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基础过关】
1.起止时间: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即战国时期。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2)形成: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三家分晋),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田氏代齐)。这一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3)兼并战争
①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战争非常惨烈。
②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之计)、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等。
③结果: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④影响: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但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3.商鞅变法
(1)背景:①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②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③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内容及其影响
领域 内容 影响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有深远的影响。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有利于法律、制度的推行。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壮大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4)作用: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3)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4)水利工程——都江堰
①时间/地点:公元前256年;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②人物: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③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④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实战演练】
1.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制作的战国七雄方位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是( )
2.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最多不超过2万,楚军也不超过4万。而至战国,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动用“十万之军”,长平之战中秦国坑杀赵军俘虏40多万。这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
A.人口迅猛增长 B.战争规模很大
C.武器更加先进 D.天子权威下降
3.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推动思想进步
4.春秋时期,秦、楚等国开始设县,都在边境地区,悬在外边。用本意为悬挂的“县”字作行政设置名,可谓名副其实。战国时期,在秦国普遍推行、确立县制的是( )
A.夏禹 B.商汤
C.夫差 D.商鞅
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材料反映这场变法( )
A.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以法治国,促进社会稳定
C.奖励耕织,实现国家富强
D.严明法度,禁止私人争斗
6.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最早记载了“鞭打春牛”这一民间习俗。立春时节,人们通过鞭打泥捏纸粘的“耕牛”催农耕作,祈愿五谷丰登。这表明( )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
7. “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材料主要是肯定都江堰( )
A.渔业资源丰富 B.水运作用显著
C.防止洪水泛滥 D.保障农业生产
8.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分封制基本瓦解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9.有人说战争是“乱”,有人说战争是“变”。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也是我国历史的重要演变和发展时期。对该历史时期“变”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
A.封建经济出现飞跃,生产工具革新
B.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封建制度形成
D.人民蒙受深重灾难,起义不断爆发
10.中学历史课程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解释】
材料一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1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中“民勇于公战”的原因。(2分)
【唯物史观】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变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哪一时期 (1分)依据材料二,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客观评价“兼并战争”的影响。(2分)
【史料实证】
材料三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述建造都江堰的作用。(2分)
11.材料论述题。
材料 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实行变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原来比较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先进的强国,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但是,由于变法内容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1.C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七国中处于东方的是齐国,处于南方的是楚国,处于西方的是秦国,处于北方的是燕国,中间的从北到南依次是赵、魏、韩。故C是秦国。
2.B 根据题干中春秋时期城濮之战与战国时期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参战兵力的对比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比春秋时期战争规模更大,更加惨烈。
3.B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魏、楚、赵、秦等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4.D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D正确;确立县制和夏禹、商汤、夫差无关,排除A、B、C。
5.C 根据“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秦国实现富强。
6.D 据题干“人们通过鞭打泥捏纸粘的‘耕牛’催农耕作,祈愿五谷丰登”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时期,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说明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
7.B 依据题干材料中“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可知,该材料体现了都江堰发挥水运的作用。A未在材料中体现,C、D属于都江堰的作用,也未在材料中体现。
8.A 结合图示秦国从公元前358年击败韩军到公元前340年大败魏军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有关。
9.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10.【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根据所学可知,“民勇于公战”的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根据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变难……交流与融合”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但也促进了民族交融。第(3)题,根据材料三“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可知作用是有利于灌溉,促进农业发展;防治水患等。
答案:(1)事件:商鞅变法。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评价: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但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3)有利于灌溉,促进农业发展;防治水患等。
11.答案:示例:
观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曲折和反复。
论述: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变法相关措施也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他们对商鞅的仇视,商鞅为此付出了代价。但只要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结论:所以,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曲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会有反复和曲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