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课标解读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时空观念:以表格梳理为载体,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理解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创新是隋唐盛世出现的制度保障,强化时间观念。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认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唐朝制度创新的深远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增加学生民族认同感、国家观念和民族自豪感;树立创新意识。 历史解释:培养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等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表现。
(2)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的历史影响。
2.难点: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学法积累
利用表格进行知识整理和历史比较法。
第一部分 课前预习
【学习探究一】
预习第7课,用表格梳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隋唐赋税制度的变化,探究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及其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 新课学习
一、选官制度:贵族与平民的博弈
【学习探究二】
1.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材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
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
问题1:贵族的话反映西周时期是怎样官员选拔制度?
问题2:刘邦及其汉朝的继任者们采取了怎样的选官制度?这一选官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2.曹魏:九品中正制
材料3:次凝之,仕左将军。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
——《晋书·王凝之传》
材料4: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 。
——《晋书·刘毅传》
问题3:根据材料3,指出王凝之是凭借什么取得这样的官职的?
问题4:根据材料3和材料4,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学习探究三】 探究科举制的创新之处
阅读教材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完成下列表格,根据材料5和6探究科举制的创新之处与历史影响。
材料5:唐代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创新之处
选官权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拔范围
材料6:此制的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政治。
——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提示:据材料6并结合P41页“学思之窗”分析科举制的影响,注意从不同角度——积极、局限;从不同主体——国家、平民等角度展开。)
二、中央官制:宰相和皇帝的较量
阅读教材,了解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及其运转机制,并思考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
1.演变
2.运转机制:
3.特点和意义:
三、赋税制度:人丁和财产的流变
1.古代赋税制度的构成:丁税、田税、户税、徭役和兵役
思考: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相关概念“丁税”、“田税”、 “户税”
2.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朝代 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魏晋
唐前期
唐后期
【学习探究四】探究两税法的概况及其创新之处
1.利用教材P43页“史料阅读”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
2.自主探究通过对比租庸制与两税法,认识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创新之处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第三部分: 课堂小结
时间轴,知识结构。
第四部分: 课后巩固
1.完成本课基础知识梳理
2.完成《导学探究丛书》的【课时达标】和【课后实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