机
器、兴办茶叶公司小高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提炼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史实正确。)
答案:
观点一:茶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
论述: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最先发现并利用茶叶,将茶叶由
药用变为饮用,饮茶之风盛行,进而衍生出茶具、茶道、茶文
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两宋时期,民族政权
并立,宋朝积贫积弱,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用茶叶换取北方少
数民族的战马,茶马互市兴盛,茶叶成为宋朝重要的战略物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茶叶传入欧洲,饮茶逐
渐成为欧洲人习俗的一部分。茶叶成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物产,
西方大量的财富随之流入中国。为了摆脱对中国茶叶的依赖,英
国引进茶和种茶技术,扩大种植面积,使中国茶叶逐渐丧失国际
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慢慢落后于印度等新兴产茶国。
综上所述,茶叶因其特有的功用与价值,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经济发展和贸易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观点二:植物影响世界发展。
论述:茶叶在很长时间内仅在中国及其周边部分国家流通。新航
路开辟以后,英国凭借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在中国的茶叶贸易,获
得了丰厚利润,从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玉米和马铃薯
本是在美洲培植,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传到
亚洲等地。这些高产作物使世界人口急速增长有了粮食保障;推
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使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
化。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欧洲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鸦片战
争。战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西方的原
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同地域之间的植物逐渐打
破了地域限制,不同程度影响世界发展,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占
据着微妙而关键的重要地位。
其他观点:
观点三:商品贸易影响中国茶文化传播。
观点四:中国茶叶贸易兴衰折射中国社会变化。
论述(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可提取信息: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魏晋南北朝,南
方兴起茶叶种植和加工基地;两宋时期,“茶马互市”发展,形
成“茶马古道”;1560年,葡萄牙传教士将饮茶习惯带回欧洲;
1851年,英国将中国制茶工人以及茶苗秘密运到印度,并大面积
种植,印度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红茶出口第一大国。据以上信息可
提炼主题:茶叶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论述时,紧扣自己熟悉且是
茶叶史的关键时段:起源、茶马互市、茶叶传入欧洲、茶苗外传
印度等,论述这四个时段时,可以从茶叶的益处,茶叶贸易的原
因、影响等方面来展开。最后,简明扼要地指出茶叶本身的价值
及其对日常生活、经济、贸易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03年,上海商人游说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自来
水。1904年,岑春煊奏请清廷,“欲救二端(救火、卫生),非
速办自来水不可”。申请获批后,岑春煊从官饷中拨出白银60万
两,再由上海商人集资60万两,于1905年成立自来水公司。鉴于
缺乏给水技术经验,公司花高价聘请外国工程师,订购机器设
备。1909年,水厂正式向市区供水。
——摘编自王德海《政府接管前后的广州
自来水公司(1905—193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作为城市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自来水事业早期
发展却步履缓慢。与上海要排队或“走后门”报装(报装是指用
户向供电企业提出办理建立供电关系或增加用电容量的行为)不
同,广州居民报装者并不多。当时还没有出现抽水马桶等设备,
导致居民的用水量不会大增,广州也缺乏用水量较大的近代工
业。广州曲折狭窄的街道,给铺设自来水管的工程带来一定的困
难。长期以来,中国城市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公共事业,污水处
理、疫病防治多由社会力量负责。自来水曾一度因为有伤风化而
被广州市民拒绝。
——摘编自谭慧施《晚清民国时期广州
自来水事业与城市近代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广州自来水公司成功创办的路径。
(6分)
答案:路径:明确目的;商人建议(推动);政府筹
划实施;借鉴国外技术经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一“欲救二端(救火、卫生),非速办自来水不可”并结合所学得出明确目的;据材料一“上海商人游说……自来水”并结合所学得出商人建议(推动);据材料一“岑春煊从官饷……成立自来水公司”并结合所学得出政府筹划实施;据材料一“花高价聘请外国工程师,订购机器设备”并结合所学得出借鉴国外技术经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自来水事业早期发展
缓慢的原因,并说明广州自来水事业发展的影响。(8分)
答案:原因:用水需求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公
共事业机构管理;传统观念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影响。
影响: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改善市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居民的用水量不会大增,广州也缺乏用水量较大的近代工业”并结合所学得出用水需求不足;据材料二“给铺设自来水管的工程带来一定的困难”并结合所学得出技术力量薄弱;据材料二“中国城市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公共事业”并结合所学得出缺乏公共事业机构管理;据材料二“自来水曾一度因为有伤风化而被广州市民拒绝”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观念的影响;结合所学得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改善市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完善等角度入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方国家周末休息时间的变迁
19 世
纪 生产力奇迹,从基础工业、矿业席卷到消费品领域后,就不可避
免面临一个问题:大众休息时间不足,以至于没有精力和兴趣大
量消费。19世纪70年代,周六休息半天、周日休息一天的制度在
英国出现。周六下午是举行公园音乐会、足球赛、划船与骑自行
车的时光。在小酒馆喝酒也是周六下午流行的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世 纪
初 20世纪初,电影以一种发育完全的大众娱乐方式出现在城市。最
初的电影院称为五分钱电影院,只需要五分钱就可以看一部半小
时的电影。低票价(百老汇舞台剧的票价超过一美元)加上时间
短,让电影院拥有如同今日快餐店的吸引力。周六休息权的实
现,带给美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工人涌入电影院,成为好莱坞
通俗影片的忠实拥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29 年 美国成衣工人联合工会首倡五天工作制,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
宣布工厂在周六不上班。人们认为缩短工时是缓和高失业率的方
法,每个人都做少一点,那就会有更多人有工可做
——摘编自维托尔德·雷布琴斯基《等待周末:
双休日的起源与意义》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
论题: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论述: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一方面生产力大大提高,
另一方面大众休息时间不足,没有精力和兴趣消费,这推动了
周六休息半天制度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
命推动了像电影这样的新的娱乐休闲方式的出现,进一步激发
了人们的娱乐需求,推动了美国实现周六半天休息权。1929年
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以及成衣工人联合
工会组织推动了五天工作制的出现,试图以此来提供更多就业
岗位,缓和高失业率,以及刺激消费。
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的形成与经济发展及波折密切
相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示例2
论题:西方周末休息时间的延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论述:19世纪到20世纪初,随着周六休息半天制度的出现与推
广,人们的休闲方式更趋多样,并出现了诸如观看电影这样的
新的休闲方式。这推动了消费的发展,顺应了两次工业革命对
市场的需求。1929年,美国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下实行五天工作
制,有利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综上,多种因素作用下的西方周末时间的延长推动了经济的发
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19世纪”“生产力奇迹,从基础工业、矿业席卷
到消费品领域后,就不可避免面临一个问题:大众休息时间不
足”和“19世纪70年代”“周六休息半天、周日休息一天的制度
在英国出现”可拟定论题: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西方国家周末双
休制的形成。论述:据材料“生产力奇迹,从基础工业、矿业席
卷到消费品领域后,就不可避免面临一个问题”可知,伴随着工
业革命的发展,虽然生产力大大提高,但大众休息时间不足,没
有精力和兴趣消费,这推动了周六休息半天制度的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美国成衣工人联合工会首倡……有更多人有工可做”可知,
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汽车业巨头亨利·福特以及成衣工人联合工
会组织推动了五天工作制的出现。这些都体现了西方国家周末双休制
的形成与经济发展及波折密切相关。也可据材料“周六休息权的实现,
带给美国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工人涌入电影院,成为好莱坞通俗影片
的忠实拥趸”拟定论题:西方周末休息时间的延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论述中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论述:周末休息制的确立,使人们有了
更多的消费时间,而消费的增长又助推了经济发展,可具体结合美国
休息制度推动电影业的史实进行论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