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2025-2026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资源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当纯水的温度是0℃时,其状态是( )
A.液态 B.固态 C.固液共存 D.无法判断
2.上物理课时,我们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  )
A.25℃ B.80℃ C.0℃ D.
3.下列利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今年暑假,重庆持续高温。为缓解炎热干旱,重庆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人工降雨。其中一种方式是在空中喷洒干冰。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形成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过程是凝固
B.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过程是升华
C.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过程是汽化
D.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过程是熔化
5.图示为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某物质加热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在第3min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先升高后不变
D.该物质的熔点是48℃,熔化过程用时5min
6.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读数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6℃,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86℃,现在把它放在某物质中测出示数为30℃,该物质的实际温度为(  )
A.20℃ B.24℃ C.30℃ D.40℃
7.“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明雨落润桑田”——“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白露凝珠湿浅草”——“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降霜凝秋意寒”——“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冬至雪舞兆丰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8.2025年亚洲冬季运动会雪场采用了人工造雪,即利用高压空气将水变成雾状喷出,雾滴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形成冰晶。该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对应的吸、放热情况是( )
A.凝固,会吸收热量 B.凝固,会放出热量
C.液化,会吸收热量 D.液化,会放出热量
9.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气温曾经达到,分析表格数据,这时应选用的温度计是(  )
标准大气压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257
酒精 78
A.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沸点较低 B.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较低
C.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的沸点较高 D.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高
10.图甲是“研究某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往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5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烧杯中的水加热,可以让试管中的固体尽快熔化
B.试管中的物质加热到80℃时,不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试管中的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是80℃,这次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25min
D.35min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上升,说明试管中物质的沸点是100℃
11.如图所示,将一条毛巾搭在上方装水的盆子和下方空盆子之间,盆子下面的铁皮盒子就是一个简易的“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冰箱用到了升华吸热的原理 B.若有风吹过,冰箱效果会更好
C.将毛巾换成塑料冰箱效果更好 D.此冰箱内部的温度并不会降低
12.下列选项中对相应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液态玻璃倒入模具后将会凝固,凝固过程玻璃温度不变
B.如图乙,瓶中装入液氮,瓶口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如图丙,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如图丁,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二、填空题(共8题,每空1分,共17分)
13.如图所示的是水循环示意图,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作用下,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
图中①处发生的物态变化伴随着 (选填“吸热”或“放热”);图中②处水蒸气有的 (填物态变化)形成小水滴,有的形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图中③处温度较高时,冰晶会 (填物态变化)变成水滴,与空中的小水滴一起形成雨。
14.运载火箭使用的液态燃料是通过降低温度和 的方法使燃气液化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液态燃料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5.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的小烧杯甲、乙盛等量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用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烧杯为隔水加热,乙烧杯为隔油加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测得甲烧杯外的水温为100℃,乙杯外的油温为300℃,最终两杯水的温度 (选填“>”“=”或“<”)。(此时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16.某同学早餐时发现、刚煮熟的鸡蛋从热水中取出后,鸡蛋表面的水很快就不见了,这是因为水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17.如图所示,在壶嘴上方倾斜放置一块玻璃板,壶嘴上方稍 (选填“远”或“近”)处出现一团“白气”,玻璃板上出现较大的水滴。实验表明,通过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18.夏天出汗的人用扇子扇感到凉快,是因为 吸热;用扇子扇一支干燥的温度计,温度计的示数 (填“降低”或“不变”)。
19.如图所示,我国隐形战机在高速飞行时,其尾部形成了大量的“白气”。飞机高速飞行时,前面的空气被压缩而温度升高,当飞机掠过时,被压缩的空气又迅速膨胀而温度降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形成“白气”。
20.下列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 性质;将不易观察的温度转换为容易观察的 ;液泡越 (选填大或小),内部管子越 (选填粗或细),测量越精确。
21.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然后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成碳粉,变成碳粉的过程要 (填“吸”或“放”)热。
三、实验题(共3题,每空2分,共40分)
22.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放入海波和蜂蜡碎块及A、B两只温度计,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50 51
蜂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确定 的位置(选填“陶土网”或“温度计”);
(2)待温度升高到40℃时,小宇同学每隔1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数据记录如丙表所示,同时观察物质的 。第9min时,B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值为 ℃;
(3)由实验现象和数据可知,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两种物质熔化过程相同特点是都需要 ;
(4)另一小组小泽同学发现,在海波熔化的过程中撤去酒精灯,该物质还会继续熔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3.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1A、B、C、D所示。
(1)选择A、B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 是否有关。
(2)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
(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使用热风。
(4)干湿温度计是一种既能测量空气温度,又能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常用测量仪器,仪器上有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地安装在同一刻度板上(图乙为其背面),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外面裹有被水浸湿的棉纱,为“湿”温度计;另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直接裸露在空气中,为“干”温度计。通常情况下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会 (选填“高”或“低”)一些,这是由于湿温度计棉纱上的水蒸发要 的缘故,而且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表示空气越 (选填“干燥”或“湿润”)。
24.某小组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在组装甲实验装置时发现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了杯底,应该将图甲装置中的 (选填“A处向上”“B处向下”)适度调整。
(2)图乙是第4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
(3)小红观察到图丙(a)中明显的实验现象时,再继续加热,发现温度计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明和小红选用了相同的酒精灯加热,从开始加热到水刚沸腾的时间也相同,他们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则他们所用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为 (选填“”“”或“”)。
(5)为了减小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小红给烧杯加上了一个密闭性较好的盖子,她发现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比其他小组的高,原因是: 。
25.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1)如图甲所示,请指出温度计使用中的明显错误: 。
(2)调整后进行实验,水温升到时,每隔读取一次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第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绘制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7分,共14分)
26.(1)给发热的病人降温时,可采用物理疗法,即将冰或冷水袋放在病人的额头上,利用它们吸热来降低人体的温度。问:质量相等的0℃的冰和0℃的水相比,哪种冷却效果更好?为什么?
(2)春节期间,为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传播途径,打好防治工作的阻击战、人民战,小芳的妈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每次总是买很多蔬菜,以减少外出买菜的次数。但是怎样才能让蔬菜多存放几天呢?请分析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并向小芳的妈妈提出可行的建议。
五、科普阅读题(5分)
27.阅读《青藏高原的“空调器”》并回答问题。
青藏高原的“空调器”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为“天路”。青藏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保持路基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中的难题之一,冬季冻土坚硬,而夏季冻土会熔化,路基硬度减小,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因此,必须设法保持冻土不受夏季高温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热棒”等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热棒”被称为不用电的“空调器”。
如图甲所示,路基两旁插有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这就是热棒。热棒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很容易汽化的液态氨,上端有散热片(如图乙所示)。热棒里的氨气在天气转凉的时候变为液态氨流到热棒的底部储存起来,同时将这些热量通过散热片散发到空气中去。来年开春的时候温度升高,储存在热棒底部的液氨会吸收冻土里的热量,慢慢变成氨气,带着冻土层里的热量一起上升到热棒顶部,这样冻土层里的热量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吸出,如此往复循环,不断地将路基中的热散发到空气中,使路基的温度基本不变,冻土也不会完全融化。这样,冻土层因温度变化对路基产生的影响就变小了。
(1)夏季冻土会熔化,是因为夏季高温,冻土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熔化;
(2)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你认为管中的“氨”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________;
A.沸点低 B.熔点低
C.沸点高 D.熔点高
(3)热棒内的氨在冬天会发生 现象,放出热量;春夏又会发生 现象,吸收热量。
《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D B C C B B B
题号 11 12
答案 B A
1.D
水的凝固点是0℃,1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为0℃时,水如果能向外放热,则会成为固态或液固共存,若不能,则处于液态,故三态都有可能。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A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5℃,室内让人感觉舒适的温度应比人的体温低一些,约为25℃,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二是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三是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A.图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底,故A错误;
B.图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故B错误;
C.图的玻璃泡全部浸入到被测液体中,且没有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故C正确;
D.图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故D错误。
故选C。
4.D
AB.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非常容易升华,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产生小冰粒,故AB错误;
CD.固态的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从空气中吸热,熔化变成液态的水,形成雨滴,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5.B
A.由图像可知,该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符合晶体熔化时的特征,所以可知该物质属于晶体,故A错误;
B.因为该物质属于晶体,所以由图像可知在2-5min内,该物质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正确;
C.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故C错误;
D.由图像可知,该物质的熔点为48℃,第2min到第5min为熔化过程,时间为3min,故D错误。
故选B。
6.C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为
该物质的实际温度为
故选C。
7.C
A.“雨”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放热形成的水珠,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放热形成的水珠,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放热形成的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8.B
由题意知,雾滴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形成冰晶,雾滴是液态的小水珠,冰晶是固态的小冰晶,因此该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是凝固,凝固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故选B。
9.B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气温曾经达到,此温度低于水银的凝固点,高于酒精的凝固点。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该地区的温度,水银温度计会发生凝固,无法测量,所以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较低,低于。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A.利用烧杯中的水加热是水浴法加热,这种加热方式的优点是使试管中的固体受热均匀,而不是让固体尽快熔化,故A错误;
B.从图像可知,该物质在80℃时处于熔化过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可能处于固态、固液共存态或液态,所以试管中的物质加热到80℃时,不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正确;
C.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试管中的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是80℃。熔化开始时间约为10min,结束时间约为25min,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为15min,而不是25min,故C错误;
D.35min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上升,是因为此时水达到沸点开始沸腾,温度保持不变,而不是试管中物质的沸点是100℃,故D错误。
故选B。
11.B
A.这个冰箱利用的是蒸发吸热的原理,而不是升华吸热。故A错误;
B.风吹过会加速水的蒸发,从而增强吸热效果,使得冰箱的冷却效果更好。故B正确;
C.塑料不具备毛细作用,无法将水从上方盆子吸到下方盆子,因此无法实现蒸发吸热的效果。故C错误;
D.由于水蒸发会吸收热量,铁皮盒子内部的温度会降低。故D错误。
故选B。
12.A
A.如图甲,液态玻璃倒入模具后将会凝固,玻璃是非晶体,凝固过程玻璃温度不断降低,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图乙中,瓶中装入液氮,液氮的温度较低,瓶口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如图丙,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如图丁,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吸热 液化 熔化
[1]图中①处海洋中的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2]图中②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是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
[3]图中③处温度较高时,固态的冰晶变成液态的水滴,是熔化现象。
14. 压缩体积 放热
[1][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放出热量。
15.=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但由于不能继续从外面烧杯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乙烧杯外的油达到了300℃,而水的沸点为100℃,故乙烧杯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且能够继续吸热,所以乙烧杯的水能沸腾,因为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乙烧杯中的水温也为100℃,最终两杯水的温度t甲=t乙。
16.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刚煮熟的鸡蛋从热水中取出后,表面的水很快不见了,由于鸡蛋表面的水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发生汽化现象。
17. 远 降低温度
[1][2]在壶嘴上方倾斜放置一块玻璃板,壶嘴上方稍远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气”,玻璃板上出现较大的水滴,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18. 蒸发 不变
[1][2]夏天出汗的人用扇子扇感到凉快,是因为扇扇子加快了汗水表面空气的流动,加快了汗液蒸发,而蒸发吸热;用扇子扇一支干燥的温度计,由于温度计上不存在液体的蒸发,所以它的示数不会变化。
19.液化
当飞机掠过时,被压缩的空气又迅速膨胀而温度降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白气”。
20. 热胀冷缩 液柱高度变化 大 细
[1]常用温度计(像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里的工作物质一般是水银、酒精等液体。当温度变化时,液体受热会膨胀,遇冷会收缩。比如温度升高,液体体积变大,就会在温度计的玻璃管内上升;温度降低,液体体积缩小,液柱就下降,所以利用的是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温度的变化本身不容易直接观察,而液体热胀冷缩产生的液柱在温度计玻璃管内的高度变化很直观,这样就把不易观察的温度,转换为容易观察的液柱高度变化,方便人们读取温度数值。
[3]液泡是温度计中储存液体的部分,液泡越大,里面容纳的液体就越多。当温度有微小变化时,大量的液体因为热胀冷缩,体积变化量相对就大。例如,同样升高,大液泡里的液体膨胀的体积,比小液泡里的液体膨胀体积要大,能让液柱高度变化更显著。
[4]温度计内部的管子越细,液体体积发生一点变化,液柱在管子内上升或下降的高度就越明显。假设管子很细,液体体积稍有膨胀,液柱就会上升较长的一段距离;要是管子粗,同样的液体体积变化,液柱高度变化就不明显,难以精确判断温度变化。所以内部管子越细,测量时对温度变化的反映越灵敏,测量就越精确。
21. 升华 放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汽,这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2]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碳蒸汽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汽又直接凝华成碳粉,凝华放热。
22.(1)陶土网
(2) 状态 52
(3) 不断升高 吸收热量
(4)海波还可以继续从水中吸热
(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所以应先确定陶土网的位置。
(2)[1][2]探究固体熔化特点时,要及时观察物质的温度变化情况及物质的状态;如图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2℃,温度值为52℃。
(3)[1][2]由实验现象和数据可知,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海波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两种物质熔化过程中都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4)海波熔化过程利用水浴加热法,撤去酒精灯,烧杯内水的温度仍然高于海波的温度,海波还可以继续从水中吸热,继续熔化。
23.(1)液体表面积
(2)A、C
(3)不应该
(4) 低 吸热 干燥
(1)比较A、B两图看出是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有水的表面积不同,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2)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只改变温度,A、C两次实验过程符合题意。
(3)通过A、D两图探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需要控制温度相同,所以如果用电吹风改变空气流速,不应该使用热风。
(4)[1][2]湿温度上带有水,因为蒸发需要吸热,所以会导致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低。
[3]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说明温度计蒸发的快,吸收的热量越多,导致温度计的示数低,说明空气越干燥。
24.(1)A处向上
(2)97
(3)不变
(4)
(5)杯内气压高沸点高
(1)在组装甲实验装置时发现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了杯底,说明温度计位置太低,应调节温度计的位置,即将A处向上。
(2)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温度计的示数,即此时水的温度为97℃。
(3)当烧杯中出现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即图丙中的a所示现象,说明水沸腾了,再继续加热,水吸热但温度不变,即温度计示数不变。
(4)小明和小红选用了相同的酒精灯加热,即加热相同时间,两组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如图丁所示,a、b两组实验,加热相同时间,a组升温更慢,即他们所用水的质量关系为。
(5)小红给烧杯加上了一个密闭性较好的盖子,在加热过程中杯内的气压逐渐升高,根据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可知,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所以小红组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比其他小组的高。
25.(1)见解析
(2)96
(3)
(1)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部和容器壁。由图可知,图甲中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
(2)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读数为96℃,此时水的温度为96℃。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图像如下:
26.(1)见解析;(2)见解析
(1)0℃的冰冷却效果更好。因为冰熔化吸热,熔化成0℃的水时,和另一袋0℃的水冷却效果一样,所以0℃的冰冷却效果更好。
(2)让蔬菜多存放几天,要减慢蔬菜水分的蒸发,就要从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方面去采取措施。具体做法可以是:首先将蔬菜用保鲜膜密封,将液体与外界隔绝,然后放在温度低的环境中,减慢了液体的蒸发。
27.(1)吸收
(2)A
(3) 液化 汽化
(1)由题意知,夏季高温,冻土会熔化,熔化会吸收热量。
(2)液态氨的沸点比较低,极易汽化,温度升高时,液氨吸收热量会变成气态的氨,发生汽化现象,气态氨放热后又会变成液态的氨,发生液化现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1][2]由题意知,热棒里的氨气在天气转凉的时候变为液态氨流到热棒的底部储存起来,同时将这些热量通过散热片散发到空气中去。来年开春的时候温度升高,储存在热棒底部的液氨会吸收冻土里的热量,慢慢变成氨气,带着冻土层里的热量一起上升到热棒顶部,这样冻土层里的热量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吸出,如此往复循环,不断地将路基中的热散发到空气中,使路基的温度基本不变,冻土也不会完全融化。因此热棒内的氨在冬天会发生液化现象,放出热量;春夏又会发生汽化现象,吸收热量。第三章 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
1.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当纯水的温度是0℃时,其状态是( )
A.液态 B.固态 C.固液共存 D.无法判断
2.上物理课时,我们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  )
A.25℃ B.80℃ C.0℃ D.
3.下列利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今年暑假,重庆持续高温。为缓解炎热干旱,重庆气象部门组织实施人工降雨。其中一种方式是在空中喷洒干冰。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形成降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过程是凝固
B.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粒过程是升华
C.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过程是汽化
D.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过程是熔化
5.图示为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某物质加热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在第3min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先升高后不变
D.该物质的熔点是48℃,熔化过程用时5min
6.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读数不准确,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6℃,在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86℃,现在把它放在某物质中测出示数为30℃,该物质的实际温度为(  )
A.20℃ B.24℃ C.30℃ D.40℃
7.“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诗句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清明雨落润桑田”——“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B.“白露凝珠湿浅草”——“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C.“霜降霜凝秋意寒”——“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冬至雪舞兆丰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8.2025年亚洲冬季运动会雪场采用了人工造雪,即利用高压空气将水变成雾状喷出,雾滴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形成冰晶。该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对应的吸、放热情况是( )
A.凝固,会吸收热量 B.凝固,会放出热量
C.液化,会吸收热量 D.液化,会放出热量
9.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气温曾经达到,分析表格数据,这时应选用的温度计是(  )
标准大气压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257
酒精 78
A.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沸点较低 B.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较低
C.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的沸点较高 D.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高
10.图甲是“研究某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往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50℃左右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得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烧杯中的水加热,可以让试管中的固体尽快熔化
B.试管中的物质加热到80℃时,不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试管中的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是80℃,这次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25min
D.35min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上升,说明试管中物质的沸点是100℃
11.如图所示,将一条毛巾搭在上方装水的盆子和下方空盆子之间,盆子下面的铁皮盒子就是一个简易的“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冰箱用到了升华吸热的原理 B.若有风吹过,冰箱效果会更好
C.将毛巾换成塑料冰箱效果更好 D.此冰箱内部的温度并不会降低
12.下列选项中对相应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如图甲,液态玻璃倒入模具后将会凝固,凝固过程玻璃温度不变
B.如图乙,瓶中装入液氮,瓶口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如图丙,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如图丁,雾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二、填空题(共8题,每空1分,共17分)
13.如图所示的是水循环示意图,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作用下,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
图中①处发生的物态变化伴随着 (选填“吸热”或“放热”);图中②处水蒸气有的 (填物态变化)形成小水滴,有的形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图中③处温度较高时,冰晶会 (填物态变化)变成水滴,与空中的小水滴一起形成雨。
14.运载火箭使用的液态燃料是通过降低温度和 的方法使燃气液化而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液态燃料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15.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的小烧杯甲、乙盛等量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用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烧杯为隔水加热,乙烧杯为隔油加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测得甲烧杯外的水温为100℃,乙杯外的油温为300℃,最终两杯水的温度 (选填“>”“=”或“<”)。(此时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16.某同学早餐时发现、刚煮熟的鸡蛋从热水中取出后,鸡蛋表面的水很快就不见了,这是因为水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
17.如图所示,在壶嘴上方倾斜放置一块玻璃板,壶嘴上方稍 (选填“远”或“近”)处出现一团“白气”,玻璃板上出现较大的水滴。实验表明,通过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18.夏天出汗的人用扇子扇感到凉快,是因为 吸热;用扇子扇一支干燥的温度计,温度计的示数 (填“降低”或“不变”)。
19.如图所示,我国隐形战机在高速飞行时,其尾部形成了大量的“白气”。飞机高速飞行时,前面的空气被压缩而温度升高,当飞机掠过时,被压缩的空气又迅速膨胀而温度降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形成“白气”。
20.下列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 性质;将不易观察的温度转换为容易观察的 ;液泡越 (选填大或小),内部管子越 (选填粗或细),测量越精确。
21.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然后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成碳粉,变成碳粉的过程要 (填“吸”或“放”)热。
三、实验题(共3题,每空2分,共40分)
22.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放入海波和蜂蜡碎块及A、B两只温度计,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50 51
蜂蜡的温度/℃ 40 41 42 44 46 47 48 49 51
(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应先确定 的位置(选填“陶土网”或“温度计”);
(2)待温度升高到40℃时,小宇同学每隔1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数据记录如丙表所示,同时观察物质的 。第9min时,B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值为 ℃;
(3)由实验现象和数据可知,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两种物质熔化过程相同特点是都需要 ;
(4)另一小组小泽同学发现,在海波熔化的过程中撤去酒精灯,该物质还会继续熔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23.探究蒸发快慢影响因素的实验中,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上等量的水,如图1A、B、C、D所示。
(1)选择A、B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 是否有关。
(2)选择 两图进行实验探究,可以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是否有关。
(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的空气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如果利用电吹风来改变空气流速,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使用热风。
(4)干湿温度计是一种既能测量空气温度,又能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常用测量仪器,仪器上有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地安装在同一刻度板上(图乙为其背面),其中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外面裹有被水浸湿的棉纱,为“湿”温度计;另一支温度计的测温泡直接裸露在空气中,为“干”温度计。通常情况下湿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温度计的示数会 (选填“高”或“低”)一些,这是由于湿温度计棉纱上的水蒸发要 的缘故,而且两温度计的差异越大,表示空气越 (选填“干燥”或“湿润”)。
24.某小组在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1)在组装甲实验装置时发现温度计的玻璃泡触碰到了杯底,应该将图甲装置中的 (选填“A处向上”“B处向下”)适度调整。
(2)图乙是第4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
(3)小红观察到图丙(a)中明显的实验现象时,再继续加热,发现温度计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明和小红选用了相同的酒精灯加热,从开始加热到水刚沸腾的时间也相同,他们绘制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丁所示,则他们所用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为 (选填“”“”或“”)。
(5)为了减小热量损失,缩短加热时间,小红给烧杯加上了一个密闭性较好的盖子,她发现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比其他小组的高,原因是: 。
25.在“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1)如图甲所示,请指出温度计使用中的明显错误: 。
(2)调整后进行实验,水温升到时,每隔读取一次温度并记录在表格中。第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丙中绘制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7分,共14分)
26.(1)给发热的病人降温时,可采用物理疗法,即将冰或冷水袋放在病人的额头上,利用它们吸热来降低人体的温度。问:质量相等的0℃的冰和0℃的水相比,哪种冷却效果更好?为什么?
(2)春节期间,为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传播途径,打好防治工作的阻击战、人民战,小芳的妈妈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每次总是买很多蔬菜,以减少外出买菜的次数。但是怎样才能让蔬菜多存放几天呢?请分析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并向小芳的妈妈提出可行的建议。
五、科普阅读题(5分)
27.阅读《青藏高原的“空调器”》并回答问题。
青藏高原的“空调器”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人们形象地将它称为“天路”。青藏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保持路基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中的难题之一,冬季冻土坚硬,而夏季冻土会熔化,路基硬度减小,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因此,必须设法保持冻土不受夏季高温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热棒”等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热棒”被称为不用电的“空调器”。
如图甲所示,路基两旁插有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这就是热棒。热棒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很容易汽化的液态氨,上端有散热片(如图乙所示)。热棒里的氨气在天气转凉的时候变为液态氨流到热棒的底部储存起来,同时将这些热量通过散热片散发到空气中去。来年开春的时候温度升高,储存在热棒底部的液氨会吸收冻土里的热量,慢慢变成氨气,带着冻土层里的热量一起上升到热棒顶部,这样冻土层里的热量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吸出,如此往复循环,不断地将路基中的热散发到空气中,使路基的温度基本不变,冻土也不会完全融化。这样,冻土层因温度变化对路基产生的影响就变小了。
(1)夏季冻土会熔化,是因为夏季高温,冻土会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熔化;
(2)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你认为管中的“氨”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________;
A.沸点低 B.熔点低
C.沸点高 D.熔点高
(3)热棒内的氨在冬天会发生 现象,放出热量;春夏又会发生 现象,吸收热量。(共6张PPT)
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测试卷
试卷分析
一、试题难度
三、知识点分布
一、单选题 1 0.94 探究声音的产生;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
2 0.94 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 0.85 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4 0.85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5 0.75 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6 0.75 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
7 0.65 辨析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8 0.65 探究声音的产生;熟悉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频率范围;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声与信息
9 0.55 声与信息;从声源处减弱;在传播途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10 0.55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辨析温度对声速的影响
11 0.65 探究声音的产生;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改变听到响度强弱的方法
12 0.75 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辨析声音是否是噪声
三、知识点分布
二、填空题 13 0.95 辨析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
14 0.85 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有关声速的计算
15 0.75 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有关声速的计算;不同参照物下描述运动
16 0.75 探究声音的产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17 0.55 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有关声速的计算;声与信息
18 0.65 用波形图比较声音特性
19 0.55 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有关声速的计算;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三、知识点分布
三、实验题 20 0.85 熟悉声音在一些介质中传播的速度;辨析温度对声速的影响;比较不同介质中的声速大小
21 0.75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22 0.65 探究声音的产生;观察声源的振动;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四、计算题 23 0.85 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有关声速的计算
24 0.65 运用推导公式求解路程和时间;有关声速的计算;超声波的利用
五、科普阅读题 25 0.55 有关声速的计算;超声波的利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