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同步导学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的抗战精神。教学目标①历史解释: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②史料实证:分析历史材料和史实,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③时空观念:通过“淞沪会战示意图”,了解淞沪会战的过程。④家国情怀: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树立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重难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淞沪会战中中国守军的抗战;南京大屠杀。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南京大屠杀。考点梳理一、七七事变1.概况: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2.影响: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3.英烈: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易错易混 日本局部侵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七七事变。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部队改编: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2.形成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三、淞沪会战1.爆发: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2.抵抗: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3.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4.意义: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斗志。5.迁都: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四、南京大屠杀1.背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2.罪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同步专训1.民国二十六年8月15日《中央日报》头版头条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己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此声明和下列史实最直接相关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卢沟桥事变C.“华北自治运动” D.万家岭大捷2.《苦难辉煌》第十三章中写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动力是北伐,是消灭北洋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动力是抗日,是抵抗日寇侵略。以下表述符合两次国共合作共性的是( )A.都归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B.都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C.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合作基础3. 2023年12月13 日是第十个国家公祭日,这是为了纪念在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的大屠杀中死难的人而专设的。这次大屠杀发生的地点是( )A.旅顺 B.南京 C.大连 D.天津4.“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祭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旅顺大屠杀 B.一二 九运动C.南京大屠杀 D.皖南事变5.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一号召发表源于( )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C.卢沟桥事变爆发 D.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6.1937年9月3日,英国人在上海发行的《字林西报》发表社论称:“无论数星期前中国之地位若何,而中国今日已团结一心……在新时代中,中国从未若今日之一心一德者……男女平民之尽劳于国家奋斗,此在中国,亦属创见。”这反映了( )A.中国抗日战争得到盟军的支持 B.抗战使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C.国共合作标志全民族抗战开始 D.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空前高涨7.下图是我国抗战时期的某次战役的示意图,关于此次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B.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C.标志着我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D.取得了抗战以来对日作战的大胜利8.蒋介石称谢晋元为“中华民国军人光荣之典范”,并赞扬其在孤军营中的坚毅精神。毛泽东则称谢晋元为“民族革命典型”,认为其代表了中国军人英勇抗战的精神。他们做出这一评价是由于谢晋元( )A.在喜峰口重伤日军 B.率军守卫宝山后壮烈牺牲C.坚守四行仓库阵地 D.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军9.图片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下列组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日本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C.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揭露 D.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10.七七事变如同导火索,点燃了日本全面侵华的战火,整个中华大地生灵涂炭。在这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蒋介石等国共两党领导人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国共两党摒弃前嫌,达成第二次合作,共同建立起了一个统一战线,它是( )A.革命统一战线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说起“卢沟桥”,老人浑浊的眼中立刻闪烁着泪花,深邃的目光将我们带入他记忆中的1937年7月7日。那天夜里……日军扬言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宛平城内搜查,并鸣枪示威。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入城。日军即于当夜炮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抡起大刀向侵华日军冲杀而去。 材料二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1937年9月22日向全国公开发表了共产党于7月15日递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 材料三 2019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突出了和平主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具有世界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教科书”,将向世人和所有来者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1)材料一出自《我在卢沟桥保家卫国的日子》,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卢沟桥事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材料一中“一名士兵失踪”是事实吗 为什么 请写出第二十九军牺牲的将士中的两位代表人物。他们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3)材料二中所说的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体现在哪些方面 (4)我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何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材料二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材料三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在,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材料四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材料五 “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习近平(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三体现了国共两党有着怎样的共同主张 (3)结合材料四,“上海一隅之抵抗”指什么事件 这一事件对抗战初期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用史实说明中国军民是如何进行抗战的。(4)你认为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1-10 BABCC DACCC11.(1)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不是事实。因为当中日双方仍在交涉之时,日军却突然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可见,士兵失踪只是日本发动事变的借口。佟麟阁和赵登禹。体现了坚决抵抗侵略、誓死保卫国家的爱国精神。(3)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国共两党军队与日军作战,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4)提醒国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12.(1)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2)共同主张: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3)“上海一隅之抵抗”指的是淞沪会战。影响: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史实:在淞沪会战中,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等。(4)国家公祭日设立的意义: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坚决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