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二课 第二课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新课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但是,能不能巩固政权,能不能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挑战。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图为百废待兴的北京城)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是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单元逻辑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解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科学精神:明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符合我国发展规律的。公共参与:学习领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取得的成就及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实践,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为何成为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总议题议题2议题1破旧立新——三大改造重塑中国社会根基艰辛探索——制度优势奠定中国现代化基石议题一破旧立新——三大改造重塑中国社会根基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人口,人均口粮200公斤/年;工业基础几乎为0,外汇储备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什么当年那么多帝国主义都敢侵略我们?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工业!”议一议:(1)新中国的成立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面对此情此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新中国的成立只是意味着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还需要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期。最紧迫的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此,我们确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议题一破旧立新——三大改造重塑中国社会根基一、确立前---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过渡的时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过渡总路线“一化三改”: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国初期,我们为什么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是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在“改”什么?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 议题一破旧立新——三大改造重塑中国社会根基(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1.为什么能改——“三大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新中国成立后,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国家掌握了电力、钢铁、水泥、铁路、邮电和大部分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等,从而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原则,采用公私合营、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方式合理调整工商业。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二、确立中---“一化三改”(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经营规模十分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国家开始引导、动员农民发展互助合作运动。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提供了经济、技术、人才多方面的援助。1949-1960年,苏联派往中国的专家约18000人,向中国提供了约600吨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二、确立中---“一化三改”2.如何改造农 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民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工商业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手工业合作社赎买公私合营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二、确立中---“一化三改”观看视频,联系教材和相关史实,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议题一破旧立新——三大改造重塑中国社会根基(1)从革命阶段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2)从社会面貌看: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3)从社会制度看:3.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区别 社会背景 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动力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根本任务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联系 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比较【拓展认知】议一议:结合视频和历史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有苏联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为何还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议题二艰辛探索——制度优势奠定中国现代化基石议学提示: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且其存在一定弊端,我们必须在探索中前进。1.为何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三、确立后,在艰辛探索中前进++马克思列宁基本原理苏联经验教训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议学任务:结合视频信息和所学知识,说明党的八大为什么被称为强国序曲?提示:从中共八大的历史贡献分析议题二艰辛探索——制度优势奠定中国现代化基石2.探索过程——党的八大,指明方向最重要贡献是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三、确立后,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过渡时期(1949-1956)党的八大(1956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党的十九大指出 (2017年)知识拓展——中国社会矛盾分析帝国主义vs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vs人民大众工人阶级vs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vs资本主义道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拓展认知】1963年包兰铁路通车1958年1964年1970年1964年大庆油田建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思考:联系教材和相关史实,说说在艰辛探索中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56年第一辆国产汽车开出装配线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4年川藏公路北线正式通车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工业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 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民生 建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科技 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文化 丰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3.探索结果——艰辛探索中取得巨大成就(1)社会发展方面三、确立后,在艰辛探索中前进马列主义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丰富 发展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 导确立 建设社会主义制度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理论成果方面三、确立后,在艰辛探索中前进4.探索结果——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道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虽遇挫折,砥砺奋进三、确立后,在艰辛探索中前进5.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的意义(科学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1)一个结论: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2)一个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3)一个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4)一个肯定:虽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三、确立后,在艰辛探索中前进证实分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逻辑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近代社会悲怆历程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取得巨大成就(农业、工业基础设施、教育科技、国际地位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证实证 实主心骨影 响地 位中国共产党诞生结束双半社会,改变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拓展认知】课堂小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949—1956)在艰辛探索中前进(1956—1978)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起止时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中共八大的贡献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如何评价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易错辨析1.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纠正: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体现了我国调整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状况。纠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体现了我国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党的八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纠正: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纠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纠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易错辨析典题训练1.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可见,社会主义改造( )①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②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④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B【解析】党的八大规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不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前提条件,④不符合题意。典题训练2.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光辉征程中,走过每个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转折点,都会伴随着一次党的重要会议,成为里程碑和标志性会议。下列关于党的八大表述正确的是( )①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②确立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③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④成功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解析】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不是党的八大,③排除。毛泽东思想成功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一次结合”,不是党的八大,④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