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学年八年级上册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年学年八年级上册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同步导学案
课程标准
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和本质;掌握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感悟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
教学目标
①历史解释: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相关史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
②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一问题的讨论,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③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通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的口号与意义。理解“十四年抗战”起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多方博弈本质。
考点梳理
一、九一八事变
1.概况: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2.结果:张学良执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
3.后续发展: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二、局部抗战开始
1.抗战开始: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2.抗战表现:
(1)东北:1931年,东北军将领马占山指挥所部在嫩江桥与日军血战;1932年,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赵尚志等人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2)华北:第二十九军官兵在喜峰口杀伤大量日军;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一二·九运动
(1)背景:
①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
②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③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概况: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北平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反动军警的镇压。
(3)影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四、西安事变
1.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中国共产党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意义:
(1)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同步专训
1.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以下是某学生收集的历史资料,该资料反映了(  )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送密奏称:“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田中奏折》
A.日本已经占领东北三省 B.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C.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D.日本军队炮轰中国北大营
2. 下表为不同报刊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据此可知(  )
报刊 标题内容
《西北文化日报》 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
《东京日日新闻》 匪贼张学良等……两京政府紧急会议决定
《大公报》 张学良竞率部版变,蒋委员长被留西安
A.张杨“兵谏”得到全国认可 B.日本的报道更为可信
C.西安事变扭转时局 D.报道叙述受立场影响
3.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份“特急件”,其记载内容为:“东、来兄……吾等为中华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计,不顾一切,今已将蒋及重要将领扣留,迫其释放爱国人士,改组联合政府,兄等有何高见 速复! ”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4.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学生们高呼(  )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各方努力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其主要历史意义在于(  )
A.蒋介石的剿共计划最终破产 B.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深入人心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6.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大量移民中国东北。造成“日本大量移民东北”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二 九运动 B.百团大战
C.南京大屠杀 D.九一八事变
7.某一历史人物接受采访谈及1936年的某事件时说:“那时我不想和共产党军队作战”“为什么中国人之间要流血呢 ”他说,“我是反对内战的,我对牺牲自己毫不顾虑。”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  )
A.谢晋元 B.李宗仁 C.蔡廷错D.张学良
8.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时代背景是(  )
A.洋务运动兴起间 B.辛亥革命爆发后
C.九一八事变爆发 D.七七事变发生后
9.小万同学在课后复习时搜集到了九一八事变期间日军的相关军事行动,这些行动说明当时日本侵华(  )
指挥者/命令者 军事行动
今回新太郎大尉 攻击驻沈阳北大营的中国东北军第7旅
关东军高级参谋板经征回部 命令日军分别进攻北大营和沈阳城
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 命令第二师团主力迅速向沈阳城进攻
A.有组织有计划 B.属于临时冲突
C.注重舆论控制 D.后勤补充充足
10.日本为了发动九一八事变,大肆制造武装入侵舆论,加紧策划侵略阴谋;多次组织参谋旅行,研究攻占东北的方案;进行频繁的军事演习,加紧军事部署;利用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伺机入侵。这表明(  )
A.日本扩张不得人心 B.中国人民奋起抗争
C.日本侵华早有蓄谋 D.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11.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开展“走进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重温历史】
材料一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
材料二 攘外必先安内。
——蒋介石
【体验历史】
材料三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感悟历史】
材料四 西安事变是中国在20世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其直接结果是什么 这段歌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的含义。
(3)材料三中“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 它有何标志性意义
(4)对张学良的评价由“不抵抗将军”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转变,你有何感受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名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发表在1946年的《东北画报》上。
【材料二】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结交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
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动摇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深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三】“兵谏”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内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主张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则竭力主张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估计事变发展有两种可能的前途:或者爆发内战,或者和平解决。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
(1)材料一中《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该事件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析张学良“彷徨无策”的原因。张、杨为此有何惊世做法
(3)材料三中,“兵谏”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此主张如何解决 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
1-10 CDCAC DDCAC
11.(1)九一八事变。直接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感情:对日军暴行的斥责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2)抗击外来侵略要先消灭中国共产党。
(3)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意义: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言之有理即可)
12.(1)事件:九一八事变。影响: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原因: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蒋介石继续坚持内战,对日不抵抗;全国人民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做法地:1936年12月12日,西安。
(3)主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放,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