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与内容
本课选自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教材通过介绍隋唐时期与日本、新罗(今朝鲜半岛)、东罗马帝国、大食(今阿拉伯地区)等国家的交流,展现了隋唐时期中国作为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以及中国对周边国家和远至欧洲、非洲的文化影响。内容涵盖了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要历史事件,体现了隋唐时期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和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
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事迹,了解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史料实证)
2.能够将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进行分析,明确不同交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理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形成清晰的时空脉络,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连续性。(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3.了解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辉煌成就,能够依据可靠的史料,深刻感受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2. 教学难点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原因与影响。
学情分析
1. 学生基础
本课面向的学生群体可能对隋唐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中外文化交流这一细分领域,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较为有限。学生可能通过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渠道对鉴真、玄奘等人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深入的学习。
2. 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但面对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时,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喜欢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如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
3. 学习兴趣与动机
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普遍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具有传奇色彩和励志精神的历史人物。通过介绍鉴真、玄奘等人的事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了解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策略与方法
1. 教学策略
情境导入:通过展示唐朝墓葬中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彩绘大食人俑等文物图片,创
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哪些国家有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引导: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如“遣唐使来华的目的和特点是什么?”“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有哪些困难和挑战?”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鼓励学生结合史料和地图进行分析和归纳。
情感升华:通过介绍鉴真、玄奘等人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
前的精神品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大国担当意识。
2.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授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归纳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等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 分钟)
情境导入:展示唐朝墓葬中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彩绘大食人俑等文物图片,提问学生这些文物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引出本课主题——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2. 讲授新课(30 分钟)
(一)世界走进隋唐——遣隋使和遣唐使、与新罗、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
1.遣唐使来华:介绍遣唐使的含义、目的、特点和影响,通过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
词》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遣唐使来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遣唐使来华的目的、特点
材料一 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 须达。 ——《日本书纪》
材料二 遣唐使的派遣,前后十三次,还 有两次是只有任命,并未成行。 遣唐使的成员最多的一次达651人, 最少也有120人,其中,最重要的 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 吏。充当这类官员的条件,主要 是通晓经史、长于文艺,也就是 著名的学者或文人,至少也是有 一技之长,如善弹琴或琵琶者, 其次是对唐朝熟悉的人。 ——《中国通史》
根据以上材料,说说遣唐使来华的目的及其 特点。
目的: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 特点:次数多、规模大、人员素质高
2.唐与新罗的互通:介绍唐朝与新罗的交往情况,包括遣使入朝、商贸频繁、仿唐政
治制度等,通过新罗人崔致远的事迹,说明唐朝的开放包容气度。
小结:
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 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 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 “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去的,有些 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遣唐使将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 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介绍唐朝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情况,包括使节
往来、商品贸易等,强调唐朝在世界的声望和影响力。
遣使入朝……并献方物,前后相属……所输物产,为诸蕃之最。
——《唐会要·新罗》
新罗号为君子之国,颇知书记,有类中华。
——《旧唐书·新罗传》
遣使节和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商贸频繁;仿唐政治制度,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新罗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唐朝诗文、典籍大量传播 到朝鲜。新罗人崔致远12 岁入唐求学,18岁进中进 士。后来他在唐朝做官, 写下大量诗文。他的文集 《桂苑笔耕》,流传至今。
Q1:相关史事中提及新罗人崔 致远18岁考中进士,甚至后面 在唐朝做官,说明了唐朝有着 怎样的气度胸怀。( 开放、包容、自信……)
Q2:新罗仿制唐朝建立了政治 制度,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 文等方面,而朝鲜半岛的音乐 也传入中国说明了双方的交流 具有什么特点。(双向交流)
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东罗马帝国与唐朝交往频繁。 贞观年间,东罗马帝国的使臣到长安。开元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唐朝称古代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为大食。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次。中国的造纸术还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二)隋唐走向世界——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1.鉴真东渡:介绍鉴真的生平事迹和东渡历程,通过六次东渡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鉴真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同时介绍鉴真对日本佛教、医学等方面的贡献。
鉴真:唐朝僧人,俗姓淳于,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
荣睿、普照(遣唐使)至大明寺, 顶礼大和上足下,具述本意曰:“佛 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日本国昔有圣德太子曰:‘二百年后,圣教兴于日本。’今锺 此运,愿大和上东游兴化。” ——《唐大和上东征传》
鉴真有哪些贡献,他东渡日本又有何影响?
鉴真应邀东渡日本弘法,历经五度失败,以将近古稀之年到达日本。 鉴真到达日本后,积极传播佛教,主持营建唐招提寺,推动日本佛教面向 广大人民。鉴真还把中药鉴别、炮制、应用等技术带到日本,为患者治病 的同时积极传授医学知识。 ——摘编自郝润华著《鉴真评传》
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玄奘西行:介绍玄奘的生平事迹和西行取经的历程,通过展示玄奘西行与回程路线
图,引导学生感受玄奘执着的信念和坚定的意志。同时介绍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和中
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 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 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 广求异本以参验之。 ——《旧唐书·方伎传》 西行取经
3. 合作探究(10 分钟)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鼓励学生结合史料和
地图进行分析和归纳。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材料:社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国力强盛的唐朝,是当时 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处于世界历史的先导地位。……唐政府在 中央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有互市 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 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海陆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
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经济繁荣,综合国力强大 ③政府的支持,实行开放的对外 政策 ④发达的对外交通 ⑤鉴真、玄奘等杰出人物的贡献
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 经济发展的前提。 ②要提高综合国力,国家强盛才 有吸引力。 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互惠互利。
4. 情感升华(5 分钟)
精神引领:通过介绍鉴真、玄奘等人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
前的精神品质。同时强调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增强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和大国担当意识。
(三)双向奔赴的隋唐与世界——今天的中外交流
播放“一带一路”视频,展现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盛景。随后引导学生对比隋唐时
期交流盛况,探讨不同时代交流的异同,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交流的延续性与时代
性,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总结回顾: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事件和人
物,以及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并任选本节课中出现的一个人物(如鉴
真、玄奘)写一篇人物传记。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了解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情境导入、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介绍鉴真、玄奘等人的事迹,成功引导学生学习了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大国担当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史料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史料分析的训练和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