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内容本课属于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 7 课: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隋唐作为中国古代繁荣开放的黄金时代,其科技文化成就具有承前启后、泽被中外的深远意义。从编排结构看,教材以并列方式呈现了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多领域成就,涵盖雕版印刷术、天文学、医药学等科技成果,韩愈、柳宗元的思想主张,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唐诗佳作,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的绘画,以及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瑰宝 。这些内容系统展示了隋唐科技文化的灿烂全貌,各部分紧密关联,共同诠释了当时繁荣开放的时代特征,既反映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文化昌盛对社会进步的反哺。同时,这一课是对隋唐历史的深化,为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脉络、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2. 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读图识图、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等基本史事,知道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历史解释、时空观念)(2)通过材料研读、史料分析等方式,思考这一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理解这是建立在隋唐时期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基础上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家国情怀)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唐时期我国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2) 教学难点唐朝的思想家及其主张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积累一定历史知识,初步掌握基础学习方法,对历史故事和新奇事物充满兴趣,尤其对隋唐这样辉煌灿烂的时代满怀好奇 。他们通过影视作品、语文学习等途径,对唐诗、书法绘画等有一定感性认知,但对科技原理、思想内涵以及文化与社会的深层联系理解不足。学生在分析归纳、知识迁移和深度探究方面能力尚弱,面对繁杂的科技文化成就,难以自主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把握内在逻辑。不过,此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活动,在合作探究中逐步提升历史学习能力。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通过进入科技文化展厅的情境开展学习过程并展示史料,让学生“走近”历史,充分感知历史。对于重难点采取设疑讨论、分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的意识,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系统讲授隋唐时期科技文化成就。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归纳唐朝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情境模拟法:通过走进不同展厅,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段关于隋唐时期繁荣景象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回顾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其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特征。提问:“在前两节课中,我们了解了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那么在这一时期,科技与文化又有哪些辉煌的成就呢?”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二)新课讲授(30 分钟)板块一:龙腾盛世——科技篇(15 分钟)1. 科技展厅——雕版印刷术教师活动:利用 PPT 展示雕版印刷术的相关图片和流程图,详细讲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时间(唐朝前期)、代表作品(《金刚经》)及其历史地位(比欧洲最早的印刷品早 600余年)。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理解雕版印刷术的传播路径及其对文化交流与文明发展的贡献。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听取教师讲解,记录关键信息。分组讨论雕版印刷术的影响,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2. 科技展厅——天文学教师活动:介绍僧一行的成就,包括世界上首次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制定《大衍历》以及制成水运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强调僧一行成就对天文学和世界数学发展的价值。学生活动:听取教师介绍,记录僧一行的主要成就。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僧一行的测量活动对当时和后世有何影响?”3. 科技展厅——医药学教师活动:讲述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和《千金方》的成就,强调其在医学理论、药物收集和实践经验总结方面的贡献。介绍《新修本草》(《唐本草》)作为世界第一部由国家编订颁布的药典的地位和意义。学生活动:听取教师讲述,了解孙思邈和《千金方》的相关知识。观看《唐本草》的相关图片,讨论其在医药行业规范方面的作用。板块二:龙腾盛世——文化篇(15 分钟)1. 思想展厅——韩愈与柳宗元教师活动:分析儒学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面临的危机,介绍韩愈和柳宗元的思想主张。通过材料研读,引导学生概括韩愈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的思想,以及柳宗元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韩愈为何强烈抨击佛教?”“柳宗元的思想有哪些独特之处?”分组讨论儒学危机及其应对策略,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2. 文艺展厅——诗歌、书法与绘画教师活动:介绍唐诗的浪漫情怀和时代精神,通过杜甫的诗作分析其“诗史”之称的由来。展示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指导学生识别其书法风格(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介绍吴道子和阎立本的绘画作品及其风格(吴道子:吴带当风;阎立本: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学生活动:听取教师介绍,欣赏书法和绘画作品,记录关键信息。模仿书法风格进行书写练习,体验不同书法风格的特点。分组讨论唐诗、书法和绘画的艺术价值,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三)巩固提升(10 分钟)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隋唐时期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思想活跃、多元自由;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梳理隋唐时期科技与文化的主要成就。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绘制思维导图,展示隋唐时期科技与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相互关系。(四)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5 分钟)教师活动:总结本课内容,强调隋唐时期科技与文化的辉煌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布置课后作业: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必做)。搜集隋唐时期其他的科技文化成就,下节课开展展示分享会,并写一篇 200 字的分享稿(选做)。学生活动:听取教师总结,记录课后作业要求。准备课后作业材料,为下节课的展示分享会做准备。五、教学反思教师活动:反思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如学生参与度、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等。根据学生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后续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