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好习惯”成就你一生主题班会名人名言“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好习惯可以保证他们不成为坏人。”—— 华兹华斯“习惯实际上已成为天性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目录CONTENT1. 小故事大道理2. 该养成哪些好习惯3.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小故事大道理PART.01一头大象竟然能被一条细细的绳子拴住,按道理它轻松就能挣脱,可它就是被这跟小细绳牢牢拴住了。道理很简单当它是一头小小象的时候,被铁链绑在它力不能挣开的小树或者桩子上,小象拼命拉拽也无济于事,甚至弄得脚被磨出血,疼痛不已。 慢慢地,小象明白了,挣扎是无用的,只要自己被绑在树桩上,就只能乖乖在原地。直到小象长成大象,这个信念依旧没有被动摇。 用心理学专业属于来讲,这便是习得性无助。被锁住的大象习得性无助“我们一直认为自己对很多事无能为力,仅仅是因为很久以前, 还是孩子时,我们尝试过,却失败了。“从那以后,我们就像那头大象一样,将失败的记忆刻入脑海:‘我不行,我知道我不行,永远都不行。“我们将这样的信息强加于身,背负着它们长大。我们不再试图挣脱木桩,原因便在于此。“有时,当我们感受到障碍,听到铁链响动,便会转身看着木桩,心想: 我不行,永远都不行!被铁链锁住的我们小组讨论我们来思考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被链子锁住的大象”的现象?这些现象形成了现在的你哪些习惯呢?小组分享“好习惯”的表现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神的习惯主动探索和求知的习惯爱动脑思考的习惯严格自律的习惯善于总结和归纳的习惯该养成哪些好习惯PART.02有些学生对预习有所误解,认为是预习就是把老师要讲的内容提前学会。其实不是这样的。预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注意力的合理分配。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大部分学生,做不到整节课都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听讲。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提前预习,了解并熟悉老师要讲解的内容,知道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哪,把有限的注意力重点分配到性价比最高的地方。预习的目的不在于学会,而在于提前了解并熟悉,方便实现注意力的合理分配。一、课前预习上课不做笔记,如竹篮打水。最终,都是一场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道理是没有错的。为什么上课一听就会,下课一做就废?为什么上课收获满满,下课愁眉苦脸?曾经有个学生看似自谦地说过:上课,我能跟上老师的思路,不是我多聪明,而是老师能讲明白。上课听课,相当于老师扶着你来教你走路。下课训练,就是自己独立行走。不要误把“听懂”当做“学会”。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课堂上很多知识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记忆中,并没有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没有真正实现内化。这样的浅层记忆会迅速被遗忘。如果我们上课做笔记了,下课还有知识可看、可回顾,而不是一头雾水、毫无头绪。二、课上做笔记的习惯上课没有听懂的知识点,不会消失,只会被遗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课没有学会的知识点,要主动向他人求助。若是简单、记忆性、一点就通的低思维量知识点,可直接向同学求助。难度大、高思维量的知识点,尽可能问老师。很多学生不愿意问老师,误认为问同学也能解决问题。那么为什么要问老师呢?我给出了我的理由。对于思维量大、难度大的问题,学生只能就题论题地讲,只能把这个题讲明白,没能进行扩展、延伸。有些问题,还会有讲不全面、讲不清楚、甚至讲错的可能。而老师的讲解,首先能保证正确,能直中要害地把问题讲清楚、讲明白。其次,老师会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把题分析透彻,既能讲明白题,又能讲明白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三、多向他人求助,主动问老师问题如果课后训练题,你都会做且都做对了,这套题除了能提升个人自信外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如果有几个题做错了,恭喜你找到了自身学习的薄弱点。题做错了,意味着我们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这就是我们博取进步的地方。换句话说,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自己的薄弱点。薄弱点找到了,就要有意识地收集起来,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训练的过程,犹如沙里淘金。整理改错的过程就像把淘出来的金子收集起来。很多学生,只重视训练,不重视改错,这是舍本逐末,是错误的。当然,我们要保证我们整理到改错本上的内容,都是已经学会、掌握的,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参考第三条。四、及时积累,及时改错我们不是天才,我们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知道人的记忆力并没有那么强大,学会的东西,会不由自主地遗忘。或者说,学习,就是一直在和遗忘作斗争。为什么有些问题明明老师讲过,当时也学会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因为你忘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回顾,而且对于回顾复习而言,越回顾越熟悉,越熟悉越快。以一套训练题为例,做第一遍可能花费一小时,老师讲解可能需要40分钟,学生找出易错点去改错有可能只需要20分钟,回顾改错本可能需要10分钟,第二次回顾可能只需要5分钟···越到后期,越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五、及时回顾,增强记忆回顾是为了强化记忆,复盘是为了加深理解。“复盘”原是围棋术语,本意是对弈者下完一盘棋之后,重新在棋盘上把对弈的过程摆一遍,看看哪些地方下得不好,哪些地方有不同或是更好的下法等。高思维量知识的学习,不同于低思维量知识的学习。低思维量的知识,重在积累、记忆。高思维量的知识,重在理解、内化、应用。学生有意识地重新温习、重现老师授课的过程,对比自己的思路和老师思路的差异,思考还会出现哪些变型,真正做到将知识内化于心。六、定期复盘,加深理解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主动学习效率高。主动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相互交流讨论、主动传授他人。学习有不解的地方,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在自己掌握的前提下,把自己的观点讲他人听。这样做,既能打破学习内隐语言理论,又能打破学习错觉。七、相互交流、主动讲授小组讨论:这些好习惯,你坚持的怎么样呢?将打算如何运用于学习呢?好习惯成就好人生PART.031、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2、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3、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4、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浪费时间,他一直用一句警句来勉励自己,这句警句就是:“不教一日闲过”。怎样才算是在一天中没有闲过呢?他对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就是每天要挥笔作画,一天至少要画五幅。虽然他已经90多岁了,但他还一直坚持这么做。 有一次,齐白石的家人和朋友、学生来给他过90岁生日,在喜庆的气氛中,他一直忙到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这时他想,今天五幅画还没有完成呢,应该作完画再睡觉,于是他拿起笔作画,由于过度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在家人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去休息。第二天,齐白石早早地起床了,家人怕他累坏身体,都劝他再多休息会儿,可齐白石却十分认真地说:“昨天客人多,我没有作画,今天可要补上昨天的‘闲过’呀!说完他又认真地作画了。5、雷军的时间管理雷军非常重视时间管理。他相信,只有合理规划时间,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更多的目标。因此,他每天都会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他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如等待、休息等时间,来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或进行学习。故事穿插:在小米科技的办公室里,经常可以看到雷军忙碌的身影。但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中,他依然能够保持高效的时间管理。有一次,他在等待一个会议开始的间隙里,拿出笔记本开始整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他详细列出了每个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并进行了合理的安排。这个习惯让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清晰的思路和高效的执行力。6、马斯克的自我塑造在一次访谈里,马斯克说,他30岁养成了一个终生受益的习惯。每次他遇到让自己感觉不对劲的事情,比如冲突、不公正的待遇,他都会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捋顺,并且用自洽的框架解释出来。这个解释可以是对一个特定的人说出来,也可以选择写出来,自己再来看。每次他和工程师伙伴吵架的时候,都会保持冷静地请对方把感受和观点分别写出来。即便他可能最终并不能认同工程师的观点,工程师也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捋了一遍。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他们照见彼此的感受,还原并表达底层最真实的观点和立场,有效避免了无意义的情绪内耗。1.制定合理的目标上届优秀毕业生的学习目标2.设置截止日期,拒绝拖延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之所以会在临近截止时间时更加努力地工作,部分原因来自生理上的兴奋状态被唤醒。随着最后期限的临近,焦虑情绪会引发身体分泌肾上腺素并释放到血液中,让我们更加拼命、节奏更快地工作学习。截止时间表 优先级 截止时间 任务 状态高 X月X日X点 完成数学第一单元复习 已完成中低2.设置截止日期,拒绝拖延3.重视复盘,总结锤炼复盘的意义:永远从过去获得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复盘的建议:1.对每天学习内容的总结整理,记录学习进步,制定第二天学习计划,每晚睡前复习,也可以在每天完成作业前复习。2.每个章节内容结束时,对本章体系框架的整体复习。3.每月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重新合理规划学习时间以及方法。好习惯使人受益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清晨尽早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每天五点半起床,做早操,喝杯牛奶吃块面包,然后就开始工作,当他习惯了六点钟开始工作以后,又努力再提早十五到二十分钟,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三十几本教育方面的书和三百多篇学术论文都是在早上五点到八点写成的。这个故事说明了:好习惯,成就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坏习惯遗祸一生古时候,寺庙里有位小和尚,在出家前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出家后,师父和师兄弟们一直提醒他,可是他从不当回事,依然是“丢三落四”。每天除了诵经念佛、打扫寺院、提水砍柴之外,小和尚也想学一门手艺。于是师父就安排小和尚学习剃头。 师父告诉他:“你每天拿一个冬瓜来练习,练到能在冬瓜上施展各种剃头方法,再安排你去剃真人。”于是,小和尚就天天在冬瓜上练习剃头,几个月过去了,小和尚剃冬瓜的水平越来越高。可是师父却发现一个问题,小和尚练习剃头都是抽空进行的,在剃头过程中经常有事走开。每当别人叫小和尚走开的时候,他都会把剃头刀扎在冬瓜上面,办完事回来后再抽出剃头刀继续练习。 他告诫小和尚,以后千万不能这样做了,小和尚答应了师父。可是小和尚每次都是这样,师父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小和尚,每次小和尚都对师父说:“不要紧的,这只是习惯而已”。师父严肃地对小和尚说,“你的这种习惯到时候没准会出人命啊!”看到师父生气的样子,小和尚安慰道:“没事的,师父,你不要担心,等到真为人剃头时我就不会这样了。” 一日,师父决定让小和尚给他剃头。小和尚毕恭毕敬地把师父的头刮得亮晶晶的。就在小师父剃完头,师父刚要开口鼓励他的时候,小和尚顺手就把剃刀扎在了师父的头上,人脑不比冬瓜,这样一刀下去,后果可想而知,小和尚成了杀人犯。 慢也好,步子小也好,是在往前走就好好习惯必然会成就非凡的人生感谢倾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