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世界的物质性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2课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1世界的物质性
导入新课:世界是盘古开天辟地而来的吗?人类是由女娲制作出来的吗?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东汉末·徐整著《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风俗通义》(又称《风俗通》东汉·应劭著)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1世界的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很多思想家都进行过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我国古代经典《尚书》把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当作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汉代思想家王充认为“万物之生,俱得一气”,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气”。
古希腊时期,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近代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及其在空间位置的变化造成的。
将水、火、气、原子等视为世界的本原,这样的认识有没有道理?
你认为天地万物之间有怎样的共同属性?
阅读与思考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性。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人类生活的地球,早在46亿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但长期没有生物,没有人类,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意识。只是到了距今大约300万年前,地球上才出现了人类。
——列宁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荀况
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世界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和鸟兽虫鱼等,但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到有机,整个自然界都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是指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者是否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主义)。
是指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可知论)。
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是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
(2)什么是物质?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不管人们看见看不见、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这一特性我们称之为——客观实在性。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4)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物进化论与人类学研究表明,人作为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最高形态,是在自然界发展变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特殊的活动形式——劳动而产生的一种生命形式。思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写道“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劳动使人真正从动物中走了出来,具有了人的本质。
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人”?
谈谈你对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认识。
阅读与思考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产生来看)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是自然界的物种——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劳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产生来看)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
主题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马克思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从构成要素来看)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归根到底都取之于自然界。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从构成要素来看)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蜜蜂建造的蜂巢细致精妙,而人类早期建造的房屋却古朴简陋。从茅草屋到高耸入云的大厦,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升,而蜜蜂的蜂巢却始终如一。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阅读与思考
与动物相比,人类“高明”在哪里?
蜂 巢
茅草屋
高楼大厦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是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起源)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恩格斯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
人脑与动物脑的对比 人脑 动物脑
重量 约1500克, 占体重的1/50 黑猩猩约500克,占体重的1/150
大猩猩约540克,占体重的1/500
构造 大脑皮层2600厘米140多亿个神经细胞 黑猩猩的大脑皮层是
人脑皮层面积的1/4
机能 人脑皮层机能区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形成网络系统 动物脑没有语言区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生理基础)
从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4)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本质)
客观世界
人脑
意识
实 践
加 工
进 入
形 成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女孩。她们的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不吃素食而要吃肉。
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一事。
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30多个由各种兽类哺育成长的婴儿,其中“狼孩”最多。他们虽然由人类所生,但由于长期生活在动物群体中,他们都不会说话,没有形成人的意识。
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不存在完全脱离现实的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当代最受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科幻小说作者通常以自身的想象力带领人们畅想未来,展现无限可能。然而,完全脱离现实的科幻小说是不存在的。正如鲁迅所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
课堂小结
世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多种多样的自然界都是客观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人类意识的物质性
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起源看,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类生活。从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制造,到教育领域的在线课堂、教育机器人,再到安防领域的智能监控,物流领域的自动分拣、无人配送等,人工智能已涉及整个社会和个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推动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也引发了人们的许多思考。
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人工智能能否具有人类意识?
启思导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