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逐句考点分析与选择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精炼的文字和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后的沉思。他的散文长于说理,著有《刘梦得文集》。
【写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与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写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答谢白居易。 
【诗歌解读】
原诗及翻译 注释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 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 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 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 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巴山楚水:诗人曾被贬夔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二十二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长安,所以说“二十三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柯,斧柄。 侧畔:旁边。 病树:枯树。 春:争春,逢春。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暂凭:暂且凭借。 长:增长,振作。
【诗歌主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考点检测】
一、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考点分析
首联以“巴山楚水”点明被贬之地的荒凉偏远,“二十三年”突出贬谪时间之长,用直白的叙事勾勒出诗人长期漂泊的境遇,直接抒发内心的辛酸与愤懑不平。核心考点包括字词含义、诗句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及地理意象的作用。
选择题1(字词含义)
对“二十三年弃置身”中“弃置身”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指诗人主动放弃官职,选择归隐的身份
B. 指诗人被朝廷抛弃,沦落闲置的处境
C. 指诗人因身体不适,被迫放弃任职的状态
D. 指诗人厌倦官场,自愿脱离仕途的身份
答案
B
解析
A选项,诗人是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并非“主动放弃官职”,错误。B选项,“弃置身”结合写作背景(王叔文集团改革失败后被贬),指诗人被朝廷抛弃、长期闲置的境遇,符合语境,正确。C选项,诗句无“身体不适”的表述,“弃置”源于政治原因,非健康问题,错误。D选项,诗人并无“厌倦官场、自愿脱离仕途”之意,而是渴望实现抱负却遭贬谪,错误。
选择题2(内容理解)
下列对“巴山楚水凄凉地”一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巴山楚水”明确了诗人被贬所处的地理区域
B. “凄凉地”渲染了被贬之地的荒凉氛围,烘托诗人心境
C. 该句仅客观描写地域特征,与诗人情感无关
D. 地域的“凄凉”与后文时间的“漫长”相呼应,强化贬谪之苦
答案
C
解析
A选项,“巴山楚水”指代唐代西南偏远地区,明确了被贬地域,正确。B选项,“凄凉地”既写地域荒凉,也暗合诗人内心的辛酸,起到烘托心境的作用,正确。C选项,该句并非单纯客观写景,“凄凉”一词已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贬谪的痛苦紧密相关,错误。D选项,“凄凉地”(空间)与“二十三年”(时间)形成呼应,突出贬谪的艰难,正确。
选择题3(情感把握)
首联传递出的诗人情感主要是( )
A. 对巴山楚水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
B. 长期被贬谪的辛酸与内心的愤懑不平
C. 对朝廷重新启用自己的感激之情
D. 对过往政治革新经历的怀念与自豪
答案
B
解析
A选项,“凄凉地”无“喜爱与赞美”之意,反而体现地域的荒凉,错误。B选项,“巴山楚水凄凉地”写处境艰难,“二十三年弃置身”写时间漫长,二者共同传递出诗人长期被贬的辛酸与愤懑,正确。C选项,首联未提及“朝廷重新启用”,且情感基调并非“感激”,错误。D选项,首联未回忆政治革新,而是聚焦贬谪的痛苦,无“怀念与自豪”,错误。
二、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考点分析
颔联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前者借向秀《思旧赋》怀念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后者借王质烂柯的故事感慨岁月流逝、世事变迁。考点包括典故识别、典故含义、情感理解及手法作用。
选择题1(典故识别)
“怀旧空吟闻笛赋”中“闻笛赋”的典故,主要关联的情感是( )
A. 对故乡风景的思念
B. 对逝去故友的怀念
C. 对仕途失意的愤懑
D. 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答案
B
解析
A选项,“闻笛赋”典故与“故乡风景”无关,错误。B选项,“闻笛赋”指西晋向秀过嵇康旧居闻笛作《思旧赋》,诗人借此怀念被贬期间逝去的故友(如柳宗元),正确。C选项,该典故重点是“怀旧”,而非直接抒发“仕途失意的愤懑”,错误。D选项,“岁月流逝”是“烂柯人”典故的核心情感,非“闻笛赋”,错误。
选择题2(典故含义)
下列对“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烂柯人”典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借该典故表达自己回到故乡后,因生活贫困而处境窘迫
B. 诗人借王质烂柯的故事,暗示自己贬谪时间长久,世事变迁大
C. 诗人用该典故说明自己回到故乡后,仍能与旧友畅谈往事
D. 诗人借典故表达自己对砍柴这一劳作的喜爱与向往
答案
B
解析
A选项,典故无“生活贫困、处境窘迫”的含义,错误。B选项,“烂柯人”指晋人王质观棋后斧柄朽烂,世间已过百年,诗人借此暗示自己被贬23年,归来后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正确。C选项,典故暗含“旧友多已逝去,无人相识”,与“与旧友畅谈”矛盾,错误。D选项,典故的核心是“时间流逝”,而非“喜爱砍柴”,错误。
选择题3(手法作用)
颔联运用典故的作用,不包括( )
A. 使情感表达更含蓄,避免直白倾诉
B. 借助历史故事,增强诗句的文化底蕴
C. 直接批判朝廷对旧臣的迫害与不公
D. 分别传递“怀友”与“伤时”两种情感
答案
C
解析
A选项,用典故代替直白抒情(如不直接说“怀念故友”,而用“闻笛赋”),使情感更含蓄,正确。B选项,“闻笛赋”“烂柯人”均为经典历史典故,体现诗人的文化积累,增强诗句厚度,正确。C选项,颔联侧重抒发个人情感(怀友、伤时),未“直接批判朝廷”,批判之意较为隐晦,该作用不包括在内,错误。D选项,“闻笛赋”怀友,“烂柯人”伤时(岁月变迁),分别传递两种情感,正确。
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考点分析
颈联是全诗的经典名句,以“沉舟”“病树”自喻,象征诗人被贬后的困境;“千帆过”“万木春”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与蓬勃发展的新事物,运用比喻、对偶手法,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同时展现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考点包括修辞手法、哲理理解、情感基调及意象含义。
选择题1(修辞手法)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拟人、夸张
B. 比喻、对偶
C. 借代、排比
D. 反复、设问
答案
B
解析
A选项,诗句未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或情感(无拟人),也未夸大事物特征(无夸张),错误。B选项,以“沉舟”“病树”喻诗人自身,“千帆”“万木”喻新事物(比喻);且“沉舟侧畔”与“病树前头”、“千帆过”与“万木春”句式对称、字数相等(对偶),正确。C选项,诗句无“用部分代整体”的借代,也无三个及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非排比),错误。D选项,无词语重复(非反复),也无自问自答(非设问),错误。
选择题2(哲理理解)
下列对诗句蕴含哲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调个人遭遇的重要性,认为困境会永远伴随人生
B. 暗示旧事物会一直存在,新事物难以突破旧事物的束缚
C. 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与人生总是向前发展的
D. 表达对旧事物的留恋,感叹新事物不如旧事物有价值
答案
C
解析
A选项,诗句未强调“困境永远伴随”,反而体现“困境会被新事物超越”,错误。B选项,“千帆过”“万木春”体现新事物蓬勃发展,并非“难以突破旧事物束缚”,错误。C选项,“沉舟”“病树”(旧事物)的旁侧有“千帆”“万木”(新事物)前行、生长,揭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一切向前发展”的哲理,正确。D选项,诗句无“留恋旧事物、否定新事物”之意,而是以豁达心态看待新旧更替,错误。
选择题3(情感基调)
颈联的情感基调与首联、颔联相比,发生的变化是( )
A. 从高昂乐观转为低沉愤懑
B. 从低沉愤懑转为豁达乐观
C. 从伤感无奈转为愤怒批判
D. 从平静淡然转为焦虑不安
答案
B
解析
A选项,首联、颔联写贬谪之苦(低沉愤懑),颈联转向积极(豁达乐观),并非“高昂转低沉”,错误。B选项,首联“凄凉地”“弃置身”、颔联“空吟”“翻似”传递辛酸愤懑;颈联以“千帆过”“万木春”展现新希望,情感转为豁达乐观,变化正确。C选项,颈联无“愤怒批判”,而是平和看待新旧更替,错误。D选项,首联、颔联非“平静淡然”,颈联也非“焦虑不安”,错误。
四、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考点分析
尾联点明“酬答”题意,“听君歌一曲”呼应题目中“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暂凭杯酒长精神”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展现诗人借酒振奋、重拾信心的积极态度,收束全诗,强化乐观进取的情感。考点包括诗句与题目的关联、情感理解、字词含义及诗句作用。
选择题1(题目关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中“君”与“歌一曲”分别对应的是( )
A. “君”指柳宗元,“歌一曲”指柳宗元的《江雪》
B. “君”指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C. “君”指王叔文,“歌一曲”指王叔文的政治革新主张
D. “君”指杜甫,“歌一曲”指杜甫的《登高》
答案
B
解析
A选项,柳宗元是诗人故友,此时已去世,且“歌一曲”非《江雪》,错误。B选项,结合写作背景,“君”指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在酒席上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人此句回应对方的赠诗,正确。C选项,王叔文是政治革新领袖,此时已被贬,且“歌一曲”非“政治革新主张”,错误。D选项,杜甫与本诗写作背景无关,《登高》也非白居易所作,错误。
选择题2(情感理解)
“暂凭杯酒长精神”传递出的诗人情感是( )
A. 借酒消愁,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B. 感谢友人关怀,重拾信心的积极态度
C. 对饮酒习俗的喜爱与推崇
D. 因长期被贬而对生活失去希望的绝望情绪
答案
B
解析
A选项,“长精神”(振奋精神)体现积极,而非“借酒消愁、逃避现实”,错误。B选项,“凭杯酒”是借友人的关怀(以酒助兴),“长精神”展现诗人重拾信心、积极向上的态度,正确。C选项,诗句重点是“长精神”,而非“喜爱饮酒习俗”,错误。D选项,“长精神”与“绝望情绪”完全相反,错误。
选择题3(字词含义)
对“暂凭杯酒长精神”中“长”字的理解,最符合语境的是( )
A. 生长,指身体机能的恢复与生长
B. 增长、振奋,指精神状态的振作
C. 长久,指精神状态能持续很长时间
D. 高大,指人的外在形象变得高大
答案
B
解析
A选项,“长”在此处针对“精神”,而非“身体机能生长”,错误。B选项,“长精神”结合语境(回应友人赠诗、摆脱贬谪苦闷),指“振奋精神、增长信心”,符合诗意,正确。C选项,“长久”是时间维度,而诗句强调“精神状态的积极转变”,非“持续时间长”,错误。D选项,“高大”形容外在形象,与“精神”无关,错误。
【真题探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与“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表达的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在朗读尾联时,语调上扬,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样读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