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描写”写作法35例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对话描写”写作法35例 素材

资源简介

“对话描写”写作法35例
对话描写最容易犯两个极端:要么写成 “机器人对话”——“吃饭了吗?”“吃了。”“吃的什么?”“米饭。” 没一点活人味儿;要么写成 “话剧台词”——“啊!我的心好痛!你怎能如此待我!” 夸张得像在舞台上念稿。
对话的核心是:像真人在生活里那样说话,带点口头禅,掺点小动作,藏点没说透的情绪,还要能帮你 “讲故事”“立住人”。
写对话,其实是 “偷听生活”。不是 “会多少技巧”,而是 “懂不懂生活”。对话不是 “编出来的”,是 “听来的”。你得去菜市场听大妈砍价,去学校听同学打闹,去家里听爸妈拌嘴,去职场听同事沟通,这些真实的交流,才是对话写作的 “素材库”。
对话 “写得不好”,而是 “离生活太远”。与其坐在电脑前编 “他说什么、她说什么”,不如多出门 “偷听”:听快递员怎么打电话,听卖菜大叔怎么吆喝,听小孩怎么跟妈妈撒娇,听老人怎么回忆过去。这些带着烟火气的话,比任何技巧都管用。
记住:能打动人的对话,不是 “写得漂亮”,而是 “写得真实”。它在你和妈妈的争吵里,在你和朋友的玩笑里,在你和外卖员的通话里,在你和卖菜大妈的砍价里。只要你愿意蹲下来观察生活里的每一次交流,写出来的对话就一定能 “活” 起来。
35种写活对话的实用招儿,分 “人物立住类、情节推动类、情感传递类、细节落地类、结构搭建类”5大类,每类7种方法。所有例子全是菜市场砍价、家里拌嘴、职场汇报、朋友闲聊这些接地气的场景。最后补7个避坑要点,帮你避开 “假、空、飘” 的雷区,写出来的对话让人一看就觉得 “这事儿我也遇过”。
一、人物立住类(7 种):让对话 “长” 在人物身上,别写 “千人一腔”
好的对话不用介绍 “他是谁”,一开口读者就知道。是爱唠叨的妈妈,还是嘴碎的大爷;是严肃的老师,还是跳脱的学生。秘诀就是:让对话贴紧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龄、习惯,别让工地大叔说教授的话,也别让三岁小孩讲人生大道理。
1. 身份匹配法:加 “职业黑话”,身份不用猜
不用写 “他是外卖员”,让他说 “您的餐到了,麻烦取一下,记得给个五星好评”;不用写 “她是导购”,让她说 “这款断码了,就剩最后一件,您要不要试试”。职业词一冒,身份立刻显形。
片段:
“您好,您的外卖到楼下单元门了,麻烦下来取一下?”
“能送上来吗?我这儿抱着孩子走不开。”
“不好意思啊,单元门要刷卡,我进不去,您方便让家人来取下不?实在不行我放丰巢柜里?”
(不用标注,“外卖”“五星好评”“丰巢柜” 全是外卖员的话,身份一目了然)
2. 性格凸显法:用 “说话节奏” 露性格,别直白说 “他急性子”
急性子说话像打机关枪,爱抢话;慢性子说话像挤牙膏,半天蹦一句;直性子说话带刺,不绕弯。把性格藏在语气和节奏里,比描述更管用。
片段:
爸(盯着表):“快点快点!都七点二十了,再不走赶不上早班车了!”
妈(慢悠悠叠衣服):“急啥?班车十分钟一趟,再等下趟也不迟。”
爸(抢过妈手里的包):“等下趟就迟到了!你总是磨磨蹭蹭的!”
(爸的快节奏、抢话,妈的慢节奏、拖腔,急性子和慢性子全写在对话里)
3. 年龄标识法:掺 “年龄专属梗”,老幼一听便知
老人爱提 “当年”“我那时候”,小孩爱说 “妈妈说”“我想要”,年轻人挂嘴边的是 “绝了”“芭比 Q 了”。不用写“他70岁”“她8岁”,一句话就能暴露年龄。
片段:
孙女:“爷爷,你看我这手机壳好看不?卡通的!”
爷爷(眯着眼摸手机壳):“好看是好看,就是不如我那老年机实用 —— 摔十回都不坏,你这一摔准碎。”
孙女:“那是老古董啦!现在谁还用老年机啊!”
爷爷:“我那老年机打电话多清楚,不像你们这手机,净是花里胡哨的功能。”
(“老年机”“花里胡哨”,爷孙的年龄差全在对话里,不用额外说明)
4. 地域特色法:加 “方言小词”,带出土腥味(别多,点到即止)
东北人说 “咋地了”“整挺好”,四川人说 “要得”“巴适”,山东人说 “俺”“中”—— 加一两个方言词,地域感立刻拉满,还不会让读者看不懂。
片段:
“大姐,这苹果咋卖啊?”
“五块钱一斤,刚从树上摘的,甜得很!”
“太贵了,四块卖不卖?俺多买两斤。”
“中!看你实在,四块就四块,给你装十斤!”
(“咋卖”“俺”“中”,一听就是北方农村菜市场的对话,地域味儿足)
5. 职业口头禅法:挂 “行业常语”,职业属性藏不住
老师常说 “注意听讲”“作业写完了吗”,医生常说 “别熬夜”“按时吃药”,老板常说 “抓紧办”“下周给我”。把职业口头禅放进对话,人物立刻 “专业” 起来。
片段:
“张医生,我这咳嗽总不好,咋回事啊?”
“先别说话,我听听肺。”(听诊器按在胸口)“最近是不是熬夜了?”
“是啊,天天加班到十二点。”
“别熬夜了,按时吃这个药,一天三次,吃一周再来复查。”
(“听听肺”“别熬夜”“按时吃药”“复查”,典型的医生口吻,不用介绍就知道是医患对话)
6. 性格口头禅法:带 “专属碎语”,人物让人过目不忘
比如毛躁的人常说 “完了完了”,乐观的人常说 “没事儿”,纠结的人常说 “怎么办呢”。一个专属口头禅,能让读者记住这个角色。
片段:
“哎呀,完了完了!我把钥匙落家里了!”
“别急,找开锁公司啊。”
“完了完了,开锁公司要半小时才到,我上班要迟到了!”
“没事儿,我送你去,正好顺路。”
(“完了完了” 是毛躁人的口头禅,“没事儿” 是乐观人的口头禅,两个人物一下就立住了)
7. 身份矛盾法:用 “小反差” 显真实,人物不 “脸谱化”
老师私下也会说 “这题我得查资料”,警察也会说 “我怕黑”—— 通过对话体现人物 “职业身份” 与 “真实生活” 的小矛盾,更显接地气。
片段:
“李老师,这道奥数题您能再讲一遍吗?我没听懂。”
“稍等啊,我先看一眼 —— 这题有点绕,我也得捋捋解题步骤。”
“啊?老师您也不会啊?”
“老师又不是神仙,不会很正常,咱们一起研究。”
(老师说 “我也得捋捋”,打破 “老师全知” 的脸谱化,反而更真实)
二、情节推动类(7 种):让对话 “带节奏”,别写 “无关废话”
对话不是用来凑字数的,得能 “干活”:要么交代背景,要么设悬念,要么解矛盾,要么引新人。每句对话都要和情节挂钩,没用的话一句都别留。
8. 背景交代法:用对话说 “前因”,不用作者 “旁白”
别写 “因为昨天没下雨,所以今天要浇地”,让人物说 “昨天没下雨,地里干了,咱们浇地去”—— 自然又不生硬,还能推进情节。
片段:
“儿子,跟我去浇地。”
“为啥要浇地啊?”
“昨天没下雨,玉米苗都蔫了,再不浇就死了。”
“哦,那我拿水管,你拿铁锹。”
(通过父子对话,交代了 “浇地” 的原因和准备,不用作者额外 “解释”)
9. 悬念设置法:用 “半截话” 勾读者,想追着看
别直接说 “有个秘密”,让人物说 “我看见他昨天在河边…… 算了,不说了”,或者 “这事儿你别问,问了对你不好”—— 一句话就能勾住读者,想知道 “到底咋了”。
片段:
“小红,你昨天放学去哪了?我找你半天没找到。”
“我…… 我去河边了。”
“去河边干嘛?那里最近在施工,挺危险的。”
“我看见王叔叔在河边埋东西,黑袋子装的,不知道是啥……”
(“黑袋子”“不知道是啥”,一句话设了悬念,读者会想 “袋子里装的什么”)
10. 矛盾引发法:用对话 “挑事儿”,让情节有冲突
别写 “他们吵架了”,让人物吵起来:“你凭什么拿我笔?”“我就拿了,怎么着?”—— 对话一冲突,情节立刻就 “动” 起来了。
片段:
“小刚,你是不是拿了我的钢笔?”
“没有啊,我没拿。”
“别骗人了!我看见你刚才从我的书包里掏东西了!”
“我掏的是我自己的本子,跟你的钢笔长得像而已,你别冤枉人!”
(通过对话引发 “谁拿了钢笔” 的矛盾,比直接写 “他们吵架了” 更有代入感)
11. 信息传递法:用对话传 “关键信”,推动情节往前走
比如写 “要下雨了”,别作者说,让人物喊:“快看黑云!要下雨了,收衣服!”—— 对话传递信息,同时推动 “收衣服” 的情节。
片段:
“妈,快看窗外,黑云都压过来了!”
“坏了,要下雨了!赶紧去阳台收衣服!”
“我去收!爸呢?爸还在院子里修自行车呢。”
“你喊他一声,让他别修了,把自行车推进屋!”
(对话传递 “要下雨” 的信息,同时推动 “收衣服、推自行车” 的情节,很自然)
12. 解决问题法:用对话 “商量招”,矛盾有 “结果”
别写 “他们想出了办法”,让人物商量:“要不咱们用竹竿挑风筝?”“行,就这么办”—— 对话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情节更真实。
片段:
“风筝挂在树顶上了,够不着,怎么办啊?”
“我跳起来够不到,你也够不到,要不找根长竹竿挑下来?”
“哪有长竹竿啊?”
“隔壁王爷爷家有,我去借,你在这儿看着风筝。”
(通过对话商量出 “借竹竿挑风筝” 的办法,解决了问题,情节有始有终)
13. 人物引出法:用对话 “提人名”,自然带出新角色
别写 “这时,小李来了”,让人物说:“小李说要过来帮忙,应该快到了”—— 通过对话引出新人物,不突兀。
片段:
“咱们俩搬不动这冰箱,怎么办啊?”
“别急,我昨天跟小李说了,他今天来帮忙。”
“真的?他什么时候到啊?”
“应该快了,你听,门外是不是他的声音?”
(通过对话引出 “小李”,还交代了他 “来帮忙” 的目的,很自然)
14. 反转对话法:用 “反着说” 造意外,情节有 “起伏”
比如写 “丢东西”,先让人物说 “我的钱包丢了”,再让别人说 “不是丢了,是我帮你收起来了”—— 用对话制造反转,情节更有趣。
片段:
“哎呀,我的钱包不见了!刚才还在桌子上呢!”
“别急,是不是你放错地方了?”
“找遍了都没有,肯定是丢了!里面还有身份证呢!”
“别慌,是我帮你收抽屉里了,怕你弄丢。”
(先慌后安,用对话制造 “丢钱包” 的反转,情节有起伏,不平淡)
三、情感传递类(7 种):让情绪 “藏话里”,别喊 “我很生气”
好的对话是 “话里有话”:生气不说 “我生气”,说 “你别碰我”;伤心不说 “我伤心”,说 “我想一个人待着”;开心不说 “我开心”,说 “太好了,咱们赶紧去”。让情绪从语气、停顿、潜台词里冒出来。
15. 生气藏话法:用 “冲话” 表怒气,别直白喊 “我生气”
生气时人会说重话、带刺儿,或者故意冷言冷语 —— 把这些写出来,比 “他气得脸通红” 更有劲儿。
片段:
“你怎么又把作业忘在家里了?说了多少次睡前检查书包!”
“我忘了……”
“忘了就行?你今天自己给老师打电话解释!别指望我帮你!”
(“说了多少次”“别指望我”,全是生气的语气,不用写 “妈妈很生气”,读者也能感受到)
16. 伤心藏话法:用 “慢话” 表失落,别直白喊 “我伤心”
伤心时人会沉默、说话慢、声音小,或者答非所问 —— 通过对话的节奏和内容,传递伤心的情绪。
片段:
“奶奶,爷爷走了,你别太难过了。”
(奶奶半天没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声音颤巍巍的)
“我知道…… 就是以后吃饭,没人跟我抢最后一块肉了。”
“我以后陪你吃饭,跟你抢。”
(奶奶笑了笑,没再说话,只是抹了抹眼睛)
(“半天没说话”“声音颤巍巍”“抹眼睛”,伤心藏在细节和慢对话里,很戳人)
17. 开心藏话法:用 “快话” 表欢喜,别直白喊 “我开心”
开心时人会说话快、话多、带感叹词,或者重复说一句话 —— 通过对话的节奏和语气,传递开心的情绪。
片段:
“我考上重点高中了!我考上了!”
“真的吗?快让我看看通知书!”
“你看你看,上面写着我的名字呢!咱们今晚去吃火锅庆祝吧!”
“好啊好啊!你想吃什么锅底都行!”
(“我考上了” 重复说,“快让我看”“好啊好啊” 带感叹,说话快,开心全写在话里)
18. 委屈藏话法:用 “哭腔” 表委屈,别直白喊 “我委屈”
委屈时人会声音带哭腔、小声辩解,或者说 “我没有”“不是我”—— 通过语气和内容,传递委屈的情绪。
片段:
“是不是你把花瓶打碎了?”
“不是我…… 我刚才在房间写作业,没碰花瓶。”
“那花瓶怎么会碎在地上?不是你是谁?”
(带着哭腔)“真的不是我…… 你问妹妹,她刚才在客厅玩!”
(“不是我” 的辩解,带哭腔的语气,委屈的情绪很明显,不用直接写)
19. 紧张藏话法:用 “结巴” 表慌乱,别直白喊 “我紧张”
紧张时人会说话结巴、重复、忘词,或者说 “怎么办”“我怕”—— 通过对话的语气,传递紧张的情绪。
片段:
“下一个就该我上台演讲了,我好怕忘词。”
“别紧张,你都练了十遍了,肯定没问题。”
“可…… 可我还是怕,万一我说错了,大家会笑我的。”
“不会的,相信自己,你上台我给你鼓掌。”
(“可…… 可我” 的结巴,“我怕” 的话,紧张的情绪全出来了)
20. 害羞藏话法:用 “小声” 表腼腆,别直白喊 “我害羞”
害羞时人会说话小声、结巴、脸红,或者说 “我不知道”“别问我”—— 通过对话的细节,传递害羞的情绪。
片段:
“小明,你是不是喜欢小红啊?”
(脸一下子红了,头低下去,声音像蚊子哼)“我…… 我没有…… 你别乱说。”
“还说没有,我看见你给小红送糖了。”
(头埋得更低了)“那…… 那是因为她帮我捡了笔,我谢她的。”
(“脸红”“小声”“结巴”,害羞藏在细节里,不用直接写 “小明很害羞”)
21. 无奈藏话法:用 “叹气” 表无力,别直白喊 “我无奈”
无奈时人会叹气、重复 “没办法”,或者说 “只能这样了”—— 通过语气和口头禅,传递无奈的情绪。
片段:
“这工作又要加班,我都一周没陪孩子了。”
“没办法啊,老板催得紧,不加班完不成。”
“唉,我也知道,可孩子今天问我‘爸爸是不是不爱我了’,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唉,只能这样了,等忙完这阵再好好陪孩子吧。”
(“没办法”“唉”“只能这样了”,无奈的情绪从叹气和重复里冒出来,很真实)
四、细节落地类(7 种):让对话 “有画面”,别写 “干巴巴的你说我说”
光有对话不够,还得加 “小动作”“小环境”“小道具”—— 比如说话时摸头发、敲桌子,或者在菜市场、教室里说,再拿着杯子、捏着报纸说,对话立刻就 “活” 了,有画面感。
22. 动作加话法:说话时带 “小动作”,人物 “动起来”
别只写 “他说”,写 “他摸着头说”“她拍着桌子说”“他指着我说”—— 动作配合对话,人物更鲜活。
片段:
“你看我新买的书包,好看吗?”(她把书包举到我眼前,晃了晃)
“挺好看的,上面的小熊真可爱。”
“是吧!我挑了半天呢!”(她得意地甩了甩书包带,笑着说)
(“举到眼前”“晃了晃”“甩了甩”,有动作有对话,画面感立刻就有了)
23. 环境加话法:在 “具体场景” 里说话,别 “飘着说”
别只写 “他们在说话”,写 “他们在菜市场说话”“在教室里说话”—— 场景配合对话,更真实。
片段:
(教室里,同学们都在吵吵闹闹)“小明,这道题你会吗?教教我。”
“我看看…… 哦,这题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哦,我懂了!谢谢你!”(同桌拍了拍我的肩膀,小声说)
(“教室里吵吵闹闹”“小声说”,场景和对话匹配,很真实)
24. 语气加话法:加 “语气词”,对话 “有味道”
别只写 “他说”,写 “他小声说”“他大声喊”“他笑着说”“他生气地说”—— 语气词让情绪更明显。
片段:
“你昨天去哪了?我找你找得好苦!”(他生气地瞪着我,叉着腰)
“对不起,我家里有事,忘了跟你说了。”(我低下头,小声地说)
“下次有事一定要跟我说,别让我担心!”(他叹了口气,语气软了下来)
(“生气地”“小声地”“语气软了下来”,语气词让对话的情绪更饱满)
25. 停顿加话法:加 “停顿”,表现 “思考或犹豫”
别让人物说话像背书,加 “……”“嗯……”“这个嘛……”—— 表现思考、犹豫,更像真人说话。
片段:
“你…… 你能不能借我点钱?”(他搓着手,犹豫了半天说)
“可以啊,你要借多少?”
“嗯…… 五百块就行,我下个月发工资就还你。”
(“你…… 你”“嗯……” 的停顿,表现了借钱时的犹豫,很真实)
26. 口语加话法:加 “口头禅”,对话 “像真人聊”
真人说话会带 “嗯”“啊”“哦”“呗”“呢”,加进去,对话更自然,不像写出来的台词。
片段:
“哦,对了,明天要交语文作业,你别忘了啊。”
“知道了,我昨天就写完了呢。”
“那太好了,我还以为你忘了呢,本来想提醒你一下呗。”
(“哦”“啊”“呢”“呗”,像朋友间真实的聊天,不生硬)
27. 打断加话法:加 “打断”,对话 “更真实”
真人聊天经常会打断别人,加 “等一下”“别说话”“我插一句”—— 更像真实的交流。
片段:
“我昨天去动物园了,那里的老虎特别大,还有……”
“等一下!你说的是西郊那个动物园吗?”
“是啊,就是那个,我还拍了老虎的照片,你看……”
“哦,我上周也去了,那只老虎总趴着睡觉。”
(“等一下” 的打断,像真实的聊天,不像刻意写的对话)
28. 道具加话法:说话时 “拿道具”,细节更落地
说话时手里拿着东西,比如 “妈妈拿着锅铲说”“爸爸捏着报纸说”—— 道具配合对话,画面感更强。
片段:
妈(拿着锅铲从厨房出来):“饭快好了,你去把桌子擦了。”
“知道了。”(我拿起抹布擦桌子)
爸(捏着报纸,指着新闻):“你看这新闻,说今天有暴雨,出门记得带伞。”
“哦,好,我把伞放书包里。”
(“锅铲”“报纸”“抹布”“伞”,道具和对话结合,像真实的家庭场景)
五、结构搭建类(7 种):让对话 “串起文”,别写 “散架子的对话”
29. 对话开头法:用 “对话开门”,快速入题
别一上来就写 “今天天气好,我和妈妈去买菜”,直接用对话开头:“妈,咱们今天买什么菜啊?”—— 快速吸引读者。
片段(开头示例):
“妈,咱们今天买什么菜啊?”
“买你爱吃的西红柿和鸡蛋,再买一把青菜。”
“太好了!我想吃西红柿炒鸡蛋好久了!”
“行,那咱们赶紧走,去晚了新鲜的西红柿就被别人买走了。”
(用母子对话开头,直接引入 “买菜” 的场景,快速入题)
30. 对话结尾法:用 “对话收尾”,留下余味
别结尾写 “今天真开心”,用对话结尾:“今天玩得真开心,下次还来!”—— 更自然,还能留余味。
片段(结尾示例):
“夕阳都快落山了,咱们该回家了。”
“嗯,今天在公园放风筝真好玩,尤其是风筝飞上天的时候,太刺激了!”
“是啊,我也觉得好玩,下次放假咱们还来这里放风筝!”
“好啊,一言为定!”
(用对话结尾,点明 “好玩” 的主题,还留下 “下次再来” 的余味)
31. 对话串联法:用 “对话串场景”,主线清晰
比如写 “一天的生活”,用对话串联 “早上起床、中午吃饭、晚上睡觉” 三个场景,每个场景用对话开头。
片段(串联示例):
(早上)“快起床!都八点了,太阳都晒屁股了!”
“知道了,马上起。”
(中午)“饭做好了,快来吃吧,有你爱吃的红烧肉。”
“太好了,我早就饿了!”
(晚上)“时间不早了,该睡觉了,明天还要上学呢。”
“哦,好,我马上就去洗漱。”
(用对话串联三个场景,主线是 “一天的生活”,清晰又自然)
32. 对话叙述结合法:“对话 + 叙述” 交替,节奏舒服
别全写对话,也别全写叙述,穿插着来:先写场景,再写对话,再写动作,再写对话 —— 不单调。
片段(结合示例):
周末的早上,我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叙述场景)
“妈,咱们先买什么啊?”(对话)
妈妈看了看四周,指着前面的菜摊说:“先买青菜吧,那个摊的青菜新鲜。”(叙述 + 对话)
我们走到菜摊前,妈妈拿起一把青菜问:“这青菜怎么卖啊?”(叙述 + 对话)
“两块钱一把。” 摊主笑着说。(对话)
(“叙述 + 对话” 交替,节奏舒服,不像纯对话那么干)
33. 多场景对话法:在 “不同场景” 写对话,情节有变化
比如写 “找风筝”,在 “操场、河边、树林” 三个场景写对话,展现 “找风筝” 的过程。
片段(多场景示例):
(操场)“咱们的风筝怎么不见了?刚才还在天上呢。”
“可能被风吹走了,咱们赶紧找找。”
(河边)“你看,那边好像有个风筝,是不是咱们的?”
“不是,咱们的是红色的,那个是蓝色的。”
(树林)“快看!咱们的风筝挂在那棵树上了!”
“太好了,终于找到了!”
(三个场景的对话,展现 “找风筝” 的过程,情节有起伏)
34. 首尾对话呼应法:开头结尾 “话呼应”,文章更完整
开头写 “咱们去公园玩吧”,结尾写 “今天在公园玩得真开心”—— 首尾呼应,主题明确。
片段(呼应示例):
(开头)“今天天气真好,咱们去公园玩吧!”
“好啊,我早就想去了!”
(中间)写在公园放风筝、吃零食、喂鸽子的过程(略)
(结尾)“太阳快落山了,该回家了。”
“嗯,今天在公园玩得真开心,下次还来!”
(开头说 “去公园”,结尾说 “玩得开心”,首尾呼应,文章很完整)
35. 对话悬念收尾法:用 “半截话” 收尾,留悬念
结尾别把话说完,用 “其实我昨天看见…… 算了,明天再说”—— 让读者想 “到底看见什么了”,留余味。
片段(悬念收尾示例):
“今天谢谢你帮我找风筝,不然我肯定要哭了。”
“没事儿,朋友之间应该的。”
“对了,其实我昨天在河边看见……”(突然停住,挠了挠头)“算了,明天再跟你说,我妈喊我回家了。”
“别啊,快说!你看见什么了?”
(他笑着跑开了,没回头)
(结尾没把话说完,留了 “河边看见什么” 的悬念,读者会想追更)
六、避坑指南类(7 种):新人最容易踩的雷,避开就是进步
掌握了方法,还要避开 “假、干、空” 的坑。很多人写不好对话,不是不会技巧,而是犯了 “想当然” 的错,把对话写成了 “书面语”“话剧腔”,没有生活气息。
36. 避 “书面语” 坑:别让人物说 “课本话”,要说 “活人话”
新人最爱让人物说 “书面语”:“请问你是否愿意与我一同前往公园?”—— 太假了,真人会说 “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公园吗?”
反例(错)“请问你昨天是否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的,我已经完成了。”“很好,我们可以一同讨论其中的难题。”(书面语,像课本对话,不真实)
正例(对)“你昨天的作业写完了吗?”“写完了,怎么了?”“那太好了,我有几道题不会,你教教我呗。”(大白话,像同学间真实聊天)
37. 避 “话剧腔” 坑:别让人物说 “舞台话”,要说 “生活话”
新人爱写 “话剧腔”:“啊!我的钱包不见了!这可如何是好!”—— 太夸张了,真人会说 “哎?我钱包呢?刚才还在这儿啊!”
反例(错)“不!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你为何要欺骗我!”“我对不起你,我也是迫不得已啊!”(话剧腔,夸张又假)
正例(对)“你怎么能骗我呢?我那么相信你!”“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也是没办法才骗你的。”(生活里的语气,不夸张)
38. 避 “千人一腔” 坑:别让所有人说 “一样的话”,要按身份写
新人写对话,老人、小孩、工人、老师说话都一个调调 —— 要让老人说老人的话,小孩说小孩的话。
反例(错)(小孩)“妈妈,我认为你这样做是错误的,你应该向我道歉。”(老人)“好吧,我承认我的错误,向你道歉。”(小孩说大人话,老人说年轻人话)
正例(对)(小孩)“妈妈,你刚才骂我不对,你要跟我说对不起!”(老人)“哎,奶奶错了,不该骂你,你别生气了啊。”(符合年龄和身份)
39. 避 “废话连篇” 坑:别写 “没用的话”,每句都要 “有用”
新人爱写 “废话对话”:“你吃饭了吗?”“吃了。”“吃的什么?”“米饭。”“好吃吗?”“好吃。”—— 全是没用的话,删了不影响情节。
反例(错):“早上好!”“早上好!”“今天天气不错!”“是啊,挺暖和的。”“你要去哪?”“我去买东西。”“买什么?”“买点吃的。”(全是废话)
正例(对):“早上好!今天天气好,咱们去公园放风筝吧!”“好啊,我正好有个新风筝,走!”(对话推动情节,有用)
40. 避 “情绪直白” 坑:别让人物直接说 “我生气”,要藏话里
爱写 “直白情绪”:“我很生气,因为你没等我。”“我很伤心,因为你不理我。”—— 太直白,没感染力。
反例(错):“我很生气,你昨天为什么不等我就先走了?”“我很伤心,你最近总是不理我。”(直接喊情绪)
正例(对):“你昨天怎么不等我就走了?我在原地等了你半小时!”“你最近都不怎么理我,是不是不想跟我玩了?”(情绪藏在话里)
41. 避 “逻辑混乱” 坑:别让对话 “前言不搭后语”,要符合逻辑
写对话,经常前后矛盾:“我今天没吃饭。”“那你刚才吃的面包是什么?”“哦,我忘了,我吃了。”要前后一致。
反例(错):“我今天没去学校。”“你同桌说看见你在教室了。”“哦,我去了,就是没上课。”“那你在教室干嘛了?”“我上课了啊。”(逻辑混乱)
正例(对):“我今天没去学校,因为我生病了。”“你同桌说看见你在教室门口了。”“哦,我是去拿作业的,拿完就回家了,没上课。”(逻辑通顺)
42. 避 “过度解释” 坑:别在对话后加 “多余说明”,对话本身能体现
爱写 “对话 + 解释”:“他生气地说(因为被骂了)”“她伤心地说(因为丢了东西)”—— 解释多余,对话和语气已经能体现情绪。
反例(错):“你怎么又迟到了!” 他生气地说(因为这是他第三次迟到)。“对不起,我起晚了。” 她小声地说(因为很害怕被骂)。(解释多余)
正例(对):“你怎么又迟到了!” 他瞪着眼睛说。“对不起,我起晚了。” 她低下头,小声地说。(不用解释,情绪全在语气和动作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