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2025-2026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提升培优精练苏教版第4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专项01 选择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四位同学在练习立定跳远,每人跳3次。芳芳把每人3次跳远的情况都用小竖线标记在地上。其中,张伟3次跳远的平均成绩是2.02米。如图中,图( )是张伟跳远的情况。A. B.C. D.2.在统计四年级课后延时服务舞蹈兴趣班人数的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20人,那么3格表示( )人;若要表示120人,需要画( )格。A.40,3 B.80,4 C.60,63.洪洞县“非遗小传人”评选中,小明剪纸和金鼓乐两项的平均分是94分,增加通背拳考核后,三项总分是281分。则小明通背拳的得分是( )。A.92分 B.93分 C.94分4.如图是小明家前半年的用电量情况统计图。图中能表示出他家耗电量/千瓦时平均每月用电量的直线是( )。A.11 B.l2 C.13 D.145.根据图计算小宇家2024年平均每月的用水量,列式正确的是( )。A.18÷3 B.(31+22)÷6C.(18+24+31+22)÷12 D.(18+24+31+22)÷46.某班学生平均身高1.35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班同学身高都是1.35米 B.可能有同学身高超过1.6米C.至少有一人身高是1.35米 D.一半人身高低于1.35米7.手工社团的同学们编中国结,男生平均每人编24个,女生平均每人编25个,赵刚是男生中编得最多的,他编了30个。孙丽是女生中编得最多的,她编的个数( )。A.比赵刚多 B.比赵刚少 C.和赵刚相等 D.无法确定8.三(六)班有42人,全班数学平均分是88分,数学平均分比英语平均分多3分,全班同学的英语总分是( )。A.3696 B.3570 C.74809.六(1)班同学平均体重38千克,六(2)班同学平均体重37千克。六(1)班王林和六(2)班刘军的体重相比,( )。A.王林比刘军重 B.刘军比王林重 C.两人一样重 D.无法判断谁重10.四年级(2)班的4个同学进行套圈比赛,他们套中的个数可以用如图的直条来表示。估一估,用( )套中的个数表示他们四人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A.李岗 B.王宁 C.孙芸11.小明所在的四年级一班平均体重是35千克,那么小明的体重( )35千克。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都有可能12.小轩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是32千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轩的体重一定是32千克B.这个班里不可能有体重低于32千克的同学C.小轩的体重有可能超过32千克13.在一次航模比赛中,军军的遥控飞机前几次的平均飞行时间是58秒,当最后一次飞行之后,平均飞行时间为60秒。最后一次的飞行成绩可能是( )秒。A.58 B.60 C.6214.君君整理了四年级一班同学的身高数据:身高最高为158厘米,身高最低为131厘米。则四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可能是( )。A.158厘米 B.142厘米 C.130厘米15.晓晓她们小组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晓晓的体重( )是28千克。A.可能 B.不可能 C.无法确定16.上个月,在玩具厂上班的王阿姨最多一天做了35个毛绒玩具,最少一天做了10个毛绒玩具。这个月她平均每天做毛绒玩具的数量可能是( )个。A.35 B.25 C.1017.四(1)班的4名同学身高各不相同,其中最高的是156厘米,最矮的是135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可能是( )厘米。A.135 B.148 C.15618.四1班有40人,其中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一些。如果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那么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A.143-144厘米之间 B.144厘米 C.144-145厘米之间19.四(1)班同学平均体重是39千克,四(2)班同学平均体重是38千克。四(1)班刘星和四(2)班李刚的体重相比( )。A.刘星比李刚重 B.李刚比刘星重C.刘星和李刚一样重 D.无法判断谁重20.四(1)班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测试,有两名学生因病没有参加,成绩分别为109次和113次,重新计算后,( )。A.比112次少 B.比112次多 C.正好112次 D.无法比较21.张老师要为学校图书馆购置一批课外书,他需要先调查( )。A.同学们每天阅读多长时间 B.同学们的阅读速度C.同学们喜欢哪几类课外书 D.同学们本学期已经读了几本课外书22.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准备为图书馆新购置一批图书,需要先调查( )。A.同学们每天阅读多长时间 B.同学们喜欢哪几类课外书C.同学们本学期读了几本课外书 D.同学们喜欢在什么时候阅读23.科技节航模比赛中,小明的无人机在空中停留时间分别为:第一次3分钟、第二次6分钟,第三次4分钟,第四次5分钟,第五次7分钟。图中的虚线表示小明的无人机在空中平均停留时间,符合上述条件的是图( )。A. B.C. D.24.四年级5个班去植树,第一天植了145棵,第二天植了178棵,第三天植了157棵,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正确列式是( )。A.(145+178+157)÷5÷3 B.(145+178+157)÷3C.(145+178+157)÷5 D.(145+178+157)÷(5+3)25.四(1)班男生的平均体重是41千克,现在转入一名男生,体重38千克。现在这个班男生的平均体重( )。A.还是41千克 B.低于41千克 C.高于41千克 D.以上都有可能26.同学进行跳绳测试,参加测试的同学平均成绩是116下,后来又来了1名同学进行了补测,成绩是118下。重新计算后,平均成绩会( )。A.比116下少 B.比116下多 C.正好是116下 D.无法确定27.有3条丝带,要使平均长度比原来短4厘米,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①号丝带减少4cm B.②号和③号丝带都减少6cmC.③号丝带减少12cm D.每根丝带都减少4cm28.学校田径队8名队员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陈刚的体重是38千克,加入田径队后,现在田径队的平均体重与原来比( )。A.比原来轻 B.与原来同样重 C.比原来重 D.无法判断29.有4个学生参加3分钟跳绳活动,表中记录了每个学生1分钟、2分钟、3分钟后的跳绳总数,( )两个学生平均每分钟跳绳的数量是一样多的。学生 1分钟后的跳绳总数 2分钟后的跳绳总数 3分钟后的跳绳总数张华 50 100 125李阳 40 80 120丁军 30 60 120王兵 60 90 105A.张华和王兵 B.李阳和王兵 C.张华和丁军 D.李阳和丁军30.小明想了解全班同学做家务劳动的情况,下面做法中,( )比较合适。A.调查几个好朋友一周做几次家务劳动 B.让全班每人写出一周做几次家务劳动C.让全班每人写出一种家务劳动名称 D.连续一周记录全班每人在校劳动次数31.四(1)班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测试,有两名学生因病没有参加,这时参加测试学生的平均成绩是110个。后来这两名学生进行了补测,成绩分别为100个和157个。重新计算后,全班学生的平均成绩和110个比,( )。A.比110个多 B.比110个少 C.还是110个 D.无法比较32.学校篮球队队员原来的平均身高是164厘米。张东的身高是160厘米,周扬的身高是170厘米,他们加入篮球队后,现在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A.和原来一样 B.比原来矮 C.比原来高33.四位同学练习投沙包,每人投3次,如图记录了他们每人投掷的情况。3次投掷的平均成绩最接近15m的同学是( )。A.刘东 B.李雷 C.孙琦 D.杨羽34.下图是四(1)班同学的身高情况统计图。把这个班学生的身高从高到矮排序,小林排第12位。他的身高范围在( )。四(1)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图A.120~129厘米 B.130~139厘米 C.140~149厘米 D.150~159厘米35.吴迪运动前测得1分钟脉搏75次,参加完100米赛跑后,立即测脉搏,可能是1分钟( )次。A.105 B.78 C.75 D.6036.三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2岁,其中一人是20岁。另外两人不可能有人是( )岁。A.1 B.4 C.17 D.1337.①学校买来1800本图书;②平均分给6个年级;③每个班有30人;④每个年级有10个班。要求“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本图书?”需要选择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8.四(1)班女生做仰卧起坐,1分钟做40个以上(含40个)为优秀,21~39个为合格,21个以下为不合格。四(1)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统计如下:等第 优秀 合格 不合格人数 8 12 3贝贝的成绩在四(1)班女生中排名第10名。她可能做了( )个。A.10 B.14 C.35 D.4139.一辆汽车往返于相距120千米的甲、乙两地之间,去时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回来时是每小时60千米,这辆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A.60 B.50 C.48 D.4040.下表统计的是四(1)班6位篮球队成员的身高情况。估计一下,这6位篮球队成员的平均身高( )。编号 1 2 3 4 5 6身高/厘米 142 140 137 152 146 135A.比135厘米矮 B.比152厘米高C.在135-152厘米之间 D.不能确定41.下图中的虚线表示甲、乙、丙三人的平均身高,丙的身高表示正确的是( )。A. B.C. D.42.如图,这幅条形统计图不可能表示( )。A.前街小学四个季度用水情况B.四年级4个班参加轮滑社团的人数C.亮亮7~10岁的身高43.体操队原来有8名队员,平均体重36千克,现在增加1名体重40千克的队员,现在队员的平均体重( )。A.比36千克多一些 B.比36千克少一些 C.无法确定44.学校乒乓球队8名队员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赵强的体重是38千克,加入乒乓球队后,现在队员的平均体重与原来比,( )。A.比原来轻 B.与原来同样重 C.比原来重45.云龙区“校长杯”篮球赛正在进行,5名同学投篮结果如下,图( )中的虚线表示5个人投中的平均数。A.B. C.46.有4根彩带,长度分别为:15厘米、17厘米、22厘米、18厘米,这4根彩带的平均长度是( )厘米。A.18 B.17 C.1647.下面的统计图中,竖线所在的位置大致能代表4个数据的平均数的是( )。A.B. C.48.学校舞蹈队原来有10名队员,她们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后来王丽加入舞蹈队,她的体重是41千克,现在舞蹈队队员的平均体重( )。A.比原来重 B.和原来一样 C.比原来轻49.四年级一班学生进行1分钟跳绳测试,有两名学生因病没有参加,这时参加测试学生的平均成绩是116次。后来这两名学生进行了补测,成绩分别为110次和117次,重新计算后,全班的平均成绩( )。A.比116次少 B.比116次多 C.正好116次 D.无法确定50.下面是四(7)班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统计表。等级 优秀(135下及以上) 良好(125~134下) 合格(56~124下) 不合格(56以下)人数 8 6 5 3小林的成绩在全班男生中排名第10,他可能跳了( )下。A.142 B.130 C.135 D.12451.学校篮球队的5名队员平均身高是158厘米,其中最高的同学身高可能是( )。A.148厘米 B.158厘米 C.168厘米52.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5厘米。聪聪的身高是168厘米,如果他加入篮球队,现在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跟原来相比( )。A.与原来同样高 B.比原来矮 C.比原来高53.四(1)班男生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又转来一名男生,他的体重是48千克,现在四(1)班男生的平均体重( )。A.低于43千克 B.还是43千克 C.高于43千克 D.无法确定54.张晓军的遥控飞机在一次航模比赛中飞行5次,飞行时间如下表。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47秒 42秒 45秒 50秒 46秒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这5次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小于42秒 B.这5次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大于50秒C.这5次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在42~50秒之间 D.这5次飞行时间的平均数一定是45秒55.图中的虚线表示阳阳、芳芳、亮亮三个人跳绳成绩的平均数,亮亮跳绳成绩表示正确的是( )。A. B.C. D.56.三个好朋友做垒球游戏,每人投3次,游戏结果如图,投垒球的平均成绩最接近10米的是( )。A.兰兰 B.笑笑 C.丽丽 D.无法判断57.四年级二班学生中体重最重的是52千克,最轻的是28千克,那么这个班平均体重可能是( )千克。A.36 B.52 C.28 D.5358.下面是四年级五班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小刚的身高在班上排第10名,他的身高在( )厘米之间。身高/厘米 135及以下 136~140 141~145 146~150 150以上人数 6 16 12 4 2A.135及以下 B.136~140 C.141~145 D.146~15059.四年级一班女同学进行1分钟仰卧起坐测试,有两名女同学因身体不适没有参加,这时参加测试的女同学平均成绩是48个。后来这两名女同学进行补测,成绩分别是46个和52个。重新计算全班女生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和48个比,( )。A.比48个多 B.比48个少 C.正好48个 D.无法确定60.学校乒乓球队原来13名队员的平均体重是47千克,吴迪的体重是41千克,他加入乒乓球队后,现在乒乓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与原来相比,( )。A.比原来轻 B.比原来重 C.无法确定轻重61.5名同学参加射飞镖比赛,成绩各不相同。其中,最高的是10环,最低的是6环,他们的平均成绩可能是( )环。A.10 B.8 C.662.根据下面的情境,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它们应听( )的建议。三匹小马要穿过一条平均水深为120厘米的小河。小马莉莉说:“我是我们三个中最矮的,身高有130厘来,所以我们过河肯定没问题。”小马奇奇说:“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可能有水深超过130厘米的地方,我们要确保安全,绕道走吧。”小马波波说:“我最高,身高有150厘米,我先给你们探路,这样一定安全。”A.小马莉莉 B.小马奇奇 C.小马波波63.若调查统计的结果为12人,则在每格表示2人的统计图中,12人应画满( )格。A.6 B.12 C.2464.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2岁,且没有大于15岁的,那么这四个人中年龄最小的人至少是( )岁。A.3 B.5 C.6 D.1065.下面这幅条形统计图,统计的可能是( )。A.一位同学9~12岁的身高 B.今年南京市8月到11月的月平均气温C.四年级各班参加滑板社团的人数 D.以上三项都不可能66.要了解某校小学生的视力状况,下面收集信息的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A.测试上午第三节课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视力 B.调查二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C.在学校放学时,对出校门的学生随机测试视力 D.调查从来不戴眼镜的同学视力情况67.四年级数学测试后得知:男生的平均分是91分,女生的平均分是89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每个男生的成绩都比女生高 B.没有一个女生的成绩超过男生C.全班的平均成绩一定是90分 D.男生成绩的整体水平较好于女生68.7只羊9天一共产奶189千克,7只羊平均每天产奶多少千克?算式是( )。A.189÷7 B.189÷9 C.189÷7÷9 D.189×7×969.小宇参加演讲比赛,评委老师给他打出的分数分别是:93分、87分、64分、89分、90分、91分、98分。按照比赛规则,计算选手的平均得分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按规则计算,小宇的平均得分是( )分。A.89 B.90 C.9170.林小夕参加“童心向党”知识竞赛。前三次模拟测试成绩的平均分是92分,第四次模拟成绩出来后,平均分提高了2分,他第四次的模拟成绩是( )分。A.94 B.98 C.1007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①李磊身高150厘米,他到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游泳,不会有危险。②小明的水杯比小亮的水杯高,所以小明的水杯容量大。③最小的三位数除以最大的两位数,商一定是一位数。④小红家一年的用水量是360吨,她家平均每个季度的用水量是90吨。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72.甲、乙、丙三人谈论他们的平均年龄,甲说:“我比平均年龄多3岁。”乙说:“我比平均年龄少3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不是最大的 B.乙不是最小的 C.丙的年龄和平均年龄相等7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一定是一位数B.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应调大C.第一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那么第一小组中小明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74.学校篮球队原来有10名队员,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58厘米。后来李想加入篮球队,他的高是173厘米,现在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A.比原来矮 B.和原来一样高 C.比原来高75.下面说法合理的是( )。A.悦悦9分钟一共跑了639米,她每分钟都跑了71米。B.8个人的体重一共是480千克,他们中间一定有体重60千克的人。C.张老师买来12支荧光笔,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3支。76.四(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8厘米,王小宁的身高( )是153厘米。A.可能 B.不可能77.下图中虚线表示甲、乙、丙的平均数。看图猜猜丙的高度,正确的是( )。A. B. C.78.学校举办“读书节”活动。小美调查了哪类图书最受同学欢迎,并将调查结果制成统计表,与统计表信息一致的统计图是( )。图书种类 文学类 科技类 故事类 漫画类人数 15 3 20 15A. B. C.79.50名同学的身高各不相同,其中最高的是152厘米,最矮的是13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可能是( )厘米。A.137 B.145 C.15280.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电梯里有10个人,平均体重是60千克,每个人的体重一定是60千克。B.王叔叔、李叔叔和张叔叔本月的平均工资为1万元,如果王叔叔和李叔叔的本月工资都高于1万元,那么张叔叔本月的工资一定低于1万元。C.身高150厘米的人到平均水深130厘米的池塘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D.四年级三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他们班的同学不是低于132厘米,就是高于132厘米。/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C【分析】用这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就是平均数;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特征,不是其中某一个数据的特征,它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平均数在它们之间,据此解答即可。【解析】A.三次跳远成绩都小于2米,则平均成绩不可能大于2米,该选项不能表示张伟跳远的情况;B.两次跳远成绩比2米少很多,一次跳远成绩比2米多一点,平均成绩不可能是2.02米,该选项不能表示张伟跳远的情况;C.两次跳远成绩接近2米,一次跳远成绩比2米多一些,平均成绩可能是2.02米,该选项可以表示张伟跳远的情况;D.三次跳远成绩都大于2米,有一次跳远成绩比2米远很多,平均成绩不可能是2.02米,该选项不能表示张伟跳远的情况。故答案为:C2.C【分析】已知一格表示20人,要求3格表示的人数,就是求3个2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已知一格表示20人,要表示120人,就是求120里面有几个20,用除法计算。【解析】20×3=60(人)120÷20=6(格)所以,3格表示60人,要表示120人需要画6格。故答案为:C3.B【分析】已知前两项的平均分为94分,可求出前两项总分;再用三项总分减去前两项总分,即可得到通背拳的得分。【解析】94×2=188(分)281-188=93(分)洪洞县“非遗小传人”评选中,小明剪纸和金鼓乐两项的平均分是94分,增加通背拳考核后,三项总分是281分。则小明通背拳的得分是93分。故答案为:B4.C【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及特征,平均数=所有数据之和÷数据个数,观察各条虚线进行选择即可。【解析】图中1月到6月份的耗电量有高有低,l1表示的是最高的耗电量,不是平均数;l4表示的是最低的耗电量,不是平均数;比l2这条线表示的高的只有2月份,而比它低的有5个月,也不是平均数;l3这条线表示的靠近3月份、5月份,且在线条上面和下面的都是有2个月,则能表示出他家耗电量/千瓦时平均每月用电量的直线是l3。故答案为:C5.C【分析】由条形统计图可知,第一季度用水18吨,第二季度用水24吨,第三季度用水31吨,第四季度用水22吨,根据平均数=总数÷数据个数可知,平均每月用水量=(第一季度用水量+第二季度用水量+第三季度用水量+第四季度用水量)÷12,列算式为(18+24+31+22)÷12;据此解答。【解析】由分析可得:小宇家2024年平均每月的用水量,列式正确的是(18+24+31+22)÷12。故答案为:C6.B【分析】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映这组数据里各个数据的大小,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因此某班学生平均身高1.35米,,并不能反映出某班每一个学生的身高,有的学生会高一些,有的学生会矮一些,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可知:A.全班同学身高都是1.35米,太过绝对,有的学生会高一些,有的学生会矮一些,原选项表达错误。B.可能有同学身高超过1.6米,这个有可能,表达正确。C.至少有一人身高是1.35米,太过绝对,原选项表达错误。D.一半人身高低于1.35米,太过绝对,原选项表达错误。故答案为:B7.D【分析】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应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大小。现在知道女生平均每人编的个数,但不能确定孙丽编的个数,她可能比赵刚编的个数多,也可能少,还可能相等;据此即可解答。【解析】由分析可知,孙丽编的个数可能比赵刚编的个数多,也可能少,还可能相等;所以她编的个数无法确定。故答案为:D8.B【分析】数学平均分是88分,数学平均分比英语平均分多3分,88减3可以求出英语平均分是85分,给85乘42即可求出全班的英语总分。【解析】88-3=85(分)85×42=3570(分)全班同学的英语总分是3570分。故答案为:B9.D【分析】题目中给出的是两个班级的平均体重,而非王林和刘军的体重。平均体重反映的是整体情况,无法直接推断个别学生的体重。【解析】六(1)班王林的体重可能超过、小于或等于38千克,六(2)班刘军的体重可能超过、小于或等于37千克,所以仅凭班级的平均体重,不知道王林、刘军具体的体重,无法判断谁重。故答案为:D10.B【分析】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大于这组数的最小值,小于最大值,从图中可估计出李岗套中的数量相对最少,张敏最多,王宁和孙芸居中。如果平均值是孙云,那么王宁和张敏比孙芸多的部分,比孙芸比李岗多的部分要多,不符合,所以平均值大约与王宁的数量相近,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四年级(2)班的4个同学进行套圈比赛,他们套中的个数可以用如图的直条来表示。估一估,用王宁套中的个数表示他们四人的平均水平比较合适。故答案为:B11.D【分析】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由题意得,小明所在的四年级一班平均体重是35千克,小明的体重可能小于35千克,也有可能大于35千克,还有可能等于35千克。【解析】由分析得,小明的体重可能小于35千克,也有可能大于35千克,还有可能等于35千克。故答案为:D12.C【分析】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有的数据可能比平均值大,也有可能比平均值小,还有可能等于平均值。据此解答。【解析】A.小轩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是32千克,小轩的体重可能是32千克,也有可能不等于32千克。该选项说法错误。B.小轩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是32千克,有的同学的体重可能比32千克轻。该选项说法错误。C.小轩所在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是32千克,小轩的体重有可能超过32千克。该选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13.C【分析】前几次的平均飞行时间是58秒,说明前几次的总飞行时间是“次数×58”。最后一次飞行后,新的平均飞行时间是60秒,说明新的总飞行时间是“(次数+1)×60”。最后一次的飞行成绩=新的总飞行时间-前几次的总飞行时间=(次数+1)×60-次数×58=2×次数+60,那么最后一次的飞行成绩一定大于60秒。【解析】A.58<60,不符合;B.60=60,不符合;C.62>60,符合;故答案为:C14.B【分析】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高于其中最低的数据,低于其中最高的数据;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A.158=158,158厘米为最高数据,不是四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B.131<142<158,142厘米高于其中最低的数据,低于其中最高的数据,是四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C.131>130,130厘米低于其中最低的数据,不是四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所以四年级一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可能是142厘米。故答案为:B15.A【分析】平均体重是35千克,并不代表晓晓她们小组所有同学的体重都是35千克,有的同学的体重可能比35千克要重的多;有的同学体重可能比35千克轻的多,据此判断。【解析】根据分析:晓晓她们小组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晓晓的体重可能是28千克。故答案为:A16.B【分析】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平均数会介于一组数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已知王阿姨上个月最多一天做了35个毛绒玩具,最少一天做了10个毛绒玩具。那么她这个月平均每天做毛绒玩具的数量一定是大于等于10个,小于等于35个的。据此解答。【解析】10<25<35这个月她平均每天做毛绒玩具的数量可能是25个。故答案为:B17.B【分析】根据平均数的认识,平均值应该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据此解答。【解析】135厘米<平均值<156厘米所以他们的平均身高可能是148厘米。故答案为:B18.A【分析】由于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全班平均身高会更接近男生的143厘米,所以平均身高一定在143-144厘米之间,据此解题。【解析】四1班有40人,其中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多一些。如果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那么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3-144厘米之间。故答案为:A19.D【分析】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四(1)班同学平均体重是39千克,并不意味着四(1)班每个同学的体重都是39千克,刘星的体重可能高于39千克,可能等于39千克,也可能低于39千克;同理,四(2)班同学平均体重是38千克,李刚的体重可能高于38千克,可能等于38千克,也可能低于38千克。仅知道两个班的平均体重,不知道刘星和李刚具体的体重数据,所以无法判断他们谁重;据此可解此题。【解析】根据分析:因为不知道刘星和李刚个人的体重,仅依据班级平均体重不能确定两人谁的体重更重,所以四(1)班刘星和四(2)班李刚的体重相比无法判断谁重。故答案为:D20.A【分析】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其特点是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因此可先计算出补测这两名学生的平均成绩,然后与112次进行比较即可选择。【解析】(109+113)÷2=222÷2=111(次)111次<112次所以重新计算后,全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比112次少。故答案为:A21.C【分析】根据题意,张老师要为学校图书馆购置一批课外书,图书馆是同学们用来阅读课外书的地方,据此分析每个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即可。【解析】A.同学们每天阅读的时间,和购置课外书没有太大的关系,不需要先调查;B.同学们的阅读速度,和购置课外书没有太大的关系,不需要先调查;C.同学们喜欢哪几类课外书,可以多购买同学较喜欢的类型,需要先调查;D.同学们本学期已经读了几本课外书,和购置课外书没有太大的关系,不需要先调查。他需要先调查同学们喜欢哪几类课外书。故答案为:C22.B【分析】根据题意了解图书馆的用途,图书馆是同学在里面读课外书的地方,据此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解答。【解析】A.同学每天读多长时间与图书馆购置什么书没有之间关系。所以不准确;B.同学们喜欢哪几类课外书与图书馆购置什么书有直接关系,所以是需要先调查;C.同学们本学期读了几本课外书与图书馆购置什么书没有之间关系。所以不准确。D.同学们喜欢在什么时候阅读与图书馆购置什么书没有之间关系。所以不准确。故答案为:B23.B【分析】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的范围在最小的数据和最大数据之间,用总数÷次数=平均数。据此解答。【解析】3+6+4+5+7=25(分)25÷5=5(分),所以小明的为人机在空中平均停留的时间是5分钟。A.平均数是4分钟,不符合要求。B.平均数是5分钟,符合要求。C.平均数是6分钟,不符合要求。D.平均数是3分钟,不符合要求。故答案为:B24.C【分析】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数量;求平均每班植树棵数,首先求出四年级5个班三天共植树的棵树,即145+178+157,然后除以班级个数5即可。【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的列式为:(145+178+157)÷5。故答案为:C25.B【分析】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若新转来的同学体重大于平均体重,那么平均体重应变大,若新转来的同学体重等于于平均体重,那么平均体重应不变。若新转来的同学体重小于平均体重,那么平均体重应变小,四(1)班男生的平均体重是41千克,现在转入一名男生,体重38千克,因为转入男生体重低于四(1)班男生的平均体重,所以会比41千克低。据此解答。【解析】转入男生的体重小于41千克,根据平均数的求法可知:现在这个班男生的平均体重低于41千克。故答案为:B26.B【分析】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其特点是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后来1名同学成绩是118下,新的成绩大于平均成绩116下,所以平均成绩会比116下多,据此解答即可。【解析】118>116同学进行跳绳测试,参加测试的同学平均成绩是116下,后来又来了1名同学进行了补测,成绩是118下。重新计算后,平均成绩会比116下多。故答案为:B27.A【分析】将3条丝带的长度相加,再除以3,即可求出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要使平均长度比原来短4cm,就要使3条丝带的总长度比原来短3×4=12(cm),据此解答即可。【解析】3×4=12(cm)A.4<12所以①号丝带减少4cm,不能使平均长度比原来短4厘米,符合题意。B.2×6=12(cm)所以②号和③号丝带都减少6cm,能使平均长度比原来短4厘米,不符合题意。C.12=12所以③号丝带减少12cm,能使平均长度比原来短4厘米,不符合题意。D.4×3=12(cm)12=12所以每根丝带都减少4cm,能使平均长度比原来短4厘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8.C【分析】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8名队员的平均体重是35千克。陈刚的体重是38千克,陈刚的体重比平均体重重,加入后的平均体重也比原来的平均体重大,据此选择即可。【解析】38千克>35千克现在田径队的平均体重与原来比比原来重。故答案为:C29.D【分析】此题考查平均数的的意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根据总数除以时间即可求出平均每分钟跳绳多少个,因为时间都是3分钟,要平均数一样,那么3分钟所跳的总数一样即可;观察统计表,据此可进行选择。【解析】根据分析:由统计表可知,李阳和丁军3分钟后的跳绳总数都是120个,时间都是3分钟,所以这两个学生平均每分钟跳绳的数量是一样多的。故答案为:D30.B【分析】由题意得,小明想了解全班同学做家务劳动的情况,需要进行对全班同学进行合理地调查,我们需要逐个分析选项,直至找出最满足题意的选项。据此解答。【解析】A.调查几个好朋友一周做几次家务劳动,这几个好朋友不能代表全班同学,不符合题意;B.让全班每人写出一周做几次家务劳动,符合题意;C.让全班每人写出一种家务劳动名称,与我们需要了解的情况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D.连续一周记录全班每人在校劳动次数,调查的是同学们在学校的劳动情况,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31.A【分析】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它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已知之前平均成绩是110个,因此可计算出这两名学生补测的平均成绩,然后与110个进行比较,如果两人的平均成绩大于110个,则重新计算的全班平均成绩将比110个多,如果两人的平均成绩等于110个,则重新计算的全班平均成绩将还是110个,如果两人的平均成绩小于110个,则重新计算的全班平均成绩将比110个少。据此解答。【解析】(100+157)÷2=257÷2=128(个)……1(个)128>110所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成绩比110个多。故答案为:A32.C【分析】用张东和周扬的总身高除以2,求出两人的平均身高,再与学校篮球队队员原来的平均身高进行比较,若两人的平均身高大于学校篮球队队员原来的平均身高,那么现在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会比原来高。【解析】160+170=330(米)330÷2=165(米)165>164所以现在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比原来高。故答案为:C33.C【分析】从图上可知,刘东3次的投沙包的成绩平均分布在15m线的左侧,那么小刚这3次的平均成绩小于15m;李雷3次的投沙包的成绩平均分布在15m线的右侧,那么小刚这3次的平均成绩大于15m;孙琦一次的成绩为接近15m,一次投沙包的成绩分布在15m的左侧,剩下的一次投沙包的成绩分布在15m的右侧,所以孙琦投沙包的平均成绩最接近15m;杨羽一次的成绩为接近15m,其余2次的成绩小于15m,那么杨羽投沙包的平均成绩小于15m,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四位同学练习投沙包,每人投3次,如图记录了他们每人投掷的情况。3次投掷的平均成绩最接近15m的同学是孙琦。故答案为:C34.C【分析】观察发现身高120~129厘米的有7人,身高130~139厘米的有18人,身高140~149厘米的有10人,身高150~159厘米的有5人;先将12与身高150~159厘米的人数进行比较,如果小于或等于身高150~159厘米的人数,说明小林的身高范围在150~159厘米;如果大于身高150~159厘米的人数,那么将12,与身高140~149厘米以及身高150~159厘米的人数和进行比较,小于或等于身高140~149厘米以及身高150~159厘米的人数和,说明小林的身高范围在140~149厘米;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5+10=15(人)12<15所以他的身高范围在140~149厘米。故答案为:C35.A【分析】根据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我们在运动后的每分钟脉搏次数将比运动前的脉搏次数增加, 100米赛跑属于剧烈运动,脉搏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加快,吴迪在运动前1分钟测脉搏75次,那么运动后的脉搏次数将远大于75次,据此解答即可。【解析】A.105,剧烈运动,脉搏次数远大于75次,符合题意;B.78,脉搏次数略大于75次,不符合题意;C.75,脉搏次数等于75次,不符合题意;D.60,脉搏次数小于75次,不符合题意。吴迪运动前测得1分钟脉搏75次,参加完100米赛跑后,立即测脉搏,可能是1分钟105次。故答案为:A36.C【分析】平均数: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12乘3可以计算出三个人的年龄总和,减去20可以计算出另外两个人的年龄和,再与选项中的数进行比较;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12×3-20=36-20=16(岁)A.1<16B.4<16C.17>16D.13<16所以另外两个人不可能有人是17岁。故答案为:C37.B【分析】A、条件①学校买来1800本图书;②平均分给6个年级;③每个班有30人;可以计算出平均每个年级分到的本数,但不能求出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本;B、条件①学校买来1800本图书;②平均分给6个年级;④每个年级有10个班;用图书的总本数除以6,计算出平均每个年级分到的本数,再除以10,计算出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本;C、条件①学校买来1800本图书;③每个班有30人;④每个年级有10个班;此题求的是每个年级的总人数,不能求出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本图书;D、条件②平均分给6个年级;③每个班有30人;④每个年级有10个班;此题求的是共有多少人,不能求出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本图书。【解析】根据分析可知:要去求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本图书,用图书的总本数除以年级个数,计算出平均每个年级分到的本数,再除以每个年级的班级数,即可计算出平均每个班分到多少本;列式为:1800÷6÷10=300÷10=30(本)因此,需要用到条件①②④。故答案为:B38.C【分析】根据统计表可知优秀的有8人,合格的有12人,不合格的有3人,小芳排名第10,说明小芳的成绩不是优秀的,8+12=20(人),由此可知小芳的成绩是合格的,并且在合格的成绩中比较靠前,也就是仰卧起坐的成绩是在21~39个,并且比较靠近39个。据此选择即可。【解析】A.10<21,是不合格,不可能是10个;B.14<21,是不合格的,不可能是14个;C.21<35<39,是合格的,并且比较靠近39个,可能是35个;D.41>40个,是优秀的,不可能是41个。故答案为:C39.C【分析】依据时间=路程÷速度,分别求出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和从乙地到甲地需要的时间,再根据平均速度=往返的路程÷往返需要的时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解析】(小时)(小时)(小时)(千米/小时)这辆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48千米。故答案为:C40.C【分析】平均数应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最小数为6号135厘米,最大数为4号152厘米,那么估计一下,这6位篮球队成员的平均身高在135-152厘米之间。故答案为:C41.D【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大于这组数据中的最小数,一定小于这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三个数据通过割补法最后能够达到同样大小,即等于平均数,据此解答即可。【解析】A.虚线所在的位置表示的平均身高与丙相等,甲、乙都小于平均数,不能作为三人的平均身高,丙的身高一定要大于平均数,丙的身高表示错误;B.虚线所在的位置表示的平均身高,甲、乙、丙都小于平均数,不能作为三人的平均身高,丙的身高一定要大于平均数,丙的身高表示错误;C.虚线所在的位置表示的平均身高,丙的身高略高于平均数,甲、乙都小于平均数,通过割补法,不能作为三人的平均身高,丙的身高表示错误;D.虚线所在的位置表示的平均身高,丙的身高高于平均数,甲、乙都小于平均数,通过割补法,可以作为三人的平均身高,丙的身高表示正确。图中的虚线表示甲、乙、丙三人的平均身高,丙的身高表示正确的是。故答案为:D42.C【分析】根据条形统计图可知,四个数据呈高低交替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个数据,最小的是第二个数据;结合各选项实际情况进行解答。【解析】A. 前街小学四个季度用水情况可能会存在高低交替变化的情况,第三季度处在最热的时候,用水量最高,统计图可能表示此情况;B. 四年级4个班参加轮滑社团的人数可能会存在不同,直条呈现高低不同的情况,统计图可能表示此情况;C. 亮亮7~10岁的身高在不断增高,直条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不会出现高低交替变化,统计图不符合此情况。所以,这幅条形统计图不可能表示亮亮7~10岁的身高。故答案为:C43.A【分析】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主要缺点是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这里的极端值是指偏大或偏小数,当出现偏大数时,平均数将会被抬高,当出现偏小数时,平均数会降低。原来8人的平均体重为36千克,现在增加1名队员的是40千克,体重比8人平均体重数大,所以再算9人的平均体重一定是大于8人的平均体重的。【解析】40>36,则增加1名体重40千克的队员,现在队员的平均体重比36千克多一些。故答案为:A44.A【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可知,当新增的数大于平均数时,平均数变大。新增的数等于平均数时,平均数不变。新增的数小于平均数时,平均数变小。我们可以先用原来的平均体重乘8,求出原来8名队员的总体重,再加上新增加队员的体重,求出现在9名队员的体重,再除以9,求出现在的平均体重,并与原来的平均体重比较大小即可【解析】(千克)……4(千克)通过计算可知,现在队员的平均体重小于43千克,也就是现在队员的平均体重与原来比比原来轻。故答案为:A45.B【分析】平均数反应数据集中趋势,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平均数比这组数据的最小值要大,比最大值要小,据此解题。【解析】A.平均值等于最大值,不合理;B.平均数比这组数据的最小值要大,比最大值要小,处于中间位置,合理;C.只比最大值小2个格子,比剩余的数都要大,不合理;云龙区“校长杯”篮球赛正在进行,5名同学投篮结果如下,图中的虚线表示5个人投中的平均数。故答案为:B46.A【分析】把这4根彩带的长度加在一起,除以4就是平均长度;据此解答。【解析】(15+17+22+18)÷4=72÷4=18(厘米)这4根彩带的平均长度是18厘米。故答案为:A47.C【分析】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它处在这组数据的中间位置,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据此解答。【解析】A.图中竖线接近最大的数据,比另外3个数据都大,不符合平均数的特点;B.图中竖线等于最小的数据,不符合平均数的特点;C.图中竖线比最大的两个数据小,比最小的两个数据大,处在4个数据的中间位置,符合平均数的特点。所以,统计图中,竖线所在的位置大致能代表4个数据的平均数的是。故答案为:C48.A【分析】用原来10名队员的平均体重乘10,求出原来10名队员的总体重,用原来10名队员的总体重加上王丽的体重,求出现在舞蹈队队员的总体重,再除以现在舞蹈队队员的总人数,即可求出现在舞蹈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再与原来10名队员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即可。【解析】40×10=400(千克)400+41=441(千克)10+1=11(人)441÷11=40(千克)……1(千克)40……1>40所以现在舞蹈队队员的平均体重比原来重。故答案为:A49.A【分析】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因此可先计算出补测这两名学生的平均成绩,然后与116进行比较,据此即可解答。【解析】(110+117)÷2=227÷2=113……1113<116所以重新计算后,全班的成绩比116次少。故答案为:A50.B【分析】将优秀人数加上良好人数,即8+6=14(人),10<14,因为小林的成绩在全班男生中排名第10,那么他可能跳的次数位于125~134下之间,只要每个选项的位于这个区间即可。【解析】8+6=14(人)14>10所以他可能跳的次数位于125~134下之间。A.142>134所以小林不可能跳了142下,不符合题意。B.125<130<134所以小林可能跳了130下,符合题意。C.135>134所以小林不可能跳了135下,不符合题意。D.124<125所以小林不可能跳了124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51.C【分析】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据此选择即可。【解析】A.148厘米<158厘米,最高的身高不可能低于平均身高,不符合题意;B.158厘米正好是平均身高,不可能是最高的身高,不符合题意;C.168厘米>158厘米,最高的身高大于平均身高,符合题意。其中最高的同学身高可能是168厘米。故答案为:C52.C【分析】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个数所得到的商叫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当新加入的队员身高大于平均身高,平均身高应变大。当新加入的队员身高等于平均身高,平均身高应不变。当新加入的队员身高小于平均身高,平均身高应变小。据此解答。【解析】因为168>165,聪聪身高高于平均数。所以,如果他加入篮球队,现在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跟原来相比,比原来高。故答案为:C53.C【分析】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若新转来的同学体重大于平均体重,那么平均体重应变大。若新转来的同学体重等于于平均体重,那么平均体重应不变。若新转来的同学体重小于平均体重,那么平均体重应变小。现在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新转来男生的体重是48千克,48比43大,所以现在的平均体重一定是大于43千克的。【解析】43<48现在四(1)班男生的平均体重大于43千克。故答案为:C54.C【分析】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应该在这组数据的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据此作答。【解析】张晓军的遥控飞机在这5次飞行中最短时间为42秒,最长时间为50秒;所以,这5次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在42~50秒之间。故答案为:C55.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平均数的求法,属于基础知识,要熟练掌握。根据题意,图中的虚线表示阳阳、芳芳、亮亮三个人跳绳成绩的平均数,根据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而阳阳、芳芳跳绳个数都高于平均数,那么亮亮的跳绳个数一定小于平均数,图表中柱形图要低于于虚线。【解析】A.平均数虚线高于亮亮的跳绳个数相差很大,符合题意。B.平均数虚线高于亮亮的跳绳个数相差很小,不符合题意。C.平均数虚线低于于亮亮的跳绳个数,不符合题意。D.平均数虚线低于于亮亮的跳绳个数,不符合题意。图中的虚线表示阳阳、芳芳、亮亮三个人跳绳成绩的平均数,亮亮跳绳成绩表示正确的是。故答案为:A56.B【分析】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兰兰投的3次球有1次小于10米并且接近10米,有2次大于10米并且离10米较远,因此兰兰的平均成绩要大于10米;笑笑投的3次球有1次在10米处,有1次小于10米,有1次大于10米并且这2次的距离10米差不多,因此笑笑的平均成绩约是10米;丽丽投的3次球有1次在10米处,有1次小于10米,有1次大于10米,但是小于10米的这次离10米很远,因此丽丽的平均成绩要小于10米;据此选择即可。【解析】由分析可知,投垒球的平均成绩最接近10米的是笑笑。故答案为:B57.A【分析】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是有区间性的,它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据此解答。【解析】28<36<52<53平均体重应该大于28小于52,因此平均体重可能是36千克。故答案为:A58.B【分析】由题意可知小刚的身高从矮到高排列在第10名,最低的是135厘米及以下,共有6人,而136厘米到140厘米有16人,由此可知小刚的身高在136里到140厘米这个范围。【解析】小刚的身高在136~140厘米之间。故答案为:B59.A【分析】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其特点是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因此可先计算出补测这两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然后与48个进行比较,若两人平均成绩大于48,则新的平均成绩大于48;若两人平均成绩小于48,则新的平均成绩小于48;若两人平均成绩等于48,则新的平均成绩等于48;据此解答即可。【解析】(46+52)÷2=98÷2=49(个)49>48即重新计算全班女生仰卧起坐的平均成绩,和48个比,比48个多。故答案为:A60.A【分析】根据题意,用47乘13,求出乒乓球队原来有13个队员的总体重,再加上41千克,即可求出现在乒乓球队队员的总体重,用现在乒乓球队员的总重量除以现在的总人数,求出现在的平均体重,再比较即可解答。【解析】47×13=611(千克)611+41=652(千克)13+1=14(人)652÷14=46(千克)……8(千克)46<47则学校乒乓球队原来13名队员的平均体重是47千克,吴迪的体重是41千克,他加入乒乓球队后,现在乒乓球队队员的平均体重与原来相比,比原来轻。故答案为:A61.B【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再根据已知2位同学的成绩,估算出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的范围,即可解答。【解析】已知最高成绩是10环,最低成绩是6环。根据平均数的概念,5名同学成绩不可能都是10环,也不可能都是6环,因此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应该在6环到10环之间。故答案为:B62.B【分析】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能反映这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大小,所以平均水深为120厘米的小河,并不代表小河中所有地方的水深都是120厘米,可能有水深超过130厘米的地方、也可能超过150厘米,也可能有的地方比120厘米要浅的多,据此解答即可。【解析】根据分析:它们应听小马奇奇的建议。故答案为:B63.A【分析】用总人数除以每格表示的人数,得到的商就是画满的格数。【解析】12÷2=6(格)若调查统计的结果为12人,则在每格表示2人的统计图中,12人应画满6格。故答案为:A64.A【分析】平均数是移多补少的思想,把多的补给少的,让他们变得同样多,这就是平均数。求4人中年龄最小的至少是多少岁,那么就是这个人的年龄最小,另外三个人的年龄最大。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2岁,则用乘法计算四个人年龄之和;由题意可知这四个人中年龄最大的不大于15岁,那么假设其他三人的年龄都是15岁,用15乘3,用四人总年龄减去其他三人的年龄和,即可得出年龄最小的可能是几岁。【解析】12×4-15×3=48-45=3(岁)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2岁,且没有大于15岁的,那么这四个人中年龄最小的人至少是3岁。故答案选:A65.C【分析】统计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条形框高低起伏,左起第一到第三明显降低,第三到第四明显升高,逐个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析】A.一位同学9~12的身高应该是逐步升高,与统计图表示不符;B.今年南京市8月到11月的月平均气温逐步变冷,与统计图表示不符;C.四年级各班参加滑板社团的人数,每个班喜欢轮滑的人数不相同,与统计图表示相符;D.以上三项都不可能,选项C可能,说法错误。故答案为:C66.C【分析】要了解某校小学生的视力状况,因为要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所以不能针对某个年级或特定群体进行测试,而应该是对全校学生进行随机测试。【解析】A.测试上午第三节课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的视力,调查范围太小。B.调查二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把二年级作为调查样本,不合理,二年级相比较而言,用眼较少。C.在学校放学时,对出校门的学生随机测试视力,这种方法比较合理,范围较广,几年级的学生都有。D.调查从来不戴眼镜的同学视力情况无法反映真实的视力情况。最合理的收集信息的方法是在学校放学时,对出校门的学生随机测试视力。故答案为:C67.D【分析】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组数据中有一些数比平均数小,有一些数比平均数大。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解析】A.男生的平均分是91分,有的男生成绩高于91分,如92分,有的男生成绩低于91分,如65分,也有的男生成绩是91分;女生的平均分是89分,有的女生成绩高于89分,如93分,有的女生成绩低于89分,如66分,也有的女生成绩是89分。“每个男生的成绩都比女生高”说法错误。B.男生的平均分是91分,有的男生成绩高于91分,如92分,有的男生成绩低于91分,如55分;女生的平均分是89分,有的女生成绩高于89分,如99分,有的女生成绩低于89分,如60分。“没有一个女生的成绩超过男生”说法错误。C.平均数=总数÷总份数,平均分=总分数÷总人数,因为男女生人数不确定,不能算出总分数,也不算出平均分。全班的平均成绩可能是90分,也可能不是90分。“全班的平均成绩一定是90分”说法错误。D.男生的平均分代表男生的整体水平,女生的平均分代表女生的整体水平,91>89,男生成绩的整体水平较好于女生。“男生成绩的整体水平较好于女生”说法正确。说法正确的是:男生成绩的整体水平较好于女生。故答案为:D68.B【分析】9天一共产奶189千克,平均一天产奶的重量=总重量÷天数,即用189÷9即可。【解析】7只羊9天一共产奶189千克,7只羊平均每天产奶多少千克?算式是189÷9。故答案为:B69.B【分析】根据求平均数的方法,先比较出7个评委老师打出的分数的大小,然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将剩下的分数相加,再除以5,即可求出平均得分。【解析】98>93>91>90>89>87>64,所以要去掉最高分98份和最低分64分。(93+91+90+89+87)÷5=(184+90+89+87)÷5=(274+89+87)÷5=(363+87)÷5=450÷5=90(分)小宇的平均得分是90分。故答案为:B70.C【分析】首先,我们知道林小夕前三次模拟测试的平均分是92分。根据平均分=总分÷次数,所以,前三次的总分=92×3=276分。接着,我们知道第四次模拟成绩出来后,他的平均分提高了2分,变成了94分。那么,包括第四次在内的四次模拟测试的总分应该是94×4。现在,我们可以用四次的总分减去前三次的总分,就可以得到第四次的模拟成绩。【解析】(92+2)×4-92×3=94×4-92×3=376-276=100(分)他第四次的模拟成绩是100分。故答案为:C71.A【分析】根据生活实际和数据大小的认识,逐个分析即可。【解析】①池塘水深不均匀,即使平均水深为110厘米,也可能存在比李磊身高更深的地方,存在危险。原说法错误;②水杯容量取决于形状和宽度,并非仅由高度决定。原说法错误;③最小的三位数(100)除以最大的两位数(99),商是一位数。原说法正确;④一年有四个季度,360吨除以4等于90吨,小红家平均每个季度的用水量是90吨。原说法正确。说法错误的是:①②,说法正确的是:③④。故答案为:A72.C【分析】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大于这组数据中的最小数,一定小于这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根据甲、乙两人的谈论可知,这两个人都与平均年龄相差3岁,那么丙的年龄和平均年龄相等,据此解答即可。【解析】甲、乙、丙三人谈论他们的平均年龄,甲说:“我比平均年龄多3岁。”乙说:“我比平均年龄少3岁。”说法正确的是丙的年龄和平均年龄相等。故答案为:C73.B【分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一位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应调大;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一般情况,平均数高于该组数据的最低值,低于该组数据的最高值,据此解答即可。【解析】A.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是两位数,被除数前两位数小于除数,商是一位数。原题说法错误;B.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应调大。原题说法正确;C.平均数是个平均值,不能说明某个同学的具体身高是多少。原题说法错误。说法正确的是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应调大。故答案为:B74.C【分析】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平均数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原来10名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58厘米,李想的身高是173厘米,李想的身高高于原来10名队员的平均身高,他加入篮球队后,现在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应大于158厘米,据此解答即可。【解析】学校篮球队原来有10名队员,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58厘米。后来李想加入篮球队,他的高是173厘米,现在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比原来高。故答案为:C75.C【分析】9分钟跑639,用639除以9求的是悦悦平均每分钟跑的路程,不能说她每分钟都跑了71米。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用480除以8可以求得这8个人的平均体重,而平均数反应的是一组数的平均水平。用总数量12除以人数,即可求出每人分得的数量。【解析】A.639÷9=71(米),悦悦平均每分钟跑71米,所以原题干说法不对。B.480÷8=60(千米),这8人的平均体重是60千克,但不一定有体重是60千克的人,所以原题干说法不对。C.12÷4=3(支),张老师买来12支荧光笔,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3支,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76.A【分析】平均数体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一组数据中,有的数据可能会比平均数大,有的数据可能会比平均数小,有的数据可能会等于平均数。平均数是大于一组数据中的最小值,并且小于这组数据的最大值。据此解答。【解析】根据分析可知:四(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8厘米,王小宁的身高可能是153厘米。故答案为:A77.C【分析】平均数比这组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由题干的图可知甲、乙都比这3个数的平均数小,那么丙一定是大于平均数的,据此解答。【解析】A.丙比平均数小,所以图不对。B.丙与平均数一样大,所以图不对。C.丙比平均数大,所以图正确。故答案为:C78.B【分析】根据表中数据,20>15>3,喜欢故事类人数最多是20人,其次是喜欢文学类和漫画类的,把20人平均分为4份,一份就是5人,是喜欢科技类的人数,即喜欢故事书的人数是科技类的4倍,喜欢文学类和漫画类都的人数是科技类的3倍,据此可以判断解题。【解析】A.,科技类对应的人数快要接近文学类了,不符合。B.,喜欢故事书的人数是科技类的4倍,喜欢文学类和漫画类都的人数是科技类的3倍,符合题意。C.文学类、漫画类对应的人数几乎接近故事类人数的一半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79.B【分析】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情况,在一组数据中,有的数据可能会大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小于平均数,有的数据可能会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大于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且小于这组数据的最大值。根据平均数的意义,他们的平均身高要小于最高152厘米,大于最矮137厘米,据此即可解答问题。【解析】A.137=137,不符合题意;B.145>137,145<152,符合题意;C.152=152,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80.B【分析】平均数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组数据中有一些数比平均数小,有一些数比平均数大,平均数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解析】A.10个人的平均体重是60千克,有的人体重低于60千克,有的人体重高于60千克。原题说法不合理。B.把王叔叔和李叔叔的本月工资高于1万元的部分给张叔叔,三人的平均工资才是1万元。也就是如果两人工资高于平均值,第三人工资就要低于平均值。原题说法合理。C.平均水深130厘米的水池,并不是水池所有地方的水深都是130厘米,有的地方有可能比130厘米深得多,也有可能比130厘米浅得多。原题说法不合理。D.四年级三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2厘米,他们班的同学身高可能低于132厘米,也可能高于132厘米,还有可能身高是132厘米。原题说法不合理。说法合理的是:王叔叔、李叔叔和张叔叔本月的平均工资为1万元,如果王叔叔和李叔叔的本月工资都高于1万元,那么张叔叔本月的工资一定低于1万元。故答案为:B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