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2024)八上 第二单元第4课《胸中丘壑》课件(15页)+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美版(2024)八上 第二单元第4课《胸中丘壑》课件(15页)+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胸中丘壑》教学设计
课题 胸中丘壑 单元 学科 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2024八年级第二单元的第四课,以中国山水画为核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技法特点。教材通过引用王维的诗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引出山水画的诗意表达,结合李可染、马远、周志龙等画家的作品案例,系统介绍了山水画的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山石皴法(披麻皴、斧劈皴、钉头皴等)、布局方法(S形、C形、二段式、居中取势等)以及创作步骤(近景→中景→远景→调整落款)。教材还强调了山水画中点景元素(房舍、桥梁、人物等)的作用,以及"诗画结合"的传统美学思想,为学生提供了从观察到表现的完整学习路径。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13-14岁)已具备基础的造型能力和审美感知力,但对传统山水画接触较少,可能存在以下特点:1. 认知层面:对西方绘画技法较为熟悉,对中国传统笔墨语言(如皴法、墨色变化)理解不足;2. 技能层面: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成熟,能够完成线条练习和简单构图,但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有待提升;3. 情感层面:对传统文化有好奇心,但可能认为山水画"晦涩难懂",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如诗句联想、自然观察)激发兴趣;4. 思维特点:开始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意境"等抽象概念,适合通过对比分析(如马远《寒江独钓图》的简约与周志龙《大行新松》的雄浑)深化认知。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说出山水画"三远法"的定义,识别至少3种常见皴法;2. 掌握山水画小品的创作步骤,独立完成一幅包含近、中、远景的作品;3. 理解点景元素在画面中的作用,能合理添加简单的点景。(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比较(如分析《寒江独钓图》与《大行新松》的构图差异),提升图像识读能力;2. 通过示范模仿(教师演示皴法,学生同步练习),掌握笔墨技法;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句与画面的对应关系),培养审美判断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中国山水画的文化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 体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与观察习惯;3. 敢于表达个人对山水意境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目标1. 图像识读:能通过画面构图、笔墨特点分析山水画的意境;2. 美术表现:运用传统笔墨技法表现山水形态,传递个人情感;3. 审美判断:对比不同风格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个人见解;4. 文化理解:理解山水画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诗画同源")。
重点 1.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内涵,掌握"三远法"的观察与表现方法;2. 学习至少两种山石皴法(如斧劈皴、披麻皴)的基本运笔技巧;3. 运用S形或C形布局完成简单的山水画小品创作。
难点 1. 笔墨语言的虚实处理(如近景用浓墨、远景用淡墨);2. 画面意境的营造(通过构图、点景元素表达情感);3. 传统技法与个人创意的结合(避免机械模仿,鼓励个性化表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 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PPT展示王维诗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2. 提问:"如果用一幅画表现这句诗,你会画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3. 揭示课题:《胸中丘壑——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表现》。 1. 聆听音乐,闭眼想象诗句中的画面;2. 小组讨论后分享想法(如"画远山、静水、落花");
3.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通过多感官刺激(听觉+视觉)激发兴趣,建立"诗画结合"的初步认知。
讲授新课 1. 山水画的意境(5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马远《寒江独钓图》(局部),提问:"画面中只有一叶扁舟、一个渔翁,为什么能给人苍茫辽阔的感觉?"总结"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意境表现手法。2. 三远法与皴法(7分钟) 教师活动:
① 用教具(假山模型)演示"高远"(仰视)、"深远"(透视)、"平远"(平视)的观察角度;
② 播放微视频《山石皴法演变》,重点讲解斧劈皴(侧锋快速运笔)和披麻皴(中锋缓慢拖笔)的区别;
③ 现场示范两种皴法,强调"笔断意连"。3. 布局与点景(3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S形布局(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C形布局(如教材图例),提问:"哪种布局更适合表现'曲径通幽'的意境?" 观察画面留白,思考"留白"如何暗示江面的广阔。① 用手机拍摄教室窗外的"三远"视角照片;
② 在练习纸上模仿两种皴法,每组派代表展示并说明运笔感受。对比分析不同布局的视觉引导效果,得出"S形更具流动感"的结论。 通过经典作品分析,理解意境的核心是"情景交融"。通过直观演示+动手体验,突破技法学习的抽象性。培养构图意识,理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课堂练习 1. 布置任务:"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山水诗句(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用S形或C形布局创作一幅山水画小品,至少使用一种皴法,添加1-2个点景元素";
2. 提供工具材料(生宣卡纸、毛笔、墨汁、颜料),巡回指导,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墨色控制"问题;
3. 鼓励学生在作品背面写下创作思路(如"用淡墨画远山,表现雾蒙蒙的感觉")。。 1. 独立构思,参考教材中的创作步骤(近景→中景→远景);
2. 动手创作,遇到问题时小组互助或请教老师;
3. 完成作品后,贴在展示板的对应区域(如"诗意山水组""写实山水组")。 通过主题性创作,整合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师生共同梳理"三远法→皴法→布局→创作"的逻辑链; 升华情感:引用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引导学生认识山水画的文化价值; 预告拓展:布置课后任务前,展示现代山水画家(如黄宾虹)的作品,说明传统技法在当代的创新应用。 1. 主动分享自己的赏析作业,倾听同学的作业和教师的点评,反思自己的不足。2. 倾听教师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板书 胸中丘壑——山水画之美 意境内涵 技法要点 创作步骤 画同源 三远法 1.近景(浓墨)实相生皴法: 2.中景(过渡) 情景交融 斧劈/披麻 3.远景(淡墨) S/C形布局 4.点景+落款 【学生作品展示区】 【关键词贴条区】(可移动磁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5张PPT)
胸中丘壑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表现
浙美版八年级美术课教学课件
教师姓名
日期
诗画寻踪:导入新课
引导问题:“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句诗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互动环节:1分钟小组讨论,用3个关键词描述想象中的场景
文化链接: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理念
学习目标:理解山水画意境,掌握基础技法,创作诗意小品
何为意境:山水画的灵魂
核心概念:意境 = 情景交融 + 虚实相生
案例赏析:马远《寒江独钓图》——以少胜多的留白艺术
对比思考:为什么空旷的画面能让人感受到“孤舟蓑笠翁”的孤寂?
互动提示:用手指在空气中“画”出你理解的“虚”与“实”
透视自然:三远法的奥秘
宋代郭熙提出的三种观察山水的角度
高远
仰视看山:如“会当凌绝顶”
图例: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
深远
纵深看谷:如“山重水复疑无路”
示意图:山间路径透视效果
平远
平视望远: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图例:倪瓒《六君子图》
互动实践:用手机从三个角度拍摄教室窗外景物,对比“三远”效果
笔墨传情:皴法的魅力
表现山石纹理的传统技法,“石有脉,皴有法”
斧劈皴
侧锋快笔,如刀劈石,刚劲有力
代表:马远《踏歌图》
披麻皴
中锋慢笔,如麻披石,柔和细腻
代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示意图:钉头皴笔触分解
钉头皴
点画如钉,短促有力
技法口诀:“近浓远淡,近实远虚,近干远湿”
经营位置:布局的智慧
核心原则:主次分明、虚实相生、气脉贯通

S形构图:如九曲溪流,引导视线流动,案例:李可
染《万山红遍》

C形构图:如环抱山峦,营造空间层次,案例:教材
示范图

二段式构图:上下分景,简洁明快,案例:马远《寒
江独钓图》
思考问题
:哪种布局最适合表现“曲径通幽”的意境?
点景点睛:画面的生气
Section Title or Subheading
定义:点缀景物,深化意境,“画龙点睛”
常见元素:人物、房舍、桥梁、舟楫、草木
作用: 1. 体现人文气息; 2. 衡量空间尺度; 3. 表达情感主题
案例对比:《寒江独钓图》孤舟——孤寂;《清明上河图》舟桥——繁华

妙笔生花:创作步骤
01
立意构思
选一句山水诗,确定意境
02
布局起稿
勾勒S/C形骨架,区分远近
03
皴擦点染
近浓远淡,近实远虚
04
点景落款
添加人物舟桥,题写诗名
安全提示:使用墨汁时注意桌面整洁,毛笔笔尖朝内
名家赏析:传统与创新

古代经典: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披麻皴与平远构
图的典范

近代创新:李可染《大行新松》——雄浑大气的现代山


当代借鉴:周志龙《太行丰碑》——传统皴法与时代精
神的结合
对比思考:这些作品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
想?
实践指导:课堂任务
创作主题:“我的诗意山水”
选用至少一种皴法
运用S形或C形布局
添加1-2个点景元素
作品背面写下创作思路(20字以内)
时间分配
构思5分钟,创作20分钟,展示5分钟
互动评价:画廊漫步

展示形式:将作品贴于“诗意山水”“雄浑山水”“简
约山水”三个主题区域

评价标准:1. 技法运用(皴法、墨色);2. 构图布局
(主次、虚实);3. 意境表达(是否符合诗句)

互动方式:“我最喜欢的作品”投票(贴纸),并说
明理由(1分钟/人)
知识回顾: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中国山水画
分支1:意境——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分支2:技法——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皴法(斧劈/披麻/钉头)
分支3:布局——S形/C形/二段式
分支4:创作——立意→布局→皴染→点景
关键词强化:诗画同源、天人合一、笔墨传情
拓展延伸:文化传承
课后任务
参观当地美术馆山水画展览
尝试用数字绘画软件模拟皴法效果
收集“山水诗句”书签,制作个人“诗意山水集”
文化链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统山水与当代生态理念的共鸣

感谢聆听!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课后提问区:关于山水画,你还有哪些想了解的问题?
— 张璪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