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内能 习题课件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章 内能 习题课件 2025-2026学年物理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第2节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目 录
课前 自主预习
课堂 互动理解
课前 自主预习
一、物质的构成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的,那么通常以____________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2.草叶上的一颗小露珠有1021个水分子,假如有一个微小动物,每秒喝掉1万个水分子,那么喝完这滴露珠,大约要多少年
分子
原子
10-10 m
3.17×109年
二、分子热运动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叫作扩散。
2.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____________。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作分子的____________。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的____________越高。
【说明】 气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彼此进入对方
无规则的运动
热运动
温度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哪些现象说明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2.将固态、液态、气态与其对应的宏观特点连线。
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固体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3.请你说出分子动理论初步知识的基本内容。
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课堂 互动理解
一、分子热运动的理解与判断
1.扩散现象的三个特点。
(1)不同的物质必须相互接触才会发生扩散。
(2)扩散并不局限于同一状态的不同物质之间。
(3)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2.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与分子的热运动的比较。
比较项 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
研究对象 宏观物体 微观分子
运动情况 静止或运动 运动永不停息
可见度 大部分可由肉眼直接观察到 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
影响运动快慢的因素 力等 温度
【拓展延伸】 分子运动的特点
任何温度下,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只是剧烈程度不同。不能错误地认为0 ℃及0 ℃以下时物质的分子不会运动。
跟踪训练1(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花香满园 B.尘土飞扬
C.雪花飘飘 D.落叶纷纷
A
解析:花香满园,是具有花香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尘土飞扬、雪花飘飘、落叶纷纷,都是机械运动,并非分子的运动。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
【点拨】 判断现象中的研究对象是分子还是宏观物体,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
1.分子间的作用力。
2.用类比法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关系。
分子间作用力不直观,我们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特点与弹簧拉伸或压缩时表现出的力的特点相似,两者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这是类比法的具体应用。
分子间的距离 类比分析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距离等 于平衡距离 相当于弹簧的自然伸长状态 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0
分子间距离小 于平衡距离 相当于压缩弹簧 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分子间距离大 于平衡距离 相当于拉伸弹簧 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距离足够大 相当于弹簧被拉直断开 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拓展延伸】 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或引力的现象
(1)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现象:物体不能被压缩到无限小;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2)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很多物体有一定的形状;荷叶上的两滴水靠近时,会自动合为一滴水;固体很难被拉断;两块底面磨平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不容易分开等。
跟踪训练2如图所示现象,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的是(  )
D
解析:两块铅块结合在一起是由于分子间引力的作用。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时,玻璃板和水面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两个露珠靠近时,水分子之间的引力将两个露珠合二为一,A、B、C都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海绵内有大量的孔洞,用手捏海绵,海绵内的孔洞变小,从而使海绵的体积变小,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D符合题意。
跟踪训练3(2024·江西中考)某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微观模型如图所示。甲图中的物质状态变成乙图中的物质状态的过程叫作(  )
A.凝固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B
解析:甲图代表的物质状态是固态,乙图代表的物质状态是液态,丙图代表的物质状态是气态,甲图中的物质状态变成乙图中的物质状态,就是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
【点拨】 (1)由分子微观模型判断物质状态:甲为固态;乙为液态;丙为气态。(2)根据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进行判断。
本课结束(共15张PPT)
第3节 内能
目 录
课前 自主预习
课堂 互动理解
课前 自主预习
一、内能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2.内能的单位是____________。
3.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_______情况有关,而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____________和分子之间的____________情况有关。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动能
分子势能
焦耳
机械运动
热运动
相互作用
二、热传递与内能的改变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____________,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____________。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____________。
2.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请你列举2个。
减少
增加
越大
冬天用热水袋暖手,热水袋温度降低,内能减少;手部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人轻度发热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过一段时间后,毛巾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头部温度降低,内能减少。其他合理也可。
三、做功与内能的改变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对一个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______;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____________。
2.人从滑梯上滑下时,内能是如何改变的
增加
减少
人从滑梯上滑下时,克服摩擦力做功,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内能增加。
课堂 互动理解
一、对内能的理解
1.从三个角度理解内能。
(1)内能是物体的内能,不是分子的内能,更不是某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不可能为0。无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是何形状,体积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如何变化,物体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都具有内能。
(3)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即不能准确知道一个物体内能的具体数值。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影响因素 与内能的关系
温度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质量 同种物质,当质量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时,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体积 同种物质,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体的体积变化,物体的内能也会发生变化,但不一定体积越大,内能越大
物态 同种物质,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物态不同,其分子间的距离不同,相互作用力也不同,内能不同
种类 在质量、体积、温度及状态都相同时,物质的种类不同,内能一般也不同
3.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 内能 机械能
区别 概念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影响因素 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物态、材料等 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或弹性形变程度
研究对象 微观世界的大量分子 宏观世界的所有物体
存在条件 永远存在 运动或在高处或发生弹性形变时存在
联系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处的高度,以及是否发生弹性形变无关,所以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一定具有内能,具有内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机械能;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可以相互转化 跟踪训练1下列关于内能和机械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B.0 ℃的物体没有内能
C.机械能大的物体其内能一定大
D.任何状态下处于任何位置的物体都有内能
D
解析: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所以静止的物体、0 ℃的物体都有内能,A、B错误,D正确。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机械能大的物体的内能不一定大,内能大的物体的机械能也不一定大,C错误。
二、正确理解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拓展延伸】 理解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1)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形式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能量发生了转移,如用暖手袋取暖,能量由暖手袋转移到手上,暖手袋的内能减少,手的内能增加。
(2)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而不是由内能多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少的物体;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
2.温度、热量、内能三个物理量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项 温度 热量 内能
定义 宏观上: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微观上:反映物体中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热的多少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物理量 的性质 状态量 过程量 状态量
表述 “降低”或“升高” 只能说“吸收”或“放出” “有”“具有”“改变” “增加”“减少”
联系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但温度不一定改变(如晶体的熔化、凝固) 跟踪训练2(2024·福建中考)“煮”的篆体写法如图所示,表示用火烧煮食物。下列实例与“煮”在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上相同的是(  )
A.热水暖手 B.钻木取火
C.搓手取暖 D.擦燃火柴
A
解析:用火烧煮食物,食物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的。用热水取暖,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的,A符合题意。钻木取火、搓手取暖、擦燃火柴,都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B、C、D不符合题意。
跟踪训练3(多选)关于温度、内能、热量、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B.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C.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外界对它做了功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能不变
BD
解析: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它做了功,A错误。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B正确。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外界对它做了功,也可能是吸收了热量,C错误。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能不变,如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D正确。
本课结束(共17张PPT)
第13章 内能
2025
目 录
本 章 知 识 梳 理
专 题 归 纳 复 习
本章知识梳理
专题归纳复习
专题归纳一 分子动理论问题
1.建立分子动理论模型。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知道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分子很小,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的运动可以通过宏观的现象来反映,同时要把分子运动与微小物体的机械运动区分开来。
3.理解温度、热运动及扩散的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内能越大,物质发生扩散也越快。
典例分析1通过相关可观测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物理研究的一种方法。下列根据这种方法所做出的推测,不符合事实的是(  )
A.两个小水珠靠近后会结合成一个大水珠,推测出分子间有引力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推测出分子间有空隙
C.固体很难被压缩,推测出组成固体的分子间无空隙
D.红墨水在水中扩散,推测出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
C
解析:两个小水珠靠近时,水分子之间距离很小,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两个小水珠会结合成一个大水珠,A符合事实。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并且分子是在运动的,分子进入了彼此的空间,使总体积减小,因此可以推测出分子间存在空隙,B符合事实。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组成固体的分子间作用力较大,分子间有间隙,C不符合事实。红墨水在水中扩散,这是一种扩散现象,由此推测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符合事实。
专题归纳二 关于温度、热量、内能、做功的辨析
1.内能与热量、做功的关系:物体的内能改变了,物体不一定吸收或放出热量,也可能是做功的原因。但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时,一定会引起内能的变化。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内能是状态量,因此,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但可以说“物体具有内能”。
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物体内能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温度的变化,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内能增加,而温度保持不变。但物体温度变化,内能一定变化。
3.热量与温度、做功的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会变化;物体的温度改变了,物体不一定是吸收或放出了热量,还有可能是物体对外界做功或外界对物体做功。
4.温度与内能的关系: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因为内能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质量、体积、物态、材料等因素有关。
典例分析2涮火锅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人们喜欢在火锅中添加各种食材,其中冻豆腐更是北方人冬天喜爱的一种食材。关于吃火锅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涮火锅的过程中,温度由锅传递给里面的汤料
B.往火锅里加食材,食材的温度升高,食材含有的热量增大
C.冻豆腐中的冰在熔化的过程中,内能增加,温度不变
D.从锅中捞起食材发现食材烫嘴,是因为食材的内能较大
C
解析:在涮火锅的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而不是温度,A错误。热量是一个过程量,所以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B错误。冰是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C正确。从锅中捞起食材发现食材烫嘴,是因为食材的温度高,而不是内能大,D错误。
专题归纳三 热量的综合计算
1.熟记热量计算公式。
吸热公式:Q吸=cmΔt升=cm(t-t0);放热公式:Q放=cmΔt降=cm(t0-t)。
2.理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 J/(kg·℃);m表示物体的质量,单位是kg;t0表示物体原来的温度(初温),t表示物体吸热后的温度(末温),“t-t0”表示升高的温度,“t0-t”表示物体降低的温度,单位是 ℃。
3.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如“升高”“升高了”“升高到”“降低”“降低了”“降低到”“不计热量损失”。
4.巧用热平衡方程。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若不计热量损失,则有Q吸=Q放。
典例分析3小明用酒精灯对冰块加热,研究冰的熔化现象。他依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图中甲、乙两条图线中的一条,已知m冰=0.1 kg,c水=4.2×103 J/(kg·℃),c冰=2.1×103 J/(kg·℃),若酒精灯在相同时间内的加热效果相同,则小明绘制的是_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图线,在1~3 min内,冰水混合物吸收的热量为____________ J。

2.1×103
解析:由题图可知,在0~1 min内,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了5 ℃,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根据题意可知,水的比热容是冰的比热容的2倍,根据Q=cmΔt可知,水升高5 ℃所需的热量为冰升高5 ℃所需热量的2倍,即水升高5 ℃,所需的加热时间为2 min,故图线乙是水的升温图像。冰吸收的热量Q冰=c冰m冰Δt=2.1×103 J/(kg·℃)×0.1 kg×5 ℃=1.05×103 J,酒精灯在相同时间内的加热效果相同,故冰水混合物在2 min内吸收的热量是冰在1 min内吸收热量的2倍,即Q=2Q冰=2×1.05×103 J=2.1×103 J。
【探究学习活动】
典例分析4(2024·陕西中考)某高校科研人员根据西藏地区太阳辐射强、供暖周期长等特点,为某县设计了太阳能供暖蓄热系统。该系统由集热、蓄热和供暖三部分组成,其基本工作过程如图所示。集热板白天接收太阳辐射时,其内部水温升高,然后通过热交换器,使蓄水箱内水温升高,再通过水泵将热水送至用户。集热板无法供热时,蓄水箱与热交换器之间的阀门关闭。晴天时,集热板获得的内能不仅能满足县城用户全天24 h的取暖需求,而且富余的内能可储存在蓄水箱中,用以解决阴雨天集热板无法供热的问题,实现“不用煤,不用气,不用电,温暖整个县城千家万户!”
同学们用所学初中物理知识对该系统某一天的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为便于计算,工作过程和相关数值均做了简化处理,如下表所示。不计集热板到蓄水箱之间的管道、热交换器的热损失。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集热板每小时、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集热板面积 蓄水箱全天持续供暖输出能量(含用户得到的内能、蓄水箱和供暖管道的热损失)
3×106 J 4×104 m2 1.74×1011 J
(1)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在西藏地区选用该系统供热的原因之一是:该地区海拔高,大气压强_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空气密度小,蓄水箱对流散热慢。

解析:大气压随高度升高而减小;西藏地区海拔高,大气压强小。
(2)若这一天光照时长为10 h,集热板的光热转化效率为60%,则集热板中的水获得的内能是多少 这些内能,一方面通过蓄水箱对用户全天持续供暖,另一方面使得蓄水箱内水的温度最终升高了10 ℃。请分析计算该蓄水箱的容积至少是多少
7.2×1011 J 1.3×104 m3
解析:集热板每小时、每平方米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为3×106 J,集热板的光热转化效率为60%,
集热板中的水获得的内能
Q=ηPSt=60%×3×106 J/(h·m2)×10 h×4×104 m2=7.2×1011 J
蓄水箱内的水吸收的热量Q'=Q-E=7.2×1011 J-1.74×1011 J=5.46×1011 J
水的质量m===1.3×107 kg
蓄水箱容积V==1.3×104 m3。
(3)假设该县城用户均采用地暖供热。根据地暖供热标准,用户的进水温度不得低于40 ℃。若这一天持续供暖结束后,蓄水箱水温为48 ℃,接下来为连续阴雨天气,请你通过计算分析,蓄水箱储存的内能是否还能为县城用户按标准持续供暖3天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蓄水箱中水降低温度可以放出的热量
Q″=cmΔt'=4.2×103 J/(kg·℃)×1.3×107 kg×(48 ℃-40 ℃)=4.368×1011 J
可以供暖的天数n=≈2.5天,不能满足3天的要求。
本课结束(共17张PPT)
第1节 热量 比热容
目 录
课前 自主预习
课堂 互动理解
课前 自主预习
一、热量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____________叫作热量。
2.热量的单位是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
热的多少
焦耳
J
二、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你能说出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2.实验中,怎样比较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3.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利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加热、水和食用油的质量和初温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
使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加热时间长的吸收热量多。
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食用油多。
三、比热容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比热容的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____________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____________。比热容用符号____________表示。
2.比热容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_。
3.比热容是反映物质自身性质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______。水的比热容较大,这在调节气温、调节生物体____________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4.为什么沙漠的昼夜温差很大,而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却不会很大
吸收的热量
乘积之比
c
焦每千克摄氏度
J/(kg·℃)
不同
自身的温度
水的比热容较大,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海水的温度变化不大,海边的气温变化也不会很大;而沙子的比热容较小,吸收同样的热量,沙子的温度会上升很多,所以沙漠的昼夜温差很大。
四、热量的计算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
1.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Q吸=____________。
2.物体放出热量的公式:Q放=____________。
cm(t-t0)
cm(t0-t)
课堂 互动理解
一、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
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情况时,可以有多种实验设计方案,但各种方案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探究时,应用控制变量法,如控制被加热物质(如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用相同的加热方式(如用相同的电加热器或相同的酒精灯加热);也可控制被加热物质的初温相同,直接比较被加热物质的末温,来判断物质的温度升高情况。
(2)运用转化法来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实验中我们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把吸收热量的多少转化为加热时间的长短,用秒表等计时器来测量。
(3)温度计的使用要正确,玻璃泡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4)若用酒精灯加热,则可由图甲中的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变为图乙中的用一个酒精灯同时加热,这样可以保证水和食用油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
跟踪训练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小姜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1)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各两个,以及____________ (填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含砝码)、水和煤油。
(2)选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进行实验,目的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_来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秒表
加热时间
(3)实验中选取初温不同、____________相同的水和煤油,分别倒入烧杯中,用电加热器加热,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时,通过比较____________来比较它们的吸热情况。
(4)如图乙所示,小姜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按照图中_________ (选填“A”“B”或“C”)方法读数是正确的;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为____________ ℃。
质量
升高的温度
B
66
(5)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数据可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____________(选填“水”或“煤油”)的温度升高得多。
加热时间/min 0 1 2 3 4 …… 10
水的温度/℃ 30 34 38 42 46 …… 70
煤油温度/℃ 10 18 26 34 42 …… 90
煤油
解析:(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来反映的,加热时间需要用秒表来测量。(2)选取两个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电加热器每秒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可以认为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从而可以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3)实验时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不同但质量都相等的水和煤油,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加热,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来比较它们的吸热情况。(4)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液面相平,B正确;图丙中温度计的一个大格表示10 ℃,一个大格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1 ℃,它的读数为66 ℃。(5)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加热时间均为10 min,可认为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水的温度升高了40 ℃,煤油的温度升高了80 ℃,可知,煤油的温度升高得多。
二、热量的计算
1.热量的计算公式。
(1)物体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Δt升=cm(t-t0)。
(2)物体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cmΔt降=cm(t0-t)。
公式中,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m表示物体的质量,t0表示物体原来的温度(初温),t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后的温度(末温),“t-t0”表示物体升高的温度,“t0-t”表示物体降低的温度。
(3)如果用Δt表示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那么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计算的公式可以用Q=cmΔt来表达。其中,Δt为温度的变化量,即物体的高温与低温之差。
2.理解与应用热量的计算公式时,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1)由公式Q=cmΔ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由物体的质量、物质的比热容、物体温度的变化量这三个量决定,与物体的温度高低无关。
(2)正确理解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比热容c的单位是J/(kg·℃),质量m的单位是kg,温度(t0、t或Δt)的单位是℃,热量Q的单位是J。
(3)公式适用于物态不发生变化时物体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如果过程中存在着物态变化,就不能使用该公式。例如冰在熔化成水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此时冰的温度(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没有变化。
(4)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题目中的叙述文字,“升高”“升高了”“降低”“降低了”表示的是温度的变化量Δt,而“升高到”“降低到”等表示的是物体的末温t。
跟踪训练2(2024·安徽中考)一保温杯中装有质量为200 g、温度为25 ℃的水。将一个质量为100 g、温度为100 ℃的金属块放入杯中,一段时间后杯内水和金属块的温度稳定在30 ℃,假设金属块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过程中不发生物态变化,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则该金属块的比热容为____________ J/(kg·℃)。
0.6×103
解析:解答本题的三个关键:(1)水吸收的热量Q吸=c水m水(t-t0水);(2)金属块放出的热量Q放=c金m金(t0金-t);(3)隐含条件为Q吸=Q放。
【易错提醒】 把握题目中温度的含义
水的初温t0水=25 ℃,金属块的初温t0金=100 ℃,水和金属块的末温t =30 ℃;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金属块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